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四公子
内容
编辑推荐

末代皇帝溥仪之族兄溥侗、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均为民国初年京津沪上层社会颇具传奇色彩之豪门子弟,人称“四大公子”或“民国四公子”。诸公子淌过风雨,尽管泥泞一身,仍能“笑看潮来潮去”;经历浮沉,尽管几度秋凉,仍能“乐尽天真”;冷赏风流,尽管和者甚寡,仍能“养素全真”,他们引领民国风骚数十年。虽人去楼空,然名声依旧,生气犹在。本书述公子之事迹,言公子之才德,扬公子之节品,悲公子之境遇,择公子之神韵,展公子之风采,略而纪录之。

内容推荐

古代“公子”有三义:一曰诸侯之子(或特指诸侯之庶子,以别于世子),二曰诸侯之女,三曰有权势地位者或富家子弟。以之“尊称别人之儿子”,不见于先秦典籍。

“公子”之称,重在其个性或以“忠烈”名世,如“唐代四公子”,或以诗文飘逸名世,如“明末四公子”;或以变法名世,如“清末四公子”……

诸公子淌过风雨,尽管泥泞一身,仍能“笑看潮来潮去”,经历浮沉,尽管几度秋凉,仍能“乐尽天真”,冷赏风流,尽管和者甚寡,仍能“养素全真”,他们引领民国风骚数十年。虽人去楼空,然名声依旧,生气犹在。本书述公子之事迹,言公子之才德,扬公子之节品,悲公子之境遇,择公子之神韵,展公子之风采,略而纪录之。

目录

第一章 天潢贵胄落民间/1

第一节 溥侗,红氍毹上佳公子/2

一家世显赫溥将军/2

二红豆馆主票界王/8

三纯粹艺术费追求/24

四误入政界落寞终/30

第二节 溥儒,西山脚下旧王孙/37

一太后赐名做大儒/37

二西山读书二十年/43

三三绝漫道诗书画/50

四大节 凛然不糊涂/72

五细听王孙说前朝/83

六安贫乐道见真性,93

七柴米油盐浑不知/98

八设帐课徒传国学/101

九魏晋人物生今世/104

第二章 袁克文,风流倜傥二皇子/107

一异梦得名称豹岑/108

二嗣母溺爱祸非福/112

三风流业师方地山/114

四仓促联姻刘梅真/124

五糊涂公子乱问政/127

六有诗有酒不羡仙/133

七涉足黑道做大爷/136

八旁观者清阻帝制/138

九红氍毹上抒怀抱/150

十文坛之星猝陨落/167

第三章 张伯驹,丛碧馆主布衣客/18l

一名缰利锁本无缘/182

二一生聚散救国粹/188

三诗词也能惹祸端/200

四脱去官袍换戏装/207

五至死一片赤子心/228

第四章 张学良,叱咤风云少将军/23l

一英雄不论出身低/232

二少帅执掌东北军/234

三年未而立封诸侯/253

四事变突起背骂名/272

五西安事变促抗日/284

六幽禁岁月五十年/295

七英雄一生美人多/298

试读章节

侗五爷平时的生活过得率性而潇洒。他没钱的时候,就靠当、卖度日,有了钱又随手而光。他们兄弟二人住在大甜水井胡同的一座府第,人们依他哥哥的名分称为“伦贝子府”,他们兄弟前后各占一半。民国初年,每逢春秋佳日,北京的一些文人、名士都要到西山踏春观杏花、赏秋看红叶。朋友们从西山归来,时常到溥侗在西山的花园“水獭园”中小憩。花园是成亲王留下的,虽然不大,但池馆台榭、假山竹树,疏朗有致,明轩奥室也各得其宜。墙上的字画、几案上的图书鼎彝置放得恰得其位,进门之后给人一种高雅绝俗之趣。溥侗招待众人品茶,他自己则在一旁抚琴助兴,奏一曲《高山流水》适足以遣人遐思。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琴和书是一时不可或缺的——“士无故不撤琴瑟”是也。李白有“吾醉欲眠卿且去,明日有意抱琴来”;白居易有“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的诗句,都足征文人和琴的密切关系。对音律极有天赋的溥侗自然也是深得其中三味,他宗名琴师黄勉之学习古琴,是广陵琴派的嫡传弟子。

溥侗藏有一架唐代古琴一“九霄环佩”琴。该琴相传为伏羲式所制,以桐木为面,杉木为底,形制极浑厚古朴,通体髹紫漆,多处朱漆修补,遍布小蛇腹断纹,纯鹿角灰胎显露于磨平之断纹处,底面及其两侧鹿角灰下以葛布为底。上有黄庭坚、苏轼等人的识刻。这张琴无论声音形制及其制作年代,在传世唐代遗存中都属于首选之器,且为名古琴家所藏用,所以自清末以来“九霄环佩”在琴坛就享有盛名,是北京琴坛的一件重器。唐琴在北宋时已不多得,何况又历经近千年,更是如凤毛麟角。大约在1920年左右,该琴被溥侗所得。其后溥侗举家南徙移居沪上,“九霄环佩”相随而去,遂成为江南琴坛之重器。

溥侗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他为了布置庭院,从来不计钱财。一次,他看到言菊朋家里的一棵树长得枝干古朴,错落有姿,极富画意,便要言菊朋让与他。言菊朋说:“我没打算卖树,五爷如果真的喜欢,我就送给你。可是你怎么挪走呢?要是移到你家活不了,那不是白饶了吗?”溥侗是真心喜欢这棵树,便请来一位种树的花匠商量。那人提出一个办法,但要等五年的工夫:第一年在树北面挖开,切断向外伸展的根系,再用木板插到土中做隔断,然后把土埋上。以后每年做一面,直到第五年再做树根的下面。到第六年才可挪动,连泥土用草席包裹起来,移到别处种下,可以保活。后来,就是用这种办法做的,从言家运出来的时候,还拆了一段墙,到了溥家也是拆墙进去的。树是活了,因言菊朋不要钱,溥侗特意送他一套行头——其实,他所花费的人工、物力何止买十套行头。

溥侗兄弟分家时,溥伦在分界之处砌了一道墙。溥侗笑着对朋友说:“我们老兄把我‘赶门在外’了。”(这是京剧《天雷报》中的一句词)没过两年,溥伦因无力偿还债务,涉讼,被法院查封了财产,等待拍卖。这时溥侗又说:“幸亏老兄把我赶门在外,墙这边还算我的,没有封。”不过,没过多少日子,属于他的这半边也被他卖掉了。这时,他就靠借贷过活。凡是借给他钱的人都知道他根本还不了,所以就等于是送给他的。

1927年6月,张作霖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等于是国家元首。为了粉饰太平,政府设立一个“乐律研究所”,任溥侗为所长,每月的薪俸有四五百大洋。生活刚有了着落,他又忘乎所以,自我锦上添花,又是添置古董字画,又是购买汽车。好景不长,第二年国民军北伐成功,政府南迁,乐律研究所撤销,他又陷入贫困。

总算天无绝人之路,1930年,清华大学聘他为曲学导师。说起“导师”这个称呼,还是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的首创,其含义大概是:他们的职责主要不是“教”,而在于“导”;再有,他们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研究生,但是其他教员也可以自由听课——如朱自清、吴宓等就经常去听陈寅恪的课。在清华前后享受“导师”称号的,首先是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其次的就是黄节(晦闻)、傅增湘(沅叔)、溥侗等人了。

溥侗同时又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京艺术学院等处任教昆曲,先后培养学生百余人,有清华大学的汪健君、陈竹隐(朱自清的夫人)等,北大学生廖书筠,昆曲爱好者袁敏萱、马伯夷、张澍声(顾铁华之师),北方昆剧院教师叶仰曦等。溥侗先生对于治学极为严谨,学生学唱昆曲要求必须拍三十至五十遍方能上笛;要唱、念十分熟练,并能背出,方能说身段;他还认为演员台上的衣着,体现着角色的地位、风格、气质,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宁可穿破,不可穿错。溥侗先生对于戏剧除了经常演唱、研究之外还亲自手抄了曲谱和京剧剧本数十本,并专制了自用的“红豆馆词曲用笺”。

溥侗先生教授昆曲,意在传道,而不是卖艺。他只教学校的学生,闺中的淑女,或是学者的夫人,却没有一个伶人出自他的门下。有意以登台为职业者,他是峻拒不纳的。溥侗先生大概过于拘泥于传统的士大夫思想,把“士”和“非士”的界限分得太清。他认为,惟有士人才能得艺术之真谛,一涉及财货,其品味则不入流了。因为溥侗极为注重刻画剧中人物的心理,看过他演戏的人都说,他的戏不是唱出来的,而是从内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观众已经无法分清,是溥侗在扮戏,还是戏里的角色在重复自己的故事。这自然是学问和阅历的积累结果,不是课堂上几十分钟所能说明白的。所以,他学生里面个别的嗜曲者,也不过得其技艺的几分而已。

溥侗先生唱戏,纯属为艺术而艺术,绝不以此讨生活。他曾有“不下海”的诺言,当其时,他贵为将军,富比王侯,人们自然都相信他。后来,门庭衰落,仅有一妾一女服侍起居,生活日见窘迫,只好将祖上遗留下的“农园”抵押出去——农园就是北京大学内五四运动场及其附近一带地方,最初这里是他父亲载治的别业,俗称“治贝子园”。大约在1922年左右,溥侗向正金银行借款两万元,即以该园为抵押。后来他还不起债务,该园被银行拍卖,为燕京大学所得,改为农场,农园之名,由此而来。溥侗除了京城里的蓬门敝户之外,只有西山水獭园一处花园,年久失修,也早就破败不堪了。他曾想将其售出,以余资度余年。奈何没有买主,只好任其倾颓。饶是如此,他从未想过下海登台——在他看来,那是出卖艺术。偶尔露面舞台之上,他不仅不受分文,还有自掏腰包,付薪酬给笛师、琴师。所以晚年,溥侗先生出演的次数越来越少——他己无力支付场面的费用了。

P25-28

序言

末代皇帝溥仪之族兄溥侗、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均为民国初年京津沪上层社会颇具传奇色彩之豪门子弟,人称“四大公子”或“民国四公子”。

溥侗字厚斋,号西园,别署“红豆馆主”。溥仪之族兄。生于光绪三年(1877),行五,人称“侗五爷”。晓词章音律,通古典文学,尤嗜昆曲京剧。曾于京剧《群英会》中一人饰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角,均出神入化,轰动南北。

袁克文字豹岑,号寒云,人称“风流才子”。1890年7月生于汉城。母为贵族之女,出生即被袁世凯之妾沈氏抱养。通诗文戏艺与金石书画,常以三国曹子建自喻。袁世凯深宠之。然无意于政治与权位,对父兄称帝不以为然。

张伯驹字丛碧,原名家骐,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1897年生于河南项城。张锦芳之子,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号称“神童”。精诗词楹联、琴棋书画,亦通戏曲与文物鉴赏。为国内首屈一指之收藏大家,常以大洋、金条、首饰甚至房产换回罕见字画等收藏之。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研究与推广,人称“文化奇人”。

张学良字汉卿,有“百年少帅”之称。1901年6月5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桑树林子乡。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宣布东三省及热河易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骂为“不抵抗将军”,1936年12月发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软禁。去台湾后皈依基督教。2001年10月15日卒于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

民国四公子的说法亦有他本,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三人各本皆榜上有名,卢永祥之子小嘉、张謇之子孝若、张之洞之子张权亦曾列于其中。本书所取是依民国年间社会最为通行之说法。

“民国四公子”的提法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时恭亲王奕诉之孙溥儒正在德国留学,回国后隐居西山,潜心读书;直至30年代才鹊起于旧京画坛,得有“南张北溥”(“张”为张大千)之誉。其诗文书画亦无一不精,无论气度、修养、学问、风采较之上述四公子,均无稍逊。故本书亦将其列为公子之一,附于溥侗后。

诸公子淌过风雨,尽管泥泞一身,仍能“笑看潮来潮去”;挺过浮沉,尽管几度秋凉,仍能“乐尽天真”;冷赏风流,尽管和者甚寡,仍能“养素全真”。他们引领民国风骚数十年。虽人去楼空,然风采依旧、生气犹在。本书述公子之事迹,言公子之才德,扬公子之节品,悲公子之境遇,择公子之神韵,展公子之风采,略而纪录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四公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忠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41995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