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家的孩子
内容
编辑推荐

3000个南国的孤儿被投放到内蒙古辽阔的草原上,是蒙族的阿爸、额吉辛劳而无私地养育了他们,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流淌着两个民族的血液,正是这样,他们更加眷恋草原而不是上海。如果说他们有一缕根须可以连接起黄浦江的波涛的话,那么他们块状的生命之根已经深埋在草原……

内容推荐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上海狐儿院面对源源不断被送来的弃儿,粮食和营养品更加难以为继。孤儿院里孩子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差,数百上千的幼小生命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主管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得知情况后焦急万分,她向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求援。她说,上海孤儿院的孩子们正挣扎在死亡线上,形势十分严峻,希望能从内蒙古调拨一些奶粉给予支援。  乌兰夫主席当即表示,要为中央排忧解难,为兄弟省市解燃眉之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吉雅泰说:“一车皮奶粉能顶多大的事,能维持多久呢?倒不如把那些孤儿们接到内蒙古来,让草原牧民抚养。”  这样,3000多南方孤儿远上草原,他们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目录

引子

第1章 3000孤儿北迁

乌兰夫主席说,把孤儿交给牧民抚养

无从考证的故事

第2章 谜团,或在档案后隐藏,或在档案中呈现

被身世谜团困扰着

档案,有多少秘密深藏其中

第3章 北上,在绝望与希望之间

死神张开了翅膀

死亡威胁着这些小生命

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在迁徙中丧生

胡尔钦厅长的检查48年后还刺痛人心

温都尔庙,生命的驿站

为再迎接1000名孤儿,困难中挤压百万经费

保育员的奶水就是最好的药

第4章 都贵玛,19岁就做了25个孩子的额吉

刚开始不愿意孩子们摸她的奶

达丽玛:“别让我走,我哪儿也不去!”

隐约传来呼和的呼喊:“额吉,我来了!”

一个是养,一群也是养

扎拉嘎木吉,50里地外的近邻儿子

寻找天边的额吉,张宇航成了都贵玛的第26个孩子

第5章 6个孤儿一·锅猫汤·一块墓碑

巴特尔:8岁时被父亲扔在上海街头

第一次看到雪,巴特尔问:“雪能吃吗?”

巴特尔等6个孤儿发誓:“要走一起走,绝不分开!”

逃跑失败了,因为草原太大,他们太小

天上掉下个张阿姨,6个孤儿有家了

吃毒草,下水库,张阿姨为他们提心吊胆

为生病的张阿姨熬了一锅猫肉汤

巴特尔感到抽张阿姨的血真是罪恶深重

“我们能有今天,全是张阿姨的功劳!”

孤儿们在草原上立了块“母亲碑”

第6章 包凤英,被宠大的孤儿

宝音图带路去见包风英,一个孤儿又一个孤儿

“哑巴”原来会说话

娇惯着长大,20多岁还被当做孩子养活

一提身世,额吉就暴怒

证明身世的小铃铛,包凤英居然弄丢了

第7章 证明身世的小布条,不丢也得扔掉

残疾孤儿终于有了家

敖根额吉:“别的孩子玩耍他只能看,我就心酸……”

残疾儿子砸烂额吉想自杀用的刀,额吉得救了

西苏旗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盛大婚礼

额吉最欣慰的是没让儿子受过一点委屈

第8章 “这是我弟弟,求求你,别让我们分开……”

收养遗孤是蒙古族的传统

“既然进了我们的毡包,就是我的孩子!”

“不会让你们分开,把你和弟弟一起领回家。”

为了养活两个孤儿,阿爸辞职当了牧民

上学要交牛粪,额吉拿着粪杈向草原深处走去

退役回到草原,巴特尔最先富了起来

“额吉,你们活得长,我就有亲人!”

第9章 大草原,是我生长的摇篮

4天4夜摸爬滚打在风雪中的两兄弟

温都苏:“我是这个家的一条根,我要守住这个家。”

其木德:“不管走到哪,我还是觉得这里好,哪儿都不如咱草原好!”

朝鲁:“这辈子我遇到的最难的事就是不懂汉话,把我难死了!”

宝音图:“谁说幸福不会从天降?”

尾声 谁寻找我,我寻找谁?

编后

试读章节

1958年的那个秋天,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平凡事件无论给多少人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和震颤,却使已经心如止水的南斯勒玛夫妻感到生活有了希望。

南斯勒玛和她的阿都沁(马倌)丈夫玛西巴图是锡林郭勒草原西苏旗额仁淖尔公社第四组的牧民。两人结婚多年却没有孩子。毡包里有一个孩子,成了夫妻俩的一个梦想。

刚入秋,锡林郭勒草原上开始了领养南方孤儿的动员工作,夫妻俩的梦想就要成真了!

在蒙古民族心目中,风调雨顺,水草丰厚,牛羊肥壮,人丁兴旺,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共产党像初升的太阳把光芒洒向草原,蒙古民族便把它作为自己的长生天来景仰。这次,党要救孤儿于危难之中,需要草原上的人们来付出。于是,草原母亲纷纷张开了双臂,随时准备拥抱这些可爱的小生命。

就像蒙古谚语中说的“鸟儿被鹞子赶到草丛中,草丛还要救它”,更何况这是一些举目无亲的可怜孩子呢?而没有子女的牧民则把孩子作为党给牧人的恩赐。

当然,领养孩子有严格的条件限制:首先你得没有孩子,然后还要看你有没有抚养能力和条件。另外,养父母必须政治上可靠,思想品德要好,要有爱心、责任心。还有,不爱劳动不行,不讲卫生也不行。

经过公安局、妇联、居委会或公社、大队的调查,确认具备抚养孤儿的能力和条件的家庭,就会领到一份表格。填好表格以后再层层审批,最后才能领到由当地人民政府开具的领养介绍信。

南斯勒玛夫妻俩拿到介绍信,就像抱上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宝贝!想到毡包里就要有孩子的欢笑,南斯勒玛都能从梦里乐醒。她点灯熬油,缝制了小皮蒙古袍,准备了小皮被褥。而玛西巴图则买好了一头乳房鼓鼓的奶牛。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玛西巴图说,咱们要个儿子。

南斯勒玛说,好吧,咱就要个儿子!

像所有的蒙古人一样,南斯勒玛和玛西巴图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可是他们还是想要一个男孩儿。因为男孩子可能身体会强壮一些,能抵御恶劣环境,将来更能适应骑马游牧的生活。再长大些,就像他阿爸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驯马手。

“明天孩子们就要来了!”

南斯勒玛是第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她立刻约上同大队的另一位“准额吉(母亲)”阿拉妲花,两个人赶紧套上勒勒车,连夜赶往旗里。她俩都想挑一个好看而又健康的孩子。

9月下旬,南方依旧绿草如茵、莺歌燕舞,草原却已到了深秋,这是老天爷最喜欢滥发寒威的季节。南斯勒玛和阿拉妲花两个人赶着勒勒车行进在深秋的草原上。无边无际的旷野中传来阵阵寒风的呼啸,煞是苍凉。“草原的天,孩子的脸”,天气说变就变,昨天寒流突至,气温骤然下降到了零下四五度。

越来越冷,她们就下来跟车走一阵。南斯勒玛和阿拉妲花庆幸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带上了给孩子做的小蒙古袍、小马靴、小皮被子。实在不行还有大“皮得勒”(皮制蒙古袍)。总之,天气再冷,孩子也冻不着。到了旗里,两人找了一个招待所住下,就赶紧去打听孩子什么时候到。我们抱回家去?”

“孩子们一到,你们就可以直接领回去了。”

1958年9月23日,一列普通旅客列车缓缓驶入赛汗塔拉镇火车站,拉开了3000孤儿北上的序幕。

这是第一批接运的“国家的孩子”,共304人,列车从安徽启程,经过4天4夜的日夜兼程,中途在北京和集宁转两次火车,才能到达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所在地——赛汗塔拉镇。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有1000多公里的边防线,是纯牧业盟。下属有东、西两个乌珠穆沁旗,东、西两个苏尼特旗,另外有锡林浩特、阿巴嘎、正兰、镶黄、正白等9个牧业旗市,总面积为20万平方公里,那时全盟总人口不足20万。

那时候,整个锡林郭勒盟只有从集宁到二连口岸通火车,每周只有两次途经锡盟版图上最西部的苏尼特右旗(简称西苏旗),再往下走,就只有马车、牛拉的勒勒车或者骑马了。

时任西苏旗旗委书记的巴图苏和亲自督阵,旗领导班子和相关单位的干部、职工全部出动,仅用了3天时间,这第一批304个孩子就全部被认领完毕。

大功告成,所有的人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像每次打完漂亮的胜仗之后要总结一下,军人出身的巴书记说,这要归功于动员和宣传工作非常到位,牧民们响应党的号召,积极领养;另外,让准备领养孩子的人们提前办好手续,来到赛汗塔拉等待……一切都按预定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所以,这项工作完成得非常顺利。

P24-26

序言

两年前,我还不认识萨仁托娅的时候,就先知道了她笔下的这样一群孩子,是那个收视率不算很高的电视连续剧《静静的艾敏河》引发了我们全家的兴趣,先是黄金时间看了一遍,接着在子夜中央电视台再次播放的时候,我又看了一遍。

我跑到呼和浩特见萨仁托娅,为的是另,一部书稿,但是,当我知道她是在广泛采访的基础之上提炼而虚构了一个故事之后,我便希望她能够将小说《静静的艾敏河》还原为纪实的《国家的孩子》。很多作家觉得小说这种形式高于其他文学样式,但是,我们《人生中国丛书》更希望怀着真实的温暖来关注真实的生命。

2004年秋天,萨仁托娅答应了我。

当我带着这样的消息回到出版社,我的领导韩敬群老师兴奋地到处宣扬我组到了一部好稿子。

这样,《国家的孩子》是在我们的期待中孕育的。

为了这部书的写作,萨仁托娅买了车,考了驾照,因为许多“国家的孩子”在草原深处,去那些地方采访乘车很不方便。但是,真的要向草原深处进发的时候,萨仁托娅还是有点发憷,于是她的丈夫宝音便成了她的司机。

宝音与萨仁托娅同年,他俩是内蒙古大学蒙语系的同学,据说当年在班里是金童玉女。我去呼和浩特见到宝音时,他诉苦道:我是为托娅服务的,在家是厨师,出门是司机,购物是挑夫,工作是秘书。

即使这样萨仁托娅还不满意,她说,一生两大憾事,一个不能公开说,一个就是找了宝音。

当然,这都是两个人闲来无事逗闷子。一次,有同事发现宝音在街上与一美女勾肩搭背,赶紧报告给托娅,托娅大笑:“他是和女儿在一起。”

正是蒙古人的这种快乐而单纯的生活观,使得萨仁托娅对“国家的孩子”充满了无穷的兴趣。先有21集的电视剧剧本,再有34万字的长篇小说,今天又有10万字的纪实,这件事,这些人,对于萨仁托娅来说,已经烂熟于心,甚至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因为她关注这群人是从童年时代开始的,而写作这个话题,已经有六七年的历史了。

还有谁会比萨仁托娅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我不知道。

对于这部书稿的评价,二审编辑王洪先老师给得更加准确。他说:三千“国家的孩子”的感人故事是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通观全文,人们不仅为三千孤儿的遭际唏嘘不已,更为接纳养育三千孤儿的内蒙古人民,尤其是额吉吉们博大的母爱情怀赞叹不已。阿爸、额吉们的身上,体现出蒙古族豪放坚韧、热情善良的美德,这在我们现在商品经济主导的社会里,是弥足珍贵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不是写一群人的苦难,而是写苦难中的一群人所获得的幸福。而既然是幸福,就当珍惜!

说到这里,虽然这是萨仁托娅的作品,但又不是她_个人能完成的。是大草原上无尽的风塑造了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萨仁托娅只是被这旷古的风借用了一下她的笔。我们和作者一样,也和所有“国家的孩子”一样,感谢草原上的母亲,感谢草原上的风……

说到切实的对于本书的贡献,我和作者一样感谢她的丈夫宝音,她的妹妹舒仁托娅,妹夫谭晓春,后两位陪同作家深入草原为本书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行程中,内蒙古四子王旗旗委副书记王孝、宣传部长格宝日、旗纪委副书记文化;苏尼特右旗副旗长邓义、旗宣传部副部长阿斯钦巴特、政府办公室主任宝力德巴特尔、老干部局长达布希勒图等都给予帮助,在此致谢!

我们更希望通过本书,向草原母紊致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家的孩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萨仁托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08588
开本 24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