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三国悟人生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犹如一颗智慧明珠,在历史的星空中折射着熠熠光芒。桑田几改,事过境迁,智慧却永存。这是一部处世的经典、决策的经验蓝本、韬略的必读之书、更是一本管理的成功密码。学习其中的智慧,用以自身,寻求立身之本,铸就成功之路!

内容推荐

本书站在一个全新的智慧高度,尝试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生智慧进行感悟和诠释,轻松的故事、娓娓道来的叙述,定会助你更加透彻地感悟《三国演义》中的人生智慧,并结合现实,学以致用,在各自不同的行业中铸就辉煌人生。

目录

第一章 处世篇

第一节德慧双修为立身之本/3

一、人格魅力是最大的资本厂3

二、英雄不怕出身寒微/5

三、言出必践,方能取信于人/8

四、享乐只能堕于平庸/11

五、不可贪功冒进./13

六、做善于等待的潜龙/18

七、要学会明哲保身/24

八、雪中送炭胜于锦上添花/27

九、高效做事,低调做人/28

十、终身学习/30

第二节学会方圆处世/33

一、与人为善,自己方便/33

二、以武胜人不如以德服人/35

三、认清形势,再施援手/41

四、“忍”是处世的第一堂课/43

五、别让表情出卖了自己/49

六、敢于说“不”/51

七、想制硬,先要软/53

八、尊重“一把手”,更要尊重“二把手”/54

九、把成绩归功于领导/56

十、展才不等于恃才自傲/57

十一、说话要有的放矢/65

十二、说理是论辩的最高技巧/66

第二章 决策篇

第一节正确判断是决策的前提/71

一、正确决策是取胜的保障/71

二、没有判断力就会错失良机/74

三、决策来自于缜密思考/75

四、透过时间看空间/77

五、清醒地看,才能看清楚/79

六、透过现象看本质/83

七、高屋建瓴,掌控全局/88

八、牵牛要牵牛鼻子/89

九、立体地看,才是真正的远见/92

十、谨防对手的烟雾弹/94

十一、判断失误等于决策失误/96

十二、客观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97

第二节善于决策才能发展自我/102

一、审时度势,才能做出正确判断/102

二、退比进更难/107

三、多角度看问题,精准出击/109

四、动态决策/112

五、抓住机遇,发展自己/114

六、敢于冒险,勇建奇功/118

七、果断不等于武断/120

八、理性面对失策/128

第三章 韬略篇

第一节善用谋略是制胜的法宝/133

一、谋略要讲针对性/133

二、活学活用,不为知识所累/136

三、分化瓦解对手的联盟/140

四、步步为营,才能万无一失/142

五、随机应变,方圆有度/146

六、在对手面前做戏/150

七、虚实并用、险中求胜/153

八、运用“借术”,因人成事/156

九、先礼后兵,以德服人/162

十、喧宾夺主,盗亦有道/163

十一、以古喻今,一语中的/165

十二、成大事者,更要大智若愚/168

第二节要成功就要敢于创新思维/171

一、制造假象,扰乱对手判断力/171

二、不能照搬照抄/172

三、借力打力,间收渔利/176

四、制造矛盾,令对手产生内讧/178

五、不打常规牌/181

六、先斩后奏,争取主动/184

七、无招胜有招/185

八、虚张声势,请君入瓮/190

九、弱,是为了更强/193

十、在强者面前敢说“硬”话/196

第四章 管理篇

第一节商道即人道/201

一、礼敬贤士.收为已用/201

二、高见常来自低处/202

三、“小人物”也会起大作用/207

四、偏听偏信只能自埋隐患/208

五、不搞个人智慧垄断/213

六、广揽贤才,有助事业成功/221

七、重才不重貌/224

八、为人才定位/226

九、注意恩威并施/229

第二节管理力就是执行力/231

一、以身作则,方可服众/231

二、信任是对下属的最高奖励/235

三、有纪律,才能有效率/237

四、少些霸气,温和管理/239

五、赏罚分明方能调动下属积极性/242

六、责之不如羞之/244

七、直言实质,不给对手周旋余地/247

八、赢在执行/249

九、自乱其阵,用以诱敌/250

十、冷眼旁观,乱中求胜/252

十一、化被动为主动/255

十二、善于标榜自己,令人归心/256

十三、从危险环境中安全撤离/258

十四、得人心者得天下/260

试读章节

         一、人格魅力是最大的资本

先做人,这就道出了做人的重要性,塑造好的人格,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创造大财富的保证。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社会中寻求发展是很难的,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了。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吕布都是叱咤风云、勇冠三军、闻名天下的人物,而他们的人生境遇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两个人人品的差异所决定的。

在武功方面,关羽不及吕布。在“三英战吕布”的一段精彩故事中,关羽和刘备、张飞三兄弟齐上阵,竟然没有能够战胜吕布。可见吕布的武功超群,高出关羽许多,而且吕布相貌堂堂,是一个英俊的小生,更不在关羽之下。但是人们都尊敬关羽,把他视为忠义的象征。人们鄙视吕布不忠不义的人品,而关羽却素有忠义、诚信的美誉。

在三国里,吕布一向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世俗小人。他厚颜无耻、见利忘义,先是杀掉了曾经和自己一齐起誓、认作义父的上级和朋友丁原,后来又为了得到美女貂蝉,而背信弃义,顿生歹心,亲手杀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董卓。吕布的所作所为,为人所鄙弃,他不守诚信的行径,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最后落了个无家可归的下场,谁都不肯收留他,最后只是死路一条。

而关羽虽然武功比不上吕布,却受到了世人的敬重,即使一向以奸诈著称的曹操对他也是热情款待、再三挽留。尽管曹操多次诱之以金钱、美女和宝马良驹,并给予高官厚禄,但是都不能动摇关羽信守承诺、信守诚信的意志。面对各种诱惑,关羽都没有背叛兄长刘备,没有背叛兄弟三人的桃园盟誓,一打听到刘备的消息,就回到兄长刘备的身边。虽然关羽在弃曹投奔刘备时,曾经杀死了曹操手下的数员大将,但是曹操还是特别敬重他的忠诚守信。虽然曹操知道关羽是与自己争夺天下的对手刘备军中的大将,但是曹操只是让手下人阻拦挽留,一直也没有下令杀掉关羽。关羽的忠义还表现在他愿意为信守诚信付出生命的代价,在华容道和曹操狭路相逢时,尽管他知道自己已经和军师立下生死状,放人就是违背军令,罪当杀头,但是为报答以往恩情放走了曹操。关羽的这种忠义精神感动了诸葛亮,军师并没有真的要杀他,而是让他戴罪立功。关羽如此讲诚信,并愿意为忠信付出一切代价,正是这一点而感动了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敌人。在关羽死后,曹操和孙权给予厚葬,并追封很高的爵位。

小说《三国演义》在颂扬称赞关羽的忠义时,又突出表现了他的“恩怨分明”。对刘备,关羽不仅有桃园结义兄弟情,更有匡扶汉室之誓,故此亲如手足,生死与共,虽然历经千难万险终不背叛;然而对刘备不共戴天的死敌曹操,关羽也是恩怨分明。关羽为报答曹操的恩情,他斩颜良、诛文丑、救白马、解重围,立下赫赫战功。赤壁之战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我们不否认关羽的忠义,但其表现是比较局限的、是完全建立在私人恩怨基础上的忠义,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团结互助、平等相处,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朴素愿望;另一方面,当时那种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保守、狭隘的忠义也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后来关羽败走麦城后,被吴军擒杀。尽管兵败被杀,使蜀汉元气大伤,但是因为关羽忠于刘备,对曹操也讲义气,被称作“忠义双全”,这种品质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因而关羽被历代帝王所渲染和神化,尊为“关公”、“关帝”,并在我国民间形成拜祭关羽的习俗。

后来元成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宪宗封他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到清朝时清世祖更加封他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正是在我国广大人民的朴素愿望和历代统治者大力宣扬的交叉共同作用之下,关羽的地位日益提高,并且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忠义之士的光辉典范。

         二、英雄不怕出身寒微  刘备在公元221年在军师诸葛亮和众多大将的辅佐下正式称帝,国号为汉,建都成都,他从一介布衣最终发展成拥有巴山蜀水的一代帝王,这同他从小立志扭转乾坤、匡扶汉室江山有密切关系。

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家境十分贫寒,从小和母亲一起以贩鞋织席换钱来维持生活。

刘备虽然出身寒微,却始终胸怀大志,待人宽厚,喜欢广泛结交天下的英雄豪侠人物。

刘备生活在朝政腐败、灾祸频仍的时代。刘备为了匡扶汉室江山建立自己的军队,他不顾清贫,弄到了招兵买马的钱,在两名贩马致富的商人的资助下,拉起了一支队伍,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从此在政坛上初露头角。

刘备被吕布打败后,曾经一度投奔曹操,但他不肯久居人下,始终一心想着东山再起。后来他借讨伐袁术的天赐良机,带兵离开曹营,试图联合袁绍共同抗曹,没想到又一次失败,他只好屈居于袁绍门下,不久又投奔刘表,寄居荆州。

刘备自从拉起队伍以来,经历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而对此情此景,他那颗希望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被煎熬着。有一天,刘备上厕所的时候看见自己的大腿上长了不少肉,顿时感慨万千,黯然落泪。刘表问其中原因,刘备说:“过去身不离马鞍,大腿的肉都消失了。现在长时间不再骑马作战,大腿又长出了肉。像这样任凭岁月匆匆流逝,老之将至,但功业未成,因而悲从中来。”

在荆州期间,刘备认识到了要建功立业,取得天下,必须广纳天下的贤才。他听说诸葛亮是自比管仲、乐毅的奇才,于是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政,并广招荆楚志士,在这样的背景下,庞统、马良、陈震、何朗、蒋琬等俊杰都来投奔。这些名人贤士后来为辅佐刘备建功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广纳贤才,经过几次胜仗以后,刘备的元气得到恢复,日渐兵强马壮。刘表死后,刘备带兵到了武汉、九江一带驻防。在军事和外交上他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与东吴结盟抗曹,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军队,扭转了建军以来一直被动挨打的局面。

赤壁之战以后,占据荆州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物质和军事的良好基础。刘备随后引兵攻打西川,夺取了益州和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不久建立了蜀汉帝国。

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古训。刘备从一个贩鞋织席的贫寒之人逐渐建立功业的事迹为这一古训作了充分的注解。志向也有大小之分,有“燕雀之志”和“鸿鹄之志”的区别。燕雀之志只是安于眼前利益得失,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随遇而安;树立鸿鹄之志的人志在青云,欲上九天揽月。这两种人的志向有天地之别,应区别对待。

不言而喻,要想成就大事业,首先要树立鸿鹄之志,也就是要有宏大抱负;没有这一前提,一切都无从谈起。

有了鸿鹄之志,需要脚踏实地,切实地去实现。如果只说不做,“志”就成了空谈,成为妄想,志向也无法实现。

P3-7

序言

一部《三国演义》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三国演义》被举世公认为“智囊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令人百读不厌,受益无穷。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三国“计”大,真可谓计中有计,囊括千般变化;术中藏术,蕴涵万种玄机。《三国演义》不但以惊心动魄的宏大战争场面,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极为高超的写作手法,吸引着千千万万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读者,让人手不释卷,奉如至宝,此书隐蕴的人生智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心醉神驰。

曹操,“治国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他以无与伦比的机变,但又以其雄才大略为后世广为传颂,被李宗吾奉为“厚黑学始祖”中黑的代表人物。曹操敢作敢为,善于引纳人才,“唯才是举”,虽“恶”有余,但却富有生气,他复杂的性格,举手投足间自成体系的一套处世“人生智慧”,不知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刘备恰恰是一个与曹操性格对立的成功人物,他宽厚、仁慈,是以理想的“明君”形象出现。他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等德操言行受到人们的称颂和认可,很多人都评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他一言一行的“人生智慧”也令无数的成功者向之“躬身求教”,他被李宗吾奉为“厚黑学始祖”中厚的祖先。诸葛亮以典型化的“贤相”身份出现,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智慧化身”,他是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具有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代表。孙权,为人精明,居于“厚黑”之间,依靠天时地利,在江东独占一隅,但他目光短浅,缺乏政治主见,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大志,是一个地道的守城者。这“三足鼎立”的代表人物之下,各自都拥有“智囊团”和勇冠三军的征战部将,从而演绎出了一幅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智勇纷呈、相映成趣的巨幅历史画卷。

“千古风流人物”已随大江东去被“浪淘尽”,淹没于遥远的历史长河,但《三国演义》中的智慧光芒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难以计数的读者,令人心驰神往,纷纷去三国“淘金”,相继往三国‘诹经”,读三国,悟人生智慧,在有识之士中形成了一种风尚。尤其是在竞争激烈、各行各业纷纷崛起,“多足鼎立”的今天,若想要在现今社会站稳脚跟,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空,读三国,感悟人生智慧,练达处世之道,就显得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了。

现今,《三国演义》的智慧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上到定国策方针,人才管理,中到职场、商场,下到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人们都可以从三国中“取经”、解惑,获取无穷的智慧启迪。

本书编者,历经长时间精心打造、潜心研究,向三国不同版本名人论述虚心“取经”,力求站在一个全新的人生智慧高度,对《三国演义》中无处不在的人生智慧尝作感悟与诠释,相信轻松的故事,娓娓的叙述,定会助你更加透彻地感悟《三国演义》中的人生智慧,学以致用,在各自不同的行业中铸就辉煌人生。

                   作者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三国悟人生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乃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589002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