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激励了无数人的佳作,问世以来几十年间长盛不衰。究其原因,除了它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外,是它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用保尔的话来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内容推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作品展现了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乌克兰地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在苦水中长大,12岁时进食堂做杂工,受尽凌辱。十月革命后,保尔受到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迅速成长起来。因救朱赫来,保尔被监禁,越狱后,同林务官的女儿冬妮亚相爱,后参军受重伤,转到地方工作。在筑路工地,他同冬妮亚不期而遇,但彼此已没有共同语言,而他与达雅的友谊正升华为爱情。由于战伤及工作劳累过度,保尔的体质每况愈下,双目失明,几乎完全瘫痪。为此他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找到了新生活的方向,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

目录

序 言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试读章节

一则惊人的消息如旋风般席卷了小城:沙皇被推翻了!城里没人敢相信。

一列火车在暴风雪中驶进车站。从上面下来两队大学生和一队革命的士兵。大学生身穿军大衣,扛着步枪,战士则戴着红袖标。他们逮捕了车站上的宪兵、年老的上校和警备队长。这次小城居民都相信了。上千人沿着一条条积雪的街巷拥向广场。

大家都莫名其妙地听着一大串新词:自由、平等、博爱。

但喧闹的、令人兴奋和喜悦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小城平静如初。只有孟什维克占领的市政管理局楼顶的红旗说明曾发生过一场变动。

冬末,有个近卫骑兵团驻进了小城。他们每天清晨到车站来抓那些来自西南前线的逃兵。

近卫骑兵们都长得身高马大,满面红光。而军官多是伯爵与公爵,金色的肩章,银色的绦子印在马裤上,如同没有发生过革命的沙皇时代一样。

一九一七年过去了。保尔和谢廖沙都觉得没有丝毫变化。各自的老板也还是早先的老板。到了阴雨不断的十一月,情况才有了异乎寻常的发展趋势。一群群陌生人活动在车站上,他们多是从前线返回的士兵,有个新奇的称号:布尔什维克。

谁也不清楚这样一个听起来挺响的称号是什么意思。

骑兵们已不太容易抓到逃兵。车站总有枪声传来,玻璃窗被击碎得没剩几块了。士兵成群地从前线返回,谁拦便用利刃对付谁。十二月初,便是一列车一列车地调来了。

近卫骑兵守着火车站围栏,但被机枪猛扫一阵便逃去了。习惯了出生入死的人们从车厢冲出来。

来自前线的、身着灰色军装的士兵把近卫骑兵逼近了城区,然后回到车站。于是火车便一列接着一列地开来开去。

一九一八年春,保尔、克利姆卡在谢廖沙家玩牌,然后跑出去。他们在大路上走着,拐到保尔家的小园子,躺在草地上。没劲!平时的游戏玩腻了。如何好好消磨这大半天的时间呢?突然背后传来“得得”的马蹄声。有人骑马从大路上疾驰而来。在公路和小园子的栅栏问有道排水沟,但那马一跃便过来了。马背上的人挥了下鞭子,招呼保尔和克利姆卡:

“喂,小朋友,快点儿过来!”

他们跳起身跑到栅栏边。这个人风尘仆仆,后脑勺上歪戴着的军帽和军便服上积满了灰尘,粗厚的军用皮带上,挂着转轮手枪和两枚德国造手榴弹。

“小朋友,给我搞点儿水好吗?”当保尔进屋取水时,这个骑马人扭头向正盯着自己瞧的谢廖沙问:“小朋友,城里现在什么人掌权啊?”

谢廖沙于是将各种新闻一股脑儿全吐出来。

“这儿已两个星期没有政府了。有个自卫团管,夜里是老百姓轮流守护。你是干吗的?”他反过来问。

“嘿嘿,知道太多会老得快的!”骑马人并不想告诉他,而是仅仅微笑。

保尔捧着一大杯水从屋里跑了出来。

骑马人一仰头喝光了,然后把杯子还给了保尔,扯起缰绳,朝松林里疾驰而去。

“这是谁?”保尔困惑地问克利姆卡。

“我怎么会知道”克利姆卡耸耸肩回答。

“看样子又得换政府。正因如此,列辛斯基一家昨天才跑了。有钱人都走了,要来的肯定是游击队。”谢廖沙干脆利索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的推论无懈可击。因此保尔与克利姆卡立即表示同意。

他们还未来得及深入研究时,又响起一片马蹄声。他们便全朝栅栏前跑去。

在树林里,林务官家后面,在三个孩子眼睛刚看见的地方,有人群和车辆:紧靠公路约有十五个人骑马,把枪放在鞍上。前面两个,一个已过中年,一身保护色装,系军官皮带,胸前一副望远镜,一个便是刚才要水喝的人,已过中年的他,军装上别着红花结子。

“我说对了吧!”谢廖沙碰碰保尔,“你瞧,红花结子。绝对是游击队。我看得特准”说完他快活地如小鸟般越过栅栏跑了出去。

两个朋友紧紧跟上。三人一同立在公路旁边观看这些开过的队伍。

骑马的人们来到了跟前。那个要水喝的冲他们点了点头,用马鞭指向列辛斯基家的宅院,问:“谁住那栋房子?”

保尔竭力紧跟其后,说:“是列辛斯基律师。他昨天溜了。看来是怕你们”

“你知道我们是什么队伍?”中年人微笑着。

保尔指着红花结子回答:“这个,谁都看得出”

居民们都拥上了街,好奇地打量着入城的队伍。三个小伙伴站在公路边,审视着满身尘土、疲劳不堪的战士们。

这支队伍仅有一辆炮车,载机枪的马车也已过去了。三个孩子尾随着游击队员,一直到了城中心,战士们散到各家各户住宿,他们才各自回家了。

列辛斯基的家被改成了游击队的指挥部。当晚,四个人:队长布尔加科夫和三个指挥员,坐在大厅内四脚雕花的大桌子周围。队长同志已经上了年纪,头发斑白。

他将本省地图摊在桌上,一面在图上移动手指,找寻路线,一面与坐在对面的人说话,那是牙齿结实、颧骨高耸的叶尔马钦科。

“你认为应在这儿干一仗,叶尔马钦科同志,但我认为应在天亮前撤走。但人员太疲劳了。咱们现在的任务是赶往扎京,不让德国鬼子占先。凭咱们目前的力量绝对阻击不了敌人一门炮加三十发炮弹和两百步兵、六十骑兵——哪儿能行啊?德军可不是好碰的。咱们只有想办法与其他后撤红军部队会合才行。同志们,应该知道,除了德军,途中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反革命匪徒啊!我想最好明天一早就撤,同时炸了站后的桥。德国军要修桥也得两三天。这样就会延缓他们行动的时间。同志们,不知你们什么意见?做个决定吧。”他问在座各位。

布尔加科夫对面的斯特鲁日柯夫吧嗒了一下嘴,看了一下地图,又望了望布尔加科夫,很费劲地吐出一句话:“我赞成布尔加科夫。”

最年轻的、穿工装的领导也表态了:“布尔加科夫说的不错。”

惟有那个白天跟小伙伴们说过话的叶尔马钦科摇头表示反对。

“见了德国人就开溜,那咱们还要队伍干吗?我看应该在这儿同他们拼一下。跑来跑去憋死了要是我决定,那就是在这儿好好干一仗。”他一把推开椅子,在客厅里踱来踱去。

布尔加科夫很不以为然地瞧瞧他。

“打要有打的理由。可不能拿战士的性命去硬拼,无谓牺牲那是头脑发热。咱们身后是整整一个师的鬼子,是重炮与装甲车叶尔马钦科同志,别任性耍孩子脾气”接着对另两个人讲,“这样决定了。明天一早撤,接下来想法建立联系。我们是最后撤走的,就应当担起组织殿后工作的任务。这小城的火车站,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必须设法安排一个可靠的同志去工作。现在便提名决定一下让谁留下开展工作。”

“我认为水兵朱赫来不错。”叶尔马钦科走到桌旁说,“首先他是本地人;其次他既是钳工又是电工,在车站好找工作;又没谁看到过他跟咱们的队伍在一起,易于隐蔽。他到深夜才能赶过来。这年轻人爱动脑筋,会在这儿做好工作的。我觉得他特别合适。”

布尔加科夫点点头:“对,我赞成。同志们有反对的没有?”他问另外两人,“既然没有那就这么定了。给他留一笔活动经费和委任令。同志们,现在讨论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本地存放的武器。这里有多达两万支的步枪,是沙皇被打败时遗留下来的。这批枪堆放在一户农民的板棚里,人们都快忘了。是板棚主人向我报告的这事。他要求尽快处理掉这些东西。这么多枪是万万不能留给德国人的。我觉得该烧了。而且说烧就烧,拂晓前处理干净。不过焚烧时可能有危险:板棚周围全是穷人的住房,可能会把他们的房子给烧了。”

身材魁梧、满腮胡子的斯特鲁日柯夫问:“为为什么要烧掉呢?我认为应应该将武器发给百姓。”

布尔加科夫马上转过身来说:“你认为应该发出去?”

“对,就得这么办!”叶尔马钦科很兴奋地表示赞同,“把枪发给愿意要的工人和百姓,至少会在被逼无奈时让德国人不会太悠闲。德国人肯定要残酷对待百姓。年轻一代不可忍耐了,就一定会拿起武器。运到乡下去,庄稼汉定会将枪藏个严实。德国人横征暴敛,害他们于苦难,到时,他们便有用场了!”

布尔加科夫笑了:“是的,但德国人肯定会迫使大家都上交武器的,那这些枪就都交出去?”

“不,不会全交的,至少有很多会留下。”叶尔马钦科反驳说。

布尔加科夫则挨个儿征求大家的意见。

“发下去吧!”年轻的工人也表示了意见。

“那好,就发下去吧!”布尔加科夫同意了,“问题讨论结束。”他站起来,“现在咱们可以休息到明天。朱赫来到后让他来找我,我想跟他谈一谈。叶尔马钦科,你查岗去吧!”

只剩布尔加科夫一个人了。他走进隔壁旧主的卧室里,将军大衣铺在床垫上,躺下了。

P12-16

序言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生于乌克兰西部边陲沃伦省(现属罗夫诺州)的一个贫苦工人家庭。自幼给人家放牛、做童工,饱尝生活的艰辛和人格的屈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尼古拉举家迁往乌克兰内地的舍佩托夫卡小镇,在那里他进入教会学校读书,但是入学几个月就被神学教师开除,直至十月革命后,他一边在车站小食堂当杂工、在发电厂给锅炉工当助手,一边继续着学业。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黑暗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剥削阶级仇恨的种子,1918年,舍佩托夫卡被彼得拉克匪军占领,尼古拉开始积极投身于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地下斗争,宣传革命思想,传递革命情报。1919年,他毅然随军奔赴前线。1920年秋,年仅十六岁的尼古拉在战斗中负重伤,右眼失明,被迫转到劳动战线,因跳进第聂伯河打捞木材而患上伤寒和风湿症。1930年,因劳累过度,健康日益恶化,尼古拉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然而尼古拉并没有被这个毁灭性的打击打倒,同年11月开始,他借助一块镂空的格板着手写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克服了种种困难和身体的病痛,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名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述了发生在1915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苦水中泡大,幼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是工人。保尔十二岁时被送到车站食堂当了两年杂役,受尽凌辱。十月革命爆发后,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夫卡镇也和苏联其他地方一样,遭到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动派的践踏。红军解放谢别托夫卡镇后,只留下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来住在保尔家里,给保尔讲了许多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道理,保尔的思想成长因为朱赫来的启发与教育有了质的发展。

一天,朱赫来被匪徒抓去了。匪兵押送朱赫来的时候,保尔出其不意地救下了他,与他一起逃跑。然而由于被人告发,保尔被投进了监牢。找到机会越狱的保尔不敢回家,便不自觉地来到林务官的女儿冬妮亚的花园门前。冬妮亚喜欢保尔的“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保尔也觉得冬妮亚“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二人互有好感,慢慢产生了爱情。保尔为了避难,便答应了冬妮亚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亚找来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把保尔送去参加了红军。

在一次激战中,保尔头部受了重伤,但他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战胜了死亡。出院后,因为身体不允许他继续在前线战斗,保尔参加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后方工作。在这里他同样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紧张地投入各项艰苦的工作。

在铁路工地上,保尔发现,随着革命的深入,他与年少时的恋人冬妮亚之间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已经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两人终于分道扬镳。他与女友达雅的友谊也随着时间逐渐升华为爱情。

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病愈后他又参加工业建设和边防战线的斗争,并且入了党。但是,由于保尔在战争中受过多次重伤和暗伤,后来又生过几次重病,加上他忘我的工作和劳动,平时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体质每况愈下。1927年,他几乎完全瘫痪了,接着又双目失明。严重的疾病终于把这个满怀革命热情的年轻人束缚在病榻上。保尔在痛苦中无法自拔,产生了自杀的念头,面对枪口保尔冷酷无情地谴责自己,告诉自己即使到了生活实在难以忍受的时候,也要想办法活下去。终于保尔战胜了精神和肉体上无法言述的痛苦,重新找到了“归队”的力量。他一方面帮助妻子达雅进步,另一方面拿起新的武器,进行文学创作。在新的战斗中,在近乎绝望的期待中,保尔终于迎来了州委的电报:“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向你祝贺。”

尼古拉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革命战士顽强不屈的光辉形象。他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的生活画卷与小说人物的传奇经历共冶于一炉.用内心独白、书信、格言警句,揭示了保尔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和成长过程。文中少年保尔和冬妮亚、红军战士谢廖沙和丽达、保尔和达雅的友谊和爱情,红军的战事,保尔加入和退出“工人反对派”,布尔什维克党同托洛茨基派的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烈场景等情节无不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些情节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于跌宕起伏中更加烘托出保尔·柯察金那种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历时三载,创作期间,尼古拉呕心沥血,克服了种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在小说的结尾,保尔迎来了州委的贺电,然而尼古拉本人却没有那么幸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处于手稿阶段就已经在群众中不胫而走,连载它的杂志被人争相传阅,深受读者的喜爱,但小说完成后并不被出版社看好,在评论界也悄无声息。直到1934年末,著名记者和作家米·科利佐夫来到黑海之滨的索契市,在一间小厢房里采访了木乃伊似的尼古拉,并于1935年3月17日在全国性大报《真理报》上发表通讯报道《英勇》,至此,评论界的坚冰才被打破。一夜之间尼古拉的名字和事迹传遍城乡各个角落,成了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同年10月,他被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列宁勋章。到尼古拉去世前两年,小说已用各种语言重印重版了五十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以来盛行不衰。它弘扬的保尔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旗帜。保尔·柯察金从诞生之日起便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地进步青年学习的榜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译本同样受到我国读者的热烈欢迎。这部书最早由英译本译出,1942年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数次修订再版,教育和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保尔·柯察金与我国的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一样,赢得青年的普遍崇敬。他的名言——“生命是人最宝贵的,因为每个人仅有一次。应当怎样度过人生呢?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平庸无为而羞耻;临终的时候能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这已被许多人当做人生的座右铭。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译者 张羽太//呼足青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91566
开本 32开
页数 313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9.7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