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观众心理美学/余秋雨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一 什么是心理美学

心理美学,Psychological Aesthetics,是一门从审美心理上研究美的学问。这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根本性突破。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是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庞大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基本上与心理学关系不大。他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派生物,或者说,“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形式”。因此他研究美,以“绝对理念”为起点。不管他是不是把“绝对理念”解释清楚了,也不管后人是不是理解了他的“绝对理念”,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所建立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美学。

自黑格尔以后,绝大多数美学都继承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即使并不赞成“绝对理念”,也会首先寻找一个抽象概念,再层层具体化。几乎一切美学著作,包括大学里的美学教材,总是当头提出一个问题:“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一个定义,定义可长可短,但都因艰辛概括、拼凑概念,似乎什么都包罗了,结果却毫无价值。直到今天,这种“美的定义”不知道出现了多少,但没有一个能被人们记得。更严重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理论程序,把人世间大量丰富多彩的美,全都变成了同一源头的概念衍生物,其实是严重脱离了美的存在状态。

试想,要把狂风暴雨中的惊魂夜海、古代美女的秋波一闪、百岁夫妻的临终握手、大漠莽原的孤狼长嚎、宋词格律的平仄调整、歌剧女腔的故意停顿、现代画家的实物引入、万众聚集的默然悼念,等等等等这一些美,全都概括成同一个定义、揭示出同一种理念,有可能吗?有必要吗?有意义吗?

如果硬要概括,那么,美学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不美。

当然,也可以用一种聪明的方法来定义:“不丑即美”。但问题仍然来了:丑是什么?丑和美之间往往只有一点点最微妙的界线,这个界线怎么划定?世上有辽阔的“不丑不美”的灰色地带,这个地带与美和丑的界线又怎么划定?……

由此可见,“自上而下”的美学,一开步就会撞墙。

在学术上,完全可以容忍少数哲学家通过形而上的途径继续研究人世间一些终极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但是这并不是普遍社会对美学的要求。普遍社会时时、处处都在发现美、接受美、享用美、创造美,人们希望获得这方面的理论指引。

正是在这样的渴求和这样的困境中,人们发现,如果把问题的重心从“什么是美”转移到“为什么让人感到美”,整个学术框架立即就出现了生机。

“为什么让人感到美”,这个问题,把美的接受者当作了主体。随之而来,“美”也就转化为“美感”。产生“美感”的过程,称作“审美”,因此,这种美学也可以称之为“审美学”。

一个人如何产生美感,这是心理学课题。由此,美学也就从哲学的门庭转向了心理学的门庭。所不同的是,在哲学的门庭中,美学的地位不高,分量不重;而到了心理学的门庭,便取得了特殊地位。心理美学的归结点是美学而不是心理学。当然,这种美学与传统美学有着根本的差异。二心理美学的立足点

从心理学的方位来研究美,摆脱了抽象概念的云中游戏,产生了一种脚踏实地的学术凭依。但是,既然脚踏实地了,地上也有多条路可走。

对美的心理学研究,至少有以下三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研究美的创造者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可以称为“艺术家心理研究”。例如,艺术家的童年记忆,艺术家的精神创伤,艺术家的特殊气质,艺术家的思维异常,等等。

第二条路,研究艺术作品中的心理逻辑。例如,经典小说中主人公的情感程序,著名绘画中各种眼神所包含的心理内涵,戏曲的唱腔所刻画的情绪逆反,等等。

第三条路,研究接收者(即观众、听众、读者)的心理反应,并由此推断艺术创作要遵循的心理规则。

心理美学的立足点,不是第一、第二条路,而是第三条路。

因此,心理美学也就是“接受美学”,又可以称为“观众审美学”、“观众心理学”。P3-5

目录

概述:心理美学引论

 一 什么是心理美学

 二 心理美学的立足点

 三 对“观众”的误解

 四 “正常观众”

 五 心理美学的首要范畴

 六 心理美学中的悲剧美和喜剧美

 七 悲剧美为何发生转型

 八 喜剧美为何不适合情感投入

 九 这一对范畴融合了

 十 又从心理学通达了哲学

 十一 审美心理机制

 十二 以“注意”为例

 十三 随意注意

 十四 屏风之争

 十五 心理空间

本论:观众审美心理

第一章 学理基础

 一 心理研究是一种思维升级

 二 接受美学与心理学相遇

 三 接受美学的基本思路

 四 期待视域

第二章 综合的心理需要

 一 心理需要的第一度对象化

 二 心理需要的第二度对象化

 三 心理定式

第三章 反馈流程

 一 反馈的意义.

 二 集体心理体验

 三 剧场内的多角反馈

 四 剧场内外的反馈

第四章 观众的感知

 一 特殊的强度

 二 变异

 三 感知真实

 四 感知力度

第五章 观众的注意力

 一 注意力的引起

 二 注意力的持续

 三 注意力的分配

 四 注意力与故事结构

第六章 观众情感的卷人

 一 戏剧情感的特点

 二 观众情感的卷入过程

 三 负面情感和复杂情感

 四 共鸣

第七章 观众的理解和想象

 一 观众渴求理解

 二 理解的层次

 三 想象

第八章 心理厌倦

 一 适应与厌倦

 二 对比性心理程序

 三 保留剧目

内容推荐

观众的情感恰如一架天平,艺术家对情感的处置并无随心所欲的自由。应该看到,在舞台的前面开阔而黝黯的空间中,观众的情感正通过小心翼翼的衡秤而慢慢积聚。只有恭敬地敏感于这个巨大的情感实体的存在,它才有可能给舞台以共鸣。

《观众心理美学》从观众心理角度来阐述戏剧艺术的随笔著作,用散文的笔调对戏剧学乃至心理学也都作了生动的解读。

《观众心理美学》由余秋雨编著。

编辑推荐

《观众心理美学》是余秋雨先生通过对《赵氏孤儿》《奥赛罗》等戏剧分析及对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等)、剧作家(莎士比亚、莫里哀等)的创作实例的解读,从观众心理角度来阐述戏剧艺术的随笔著作,用散文的笔调对戏剧学乃至心理学也都作了生动的解读,极具吸引力。上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广受好评,基本上也奠定了余秋雨学术著作通俗化的写作特点,成为艺术表演类考生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大学表演类专业必读书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观众心理美学/余秋雨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秋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03445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43.13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