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莫扎特的爱与死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部关于激情与嫉妒的故事不仅仅揭示了莫扎特死亡之谜,而且还解读他的生活状态与他的作品的一些关系。我们已经被康斯坦茨和奥地利皇家法庭欺骗了二百多年。现在,读者可以从本书重新认识莫扎特,重新理解他的晚期作品。

书中主要是以莫扎特的音乐、信件和当时的一些报道作为推理主线,同时,还辅以一些趣闻轶事使小说更具完整性。另外,作者还采用了一些传记作品中康斯坦茨歪曲莫扎特人格的资料和一些莫扎特明显说谎的信件作为创作的线索。

内容推荐

歌德称他的自传为小说与真相之书,小说会欺骗人,而真相只有上帝知道。这本传记体爱情故事既非小说,亦非真相,或许可称之为文字与推论之书。

正统的莫扎特传记将传主的生活忠实地记录至1788年,但是,莫扎特在临终前三年,生活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也留下诸多难解之谜。本书作者以科学家之敏锐洞察力及大胆想象,寻找出一个线索,将有关莫扎特的大量文献与音乐作品串联在一起,从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入手,推理出谋害莫扎特的真凶,并揭开二百多年来被掩盖的史实真相。

目录

前言

一 《B小调柔板》——一见钟情

二 《艾西斯与佳拉特雅》——灾祸的种子

三 《钢琴变奏曲》——绕道而行

四 《D大调弦乐四重奏》——一厢情愿

五 《D大调钢琴奏鸣曲》——两个重聚的故事

六 “最亲爱的挚友”——给普赫伯格的信件

七 《瞬间的喜悦》——爱的折磨

八 《单簧管五重奏》——贿赂

九 《我亲爱的绝美偶像》——忆及过往种种

十 《女人皆如此》——自传

十一 《普鲁士四重奏》——幻灭

十二 《机械管风琴的慢板与快板》——奔波

十三 《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安息

十四 《以这纤柔双手》一情歌

十五 《魔笛》——赌气恋人的冲动

十六 《提图斯的仁慈》——变调的和解之歌

十七 《亲爱的,我们永别了,再会》——永别

十八 《安魂曲》——知之不悔

十九 家庭悲剧——谋杀与自杀

跋 寻找历史的莫扎特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兰妮选了《C大调奏鸣曲》,《卡娜比奏鸣曲》,她从第二乐章——露莎的画像——开始弹奏。

阿玛迪斯在一封给父亲的家书中写道:

卡娜比15岁的女儿是个非常美丽而迷人的女孩。她平素严肃寡言,一旦开口,则又亲切可人。昨日她又赐予我无可言喻之欢悦;她将我的奏鸣曲诠释得淋漓尽致,无懈可击。她用最富于表情的手法演奏行板(这绝不可操之过急的)。尤甚有之的是,她是真心喜欢这首曲子。如您所知,在我抵达的那天,我已经完成了快板,而我只见了卡娜比小姐一面。年轻的戴纳问我如何写行板,我说我让曲子贴切地描写露莎的特质。当我演奏这首曲子时,发现它是如此成功地成为她的化身。

这首行板完全是她的化身?她是谁?不是露莎的孪生姊妹吗?

音乐虽然悠扬雅致,阿玛迪斯已不再倾听。他凝视琴凳上的黑衣女子。是否那可人的少女如今幻化为眼前这位优雅的年轻女士?年少的阿玛迪斯也许在十年前曾经有过一见钟情的悸动。面临中年危机的大师是否又将如此堕入情网?他如何抗拒这位能将他的奏鸣曲弹奏得如此超凡、又能让行板如此丰富生动的女子?

兰妮是个有天赋的钢琴家,弗朗茨说得没错。就如往常他与钢琴弟子的关系一般,阿玛迪斯堕入了情海。不过此时他依然清醒镇定,低声对这个紧张的女士说:

“你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霍夫德迈尔太太。我上一个月12堂课的学费是6个杜卡特金币。”

阿玛迪斯察觉到兰妮脸上的表情,继续说道:

“学费确实有点贵,但我必须借此减少学生数量。我通常只收两三个学生。顺带一提,我在学生家里上课。请你将地址留给康妮,我会通知你何时开始上课。”

兰妮起身离去,脸上更添了些苍白。

阿玛迪斯无法继续工作。他走向钢琴,敲了几个B小调的旋律。他过去以G小调谱写哀悼或悲怆的曲子,以D小调描绘生或死。现在他正尝试新的调子,带着异趣的调子。他无法用言语阐述自己的感觉,只有音乐足以表达他内心的冲突。他明了那无可回避的最终毁灭;他受着天堂极乐的诱惑;他恐惧生命中的失意、灾祸与绝望;他因人性之恶劣卑鄙而气愤。纵使如此,他仍是一派乐天。一切终究会好转,而B小调也转为辉煌的降B大调。

这首慢板是爱的宣示,现今却尚未成熟,必定无法让她了解。他另以《C大调钢琴奏鸣曲》“初学者的小奏鸣曲”献给兰妮。这首写于1788年6月26日的简单小品很适合用于教学。但其音乐价值未曾因此稍减,阿玛迪斯自由随意的音乐特质活灵活现于三个乐章之中。大约在同一时期,阿玛迪斯也为初学者谱写了一首胆大调小奏鸣曲》,以及另一首小钢琴奏鸣曲,也就是后来的《G大调三重奏》。大师突然对钢琴室内乐产生热情,他似乎从未对初学者或自认为新手的人有这样高的兴趣。

阿玛迪斯同意听她试弹的原因之一是他每况愈下的财务状态。曾几何时,他失去了上流社会的人脉。参加他的募款演奏会已经不是时尚,名门贵族也不再送女儿到他这儿学琴。阿玛迪斯自己却也不曾养成俭约的生活方式,康妮又一向挥霍无度。房东开始对他们釆取不信任的态度,要求预先付款。他们因此被迫迁离市中心,搬到一个朴实些的住所。不过至少还有个花园,阿玛迪斯试着这样安慰自己。此外,他终于能专心谱写他的交响曲。

阿玛迪斯待在维也纳并不快乐。两年前阿玛迪斯请父亲照顾他的两个孩子,让他和康妮能去伦敦,却遭到拒绝。但是阿玛迪斯并未因此放弃这个主意。南希.史多伦斯回去后,阿玛迪斯再度渴望回到伦敦。在维也纳的运势逐漸消减的时候,正是他生命的转捩点。也许他能靠异国旅行赚取大笔收入。而且他原本就计划为夏天的演奏会写交响曲,这些演奏会可能在特拉登宫或在镜子巷的新赌场举行。现在他有意将这些演奏会纳入伦敦之行的计划中。

阿玛迪斯再以B小调为试验,为他《降E大调交响曲》的慢板乐章选择调子,而让吟唱的快板表达昂扬的生命喜乐。而后他谱写《G小调交响曲》,后人对如何判定这首曲子一直有所争议。人们问道:它究竟是“绝对的优雅、高尚、魅力”,还是“热情、狂暴、悲怆”之作?无论如何,阴郁的行板完全描绘出悲剧式的哀伤,无尽的忧伤淹没了一切。紧接而起的是《朱比特交响曲》,乐声超越了欢快的狂妄,亦无关乎暗夜的绝望。天堂之门敞开,上帝的力量与智慧由之展现。

他四十多首交响曲的这最后三首,都是以爆发的能量,在迁居市郊之初的前六至八周内完成的,可说是攀峰至顶的成就。癲狂与抑郁交错的阿玛迪斯陷入爱河,而兰妮正是他的缪斯。但夏天的演奏会并未举行,阿玛迪斯也不曾去伦敦。在他结识兰妮之后,就不想离开维也纳了。这几首交响曲乃属不朽之作,在他有生之年却不曾上演。

         P4-P7

序言

1791年12月5日,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在维也纳去世。12月6日,居住在离莫扎特家不远的弗朗茨·霍夫德迈尔割断他妻子玛达伦娜的喉咙后,自杀身亡。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两件事是有着一定联系的,因为玛达伦娜是莫扎特的最后一个钢琴学生,而且或许还是他的情人。

莫扎特有可能是自然死亡,但是,传言却试图坚持说他是被杀或是自杀;嫉妒是这一切的诱因(Gratze Burgerzeitung,December 15,1791)。在莫扎特去世两周后,有一种文过饰非的说法:霍夫德迈尔确切死亡的日子在12月10日,发生在霍夫德迈尔家的这场暴力事件只是一次人户行窃过程中的杀人(Wlener Zeitung,December 17,1791)。在这次事件中,玛达伦娜仅仅受伤而幸存下来,无论怎样,她会把真相告诉她的朋友——卡尔·车尔尼的母亲。

五十年过后,音乐家们依然会被人们记得,但是,上流社会却仍然试图掩盖事实真相。受雇于Puckler-Muskau亲王的利奥波德·合菲尔撰写了一本名为《莫扎特和他的女友》的小说。玛达伦娜(化名为康斯坦茨)被描绘成一位富有的男爵夫人,她拿出3000荷兰盾资助她的被援助者,并提供给他一些生活和医疗费用。莫扎特死后,当这些欠款已不再能被偿还的时候,那个感觉受到侮辱的盛怒之下的丈夫刺杀了他的妻子。这个故事看来是不可信的,但是,它却有很好的理由维护了已经死去的音乐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在此之后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1932年,年轻的奥地利作家瓦尔特.格茨不再受到任何约束,毫无顾忌地写了一本名为《弗朗茨·霍夫德迈尔》的故事。书中把玛达伦娜与阿玛迪斯的爱情仅仅描绘成一个充满幻想的家庭主妇和她的钢琴教师之间很乏味的爱情故事。

直到1983年弗朗西斯·卡尔把1791年12月5日和6日发生的两件事件联系在一起之前,可以说玛达伦娜·霍夫德迈尔的名字基本没有在莫扎特的传记中出现过。卡尔把莫扎特被毒死的这件传闻重新开始传播,但是,这件事与萨利耶里无关,这只是一个充满了嫉妒的丈夫在自家暴力事件之前的所为。这是一起谋杀,一起有意图的谋杀和自杀行为。

卡尔从一位专业历史学家的角度,相信每一件事的起因都是有缘由的。我是一个科学家,我同样相信一切事件的本身都是有原因的。难道阿玛迪斯和玛达伦娜的爱情是莫扎特生命最后几年中所发生一切的根源?难道爱情是理解莫扎特晚期音乐的关键?关于这一点我们也许永远也不能确定,而且,我也仅仅只能以一种虚构的假设来阐述我的这些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我个人关于莫扎特之死的科学探究和论证虽然仅仅提供了一些补充的附录,但是这些论证却不仅仅是一些完全无关紧要的说明。

在这部“小说”中,我试图寻找历史上真实的莫扎特。通过莫扎特与他的家人和朋友书信往来的对话形式来阐述一些观点和见解。偶尔,我也会把一些琐碎的细节通过诗意的韵律描绘出来,但是,我却不能从这些具有争议的事实真相中得出任何结论。我个人对他的理解是建立在他的传记作家的一种合乎情理的判断基础上的,而且更多的是公共意义上的。当然这部小说中另外还充满了许多虚构的成分。也许我们可以很好地刻画出康斯坦茨这个人物,然而,我们却不能有足够的手段描绘出其他人物。我们不是非常了解霍夫德迈尔的一切,也不太清楚安东.施塔德勒这个人以及黎希诺夫斯基亲王。……我对他们的性格特点的认知基本都是建立在莫扎特的观点基础上。我塑造了一个虚幻的玛达伦娜形象,而且她的类型正是莫扎特所钟爱的。施塔德勒只是一个朋友的角色。而霍夫德迈尔是一个充满了嫉妒心的丈夫。黎希诺夫斯基则是一个正直的艺术赞助人。

沙菲在《阿玛迪斯》书中描绘了莫扎特一些很不文雅的粗俗的生活方式,但是,他却没有从中觉察到这些对于伟大音乐家高尚的音乐创作是如此的不和谐。布鲁诺.瓦尔特采用了理想主义的立场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来表现他所认识的莫扎特。而在这本《莫扎特的爱与死》书中,莫扎特却有着与沙菲的《阿玛迪斯》完全不同的人格特点;他有着布鲁诺.瓦尔特所描绘的那种不可救药的浪漫情怀。他是一个容易冲动的人,一个诚实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胆大妄为的人,就像许多和他同时代的人一样,他强烈地受到了少年维特思想的感化和熏染。在他生命中最后几个月中,他极其绝望,他有机会离开玛达伦娜而前往伦敦,但是,他绝不是一个不忠的临阵脱逃的人,他宁愿消逝,也不希望败坏自己的名声。他最终没能完成《安魂曲》的创作。或许这只是一种偶然,但是他不会有任何悔意。他的确涉及了不忠的行为(犯了通奸罪),但这还不至于会是致命的罪孽,因为无私的爱情并不是罪过。他并不需要祈求宽恕。

文献和推论可以创作出一个好的故事,但是,莫扎特最终还是以他的音乐创作体现了他的价值。音乐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不容易讲得清楚的语言。但是,音乐中却充满了真实和诚实。很少有音乐爱好者不被《G小调五重奏》的柔板感动得落泪。音乐学者们普遍认为《降B大调协奏曲》是莫扎特生命最晦暗时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欢乐与悲伤。

莫扎特的创作年表,特别是他生命后期的生活,的确也有一些记载,我试图把他的创作年表和所推论出来的暧昧的爱情关系联系起来。我选择了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作为这部小说不同章节的标题。他的作品透露出他的心态、情绪和他的内心世界,或许这些作品反映了一定的意图和目的。其中有两个章节没有这样的标题。第六章所涉及的是1788年一个创作的贫瘠时期,这个时候,莫扎特用了大量时间谈恋爱,因此,他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乞讨金钱。另外,第十九章则描述了莫扎特去世后的一些事件。

在创作过程中,我查阅了莫扎特大量的传记。我特别受益于恩斯特·维兹曼的《鲜为人知的莫扎特》(Der umbekannte Mozart,Die Weltpree,1956),希尔德斯黑梅尔的《莫扎特》(Suhrkamp,Frankfurt,1977),弗朗西斯·卡尔的《莫扎特与康斯坦茨》(Murray,London,1983)和梅纳德·所罗门的《莫扎特》(Hutchingson,London,1995)。我还阅读了彼得·沙菲的《阿玛迪斯》(Harper & Row,New York),以我的观点,这本书应该取名为《萨利耶里》。因为沙菲专心致志地痴迷于以萨利耶里毒死莫扎特的毫无根据的事件传闻为线索。另外,我还研读了两本由利奥波德·合菲尔(Orpheus,Wlen,1841)和沃尔夫冈·格茨(Insel,Leipzig,1932)所创作的关于阿玛迪斯和玛达伦娜的小说。

有大量专业的音乐家阅读了我的这些原稿。在早期的初稿写作中,我猜想莫扎特可能是自杀。尼克劳斯·哈农库特认为莫扎特永远不可能这样做。我个人关于莫扎特的推测最近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切契丽亚·芭托莉精彩的《费加罗的婚礼》咏叹调的演唱中重新得到了验证。罗伯特·博伊内尔指出我的这本传记体小说中一些关于《女人心》(Casi fan tutte)的基本观点实际上要早于彼得·塞拉斯。我十分感谢他们有兴趣阅读这本书并且给予了一定的认可,所有人当中,我特别要感谢苏珊·米兰——是她的鼓励和支持促成我最终完成这部“小说”。

            许靖华

           (Kenneth Hsu)

           Oakcombe,Haslemere

           August l,2006

后记

    跋 寻找历史的莫扎特

歌德称他的自传为小说与真相。小说有虚构的成分,而真相只有上帝知道。这本传记体的爱情故事既非小说,也非事实真相的叙述。也许把它称之为文字与推论之书更合适。

对于一个已经去世二百多年的人,我们也只能从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或者是根据所记载的事件发展过程和信息来推论,从而获得一些相关资料。关于莫扎特的故事,流传下来的有他本人所写的许多文稿,也有一些当时人书写的文字,还有他自己的许多信件,包括他写给别人或是别人写给他的,还有一些书籍、报刊、轶事以及其他一些笔录。另外,还有一些法律文件、出生证明、结婚证明、死亡证明、法庭记录等等。所有关于莫扎特的各种传记或多或少都取材于这些资料,但是,其可信度和合理性还是有高低之分的。

文字的可信程度是要有依据的,不管你觉得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完全让人信服,比如阿玛迪斯的信件,看起来都无关紧要丁。但是,你要知道法律的盖棺定论有时往往不一定根据事实真相。另一方面,作为猜测和推论,重要的就是要依据客观的调查和探究,只有这样方可得出值得你采纳的论据来叙述。我是一个受过训练的科学家,我们曾被告诫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可以被提供的细微的证据:每一件事都可能被当作假设的前提来对待。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言:科学不必寻找证据,它所需要的是利用推测和假想来建立相关的学说和理论。

研究莫扎特的专家学者们对尼森所写的传记抱有怀疑的态度,因为他所创作的人物和事件主要是以莫扎特的信件和康斯坦茨口头的叙述为基础,最新发现在这些所谓的第一手材料中有一些谎言存在,它们替代了一些事实的真相。在尼森的书中,有大量关于莫扎特晚期的生活与音乐,特别是他的一些信件的描写,但是,这些素材和资料多数都取自于他的妻子康斯坦茨的陈述。作为与法律有关的调查和研究,康斯坦茨和其他一些看起来比较“可靠”的可提供证据的证人的陈词是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但是,如果以假设和推论作为盖棺定论的解释,是绝对不足以作为证据而成立的。一些传记作家过分地信赖尼森的著作和莫扎特的书信记录,这本身就暴露出了问题,尽管康斯坦茨的陈词表面看起来是可信的,但是,当我们发现莫扎特写给康斯坦茨的一些信件不真实的时候,比如1789年在莫扎特去柏林旅行期间写给康斯坦茨的那些信件,那么,康斯坦茨的证词也就明显地暴露出了问题。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作家维兹曼从莫扎特写给他妻子的充满了谎言的信中发现了莫扎特真正的死因。

假如证人提供的证词是不可信的,那么,陪审团将依情况要求出示另外一些附加的证据和证词来进行裁决。科学史上最有名的恶作剧就是“皮尔当人”的故事,这个曾经被进化论教科书列为人类祖先化石的“皮尔当人”(Piltdown Man)其实是一群考古学家刻意伪造的赝品。差不多将近半个世纪以后,科学家们不容置疑地证明了这是一些由专业人士伪造的骗局。与此类似的例证就是我们所面对的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茨所呈现出来的关于莫扎特的生活与音乐。过去了215年的事件,现在是时候来揭开这个谜底了。

莫扎特和他父亲的通信是信息来源的一条线索。但是,莫扎特最后几年的神秘生活是从1787年开始的,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已经不在了。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告诉我们,莫扎特为什么创作了《音乐的玩笑》(K.522),是谁给了他灵感创作《G小调五重奏》。还有一个更隐秘的作品就是1788年春天创作的《B小调柔板》(K.540),看得出来,这个时候,他陷入了爱恋之中。

在我的这部传记体小说中,主要是以莫扎特的音乐、信件和当时的一些报道作为推理主线,同时,还辅以一些趣闻轶事使小说更具完整性。另外,我还采用了一些传记作品中康斯坦茨歪曲莫扎特人格的资料和一些莫扎特明显说谎的信件作为创作的线索。

阿玛迪斯和玛达伦娜是在1788年春天陷入爱恋之中的,很明显,佃小调柔板》向人们宣告了这段恋爱故事。接下来的夏天,他创作了最后三首交响曲。1789年春天,莫扎特在他的赞助人黎希诺夫斯基的建议下去拜见普鲁士国王。到了莱比锡,莫扎特就中途脱身去布吕恩约会玛达伦娜。他把真相告诉了亲王,并向亲王借了钱,写下了借条。三周后,莫扎特又重新出现在莱比锡和柏林。其实,他从来就没有约见过普鲁士国王。

莫扎特从柏林回到维也纳后,这对恋人需要一个经常约会见面的地点。莫扎特的朋友安东·施塔德勒为他们提供了这个约会场所。莫扎特创作的《单簧管五重奏》就表达了他对这位朋友的谢意。阿玛迪斯和玛达伦娜的爱情同时也出现在1789年重新上演的《费加罗的婚礼》舞台上,他把他们之间的爱恋谱写在为这部重新上演的歌剧中新添加的两段咏叹调中。

莫扎特没有从普鲁士国王那里得到定金,因为普鲁士国王从来就没有授权莫扎特创作被称之为普鲁士的四重奏。1789年到1790年这段时间,莫扎特还不断地向普赫伯格借钱,但是,他所借到的有数的现金是不足以偿还黎希诺夫斯基的贷款的。1790年秋天法兰克福之旅,让他完全失去了偿还贷款的信心。他因此不再为此而担心恐慌,他可以安心地为玛达伦娜创作他的《降B大调协奏曲》和为她的女儿特蕾莎创作一些儿童歌曲。莫扎特请求玛达伦娜和他一起去伦敦。但是,玛达伦娜不能离开特蕾莎。她提醒莫扎特要警惕她那充满了嫉妒之心的丈夫。莫扎特不愿意也不能够放弃玛达伦娜。在莫扎特1791年春天创作的《魔笛》第一幕中,他以她们母女作为创作源泉,玛达伦娜是黑夜皇后,特蕾莎是那个被绑架的女儿。

当莫扎特不能偿还贷款的时候,亲王提出了诉讼。最终他还揭发了莫扎特去布吕恩的秘密。玛达伦娜的丈夫弗朗茨十分恼火,玛达伦娜不得不决定中止她和莫扎特之间的关系。莫扎特收到她的来信后更是充满了愤怒,因此,在《魔笛》第二幕的创作中,夜后就变成了一个恶妇。

1791年早春的时候,莫扎特缓和了与康斯坦茨之间的关系,然后,他前往布拉格参加《提图斯》的演出和利奥波德二世的加冕典礼。

玛达伦娜最后一次见到阿玛迪斯是八月。她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必须告诉从布拉格回来的莫扎特。康斯坦茨愤怒地再一次离开了莫扎特,陪伴在她身边的是苏斯梅尔。阿玛迪斯和玛达伦娜只有宿命地在维也纳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法院对于偿还贷款的最后裁决在1791年11月宣布。亲王揭发了莫扎特的恋情,以此来辩解他为何如此对待艺术家。与此同时,霍夫德迈尔又发现莫扎特是这个未出生孩子的父亲,他决定以酒中的毒药代替决斗置莫扎特以死地,他们协议了死前约定:如果莫扎特喝了毒酒,玛达伦娜就可以免于一死。莫扎特遵守了诺言,第一次在十一月底,接着十二月初又第二次喝下了这可怕的毒酒。12月5日,莫扎特死亡,死后被葬在公共墓地。他的家庭知道这其中的缘由,但是,他们不愿丑闻传出去。按照协定,最终霍夫德迈尔也死了,但是,他先毁了他妻子的容貌并企图置她于死地,然后自杀了。

事实上,1791年11月至12月间的确发生了一些事件,对以下的事实一直以来都存有争议。11月12日,下奥地利地方法院裁定莫扎特必须偿还他的从前的赞助人黎希诺夫斯基1435.32基尔德银币的贷款。11月18日,莫扎特在共济会演出他新创作的康塔塔。11月20日,莫扎特的佣人约瑟芬·迪内尔发现他一度失去知觉。接着,莫扎特的胳膊和腿部都有明显的浮肿现象出现。12月3日,当莫扎特的妻妹苏菲在路上偶遇他的时候,莫扎特看起来已经恢复了身体状态。但是,第二天的早晨,苏菲拜访莫扎特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垂死的人了。12月5日早晨,莫扎特死亡。死亡的确切原因是莫扎特患了粟疹热(伤寒),这种病症的皮肤症状类似于中毒的症状,但这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12月6日,莫扎特的尸体就被埋葬了。葬礼在早上进行,地点在史蒂芬教堂。这个时候,就在莫扎特家附近的弗朗茨·霍夫德迈尔试图谋杀他的妻子玛达伦娜。他残酷毁坏他妻子容貌的动机完全是出于嫉妒。玛达伦娜是莫扎特的学生,而且还是他的情人,霍夫德迈尔最后自杀身亡,但是,玛达伦娜却幸运地存活下来。莫扎特的死和霍夫德迈尔家的暴力事件在当时的报纸上都有过报道,而且,还有传闻说这两件事是有联系的。最后,无论是康斯坦茨·莫扎特还是玛达伦娜·霍夫德迈尔,这两个孀居的女人都得到了奥地利皇室慷慨提供的抚恤金。

莫扎特的死亡除了一些病症可以解释一些原因以外,关于他自然死亡的猜想就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了。弗朗西斯·卡尔提出了关于霍夫德迈尔毒死莫扎特的假设引起了社会较大的关注,因为这个假设可以比较清楚地解释出十一月至十二月期间所发生的相关事件。有意思的是,当卡尔的这本《阿玛迪斯与玛达伦娜》出版以后,在英国布莱顿有一个模拟的法庭宣判了霍夫德迈尔谋杀莫扎特罪名的成立。

在这本书中,我试图将莫扎特描绘成一位支持妇女解放的进步人士。可以想象,像他这样一位崇尚自由、放荡不羁、同时眷恋母亲又受到父亲制约的人,应该是一位极易接受女权主义思想的人。假如事实状况与书中的描绘相差不远,那么,按照正常的逻辑推论,莫扎特就应该与玛达伦娜一样怨恨那个时代共济会中所盛行的男性沙文主义。想象一下,一个宣传自由、平等、男权思想的社会中,岂能允许妇女社团的存在?据史料中康斯坦茨的叙述,莫扎特曾经打算创立一个新的共济会组织。他的主旨是建立一个自然、理性、智慧共存的组织,而非传统的美、权力、智慧。莫扎特的这个想法一度在他的歌剧《魔笛》中透露出来:寺庙、神殿中应该男、女祭祀共存,就如同合唱队中,不仅有男高音、男低音,同时还应该有女高音和女低音。

莫扎特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最爱。从二十几年前,我就开始收集有关他的一切可寻资料,并以科学论证的态度发现和搜寻历史上真实的莫扎特,以尽可能地呈现给大家一个有说服力的莫扎特的传记故事。同时,我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到,尽管我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莫扎特,但是难免也会有一些先人之见。另一方面,仅仅从主观的角度讲,我的推论也是建立在我能够进入莫扎特的灵魂深处去理解这个充满激情与嫉妒的悲剧故事。

这部关于激情与嫉妒的故事不仅仅揭示了莫扎特死亡之谜,而且还解读他的生活状态与他的作品的一些关系。我们已经被康斯坦茨和奥地利皇家法庭欺骗了二百多年。现在,我们要重新认识莫扎特,重新理解他的晚期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莫扎特的爱与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靖华
译者 谢凯蒂//李晓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6217
开本 32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215.76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