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拿什么感动你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中的所有新闻事件均从“真情实录”创办至今近两年来约百期节目中精选汇编而成。其中有生死瞬间勇救居民的硬汉警察严德海、背母亲上大学的孝子刘霆、身患绝症仍坚持助学的好人丛飞、把一生献给边疆支教事业的上海教师冯志远、爱无反顾卖房救夫的傅佩娣、30年前经历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这22个真情故事,有的是用良知、有的是用爱心、有的是用自强自立的精神、有的是用对家庭的责任心,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动,凝聚起精神的力量。每一个故事均由著名作家叶辛加以点评!

内容推荐

“真情实录”是在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的一档节目时长为30分钟情感类新闻专题节目,创办于2005年3月4日。其脱胎于颇具影响力的“真情实录”之“十大真情故事评选”活动,后发展为固定周播栏目。以新闻的视角讲述真情故事,展示人性的光芒,在“讲述真情,感悟人生”的口号引领下,一步步打造起上海电视新闻栏目的“情感品牌”,深深地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目录

序言/朱匡宇

真情评选

2004十大真情故事

2005十大真情故事

真情故事

三十五年,无言的爱

难忘初恋

千里寻女

一封求救信

爱在路上

逝去的声音

百年爱情影像

犹太女人的上海梦

生死瞬间

母爱

爱情滋味

13封绝笔信

六张借条

女主播和逃犯

回家

爱无反顾

孝子的肩膀

好人丛飞

父亲的尊严

请您撒个谎

大漠红烛

以生命的名义

真情观察

真情无价真爱无私/李良荣

选择真情:现代市民的生活政治/谢静

拿什么感动你/黄睁

用真情打造“真情”/吴静娴

走过真情的路/金涛

感动的代价/刘晓清

追求真实的感动/孟立蓬

真情的追问/张烨华

小中见真情/赵慧侠

寻找真情守护真情/周震烜

后记/宗明

试读章节

           追求真实的感动

                  孟立蓬

                  原《真情实录》编导

第一次见到老柯,是个冬天,河北的小山村里,到处是雪。

赶到村口迎接我们的老柯穿着一件厚厚的棉袄,满脸皱纹。老柯的身后跟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穿着一件崭新的羽绒服,不停地打量着我们,不过那双眼睛和老柯的完全不同,是一双蓝眼睛。小家伙伸出手来,接过了我们手中的三角架,我知道,他就是柯星亮了,农民老柯的混血儿子。

老柯的妻子刘学英说:“你看这孩子吧,鼻梁挺高,鼻头挺尖,眼睛呢,它是往里头这样抠的,眼珠是黄的,眉毛是黄的,眼睫毛也是黄的。”

坐在老柯家的热炕上,我们谈起了这个孩子的身世和全家为他付出的艰辛,在几个小时的长谈中,柯星亮就安静地坐在炉子边,老柯的目光不停地飘移到儿子的脸上,眼中全是笑意。窗外,不知谁家的炊烟已经升起,一如我心中的感动。趁着采访休息的空档,我来到了村头的小店里,为老柯买了一双鞋子,柯星亮乖巧地拉着我的手,另一只手拎着一袋我给他买的吃的东西,那只袋子他拎得有些沉重,晃来晃去把影子洒在了雪地上……我在想,老柯最终想得到的,是不是就是在他老得只能躺在炕上的时候,这个被他称作“儿子”的孩子会常常握住他的手。

采访三天后,我回到上海,在商量片子主题走向时,有位责编提出,是否探讨一下做好事的“成本”,被我一口否决。我认为老柯的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他义无反顾地付出,当他卖掉家中的裁缝店,当他逼三个女儿退学打工,为这个捡来的儿子赚奶粉钱的时候,他考虑的或许就是把这个孩子养活。

片子播出后,观众反应强烈。

一个月后,带着观众为老柯的捐款,我们再次来到了河北。面对观众的捐款,除了表达感激外,老柯马上就表示,要上北京,要给亮亮送点零花钱去。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在好心人的资助下,柯星亮已经在北京的一所小学上学了。于是我们和老柯夫妻一起赶往北京。到了学校,老柯大步流星,把妻子和拿着机器的我和摄像甩下很远。就在我们赶上来的时候,我看到老柯站在柯星亮的身边,表情有些尴尬。看到我们,老柯又使劲拍打儿子的肩膀,但是柯星亮只是看了老柯一眼,就把目光移到电脑屏幕上,继续看那花花绿绿的图像闪烁,我们的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切。我突然从心里开始为这个孩子辩解起来,他会不会认为,老柯,这位父亲,永远是属于他的;而电脑这样的新玩意,会随时从他的眼前消失,所以他要抓住。

最后在学校老师的命令下,柯星亮终于离开了电脑教室,可面对爸爸妈妈,他一直没有做出任何亲昵的举动,脸上也没有任何欣喜的表情。在回宾馆的路上,老柯有些失落,不过他马上说,外国孩子就这样,亮亮心里和他们还是亲的。

回到台里后,我们把这段父子相见的一段如实播出。后来在部门的一次评片会上,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一位教授当即指出,老柯的一切付出,都是出于作为农民的他“无后为大”的思想。他捡回了这个孩子,就认为这个男孩子可以弥补他没有儿子的不足;他的潜意识里,家里的一切和女儿的前途都可以为这个孩子作出牺牲。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在采访时,老柯的哥哥向我说的一个细节:老柯捡回这个儿子的时候,张扬得不得了,背着孩子满村子转悠,见到谁,都说俺有儿子啦!孩子大一点的时候,他还把孩子的黄头发染成了黑色,他说这样会和自己相像一点。

那次评奖,《农民老柯和他的混血儿子》只得了三等奖。不过我想,其实我在片子里还是力图塑造老柯的无私和辛苦,因为我在采访中一直对这位农民满怀敬意,因此就本能地回避一些感觉对他不利的采访和挖掘。但是如果我能更深层地还原他的内心,还原他的动机,还原了真实,或许就能给他这么多年的付出一个更站得住脚的理由,可能那样表达出的感动会更令人感动,这样的感动也会更加持久。

           真情的追问

                   张烨华

                   原《真情实录》编导

刚开始听到杨清故事的时候,我觉得挺没劲的。如今学校帮助贫困学生的事太多了,还能有什么新鲜的?一只耳朵听着电话,我一边开始在网上搜索周末商场的打折信息。

“他向学校每学年借3000元,还每次都郑重其事地给我打借条,其实我们都说了,这钱学校是可以给他免的……”

听到杨清学校的校长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的鼠标停了一下。杨清家非常困难,但在学校同意减免他食宿费的情况下,杨清却坚持不要免,而是借,而且还都一一还上了。

于是我决定去看看。那是8月的一个气温达到40摄氏度的下午,我们的车子在南汇郊区的小路上七拐八弯……回到办公室,我冲到制片人黄诤老师的桌子前嚷道:“你能想像吗,他家只有三面墙!”

什么样的品德让我们尊重

只有三面墙的黄泥土坯房,7岁丧母,无业又嗜酒的父亲一一杨清似乎最有理由放弃。但他是学校里成绩最好的学生,爱踢球,爱边洗澡边唱歌。他没钱吃饭,又不愿接受学校的减免,坚持向学校借钱再用奖学金还上,已整整三年。

杨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诚信和自立。他有着强大的内心世界,所以能够抗衡外在的物质援助而选择尊严,选择“心灵不欠债”,这是个价值观问题,我们经常说这是个物质的时代,成功的价值衡量标准都需要有物质作为载体,再说得白一点,价值观的主导有物质化的倾向。那么美德呢?当有人在物质面前选择精神,在诱惑面前选择操守,在邪恶面前选择抗争,在怨恨面前选择宽容,当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之后,我们如何给美德以应有的份量? 

好人要有好报,这是平凡人最质朴的愿望。

“记录人间真情”,我们不仅在记录,吏是在弘扬。

我们相信真善美的力量,相信光荣和梦想,相信世俗世界里那道德的光芒。

怎么讲个好听的故事

“《真情实录》,记录人间真情”一一真情故事的核心是什么?我觉得,是“感动”。

按照一般意义来说,看哭了,那自然是感动了。但我总希望,希望这真情不是廉价的眼泪,不是满足猎奇心理之后轻飘飘的叹息。

但是感动有很多种,不一定非得哭。杨清让我喜欢,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乐观和随和,尽管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贫困学生的“犟”,但他不阴郁。我喜欢他穿着露了脚趾头的破鞋去和那些穿Nike的同学踢球,喜欢他接受我采访时候的坦然。我希望感动观众的不是他的生活多苦他有多可怜,是他面对困苦的心态。

质疑是最好的维护

杨清还学校的借款,用的是学校奖励的奖学金,开始很让人怀疑。我甚至想会不会有一种可能:所谓的借钱只是形式而已一一到了期末学校就发奖学金给杨清,也就等于给了杨清还钱的机会。

采访校长、老师和杨清的时候我都在问这个问题,校长显然对这个问题有点意外,之后她说:“杨清是学校成绩最好的学生,给他奖学金是正常的。”  对正面报道的人物最好的维护,不是把他们描绘得百分百完美,过于完美的故事,总让人觉得有点假。特别是真情故事当中,由于人物和故事往往带有几分传奇色彩,又由于情感在情节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有时会出现一些非逻辑的情节,看故事的人心里也因此会升起一个个疑惑的气泡。这个时候,需要记者不断地追问。这种追问如同冶金,在追问之下,金矿石中的杂质被漂清,金子得以提纯。

记者的质疑和追问,不仅仅应该出现在硬新闻里,同样适合于真情故事一一只有你替观众问出了所有的疑惑,观众才能相信你讲述的合理性。只有相信了,他们才能被感动。也只有当所有的疑惑都得到解释,你才真正进入了采访对象的内心。

P182-185

序言

             写给《拿什么感动你》

                       朱匡宇

每天,总有一些感人的事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事或大或小,但它们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芒,所体现出的人间真情,都弥足珍贵;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或伟大或普通,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都令人感动。真实记录这些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真情故事,大力宣扬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知荣辱,讲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充分发挥真情故事的引领作用,引导人们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人间最珍贵的是真情,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是真情。要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综合优势,通过新闻舆论、社会宣传等多种形式,放大真情故事的社会效应,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教育和引导更多的人“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识真假、分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

坚持“三贴近”,增强真情故事的感召力。源于百姓生活的真情故事,才具有自然的亲和力;贴近百姓生活的真情故事,才具有更强的感召力。要善于发现与捕捉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充满着人间真情、体现着真善美的故事,用平实的笔调,真实地记录那些家庭的亲情、邻里的友情和社会的关爱之情,不拔高、不粉饰、不雕琢,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人们觉得可亲、可敬、可比、可学,使诚信友爱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追求真善美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要讲究宣传艺术,提高真情故事的感染力。吸引人才能留住人,感染人才能影响人。要把握新形势下宣传工作的新特点,了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遵循宣传规律,适应群众心理,讲究宣传艺术,创新宣传形式,既在内容上感动人、影响人,又在形式上吸引人、感染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使我们的宣传教育切实转化为群众的知晓度和社会的影响力。

《真情实录》栏目从开播第一天起,就将镜头对准了充满着人间真情、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百姓故事。一年多来,已先后有近百个百姓身边的真情故事,通过《真情实录》走近广大市民。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上海的,也有来自全国其他省市的;有中国的,也有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虽然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但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虽然他们所持的语言不同,但他们拥有共同的人生追求:让真情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让真善美成为社会的主流……《真情实录》通过记述这些故事,展现了人间真情,展示了人性光辉,弘扬了社会正气,讴歌了真善美,让人们在感动之余明白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荣,什么是辱。

《真情实录》栏目开播一年多来,编导精心策划,记者深入采访,各方精诚合作,在发掘与记录真情故事、提高真情故事的感染力与影响力等方面,都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在《拿什么感动你》出版之际,希望大家能再接再厉,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后记

           后记

                  宗明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党委书记

仔细地阅读了《拿什么感动你》里这22个故事,书中的很多人物我并不陌生,无论是身患绝症仍坚持助学的好人丛飞,生死瞬间把危险留给自己的硬汉警察严德海,还是把一生献给边疆支教事业的上海教师冯志远,尽管他们的名字通过各种媒介走进了干家万户,但重温他们的故事,我再一次被深深感动,这种感动,让我有一种心弦被拨动的震颤!我想,这样的感受应该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真情实录》在传达着一种力量,一种我们深深依赖、寻求已久的力量,这就是人的力量。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成立之初就有一个远景目标,就是希望做大做强上海广播、电视媒体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直是市场检验的重要指标,而具体到一个栏目,如何来打造影响力?《真情实录》和别的节目不同之处在于,它面对和记录的是人的情感,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关注来展示心灵的厚度。这正好迎合了普通观众的一种心理需求: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愈纯粹的东西愈发显得珍贵。所以关注和倾听人的故事是立节目之本,而关注人的内心情感,其实也是基于编导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真情实录》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中,聚集着一群有政治理想、有工作热情、有敬业精神、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从2004年进行“十大真情故事”评选开始,我一直在关注《真情实录》这个节目,因为参与“十大真情故事”颁奖会的关系,和栏目主创人员有过接触,我从心底里喜欢这个年轻的团队。因为他们的热情,才让我们看到了《难忘初恋》里70多岁还沉浸在浪漫回忆里的老太太,认识了35载坚守着安徽农村聋哑丈夫的上海女知青;因为他们的创新,才有了“十大真情故事”这样一个媒体活动品牌;因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向观众呈现出’《以生命的名义》这样有历史厚度和人文关怀的电视产品。《真情实录》的年轻编导们,,正在用心测量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感脉搏。 

建立一个媒体品牌,涉及到新闻队伍建设这一深层次的问题。一档具有良好品质的电视栏目,在它的背后,势必有一个训练有素、爱岗敬业的优秀团队。可以肯定地说,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是品牌栏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品牌栏目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一个品牌的人格化身。所以我们常说作品背后是人,《真情实录》在建立发展品牌时,也注重人的精神、人的作风、人的思想。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面对网络传播的国际化、多渠道、快速化的复杂态势,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严峻挑战,作为主流媒体,我们必须承担起属于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尽管《真情实录》很少涉及重大新闻事件,选择的常常是平民故事,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新闻价值。它的情感化、人性化的表述方式,强调的是以情动人,用情来化解矛盾,这使它和观众的关系更贴近。《真情实录》的年度评选,也是一种品牌推广活动,万张选票下社区,编导倾听观众的意见,让观众意识到,新闻媒体是观众可以共同参与的平台,信任和喜爱也就自然产生,而人和节目也更为融合。

创新节目需要优秀的团队,创建优秀团队需要一种精神,这就是刻苦学习的钻研精神、精益求精的务实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真情实录》的年轻人有理想、有冲劲、有激情,但是年轻人更需要学习,学习党的宣传理论,学习新闻前辈的从业经验,学习从火热的生活中发现新闻。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把激情和理性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集体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节目。

我希望《真情实录》用更好的节目内容来感染观众,更张扬人的力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拿什么感动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真情实录栏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1316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9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