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房地产与金融市场
内容
编辑推荐

一般来说,房地产就是金融,离开金融,房地产寸步难行;但不能说金融就是房地产,金融的内涵要比房地产丰富得多。房地产是目前国内的支柱产业,但不能说国内产业唯有房地产、房地产就是整个中国经济。完全依赖房地产的经济格局随时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本书作者从金融角度来思考房地产的问题,来理解房地产的发展,来规避房地产的风险。市场永远是正确的,但要理解市场,必须掌握理解市场的工具,在本书中,这种工具可信手获得。愿有意者前往寻觅。

内容推荐

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无论是房地产商土地的征购、住房的开发与建筑,还是住房建筑完成后的销售,无论哪一个环节都由资金来决定。全书共分14章,主要对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个人投资者、房地产机构投资者(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投资公司)及房地产公司普遍关注的议题——房地产金融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和阐述,其中包括房地产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国内房地产泡沫与金融预警机制、内地房地产市场泡沫之争、金融政治经济学的新理论、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与反思等。

目录

第一章 房地产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一 目前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态势

 二 房地产市场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影响

 三 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

 四 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的依赖程度与影响

 五 房地产业引导国内经济的未来走向

第二章 国内房地产泡沫与金融预警机制

 一 前言

 二 国内房地产市场态势分析

 三 国内房地产市场主要是建立在银行支持的基础上

 四 遏制国内房地产价格飙升与金融预警

第三章 房地产多元化融资在中国之发展

 一 建立房地产多元化融资体系势在必行

 二 房地产业融资之特征

 三 房地产融资市场之现状

 四 房地产多元化融资市场的建立与未来发展

第四章 内地房地产市场泡沫之争

 一 房地产泡沫之争的缘起

 二 房地产泡沫争论之焦点

 三 近几年来中国房地产的发展

 四 房地产泡沫主要是住房有效需求不足

 五 房价与地价,孰因孰果

 六 房地产将步中国股市之后尘

第五章 消费信贷、信用约束与经济增长

 一 消费信贷已成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 消费与消费信贷的基础理论研究

 三 消费与消费信贷的经验性研究

 四 内地消费信贷未来研究方向

第六章 金融政治经济学的新理论

 一 金融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权利的相互作用

 二 不同的治理结构是其背后权利角逐的结果

 三 对中国的意义

第七章 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与反思

 一 中国金融改革面对的困境

 二 美日韩金融制度改革之经验

 三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之障碍

 四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之对策

第八章 21世纪中国金融业改革

 一 金融业改革的背景与问题

 二 基本的理论框架

 三 金融业改革理论层面上的思考

 四 金融业改革实际层面上的思考

第九章 家族上市公司的制度分析

 一 问题提出

 二 交易成本与身份资产

 三 家族公司资源配置的特点

 四 家族上市公司资源的运作特点

第十章 中国机构海外债券融资研究

 一 导言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背景

 三 中国境内机构境外发行外币债券融资结构

 四 中国境内机构海外发行债券的发行和偿还情况分析

 五 中国企业对外发行外币公司债的情况

 六 中国机构海外发行债券筹资成本分析

 七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香港债券市场发展的分析

 一 香港经济条件:外向型经济与金融的定位与发展现实

 二 香港债券市场一般情况

 三 债券市场分析

 四 离岸金融中心的一般介绍

 五 香港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六 香港设立人民币债券离岸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第十二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一 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的相互依赖性

 二 资本账户开放后对香港的可能影响

 三 资本账户开放与香港可选择的对策

第十三章 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分析

 一 问题提出

 二 中国银行业治理结构的现状

 三 内地银行业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困境

 四 内地有效的银行治理结构如何建立

第十四章 内地利率调整的制度分析

 一 目前内地利率调整的犹豫不决

 二 内地的利率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如何?

 三 CPI与加息

 四 “负利率”所面临的金融风险

 五 民间信贷活跃与利率调整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6)面对金融全球化及加入WTO后的国际挑战,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应该是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所谓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法律、会计制度、审计制度、信息披露机制、交易与清算组织、监管机构等。因为金融市场的繁荣都是与金融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分不开的,而且金融基础设施必须随着市场环境和金融活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目前,传统的金融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了。如传统的会计制度只在侧重反映价值分配的信息,缺乏识别风险分配的有效的会计结构。因此,中国加入WTO必须对金融基础设施进行大的改革与调整。其中包括现行的会计制度、金融政策、金融监管制度、金融法规等;首先,应完善和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例如,需要对《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进行重新修订,需要制定《投资法》、《信托法》、《投资公司法》、《投资基金法》等等;要完善和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弄清楚,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原则,进行补充、修改、取消及建立。

其次,完善和健全金融监管体制。中国加入WTO,给中国金融监管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是继续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还是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或是实行“混业经营、分业监管”,也给中国的金融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认识这种不同的监管体系各自形成的运行机制和利弊。而且,近期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表明,即使国有的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但新进入的外资金融机构则实行的是混业经营。这不仅削弱了国内金融业的竞争力,也不利于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有效的监管。

再次,随着加入WTO,中国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金融各业,对外开放是必然的。但目前各类金融机构的运作,不论在内部还是在外部都严重存在非市场因素和行为,其中,绝大多数明显缺乏应有的国际竞争力,在这种条件下,如若贸然对外开放,将不仅危及这些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如何将金融业、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与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结合起来,是21世纪中国金融业改革的重要方面。

(三)“入世”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入世”后,中国金融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着这种机会与挑战,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减少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应对。尽管对这个问题国内讨论很多,但是学术界多是从机构的观点来认识、来理解,也就是立足于如何改善现有的机构来理解,如果这样做也就永远无法走出“问题——调整——问题”的怪圈。在此本章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以便探讨出一个新的思路。

首先,“入世”后外部环境与市场对中国金融业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促使中国经济在“入世”后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如何保证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是其最重要的一环。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一定会给整个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带来严重的危害与损失。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造成了印尼政治动荡、政党更替,而且导致了印尼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和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并由此引发了族群、宗教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冲突,让社会不少贫穷的人重新回到贫困线之下,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

“入世”后,中国将面对激烈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冲击,这不仅会给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不少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及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只有保证金融的稳定与发展,中国才能分享到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利益,否则将会损害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对于中国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国内的研究一般会强调一国经济基本面的重要性,会强调短期外债和短期外资流动的危险性,强调财政、货币与汇率方面的问题。但这仅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其他方面有:首先,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是在于国内的经济条件的不均衡,即在于国内经济政策与经济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弊端,而且在于国际外部市场的冲击与影响,特别是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所遭遇到冲击的可能性越大。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会越来越高,中国经济可能遭受冲击的几率也就会越来越大。世界银行199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不稳定,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直线上升,即在过去的20年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生了金融危机69次之多。也就是说,金融全球化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这些是不为任何国家的单个政策所改变的,因此,潜在的金融危机随时都可能发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有人研究表明,在将来的20年内,中国遭遇金融危机的概率为百分之百!即金融危机怎么也不可避免。

既然中国将来发生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自然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金融危机已发生的情况下,如何尽量减少金融危机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也就十分必要了。而金融危机的深度与广度往往取决于一国的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体系深层次的制度结构。因此,维护金融稳定,应该超越通常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速对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

还有,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金融危机无论是由银行危机触发,还是由货币危机触发,都会通过银行体系对实际经济造成巨大的危害。美国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萧条、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一蹶不振都是银行业失败的结果。因为,从银行业来看,银行是一国经济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银行通过资产负债表上持续期的不匹配来创造流动性而易于遭受挤兑;银行挤兑将会破坏支付系统,从而形成对整个经济的损害;银行贷款是债务型合约,其合约链的中断对实际经济会造成连锁反应并由此对实体经济影响深远等等。正是从以上的意义说,银行业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关键。但是,就目前中国的情况而言,人们对资本市场的风险关注要多于对银行业风险的关注。现在,如何改变这种取向就十分重要了。

按照上述的思路,保证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我们既不能走美国的金融市场主导模式,即强调证券市场的重要性;不能走欧洲与日本的银行主导模式,即主要融资机制为大银行;也不能走台湾的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主导模式,即企业通过自留利润和其他储蓄进行自我融资等,而是要根据中国经济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约束条件,在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发展重点与策略。目前,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完全的经济转轨时期,即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内向性经济向外向性经济转轨,为了保证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不仅要维持现有银行的稳定,而且应该大力发展银行业,政府应该把银行的发展置于金融发展的优先位置。这样才可能为中国金融发展确定其稳定的基础。同时,在金融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不仅应当加强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且也要鼓励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机制的建立,即采取多元融资发展的模式。中国市场这样大、层级那样多,只有采取多元融资的模式,才能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P184-18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房地产与金融市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易宪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06561
开本 32开
页数 4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9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93.30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3
14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