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
内容
编辑推荐

黄侃,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中央大学教授,室名量守庐。黄侃专长于经学、小学,其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蔚成一家之言,治学上注重恪守师承、博学精习,在近代学术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与其师章太炎并称“章黄之学”。本书收集了记述黄侃论学大旨的文章,及其传记、逸事、著作目录等,便于今人理解这位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

内容推荐

黄侃(1886~1935),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中央大学教授,室名量守庐。黄侃专长于经学、小学,其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蔚成一家之言,治学上注重恪守师承、博学精习,在近代学术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与其师章太炎并称“章黄之学”。本书收集了记述黄侃论学大旨的文章,及其传记、逸事、著作目录等,作者大多是黄侃的师友和亲炙弟子,便于今人理解这位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

目录

黄季刚墓志铭/章太炎

蕲舂黄君墓表/汪东

量守庐记/章太炎

中央大学文艺丛刊黄季刚先生遗著专号序/章太炎

黄季刚先生革命事迹纪略/陆敬

季刚先生生平及其著述/黄焯

黄季刚先生遗书影印记/潘重规

季刚先生手拟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

学程提要跋/刘继宣

谈黄侃先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殷孟伦

黄侃先生的小学成就及治学精神/许嘉璐

《文心雕龙讲疏》序/范文澜

黄先生蓟游遗稿序/孙世扬

悼黄季刚先生/汪辟疆

与潘景郑书/吉川幸次郎

季刚师得病始末/尚笏陆恩涌

追悼黄季刚师/武酉山

黄先生论学别记/章璠

敬业记学/游寿

师门忆语/刘赜

我所见到的黄季刚先生/陆宗达

季刚先生二三事/陆宗达

记先从父季刚先生师事馀杭仪征两先生事/黄焯

忆量守师/殷孟伦

师门忆语/徐复

记蕲春黄先生讲三礼/钱玄

怀念季刚先生/张汝舟

黄季刚先生杂忆/杨伯峻

忆黄季刚老师/程千帆

黄季刚先生遗著篇目举要初稿/徐复

黄季刚先生遗著目录/黄焯

黄先生遗著目录补/程千帆

黄季刚先生之笔名/潘重规

试读章节

1911年初宋教仁到上海创办《民立报》,并倡议积极筹备同盟会中部总会(或称中部同盟会),在长江流域中部发动革命。不久同盟会员谭人凤、居正奉黄兴、宋教仁之命先后到武汉开展革命活动,居正本与黄季刚熟识,到武汉后颇得黄的帮助。居正曾去武昌监狱探视胡瑛(湖南桃源人,与宋教仁同乡,1907年因进行革命活动被捕,判监禁十年),就是通过黄季刚疏通狱卒陪同前往的[6]。胡瑛在狱中颇受优待,并且能和外面通信。“文学社”有什么活动,也经常派人到狱中和胡瑛商量。

1911年春黄季刚到河南,为布政使江叔海幕客,并在豫河中学堂任国文教员,黄季刚在讲堂上宣传革命,因此不到半年就被解职了。

1911年七八月间黄季刚从河南回到汉口,詹大悲设宴招待。酒后黄季刚大骂立宪派,认为他们所提出的和平改革方案纯属欺骗。当下提笔为《大江报》撰写时评,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翌日黄季刚回蕲春。此文刊出,震动一时,鼓舞人心,深受革命人士欢迎。清政府大为惶惧,认为大逆不道,下令将《大江报》封闭,并逮捕了詹大悲、何海鸣。在法庭上詹、何二人不愿暴露黄季刚,都争认时评为自己所作,表现了革命党人的高贵品质。最后审判庭判处詹、何二人徒刑一年,或缴纳罚金八百元便可抵刑。那时革命党人都很穷,他们无力筹款,遂入汉口巡检礼智司狱。

《大江报》被封,舆论界大哗,特别是新军士兵对此表示极大的愤慨。当时湖广总督瑞潋、第八镇统制张彪等人也了解到新军中有革命党人且与《大江报》有联系,深怕士兵“大乱”。于是瑞激下令对新军严密监视,士兵中如有思想不轨或形迹可疑者或开除或看管。且民间素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因此愈近八月防范愈严。对新军下戒严令,禁止官兵随便出入,宪兵、巡警、便衣密布,并欲调巡防营(旧军)来省城加强防卫,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势,极为紧张。而革命党人自((大江报》被封后失去了喉舌,詹大悲被捕,失去了一个重要领导人,军队戒严令下,又无法开展活动,也预感到若不发动起义,就有束手待毙的危险,因此也在积极酝酿起义。10月8日(旧历八月十七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制造炸弹不慎炸伤,革命总机关暴露,清政府下令逮捕革命党人。lO月10日晨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三烈士遇害,官府还在继续捕人,在白色恐怖下人人自危,当天夜晚第八镇工程营士兵首先发难,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

伟大的辛亥革命之在武昌爆发,而且能够取得胜利,这决非偶然事件,而是湖北革命党人长期奋斗的结果。革命组织虽几遭破坏,然再接再厉,毫不气馁。并且宣传工作深入,大力举办报纸刊物,重视革命思想的传播,激励人民反对清朝的统治,推翻君主专制的意志与决心。因此,从辛亥革命发展的过程看,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应溯源于《大江报》时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是一篇讨伐清朝的檄文,此文一出即敲起了清廷的丧钟,而清政府进行垂死挣扎疯狂镇压,更激起了革命人民起义的决心。过去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皆认为是詹大悲所撰,但实际上是出自黄季刚的手笔。这一点应该提出,不能淹没黄季刚对辛亥革命的功绩[7]。

武昌起义时,詹大悲、何海鸣出狱,并发动新军光复汉口,成立了汉口军政分府。詹大悲为主任,何海鸣、温楚珩、黄季刚、陈冕亚等人也都参加了军政分府的工作。汉口革命军与清军浴血奋战十几天,但敌我力量悬殊,先胜后败,10月29日清军冯国璋部攻入汉口市区,革命军仍坚持巷战抵抗。冯国璋下令纵火,大火三日不熄,繁华市区变成一片废墟,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极巨。11月1日汉口陷落,詹大悲主张赴安徽求援,遂与何海鸣、温楚珩、黄季刚、陈冕亚等十几人乘船东下,到九江后得知安徽形势已发生变化,求援不成。詹大悲、何海鸣等人赴上海招募军队去了。黄季刚则主张回蕲春发动孝义会,从鄂东北上牵制清军后方,以解武汉之围。遂与温楚珩、陈冕亚等人回蕲春。

蕲春孝义会重要成员方伯芸、张伯菱、汪翔云、陈楚香等人见到黄季刚都表示愿意参加革命军,当下大家议定,先集合会员攻打县城夺取枪械,然后联合各县会党北上,切断清军后路,以解武汉之围。第二天黄季刚在边街湾黄家宗祠召开孝义会大会,宣传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形势,号召大家参加革命军,到会者无不动容踊跃参加。会后决定分四路集中,以县城为总汇合点。但是这个计划惊动了当地土豪劣绅,他们聚集了一百多人乘轿到黄家妄图阻挠黄季刚的革命行动,并胡说什么以免“蹂躏家乡”云云。结果被黄季刚大骂,狼狈而去。但是这些仇视革命的土豪劣绅们并不因此而善罢甘休,当夜即由劣绅头子陈勉吾派人持函到田家镇(位于蕲春之南,属广济县)请驻防清水师兵前来逮捕黄季刚,清军到达时,孝义会员尚未全部集中,且只有刀、矛等旧式武器,有的甚至赤手空拳,当下遭到清军镇压,黄季刚等人不得已出走,辗转赴上海[8]。

据武汉大学教授黄耀先先生(黄季刚先生之侄)回忆:“辛亥革命时,先叔父在家乡发动孝义会员参加革命,当时孝义会前锋约有数百人到达我家旧居笆第街附近时,驻田家镇清水师兵一营赶来镇压,向徒手群众开枪。当场打死数人,逮走数十人,馀众溃散。先叔父刚刚离家出走,即有一群凶恶清军来追捕,将我家包围,楼上楼下到处搜查,甚至箱柜床下都用刺刀乱戳乱刺。彼时我年仅九岁,此恐怖情景至今不忘。”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以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而告终,反动封建军阀官僚又都摇身一变成为民国官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咸与维新”了。而革命党人却遭受到排斥打击,甚至有的被杀害。此外也有人(如胡瑛)背叛革命,投靠袁世凯去了。有的人则消沉了,洁身自爱退出政治舞台。黄季刚见国事日非,不再过问政治,专门研究学问。

P13-15

序言

1985年8月,为纪念黄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和逝世五十周年,程千帆、唐文两位先生编辑了本书,选录了记述量守庐论学要旨的文章,及其传记、逸事、著作目录等。此次依照三联书店1985年第一版,订正了个别误字,改为简体横排重新出版。

二十年来,黄侃先生的学术和部分遗著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此次为配合《量守庐学记》重印,本店还将推出张晖先生选编的《量守庐学记续编》,增补了一些对黄侃的生平与治学有深切认识的回忆与研究文字,对于今天读者了解严谨笃实、务求精习的朴学精神,会有更进一步的帮助。

三联书店编辑部

2006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千帆//唐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5524
开本 32开
页数 19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5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9
143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8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