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以文化变迁的观点,从一个具体的村庄出发,探讨乡村工业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现实影响。本书是对江村作追踪研究的一部分。它将依据实地调查资料,描述乡村工业化以及与之互动的社会过程,旨在说明文化变迁的动力、特点和问题。
图书 |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社会和谐与发展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将以文化变迁的观点,从一个具体的村庄出发,探讨乡村工业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现实影响。本书是对江村作追踪研究的一部分。它将依据实地调查资料,描述乡村工业化以及与之互动的社会过程,旨在说明文化变迁的动力、特点和问题。 目录 序一 序二(原序)致谢 江村五十年(代序)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区域 2.1先导研究 2.2追踪研究 2.3研究方法的特点 2.4地理与交通 2.5村庄 2.6人口 2.7行政体系和组织 第三章 乡村工业的发生与发展 3.1老丝厂:历史的回声 3.2大办工业运动:一次深刻的教训 3.3新丝厂 3.4村办丝织厂 3.5村内的其他工业 第四章 乡村工业的动力、条件和性质 4.1一场悄然无声的变革 4.2传统经济结构的可融性:农工相辅 4.3内在驱动:剩余劳动力 4.4潜流及能量的释放 4.5“草根工业” 第五章 分工与兼业 5.1从农、副、工到工、副、农 5.2职业分化 5.3兼业户 5.4兼业劳动 5.5劳动力的空间移动 第六章 经济演变中的工业和农业 6.1家庭经济演变之一:收入 6.2家庭经济演变之二:生活开支 6.3发展中的裂痕 6.4离农的障碍 6.5“以工补农” 6.6新的探索 第七章 家 7.1家的概念 7.2家的规模与类型 7.3家的职能变化 7.4亲子关系 7.5“长老统治”的失落 第八章 婚姻 8.1婚姻法的影响 8.2婚姻的阶级性 8.3性比例的失调 8.4婚姻的范围:村内婚与外地媳妇 8.5婚姻趋势:择偶与情侣交往 8.6婚姻的开支与婚礼的意义 第九章 日常牛活 9.1楼房 9.2房内的陈设 9.3衣着 9.4食品和交通 9.5教育和卫生 9.6娱乐 第十章 小城镇体系与城乡一体化趋势 10.1小城镇的意义与层次 10.2乡村工业与小城镇的复苏 10.3摆动人口 10.4城乡一体化趋势 第十一章 苏南模式及其问题 11.1 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 11.2 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转接与融合 11.3苏南模式及其问题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社会和谐与发展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沈关宝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18011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8 |
出版时间 | 2007-03-01 |
首版时间 | 2007-03-01 |
印刷时间 | 2007-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327.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7 |
宽 | 171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