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从历史实践出发回溯中国科学的近代史,通过溯本清流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做出再解释。这里,“再解释”意味着,本书的解释并非仅仅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它还要面对此前已经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解释。在导论部分,我们将首先提出本研究的主要背景,对既有的研究文献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并交代我们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图书 | 近代科学与中国本土实践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将从历史实践出发回溯中国科学的近代史,通过溯本清流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做出再解释。这里,“再解释”意味着,本书的解释并非仅仅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它还要面对此前已经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解释。在导论部分,我们将首先提出本研究的主要背景,对既有的研究文献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并交代我们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内容推荐 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器物、技术到思想,从翻译会通到社会建构,从徐光启到魏源、严复,从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本书作者指出:将近代科学引入中国并完成其在我国的体制化,只能说是本土实践的一个基本阶段;中国人只有将自主创新获得的科学成果回馈并推进世界科技世界,才算是达到了相对于前者而言更为高级的阶段。 目录 一 导论:历史的解释与再解释 1.1 科学的体制化与本土化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中国科学的近代建构:本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二 中国近代科学本土化的社会语境与文化选择 2.1 遭遇科学:对异文化的本土体验 2.1.1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初入中国 2.1.2 中国士绅对西学的不同回应 2.2 社会张力:不懈的回应冲动 2.2.1 中学与西学的文化争论 2.2.2 旧学与新学的文化争论 2.2.3 东方文化与全盘西化的文化争论 2.3 结构型变:推动中国科学近代化的特殊群体 2.3.1 传统社会的分层与裂变 2.3.2 知识阶层的凸现与地位 2.3.3 近代中国科学的选择与走向 三 中国近代科学本土化的范式变迁与思想交锋 3.1 从格致到科学 3.1.1 格致词义之辨考 3.1.2 从格致到科学:中国近代科学观的历史演进 3.1.3 从“格致汇编”到“科学” 3.2 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 3.2.1 理想的设计:“西学中源” 3.2.2 调和的策略:“中体西用” 3.2.3 消解的出路:近代“新学” 3.3 科学与玄学 3.3.1 “科玄”论战的缘起与爆发 3.3.2 “科玄”论战的焦点及其基本问题 3.3.3 “科玄”论战的结果及其意义 四 中国近代科学的社会建构与本土化行动路径 4.1 翻译·会通·超胜:三次科学翻译运动及其影响 4.1.1 科学翻译的背景 4.1.2 科学翻译的主要成果与分析 4.1.3 科学翻译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意义 4.2 科学教育:近代科技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4.2.1 洋务时期: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初步尝试和探索 4.2.2 学制改革 4.2.3 科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与发展 4.3 科学研究:近代科学活动的体制化和社会化 4.3.1 中国职业科学家的出现与形成 4.3.2 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 4.3.3 学术成就与贡献 4.4 科学实业:近代科学一工业结构的实践型构 4.4.1 科学实业与近代工业 4.4.2 科学实业与技术教育 4.4.3 科学实业与科学研究活动 五 留学生群体的科技活动与中国近代科学的本土化 5.1 留日学生的科技活动及其影响 5.1.1 清末民初留学日本的动因分析 5.1.2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的科技活动及其影响 5.1.3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在近代中国科技本土化中的历史地位 5.2 留美学生的科技活动及其影响 5.2.1 留学美国的动因分析 5.2.2 留美学生的科技活动及其影响 5.2.3 留美学生在中国科技本土化中的历史地位 5.3 留欧学生的典范:蔡元培科学教育本土化的思想与实践 5.3.1 民主治校,健全管理体制 5.3.2 调整专业结构,提倡跨学科教育 5.3.3 “容并包,思想自由” 5.3.4 系、所并设,教、研统 六 本土化过程与中国科学的社会建构 6.1 本土化进程的延伸 6.2 中国科学的社会建构 6.3 结语与未尽的探讨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近代科学与中国本土实践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冬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30573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5 |
出版时间 | 2007-05-01 |
首版时间 | 2007-05-01 |
印刷时间 | 2007-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3 |
宽 | 142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