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湾四百年(许倬云说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许倬云所著的《台湾四百年(许倬云说历史)》描述四百年来台湾的挣扎与奋斗,历经多少劳累和辛酸;一个岛屿上的这群人,能够做到今天这样,走来不易。这不容易得到的结果,却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一个泡沫。如何使这一群人继续坚持,继续努力?如何在这小岛上,给这群人开拓存在的余地?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内容推荐

对于台湾历史的演变,我们应该如何抱以同情之理解?

台湾的民主转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两岸关系,在未来将往何处发展?

许倬云所著的《台湾四百年(许倬云说历史)》中许倬云先生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历史的起落兴衰: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台湾四百年(许倬云说历史)》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台湾的历史变迁,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政治经济发展的得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被西洋海盗与东方倭寇拽进历史

第二章 从海盗集团到“开台圣王”

第三章 清政府的“汉化”大开发

第四章 五十年的“亚细亚孤儿”

第五章 国民党“威权”统治台湾

第六章 走向政治民主、经济腾飞的新时代

第七章 积患重重,当共建世界新文明

后 记

试读章节

白银贸易的刺激

这一情势的转变,大大改变了中国沿海的海外贸易状况。中国是一个贵金属本位的国家,以金、银、铜作为实质货币,元、明两朝都因为硬币不够用,不得不以银券、钱票来代替实质的货币。新大陆大量白银的涌人,正是贸易走向活跃的强大诱因。既然中国长期有海禁令,官方贸易又仅限于朝贡制度下的有限出入,中国的商人除了求之于走私一途外,别无其他方式可分沾白银贸易的巨大盈利。于是,15世纪到16世纪,许多商家,包括安徽钱庄和东南沿海的豪势之家,都投资于海外贸易。沿海的走私活动虽然非法,却是相当公开,而且非常活跃。大致方式如下:有人在中国东南沿海收购丝绸、瓷器以及其他商货,再用小船转运到几个港口,例如日本的平户、长崎和菲律宾的吕宋以及广东的澳门,再由西方大船收购转运至欧洲。同样,西方大船带来南洋商货、新大陆的白银以及其他商品,经过小船,转运进入中国。转运是非法的,只有一些冒险之徒,敢于组织海上贸易集团博取厚利。他们时时会碰到官兵的取缔,而他们也和日本的海上活动集团以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的商团彼此利用,既合作,也竞争。

这些牟取厚利的海上活动集团,其存在是非法的,他们的性质是商人和海盗的混合。他们拥有武器,也有快速的船只。有时候,海上活动集团也劫掠村镇,掠取给养。在中国官方眼中,他们就是海盗和倭寇。称之为倭寇,是因为日本浪人往往是其中的主力,但实际上中国人的走私集团也是其中颇为重要的组成。许多海上活动集团,其实是国际性的组织。中国历史上,隆庆、万历年间,都曾大力清剿海盗,但也只换来局部和暂时的安静,沿海其实一直并不安定。

万历后期,明朝政府财政拮据,一些由太监领导的海外贸易单位,原本是处理朝贡贸易以及垄断有利的商品制造,这时也投入了这种有利可图的海上贸易。所以万历朝后半期,沿海的海上集团可以半公开地进行国际贸易了。一些较为强大的集团开始兼并小集团,成为大股的海上力量。郑成功将荷兰人赶出台湾

郑芝龙的海上势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郑芝龙是福建人,很早就加入了海上活动,成为若干大集团(例如,颜思齐和李旦的集团)里的一分子。他在日本的平户,和日本的浪人集团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他的妻子就是日本女子田中氏,他们生下一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国姓爷”郑成功。李旦、郑芝龙的集团逐渐打败、合并了一些其他海上大势力(如刘香),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支海上力量。

那时,荷兰人已经在台湾的南端,即今天的安平到屏东之间建立了一个转口港。从巴达维亚‘过来的大船,绕过大员进入今天的安平,收购中国的商货,也转运南洋的商货和白银,交给中国沿海的海上活动集团。

西班牙人在吕宋也建立了庞大的转运基地,那个港口比大员大多了。在17世纪的时候,吕宋是西班牙的属地,有好几万中国移民居住。东南亚各地,马来西亚各港口,以至于马拉加、马六甲,处处都有中国海上集团载去的华人,他们在那里落户生根。由于活跃的海上活动,华侨方才广泛地分布于南洋。  据说从颜思齐时代开始,郑芝龙集团就在今天嘉义布袋地区开拓了一个聚落,从福建运去耕牛和壮丁,在那里生产粮食,也收罗当地的商货。荷兰人居住的大员,在17世纪中叶的时候,已经有数千华人。在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两个港口附近,西班牙人曾经建立基地,后又被荷兰人驱走。在这些基地,其实荷兰人口很少,反而有数以千计的华人,例如,鸡笼和沪尾(即今日的基隆和淡水)都有数干华人的聚落。17世纪时,福建人对台湾就已经非常熟悉了。

郑氏集团的船队飘扬着旗帜,纵横海洋。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必须与郑氏船队签订合约、预付货款,才能获得中国的商货,也才能将他们带来的商货运送到中国。这一海上势力,从郑芝龙时代开始,一直延伸到郑成功取得台湾,至少存续了半个世纪左右,俨然是东亚和南洋地区的海上帝国。清军入关,明室覆亡。郑芝龙拥立唐王延续明朝,其子郑成功被赐国姓,号为“朱成功”,南洋一带遂称郑氏为“国姓爷”。郑芝龙投降清军,郑成功却继续恢复明朝廷的努力。他以闽南为基地,曾大举以水军攻袭南京,不幸大败,闽南也逐渐不保,遂转向台湾发展。郑氏的强大船队趁潮进入安平,荷兰人投降,退回巴达维亚。郑氏在台湾建立政权,其统治地区是嘉义以南到屏东的西部,并没有延伸至山地;在北部,他的政权也只在今天的鹿港、淡水、基隆各有小片的地区,设立官府。郑氏政权号令所及,还是以台湾南部为主。郑氏在台湾建立统治政权

郑氏带到台湾的官员、兵丁和眷属,总数大约不过十万人,加上原来在台湾居住的汉人人口,应当有将近二十万人,这是当时移居台湾的总人口数。不过他们和海外各处华侨社会有密切来往,“国姓爷”的船只,经常有千百艘穿梭往来于东南亚海上。郑氏集团在大陆的贸易机制,似乎依然存在,从浙江到广东,有金、木、水、火、土五个山商。所谓山商,就是陆地的商贩,他们是海商的代理行,在各地收购外销的商货,同时也分销海外运来的南洋和西洋商品。另有仁、义、礼、智、信五家商号,这些则是转运商货的船队。郑氏政权本身既是保护者,也是投资者。比如说,某个商队从郑氏政权的“户官”那儿领取经营资本,经营得利后,将利润保留一部分,本、利必须缴回户官。从这一方式可以瞻见,郑氏政权本身不仅是一个开拓台湾的行政系统,也是经营国际贸易的商业组织。P26-31

序言

1948年,我们举家迁至台湾。当时我接受的中学教育还有一个学期没有完成,于是,进入台南二中当插班生,读了一个学期后考上了台湾大学。在台湾大学读了四年本科、三年研究所,然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工作,两年后到了美国。在美国读完博士学位,我就回到了台湾。从1962年到1970年,我在台湾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服务,1970年来到美国。从那时候到现在,几乎每年我都要回台,短则待上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如此反复,往返于太平洋两岸。从二十多岁到八十多岁,我在台湾的岁月加起来大概占了人生的一半。我固然是在大陆出生,但可以说是在台湾成长,也在台湾逐渐老去。大陆是我的出生之地,台湾是我的成长之地,对这两个地方我都有浓厚的感情。

由于战乱奔走四方,我相信我对中国各地情况的了解,比许多只留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可能更深入也更透彻。因为在逃难期间,各个阶层、各种生活形态我都经历过。在台湾的这几十年,是我人生的一半光阴,所幸我在台湾的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好的朋友,我与他们也有许多日常的接触,因此我觉得自己既可以大陆人的身份观察台湾,也可以本省人的身份理解台湾。内外两层的比较,对我自己而言,都是在理解自己,而不是在理解别人。我对台湾的观察和体验,也是既非完全台湾人的,也非完全大陆人的,而是尝试着两面兼顾,所以看得较为清楚。

尤其是在1970年以后,台湾改革开放的那一段时期,我参与了许多民间的论坛,也参与了许多为了建设台湾而举行的大小会议,加上许多朋友给我提供的资料,所以,对于整个台湾的演变,我都有相当于坐在舞台后面、舞台边缘甚至舞台前面观察的机会。

上面所说的情形,使我在口述台湾发展史七讲的时候.既写下了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我的分析,还写下了我的感想。内心的激荡如波涛汹涌,和我写专业历史论文时候的心情,完全不一样。这一过程j等于是自己解剖自己给别人看。台湾的发展历程,让我刻骨铭心,等于我自己本身经历的过程;我陈述的不是别人,其实就是自己。由于专业的习惯,我尽量保持冷静,但是,我无法避免个人感情上的激荡。在陈述时,我努力控制情绪,才收住一些情感化的词句。这些情形,我必须剖白给我的读者,读者才能理解我,也才能原谅我。

我祈求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存同情,而不是把它当做“别处”或“他方”的历史看待。请你理解,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在一个海岛上四百年的辛苦和艰难,四百年流过的血汗泪,四百年经历的屈辱和屈辱底下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声音。因为有许多复杂的心情,他们也不免语多偏差,但很多人都曾经努力于做好该做的事。我希望读者能理解台湾人的这份心情,那么,对于本书所叙述的四百年来辛苦艰难的历程,你们会多一份同情,也会因为同情,所以能更深刻地理解。

现在,台湾正在一个转变的关口。这个转变的关口,在于世界局势复杂,两岸关系微妙,经济难关必须突破,政治制度必须改进……在这种种框架之内,我们要靠一部小书来交代一切,当然非常困难。在本书的结尾,我对于台湾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也有所陈述。正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我才坦白地批评。这些缺失,更可以提供给大陆作为发展的参考。两岸之间,同根同种,彼此的经验相互借鉴,相较于借鉴旁人而言,更为真切。如果各位读者能够以同情之心、以彼此谅解之心来理解台湾,我想这本书,还是可以提供给各位一些背景知识的。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如果读者读完这书,对台湾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就满足了。

许倬云

2012年7月2日序于匹兹堡

后记

正是因为爱之深,所以言之切,说到这里,这本书也该结束了。这本小书描述四百年来台湾的挣扎与奋斗,历经多少劳累和辛酸;一个岛屿上的这群人,能够做到今天这样,走来不易。这不容易得到的结果,却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一个泡沫。如何使这一群人继续坚持,继续努力?如何在这小岛上,给这群人开拓存在的余地?今天的吵吵闹闹,今天的好逸恶劳,都不是自存之道。眼下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面对这严峻的挑战,全民要警觉,尤其是社会、文化的精英,必须警觉,提醒自己,提醒社会,提醒群众,在泡沫破灭之前,能够早早努力,挽救几乎不可挽救的局面。台湾需要忧患意识,只有想到将来会发生不敢想象的后果,才会鼓起勇气,努力找出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湾四百年(许倬云说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倬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46131
开本 32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8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9
14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