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思辨的哲学
内容
编辑推荐

有怀疑就有哲学,有批判就有哲学,有创意就有哲学。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写的一些有关哲学、有关人生的思考。这些文章是作者思想的点滴。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专业画师的一些插画,使得本书更生动、更形象直观、更具有可读性。

内容推荐

哲学的特性与魅力,在于其对于存在的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的深切地关注和研究是对事物的整体的把握,是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有怀疑就有哲学,有批判就有哲学,有创意就有哲学。

目录

1.哲学与世界/1

2.选择自我/6

3.辩证的哲学/11

4.无为而为/16

5.形而中学/21

6.学·思·行/25

7.关于“反思”的反思/30

8.欲取先予/37

9.学问之道/41

10.理念与办学理念/46

11.法治精神/51

12.天命释怀/56

13.心之屋/63

14.无聊的哲学/68

15.生命之屋/72

16.哲学“三态”/76

17.道法自然/83

18.食物链的启示/87

19.以人为本/91

20.奇哉,黄山松/96

21.话说“重点”/101

22.虚拟世界的哲学/110

23.我不思我亦存在/117

24.“我”是谁/121

25.种、类/125

26.“我”与时空宇宙的关系/128

27.哲学意义上的无限/130

28.感知世界/133

29.“存在”是“一”/137

30.“对立”是“二”/141

31.“系统”是“三”/143

32.“三环”教育管理模式及其启示/147

33.论本能及其起源/151

34.论本能的基本特征/161

35.关于自然的创造的与人类的世界/171

36.关于生命的思考/175

37.概念教师/179

38.科学的自然生成论/185

39.论终身教育/192

40.感受“第六感”/198

试读章节

众所周知,人类生活在三个世界里,一个是“物质的、客观的、实在的世界”,一个是“意识的、精神的、感觉的或者认识的观念的世界”,一个是“虚拟的、宗教的、艺术的或者梦幻的世界”,“这三个世界是共存的、并重的,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生活在第一世界里,有的人生活在第二世界里,还有的人生活在第三世界里,更多的人是生活在三个世界的合并里。没有完整的三个世界的人或者说三个世界残缺的人是不幸的。”“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高等生物的最主要的本质的特征。动物也有第一、二世界,动物也有感觉,对于自然界的感觉与人类比较,有的更为强烈。动物凭借生物进化历程中形成的种种本能来应对自然界的各种刺激。人类是具有意识的动物。而意识是由于物种的进化及其后天的教化的结果。”“三个‘世界’是立体的相互沟通的丰富多彩的。三个‘世界’,是人类生产、生活、安息的场所,也是人类躯体和灵魂生存与安息的地方和家园,需要人类的苦心经营。”

虚拟的,通常是与实在的相对应。“虚”即是空虚的、虚无的、虚有的;“拟”含有人为的、设定的、意愿的意思:“虚拟的世界”也就是人为设定的空虚的世界,它是相对于客观的、实在的世界而言的。

现时我们所讨论的虚拟世界的主要对象是网络世界。网络世界是现代才出现的由计算机、三维建模技术、因特尔网络技术所构造和展现的神奇世界。其实,虚拟世界早在网络世界以前就有了。譬如,作家所勾画的艺术世界、人们曾有过的梦幻世界和宗教所描绘的天堂、地狱的世界等等,都是虚拟世界。网络条件下的虚拟世界与它们一样,也是一种思想、方法、愿景和潜意识的展示,不同的只是通过探讨如何建造各种可能性世界,进而探索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

最近一段,笔者听到几件怪事情,进而对虚拟世界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是一位我很熟悉和尊敬的老先生,平日里师道尊严,目不斜视,衣着整洁,举止端庄,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在同学、同党、同乡里享有盛誉。却因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网上)用不同的化名与几位姑娘谈恋爱被妻子儿女发现,闹得沸沸扬扬。再是,有一位温文尔雅,腼腆害羞的村姑,竟然在网上从事虚拟色情工作,被有关部门传去问话,还有女大学生网上“裸聊事件”等等。在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笔者反复问自己,为什么现实世界中的他(或她)与虚拟世界中的他(或她)判若两人,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在现实世界之中,他(或她)不愿意说的,在虚拟的世界之中他(或她)愿意甚至于乐意说;在现实世界之中,他(或她)不愿意做的,在虚拟的世界之中他(或她)愿意甚至于乐意做;在现实世界之中,他(或她)不愿意看到的,在虚拟的世界之中他(或她)愿意甚至于乐意看到;还有听的、行的等等,都是一样的,总之,在现实世界之中,他(或她)把一切都隐蔽起来,他(或她)披上了面纱,带上了面具,他(或她)像软体动物躲藏在巨大的贝壳里面一样,把一个美丽而动人的外壳展现给现实世界和别人。只有在虚拟的世界里面,他(或她)才把一切真实都暴露出来,想干就干,想说就说,想做就做。难道只有虚拟的世界里的那个他(或她)才是一个真实的自然的表里如一的他(或她)罗?而现实世界里的那个他(或她)只是他(或她)的一个影子,一个虚伪、做作、狡诈的表里不一的他(或她)罗?!

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让我们深层次地观察与研究这个问题。首先,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虚拟世界正在向我们走过来,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既生活在真实的、现实的世界之中,也生活在虚拟的、梦幻般的世界之中,虚拟世界里的神奇和美妙,令人神往和感叹!同时也令人发怵和警惕,引起我们无穷的思索和感悟。尤其引起我们对于人的本性,人的道德以及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讨。我们很有必要认真研究和采取一些应对之策。以适应虚拟世界的挑战。

恩格斯有句名言:“哲学就是讲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人是思维者,是主体,所有的外界的事物相对于人都是客体,都是对象,都是存在。哲学是研究存在的学问。

这就接二连三地向我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虚拟是存在吗?虚拟世界有哲学吗?是不是需要研究虚拟的哲学呢?

首先,虚拟的,是存在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不存在,也就没有虚拟。只是虚拟的也即是不真实的,它不是客观存在,是虚拟存在而已。套用黑格尔的话说,它是“有”是“存在”,是“概念的有”是“概念的存在”,但不是“实有”不是“现实的存在”。

P110-112

序言

真是应了那句俗话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我从来没有设想过、设计过我这一辈子会写作山版一本《思辨的哲学》这样的小册子。

为此,现在我是愈来愈怀疑自己过去曾经坚持的一些观点了。看来现存的一切都是偶然产生的。只有偶然的尔两才是必然的产物。而当偶然的东西产生了,也就成为了必然的了。或者说,偶然性之中原本就包含着必然性。必然发生与发展的事情,在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偶然的因素而发生此前认为是大相径庭的甚至是质的变化,原来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一切都是在时空的推移过程中逐渐地形成和涌现山来的。先前的推测和预设的东西大多是主观的想当然而已。人生讲究一个“缘”字,一切都是缘分,而缘分也只不过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罢了。这个世界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2004年,有几家报纸的老总或是副刊的编辑先生先后邀我给他们的报纸写点通俗的哲学随笔,说是为了给报纸营造一种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雅俗共赏的多元和谐的氛围。我考虑再三,2005年4~5月间,先是接受了《湖南日报》《科技导报》(现在更名为《科技新报》),后来又接受了《长沙晚报》的邀请,答应不定期地为他们写点东西。一年下来,我断断续续地为报纸写了20几篇小文章。写作它们时,我始终坚持“心情舒畅时写,心情烦躁时不写;工作时间有宽余时多写,工作忙时少写(或不写);有想法时即兴写,没有想法时不硬写”的原则,倒是感觉轻松愉快。期间,编辑也不时来电话鼓励我,并反馈一些读者的信息。读者也有电话和我探讨一些问题。其乐融融。

说实话,过去我对报纸,是存有些许的戒心和偏见的。我一直认为,报纸只不过足大众的、通俗的、低层次的社会媒体,只不过是一种宣传、蛊惑人心的工具而已。报纸是不宜探讨哲学问题的。经过这么一年,我逐渐认识到,报纸对于思想的传播和占有是多么重要的绝好阵地。其社会影响力相比起学术专业领域来说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接下来,湖南人民山版社的朋友们劝我,把这些稿子汇集整理一下,做本论说文文集出版。我考虑再二,觉得这些稿子既然是我思想的点滴,把他们汇集起来做本集子奉献给社会,或许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说不定还会收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效果,我真为自己的这个念头的闪现而激动和高兴。

在收集文稿的过程中,我的夫人宁同玉女士满怀激情地向我推荐了过去被我遗弃而又被她从字纸篓中捡回来的几篇小文章。它们是:《话说“重点”》、《食物链的启示》、《“三环”教育管理模式》和有关本能方面的等等。这些稿子,也是我一时的感受,写好后随即又被我信手扔进字纸篓中,由于她的细心、偏爱和执著,又被她从纸篓中捡同来并收藏起来,当得知我今日准备将一些小文章结集出版时,她又满怀激情地向我推荐了它们。真是太令人感动了。

为了使这本小册子更生动、更形象直观、更具有可读性一些,出版社又推介很有思想的专业画师小陈,为书作一些插图。对此,小陈先生与我有过讨论。我发觉他虽然年青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却是很有见地和新颖的。我总觉得,写书是创作,读书也是创作,为书作图插画更是一种创作。因为在写作、阅读的过程中多少会融入作者、读者和画家的主观意志和人生观念的痕迹。我们都看过《红楼梦》,我们每个人脑海中的红楼梦都是自己的。严格讲,没有两位读者脑海中的红楼梦是完全相同的。于是乎,尽管我对他的画如同他对我的书一样有着不同的理解,却是必然的而且是可以共同存在的。因为理解本身乃是人的自由和创造。

这几年,围绕“一分为三”这个话题,我已经写了两本书,一本是2002年12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山版的《我在何方:一分为三论》,一本是2005年9月由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的伦常——我的“一分为三”认识观》。两本书共卣万余言。由于自己天性愚钝,关于“一分为二”的问题,自己总觉得有的地方是想清楚了,但没能讲清楚;有的地方是至今仍然没有想得清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的读者觉得其晦涩难解,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为此,我想做一些社会化的事情,做一些普及性的宣传工作,于是也就有今天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册子。

读者朋友们:你们说,我的心愿能够实现么?请你们帮助我。我衷心地感谢你们!

作者

2006年5月1日于家乡武冈市资水河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思辨的哲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德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45770
开本 32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2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9
14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