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猎人笔记(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的著名作家,一位卓越的、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他以圆熟的技巧、细腻的心理分析享誉欧洲文坛。本书是他的一部现实主义随笔故事集,作品从一个疏远、敌视其自身阶级的猎人的角度出发,以反映农村生活的新角度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给俄国文学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本书也因此被视为“一部点燃火种的书”!

内容推荐

《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部点燃火种的书”。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妇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同时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本、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

目录

序言

霍里和卡利内奇

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

莓泉

县城的医生

我的邻居拉季洛夫

独院地主奥夫夏尼科夫

里郭甫

白净草原

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

总管

事务所

孤狼

两地主

列别强

塔佳娜·鲍利索夫娜和她的侄儿

死亡

歌手

彼得·彼得罗维奇·卡拉塔耶夫

约会

施格雷县的哈姆莱特

切尔托普哈诺夫和涅多皮尤斯金

切尔托普哈诺夫抹路

凋零的夏娃

车轱辘响

草地与森林

试读章节

对于奥廖尔省人和卡卢加省人的素质的显著差异,凡是从博尔霍夫县来到日兹德拉县的人,大概都会惊讶不已的。奥廖尔的农人算不上高大,甚至还有点驼背,神色阴沉,总是皱着眉头看人,住在白杨木造的破旧棚屋里,服着劳役。他们不做生意,生活很艰苦,勉强维持温饱;而卡卢加的代役租农民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住的是用松木建的宽敞明亮的农舍,身材都很高大,脸色白净,眼神自由活泼;他们贩卖黄油和焦油,一到节日,总穿上长统靴。奥廖尔的村庄四周大都是耕地,但不知什么原因都变成了污泥地。除了几株随时准备“献身”的爆竹柳和二三株瘦白桦树之外,周围一俄里都看不见一棵树,屋子与屋子紧挨着,屋顶上盖着腐烂的麦秆……卡卢加的村庄却截然相反,周围大部分都是树林,整个村子屋子布局十分合理,疏朗而整齐,屋顶用木板覆盖,大门紧闭,后院篱笆整齐而不向外倾倒,以防过路的猪进入后院……在猎人的眼里,卡卢加省比较令人喜欢。在奥廖尔省,不出五年,最后一批森林和大面积的灌木丛林可能消失,沼地也见不到;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卡卢加省森林绵延数百俄里,沼地算起来也有好几十俄里,珍贵的松鸡还不时能碰到,温顺的大鹬还有惊慌的沙鸡突然跃入视野,这一切使猎人和狗大喜过望。

有一次我去日兹德拉县去打猎,在野外碰到卡卢加省的一个小地主波卢特金,便和他认识了。他对打猎很着迷,十分出色,他也有些弱点:比如,他曾向省里所有富豪的女儿求婚,但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便逢人就向他们诉说自己的悲痛,而对于小姐们的父母,他便奉送自己果园的酸桃和其他生果子;他把他那个老得掉牙的笑话讲了一遍又一遍,他觉得这个笑话很有意思,但却不会使任何人发笑;他十分赞赏阿基姆·纳希莫夫的作品和小说《平娜》;他说话结巴,把自己的狗叫天文学家;他习惯把但是说成但系,他家里采用法国式烹调,而这种烹调的关键,根据他厨子的理解,在于改变每种食物的天然滋味;肉经过这样的高手的调弄带上了鱼味,鱼带上了蘑菇味,通心粉带有火药味;如果不切成菱形或梯形,胡萝卜绝不会放人汤里。然而,除了这些屈指可数又无关紧要的缺点外,波卢特金先生如上所述还是一个出色的人儿。

同波卢特金认识的第二天,他便邀我去他家过夜。

“离我家差不多五俄里,”他说,“步行远了一点;让我们先去霍里家。”

“谁是霍里?”

“是我的佃农,……他家离这儿不远。”

于是,我们就去霍里家,霍里的庄园孤零零地矗立在林子中央一块清理过、耕作过的空地上。这个庄园有几问松木结构的屋子,用栅木相连,正屋前面有一间用细柱子支撑的茅屋。我们进去,看到一个二十出头,身材匀称的青年人。

“喂,费加,霍里在家吧?”波卢特金先生问。

“不在,他进城去了。”小伙子微笑着,露出两排好看的牙齿。“要马车吗?”

“是的,老弟,我们需要马车。再顺便带点克瓦斯来。”

我们走进屋,用圆木叠成的干净的壁上,什么也没贴;在屋子角落里,在装有银质衣饰的沉甸甸的圣像前,亮着一盏神灯;菩提木的桌子看上去才刮干净不久;圆木中间和窗子的侧框上,不见敏捷的茶婆虫钻来钻去,也少了沉思似的蟑螂。那青年人手脚很麻利,一会儿就回来,拿着一只装得满满的白色大杯子,一大块小麦面包和一打腌黄瓜的木钵。他把食物全部放在桌上,然后退了下去,身子靠在门边,不时笑着向我们这边望过来。我们正在吃点心,马车的声音从门外传了进来。我们走了出去,一个十五岁左右、卷头发、双颊微红的男孩正坐在车上跃跃欲试,但显然有些费力地勒住一匹健壮的花斑公马。旁边站着六个相貌相似、身材高大的精壮小伙子。“六个都是霍里的孩子!”波卢特金指了指对猎人说,“都是小霍里。”费佳接口道,他已跟在我们后面到了台阶上,“还没到齐呢,波塔普在林子,西多齐和他父亲一块儿上城去了……小心点,瓦夏。”他看着马夫接着说,“要迅速一点,送的可是老爷呢。当震动过于厉害时,要注意减速;不然,不但弄坏了车子,老爷也不高兴!”别的小霍里听了都微微一笑。“让天文学家上来!”波卢特金先生特别兴奋,费佳也十分得意,把那条“知识渊博”的狗举得高高的,把它放进车子底部,瓦夏松了松缰绳。我们的马车启动了。“这是我的临时事务所。”波卢特金先生指了指一所矮小、很不显眼的小房子,突然问我:“想不想过去看看?”“行啊!”“这事务所现在已撤销了,”他边说边爬下车来,“可还值得一看。”事务所有两个空房间。看守人是一个独眼的老头儿,从后院迎上来。“你好,米尼亚伊奇,”波卢特金先生向他打了个招呼,“有没有水?”独眼老头折身回去,一会儿便拿着一瓶水和两个空杯子出来,“请您尝一尝,”波卢特金对我说,“这是这里最好的泉水。”我们每人喝了一杯,这时老头儿恭敬地向我们鞠了一个躬。“唔,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可以走了。”我的新朋友说。“在这事务所中,我把四俄亩林地卖给了商人阿利卢耶夫,而且卖了个好价钱。”我们重新回到马车上,半个钟头后,就到了领主邸宅的院子里。

“请问,”晚餐时我问波卢特金,“为什么您的霍里和其他佃农分开住呢?”

“噢,是这样的:他是一个精明的佃农,二十五年前,他的屋子被火烧得个净光。他便跑来求先父:‘尼古拉·库兹米奇,请您允许我搬到您林子的沼地上去吧。我将付高价的代役租给您,“你搬到沼地上有什么缘故吗?“我要这样:只要您尼古拉·库兹米奇老爷,您只要不派活给我,要多少代役租,由您决定好了。“每年五十卢布!“行啊。“我可不准欠租的!“那当然,您放心……’就这样,他搬到了沼地上住,从那时起,人家就送他一个外号:霍里。”

“那他后来发财了吗?”我问。

“当然了。他现在付我一百卢布代役租,我可能要加价。我三番五次对他说:‘赎了身吧,霍里!’可他挺精的,坚持说没钱,……我不相信。”

次日,我们喝过茶,便出发打猎去了。经过村子时,波卢特金先生吩咐马车夫在一所破旧的农舍边停一停,大声叫道:“卡利内奇!”“马上就来,老爷,”院子里传来了回音,“我正穿鞋呢。”我们的车走得很慢;刚出村,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人便赶上来,他看上去十分精悍,身材又高又瘦,脑袋很小。这便是卡利内奇,他那善良、黝黑、有几点麻斑的脸,使我一见就开始喜欢上他了。卡利内奇每天总是跟随主人左右陪他打猎,替他背猎袋,有时则背枪,替主人侦察鸟儿的方位,取水,采草莓,搭棚,跟在马车后面跑。缺了这个好助手,波卢特金先生简直是寸步难行。卡利内奇性情很温顺、很随和、乐观开朗,嘴里不时哼上几句,一双无忧无虑的眼睛不时向四处眺望。他说话带一点鼻音,老是眯着淡蓝色眼睛微笑,又下意识地去摸那稀少的胡子。他走路不快,但步子却迈得特别大,而且拄着一根细长的木棍。这一天他好几次和我谈话,伺候我时绝没有那种低三下四的态度,好像是朋友间的帮助一般,可照顾他主人时,却像照料小孩一样细致周全。正午,酷暑难当,我们不得不四处找寻阴凉处时,他便轻车熟路地将我们引导到他的养蜂房处,那个养蜂房在森林深处。卡利内奇替我们打开一间挂有一束芳香的干草的小屋,叫我们躺在新鲜干草上休息一会儿,他则马不停蹄地戴上一只有网眼的罩子,取了刀子、罐子和燃着的木片,便去养蜂房为我们割蜂蜜。我们和着泉水,享受着那透明而温润的蜜汁,在蜜蜂单调的嗡嗡声中和树叶簌簌的絮语中进入了梦乡。——一阵微风吹醒了我……我睁开了眼,便看见卡利内奇:他正坐在半开着门的槛上,用刀子认真地雕一把勺子。我入神般地欣赏着他那像夕暮的天空般柔和明朗的脸。波卢特金先生也醒了过来。但我们并没有马上爬起来,在漫长的奔波和酣畅的睡醒后在干草匕一动不动地躺着,觉得十分惬意:全身舒坦而疲倦,脸上感觉轻微的热气,甘美的倦意使人闭上眼细细体味着这特别的感觉。终于,我们爬起来,去外边闲逛了一会儿,一直到傍晚。晚餐的时候,我把话题转到霍里和卡利内奇,“卡利内奇是一个善良、忠实的庄稼汉,”波卢特金对我说,“十分勤恳,肯卖力;但我老拖着他,使他不能好好干他的庄稼活。他每天陪我去打猎……怎么还有时间务农呢,您想。”我点点头,我们便睡觉了。

第三天,波卢特金先生为了和邻人皮丘科夫交涉,不得不进城一趟。邻人皮丘科夫耕了他的地,竟然还在这块耕地上把他的一个农妇给打了。我便一个人坐车去打猎,傍晚以前,顺便去霍里家转了转,在门口看到的一个秃头、矮身材、肩宽体壮的老头儿便是霍里本人。我好奇地打量着霍里。他的相貌与苏格拉底还挺像:高起的前额、眼睛很小、翻孔鼻子,苏格拉底也有这样的特征。我们一同进了屋。依旧是那个费加送上了牛奶和黑面包。霍里便坐在长凳上,慢慢抚摸着他那胡须,同我谈起话来。他似乎有一种自信和优越感,说话、做事都十分凝重,甚至有些慢慢吞吞,有时还在长长的口髭底下露出嘲讽似的微笑。

我同他说到播种、收获以及农家的生活等等,他只在一旁不住地点头微笑着,脸上保持着一种乐于倾听的神色;到后来,我反而有些不好意思,甚至对我所说的话的恰当与否产生了怀疑。……我们的谈话开始变得微妙起来。霍里说话时有些奥妙,不大能领会他的意思,大概是为了谨慎起见吧……以下便是我们谈话的一例:

“我问你,霍里,”我笑着对他说,“为什么你不向你的主人赎身呢?”

“我觉得还没这个必要,我很了解主人的为人,我的代役租总算能付得起……而且我们的主人很好。”P1-4

序言

伊·谢·屠格涅夫(1818—1883)是十九世纪俄国杰出的作家。他出生于奥廖尔省一个世袭贵族家庭,由于自幼目睹其母独断专横,虐待农奴,他便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十五岁时他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以后又赴德国攻读哲学、历史和古典语言等课程。1842年底他结识别林斯基,并与他成为至交。早在大学时代他就曾尝试写诗,1843年发表叙事诗《巴拉莎》,获得别林斯基的赞许。同年他认识了法国女歌唱家维亚尔多夫人,此后终生眷恋她,甚至为她而侨居国外。

屠格涅夫是位多产的作家,特写集《猎人笔记》为他赢得了作家的声誉。1856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问世,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多余人”罗亭。185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贵族之家》给他带来第一流作家的声望。以后他把目光转向观察新的社会典型,创作出刻画“新人”形象的两部长篇《前夜》(1860)和《父与子》(1862)。1867年发表长篇小说《烟》,通过男主人公在爱情生活上惨遭打击的体验,曲折地表达了作家对当时社会政治运动所产生的悲观情绪。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1877)反映了七十年代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此外,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几乎贯串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著名的有《木木》(1852)、《阿霞》(1858)、《初恋》(1860)、《春潮》(1872)等。晚期作品还有《散文诗》(1878—1882)。屠格涅夫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在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18钾年发表第一篇《霍里和卡利内奇》到1874年写作《凋零的夏娃》,前后经历了近三十年。该书是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由二十五篇各自独立的短篇组成。全书以清新朴实的笔调,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沙皇俄国农奴制下农村生活中一个个具有鲜明色彩的故事,充满了对普通农民高尚心灵的赞美和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的地主阶级。《猎人笔记》之所以如此出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作者刻画出了典型的地主形象。如《两地主》讲的就是两个性格各异的地主。一个是退伍陆军少将赫瓦伦斯基。他“待人和蔼”,但有“一些非常偏激的见解和习惯”。如对并不富有的贵族,他“绝不平等对待”;对一般的贫民,他不用正眼瞧。赫瓦伦斯基没有结婚,但他很好色,对路上有姿色的女人穷追不舍。他喜欢打牌,但只同身分低的人打,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呵斥别人。他还喜欢抛头露面,在各种庄严的场合表现不凡。总之,他就是那种趋炎附势,死爱面子的地主。另一个是斯捷古诺夫。自称是老实人的他,在生活中一切都保持古风,但有时候也赶新潮。他待客十分的热情,这与前者是截然不同的,不过他同样是地主,因此对庄稼人来说,他还是不能被称为好心肠的人。他最出名的就是自己总结出的一套理论:“老爷总归是老爷,庄稼人总归是庄稼人;如果老子是贼,儿子一定是贼。”这就是当时的地主。屠格涅夫对他们细致的刻画,的确是高人一筹。

其次,作者在作品中揭示了农民悲惨的命运,并且从前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角度去发现农民生活的新方面,即去表现农民的才干、创造力、优艮品行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如《美人梅奇河的卡西扬》中的卡西扬。身材矮小的他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他的声音里面“有让人吃惊的甜美,充满青春活力和几乎与女性一样的柔和”,要知道他是一个五十岁的又黑又瘦的老头。他热爱大自然,热爱其中一切的生灵,因此他认为一切的飞禽走兽都应该有自己生存的权利,狩猎实际上是一种罪过。他可以与各种鸟儿对呜,能够利用野草为人治病,因此在大自然中他显得是那样的灵活、自在和惬意。平常的他显得沉默寡言,可他是非常聪明并且善于思考问题的,只要一打开话匣子,他就滔滔不绝,说出一套套精妙绝伦的哲理。另外,他认为自己一直生活在上帝的旨意下,因此在他看来“人间无公道”,于是他打算去“寻找真理”。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农民,纯真而又善良。作者细腻的描写歌颂了农民那高尚的道德力量。

《猎人笔记》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精妙绝伦的风景描写。猎人是贯穿本书的惟一的人物形象,而优美的俄罗斯风光则是贯穿于全书的第二形象。在《猎人笔记》里,屠格涅夫主要描写的是俄国奥廖尔和卡卢加两省森林与草原地带的自然风光。广阔的草原、碧绿的田野、幽深的山谷、蜿蜒的小河、散发馨香的白桦树和菩提树、出没于森林的珍禽异兽等等,这一切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俄罗斯的乡间。屠格涅夫的确是善于写景,在他的笔下,大自然始终洋溢着诗的气息,平淡无奇的景物也展现出抒情诗似的色调和浮雕般的美丽画面。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屠格涅夫不单单在大自然的诗意外貌上描写它,而是按照他所理解的那样描写它。他所描绘出的风景总是真实的。你们在画面上经常会认出我们俄罗斯的可爱的大自然。”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评价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就会冒出芬芳。”屠格涅夫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因为他要借助景物来烘托或反衬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书中的景色描写便成了作品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屠格涅夫长于刻画人物,又善于写景,同时又是一位语言大师,而这三者完美的统一就体现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曾说过:“善于用艺术工具来表现自己国家和人民的真正气质,是每一个艺术家的最大幸福。”可见,他笔下的风景,已不是单纯的风光景物,更是他的热情,他的爱心,他的智慧,他的始终不渝的美好理想。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猎人笔记(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屠格涅夫
译者 朱慧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91153
开本 32开
页数 314
版次 4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9.8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