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祖父马连良(附光盘)
内容
试读章节

马昆山到上海之后,没费多少周折,竟然以票友出身在戏班里唱上了二路老生。时常来个《洪羊洞》中的八贤王,《铢帘寨》里的程敬思等二路活儿,并以擅长王帽戏在上海滩站住了脚,非常不易。等把白花花的银子汇到北京后,老回回亲戚们才知道,原来唱戏比干勤行和做小买卖强多了,真挣钱呀!随着当时社会上西风东进,思想也日渐开放,老辈们也逐渐地接受了现实。

马昆山又将其四弟振东、六弟沛霖约到了上海,正式“下海”。振东唱小生,沛霖唱丑角。北京这边主要靠大哥西园维持。虽然兄弟们在上海挣了钱,可北京的日子也没好到哪里去。主要是马家人丁兴旺,各家添丁进口,开销也就大了。于是马昆山又把大哥的次子马春轩、二哥的长子马春樵、四弟的长子马四立、大嫂的娘家内侄马春甫等全接到上海,让他们进了当地的小金台科班学戏。从此,在马昆山的带动之下,马家两代人均在上海走上了从艺的道路,马连良以后从艺多受其三伯影响。京城的回民下海从艺,马昆山不是第一人,也是前辈了。他让回民血脉中能歌善舞的特质,通过京剧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后辈的京剧演员中多回族,不应忘却马昆山等老前辈的引领。

同其父辈一样,马连良自幼受到“门马茶馆”里的京戏熏陶。咿呀学语之时,耳朵里就灌满了西皮二黄。等能说会道了,嘴里的哼唱自然就有了京戏的味儿。马连良五岁时,就被送入阜外三里河清真寺所办的学堂念书,诵读《古兰经》。和他一起读书的都是周围回民人家的孩子,他的同窗好友之一赵炳南,后来成了北京中医医院的院长。他上学时经常路过一家破败的老戏园子,叫“阜成园”。当时“宝胜和”戏班常在那里演戏,一听到锣鼓点响,马连良这两条腿就想往戏园子里跑,终于有一天实在忍不住逃学了,第一次看了场真正的大戏。其中有杨瑞亭的《戗太平》,崔灵芝和冯黑灯的《因果报》等,年幼的马连良一下子被舞台上的艺术魔力所往征服。从此以后曲不离口,等会的戏多了,戏瘾也越来越大。

他的三伯马昆山见侄子对戏特别“魔症”、入迷,整天哼哼唧唧的,小大人儿一般,就向大哥建议:“我看三赏儿是块唱戏的料,您让他也学戏吧,将来准有出息!”马西园已有次子春轩习小生,他对学戏多少有些了解,那不叫学戏,叫“打戏”。哪个学戏的孩子,不是遍体鳞伤的。即使是这样打出来,也不一定能成好角儿,俗话说:“三年能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不了一个戏子。”三赏儿从小聪明可爱,人又懂事,马西园实在不忍让他去学戏,还是先念书再说。

人算不如天算,世道日趋艰难。门马茶馆的生意实在无法维持下去了,马西园只好干起了卖洋灯罩(煤油灯罩)的小买卖。马连良从小心重,眼见家境越来越差,就与父亲商量,“还是听三伯的,让我学戏去吧。人家又管吃,又管穿,还能挣点零花钱,将来我一定成好角儿,奉养您二老!”马西园心酸地说:“儿啊,你真懂事,别怨爸爸心狠,咱们先试试吧!”

当时学戏有三种形式:其一,请人教戏。家中有钱的请先生给孩子教戏,每月付给先生“月规”;其二,坐科学艺。进科班后,不用交钱,科班管吃管住,接受七年的严格训练,如坐七年大狱;其三,手把徒弟。也不用花钱,把孩子“写”给师父,满师后多少年内还要给师父效力。如程砚秋、张君秋等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学艺的。马西园选择了第三种方式,把马连良送到一个叫樊顺福的先生家,先学戏试试。这位先生倒不太爱打人,可是特别爱骂人。有一回他儿子偷了他的钱,他没完没了地“砸灯罩子”(骂人谐音),整骂了一天一夜。马西园一看着急了,心想这可不行,玩意儿没学着,再把我们孩子教坏了,这种先生品行不好,咱不试了。

马连良从樊家离开不久,有内行人士张子潜先生给马西园介绍,喜连成科班的叶春善社长可是个公正忠厚之人,为人谦逊,崇尚道德。其社中弟子一个个都谨慎自好,专心技艺,否则在社中不能立足。张子潜称叶教学办事,公私分明,廉洁自重,身上绝无戏班中人的不良恶习,堪称梨园界之君子!马西园听说后十分高兴,心想跟着这样的师父,孩子才能走正道。另外,“喜连成”科班一贯重视尊重回教,以前曾有个别戏班在演戏之时,因某些戏词中带有对回教歧视不敬之意,引发了京城中的穆斯林捣毁戏园子的事件。因此,“喜连成”总教习萧长华先生特别告诫丑角演员,在现场抓哏时要特别慎重,禁止信口开河,以免引起回教观众的误会。

在“喜连成”,所有回教学生的伙食与其他学生严格分开,饭、菜、碗、筷等都另备。学校制订纪律,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不许歧视,违者必罚。尽量在生活上给予回教学生方便。让回教学生的家长对叶、萧二位深信不疑,他们把孩子送到“喜连成”学戏非常放心。马西园基于上述理由,三思之后,决定把儿子送入叶春善主持的“喜连成”科班。

宣统二年正月十五日,马西园带着儿子三赏儿去了前门大栅栏里的广德楼戏园子,见到了“喜连成”的社长叶春善先生。叶社长把这个孩子上下仔细端详了一下,说了句:“这孩子长像不错,先让他学武生看看成不成?”马家这个“三赏儿”从此就算是入了“喜连成”。等散戏之后,随着大队人马回到了科班。由于教师和师兄们没有任何交待,马连良又是第一次独自离开家门,在外面与陌生人从未打过交道,心中甚感不安与惶恐,就这样惴惴不安地过了一夜。

入科的第二天,叶春善先生把马连良叫到身边问道:“在家里学过戏没有?能唱一段吗?”于是马连良就唱了《清官册》里“听谯楼打罢了四更时分”一段,叶说:“嗓子不错,让他文武两门抱吧,还是先学武生!”

P6-8

书评(媒体评论)

自有清三百年以来直至今天,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嬗变轨迹上来看,能代表有清一代文化艺术特点的作家作品是:四王的绘画、王梦楼的书法、王渔洋的诗和桐城派的散文。而在京剧领域中,有着与上述作品息息相通的精神面貌,并足以为这一广阔时代背景下老生流派代表的,那就是马连良的表演艺术。

——启功

从一八四0年以后的京剧按时代划分,可分为近代京剧、现代京剧和当代京剧。从老生这一行而论,谭鑫培是近代阶段之集大成者。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的艺术成就则代表现代阶段老生行的高峰。崛起于现代而足为当代老生的代表人物,则应推马连良。

——关小如

在马连良先生之前,他这种风格的艺术只见端倪,却没有开出花朵,而在他这里却看出了花。马先生的艺术不是跟得上时代,而是开创了一个时代。

——欧阳中石

后记

我的祖父马连良早在1948年于上海演出期间,就曾有出版他个人年谱《温如集》的想法,后来又委托他的好友国画大师张大千题写了书名,由剧评家沈苇窗先生做案头工作。希望通过对他四十余年经历的描写,把他的艺术人生做一个良好的总结。内容既涉及艺术,又触及生活,图文并茂,洋洋大观。由于历史的原因《温如集》未能付梓,但沈先生后来每每提及这项计划都十分兴奋。

在1974年“落实政策”以后,我家搬到和平里十四区居住,在那里我曾有幸接触过尚小云、李万春、叶盛兰、张君秋等京剧泰斗,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了不少有关祖父的故事和梨园界的奇闻轶事,使我对京剧前辈艺术家们有了一个鲜活的、全面的、立体的了解,并被那些生动有趣的梨园掌故所吸引。1981年夏季,我的祖母陈慧琏曾希望通过她的口述、欧阳中石先生记录并整理的方法,将祖父出版年谱的心愿完成。不料当年10月祖母突然病逝,使编写年谱之无法进行,欧阳先生称此为“一大憾事”。20世纪90年代移居香港后,我又与研究马派的专家沈苇窗先生多次见面,了解了许多祖父的事迹,知道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自从电视剧《大宅门》开播以后,我的大伯父马崇仁基本上每播必看,问其原委时他说:“这里面讲得好像就是咱们家的事。”因此我也萌生了把祖父的故事写出来的念头。

祖父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是其毕生经历的写照,为世人所称道。友人向他索要手迹时,他经常书写的文字就是:“司马温公尝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我想这既是他人生的座右铭,又可以作为我撰写他的传记的宗旨。如果用两旬简单的话概括祖父的一生,我想应该是“轰轰烈烈的艺术成就,坎坎坷坷的生活历程”。有关他艺术成就方面的文章书籍已有很多,本人在这方面又是外行不敢妄谈。笔者作为马家的后人,对祖父的认知和了解与社会人士的角度略有不同。仅将我所了解到的有关他生活方面的故事奉献给读者,如果尚可一读,我就十分满足了。由于本人阅历有限、才疏学浅,加之手头上的资料不齐全,对祖父生前许多事迹的了解还不能达到准确无误的程度,望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近年来纪念祖父的文章书籍较多,特别是章诒和先生撰写的《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颇有影响力,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在2004年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做报刊编辑的老同学孙侃与我谈及祖父的轶事,认为非常值得一写。有了他的鼓励与帮助,我们两人开始了对我家长辈们的采访。其中访问了马崇仁、马建、马崇延、马力,并作了大量的笔记。之后我又对家人马崇年、马崇禧、马小曼、冯家荣、冯恩援、王椿立等进行了采访,并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图书馆里查阅了有关祖父马连良的大量资料。同时还走访了京剧研究家吴小如、刘乃崇先生,京剧名家罗蕙兰、萧润德,马家的世交吴崇仁夫妇、张巨龄先生,祖父的弟子及学生迟金声、张学津、安云武等,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和图片。在本书初步成稿后,由孙侃、冯恩援、崔岱远先生进行了初步修改,郑希成先生为本书绘制了精美的插图。本书完成之后,又蒙欧阳中石先生为本书题写《温如先生颂》。对于以上诸位给与我的帮助和支持,本人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祖父诞辰105周年暨逝世40周年,我希望通过对他一生坎坷经历的描写,衬托出他所创造的艺术成就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缅怀和思念。

马龙

2O06年11月1 5日

于京华百万庄

目录

第一章 学艺生涯

第二章 独树一帜

第三章 步人辉煌

第四章 惨淡经营

第五章 艺海沉浮

第六章 困居香港

第七章 东山再起

第八章 夕阳余辉

第九章 身后之事

后记

附一:马连良家族成员关系表

附二:写作参考书目

附三:京剧大师马连良经典唱段

内容推荐

马连良,字温如,号古历轩主,北京人。我国京剧“四大须生”之首。自16岁主演《借东风》到66岁逝世,享誉半个世纪,盛名不衰,直至今日,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京剧的代名词,想到京剧也就自然想到了他。马派艺术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京剧的界限,深入到了我国戏曲领域的每一个角落。这样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是罕见的。他是我国京剧界少有“全才”式的大师之一。

本书重现了这位京剧大师马连良轰轰烈烈的艺术成就及其坎坎坷坷的生活历程。

编辑推荐

马连良,我国京剧“四大须生”之首。自16岁主演《借东风》到66岁逝世,享誉半个世纪,盛名不衰,直至今日,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京剧的代名词,想到京剧也就自然想到了他。马派艺术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京剧的界限,深入到了我国戏曲领域的每一个角落。这样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是罕见的。他是我国京剧界少有“全才”式的大师之一。本书重现了这位京剧大师马连良轰轰烈烈的艺术成就及其坎坎坷坷的生活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祖父马连良(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41988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72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