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上下五千年茶道趣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人有句老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人的生命之魂。回顾中国茶的历史,让我们从中感悟人生的智慧,使我们的生命充满茶的芳香。让我们一起在新年伊始,捧起这本图文并茂之书,尽赏茶中雅趣。禅茶一味,品出智慧人生。

内容推荐

茶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许多种深意,茶不仅是文人士大夫羽扇纶巾、松间石上、竹炉泉水烹茶时的雅趣,也是历代高僧修行时降服睡魔的良伴,赵州和尚一句“吃茶去”,流传千古,成为禅林佳话……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茶中典故

第一节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002

第二节 茶圣陆羽的人生传奇/003

第三节 茶经中的“鬼故事”/005

第四节 碧螺春的传说/006

第五节 监狱关不住的“广陵茶姥”/008

第六节 《红楼梦》中飘茶香/009

第七节 《镜花缘》中美女论茶/013

第二章 盛世气象:唐代茶书与贡茶

第一节 中国文献中关于饮茶的记载/018

第二节 《茶经》问世/020

第三节 伟大的传承:张又新与《煎茶水记》/022

第四节 唐代的贡茶制度与茶诗/024

第三章 官廷雅玩:两宋茶书与贡茶

第一节 宋代的贡茶制度与制茶工艺/030

第二节 宋代的斗茶之风与茶诗/034

第三节 宋徽宗赵佶与《茶论》/035

第四节 两位转运使,建州开园人/039

第五节 《品茶要录》与茶法专著/040

第四章 化繁为简 元代粗犷放达的饮茶之风

第一节 衰落的元代茶事与《煮茶梦记》/044

第二节 元代督办贡茶与武夷岩茶/046

第五章 继往开来 明代对历代茶文化的继承

第一节 明代的茶书继承/050

第二节 领异标新:朱权与《茶谱》/051

第三节 《茶疏》、炒青法与花茶/054

第四节 《煮泉小品》与明人品水/056

第五节 明代茶具紫砂壶与《阳羡茗壶系》/059

第六节 明代的饮茶风尚与品饮环境/062

第七节 明代的贡茶/065

第六章 几成绝响 集大成的清代茶事书/068

第二节 清代茶诗与笔记小说/070

第三节 《随园食单》与《清稗类抄》中的茶文化/071

第四节 传统的绝响:震钧的《茶说》/073

第五节 清官的茗饮之风与茶贡茶宴/075

第七章 君主王后爱茶之缘

第一节 周武王南贡茶/080

第二节 茶之先祖鲁周公/081

第三节 以茶代酒开先河/082

第四节 齐武帝设茶做祭品/082

第五节 晋惠帝瓦盂饮茶也甘甜/083

第六节 隋文帝饮茶治头痛/084

第七节 武则天以茶喻祸福/085

第八节 高太后禁造密云团/087

第九节 宋徽宗的茶宴与茶赏/088

第十节 康熙御题碧螺春/090

第十一节 乾隆荷露煮香茶/091

第十二节 英国女王与/092

第八章 名人与茶

第一节 桓温茶中玩政治/096

第二节 嗜茶如命的杨万里/097

第三节 欧阳修的藏茶之好/098

第四节 蔡襄热爱收藏茶/100

第五节 岳飞研制姜盐茶/100

第六节 陆游三百茶诗续茶经/102

第七节 倪云林爱茶成癖/103

第八节 朱权行茶破孤闷/104

第九节 朱汝圭因茶拒绝儿养老/106

第十节 蒲松龄路边摆茶摊/107

第十一节 鲁迅施茶成佳话/108

第十二节 梁实秋买茶遭棒喝/109

第九章 禅茶一味

第一节 马祖吸尽西江水/112

第二节 赵州和尚“吃茶去”/113

第三节 慧寂浓茶两三碗/114

第四节 积公和尚与陆羽/115

第五节 江鸟渐怒焚焙茶奴/116

第六节 降魔大师以茶坐禅/116

第七节 惟俨“点茶与这僧”/117

第八节 智常打翻南泉茶/118

第九节 日本茶道与鉴真大师第六次东渡/119

第十节 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荣西和尚/120

第十一节 珠光和尚的“花红柳绿”/122

第十章 品水说泉

第一节 茶圣口中第一泉/124

第二节 扬子江心第一泉/125

第三节 乾隆御赐第一泉/128

第四节 大明湖畔第一泉/130

第五节 峨眉神水第一泉/132

第六节 西湖岸边虎跑泉/133

第七节 “奇秀甲天下”的庐山招隐泉/136

第八节 清帝行宫之水——承德热河泉/137

第九节 安阳珍珠泉/138

第十节 敦煌月牙泉/139

第十一节 秭归照面井/140

第十二节 长沙白沙古井/142

第十三节 洞庭君山柳毅井/143

第十四节 鄂城菩萨泉/144

第十五节 邛崃文君井/145

第十一章 茗中雅趣

第一节 万国博览会上的太平猴魁/148

第二节 西湖岸边十八棵御茶树/148

第三节 铁观音的由来/150

第四节 神奇的武夷大红袍/151

第五节 诸葛孔明与普洱茶的渊源/152

第六节 乌龙茶的“绿叶红镶边”/155

第十二章 中国名茶大观录

第一节 绿茶/158

第二节 红茶/178

第十三章 中国历代茶诗欣赏

第一节 中国历代茶诗概述/182

第二节 《诗经》—茶诗的发轫之始/182

第三节 中国晋代涉茶诗之一:左思的《娇女诗》/183

第四节 中国晋代涉茶诗之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184

第五节 唐代时代:开一代茶诗之风的白居易/184

第六节 北宋文人士大夫的雅趣——苏轼的咏茶诗词/189

第七节 茶诗词中最美的风景:黄庭坚/192

第八节 茶诗书法鉴赏/195

试读章节

中国历史悠久,区域辽阔,其汉语方言众多,汉字在早期出现过“语音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代表茶名的汉字就有十多个,诸如荼、诧、■、槚、苦茶、蔎、茗和茶等。

《诗经》提到“荼”字的近十处,虽然并不全部指茶,但“谁谓茶苦,有甘如荠”(《邶风·谷风》),“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豳风·七月》)等,则被学者们认为是关于茶事的最早记载。

西周的古字书《尔雅》,其中也有“槚,苦荼”的解释,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亦有晏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的记述。

此外,汉以来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方言》、东汉华佗的《食经》以及《桐君录》等书,均有茶事记载。随着饮茶越来越多,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记述茶事的文献也一代比一代增加。

早期有关茶的记载虽然较为简单,但也留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资料。像“荼生益州,三月三日采”(《神农本草》),就指出茶树原产地的益州是最早的茶区之一。

“荆巴间采荼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在《广雅》中,最早记叙了饼茶的制法、泡茶的方法等。这说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巴国境内,已有人工茶园培植的茶叶。

茶作为非常珍重的贡品,献给周王室的记载,见于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这则记载说明,当时的茶叶生产已达到一定的水平。那时城市中已出现经营茶粥、茶饮的茶摊。

而在早期的记载中,许多文字都谈及茶叶的功能功效,如饮茶日久,《神农食经》记载:“茶若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桐君录》中说,饮茶可以却睡不眠,“巴东别有真茗荼,煎饮令人不眠。……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荼饮,亦可通夜不眠”。

古人发现茶和中草药同样可以治病,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将茶、乌喙、桔梗、贝母、苓草、芒硝等一起,列为中草药。

由于早期文献对茶叶效能的记载和赞誉,说明了古人对于茶叶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饮茶的风尚。

早期文献记载的许多趣闻轶事,反映了在饮茶方面由于南北地域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官至谏议大夫的王褒所写的《僮约》里,在规定僮仆的任务中就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荼”两条。

“烹荼尽具”是指烧茶、泡茶的茶具要准备齐全,并洗涤干净。“武阳买荼”是指到武阳去买茶叶,供居家饮用。在当时的社会时代里,自给自足的生产占居主导地位,但茶叶要赶到集市上去购买,可见汉代巴蜀地区茶叶商品化已达到相当程度。

至南北朝时,南齐永明十一年(493)齐武帝颁下遗诏,说自己逝世后,在灵前祭祀不必杀牲,只要供上糕、水果、茶、饭、酒和肉脯就可以了,还规定“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齐书》)。可见,南朝朝野己普遍接受了茶饮。

北方贵族不喜茶饮,甚至鄙视、抵制饮茶的习惯。南齐秘书丞王肃因父亲获罪被杀,投归北朝,任镇南将军。

刚到北方上任时,王肃吃不惯羊肉和奶酪,常吃鲫鱼羹,同时喜欢喝茶。喝起茶来,一喝就是一斗。北朝士大夫称为“漏卮”。

数年后,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却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问道:“卿为华夏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浆,何者为上?”

王肃为了迎合北方贵族,回答说:“羊是陆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如果以味而论,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则是邾、莒小国。茗最不行。只配给酪作奴。”孝文帝大笑。从此,北朝士大夫都将茶称为“酪奴”。

然而,这种情况并不长久,及至隋朝统一南北之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由于隋文帝爱好饮茶,上行下效,“由是竞采,天下始知饮茶”(《隋书》)。当时流传着一首《茶赞》:“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饮茶风尚,终于在北方传播开来。

自此饮茶文化逐步由混沌向文明嬗变。这种嬗变使记载茶的文献资料也不断地增加和丰富,以至出现了全面的、系统的茶书专著,这是历史造就的机遇。

到了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大行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

正所谓时代造英雄,由于茶业的发展和繁荣,唐代中叶,陆羽撰成了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从此开启了中国茶文化书籍的千年发展之路。P18-20

序言

中国人有句老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是中国人生活中须臾不离的饮品,同时,也是“开门七件事”之中唯一一件可以入道之物。

在隋唐之前,茶叶一直都是皇家贵族的专享的饮品,在陆羽的《茶经》诞生之后,茶叶的产量才逐步增加,茶叶开始作为生活必需之物,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茶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许多种深意,茶不仅是文人士大夫羽扇纶巾、松间石上、竹炉泉水烹茶时的雅趣,也是历代高僧修行时降服睡魔的良伴,赵州和尚一句“吃茶去”,流传千古,成为禅林佳话。

后来,随着茶叶生产的不断发展,茶叶不仅是生活之需,同时也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来源,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藩镇势力割据。唐德宗为了筹集粮饷,消灭割据势力,开始对茶叶销售征收高额税金——将茶叶销售的十分之一作为税金,这项政策执行了两年,极大地缓解了由于战争给国家财政造成的巨大压力。

在此之后,茶叶税成为唐王朝的救命稻草,每当财政出现困难,朝廷就会立刻开征茶叶税,以解燃眉之急。

宋、明两朝,茶叶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那个时代,军队离不开战马,而中原地区的战马全都来自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茶马贸易。

明朝初年的茶马贸易价格是“马一匹,茶千八百斤”,到了明代中叶,马价已经压低至“上马八十斤,中马六十斤,下马四十斤”,边境部落对明朝不断提高茶的价格大为不满,明朝中叶爆发的“清河堡战役”就是一场典型的由于茶叶贸易引发的战争。

16世纪,中国的红茶被荷兰人带到欧洲,成为极受王室宠爱的名贵饮品,随着皇室贵族品饮红茶之风日隆,普通的市民和商人也争相效仿,由此引发了英国绅士、淑女频喝下午茶的时尚。

当时,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大量的工业品急需寻找市场,而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出口到欧洲之后,换取了大量白银,而英国生产的工业品运到中国之后却大量滞销,在中英贸易之间,造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之下,英国商人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运到中国之后,严重地影响到中国民众的身心健康,导致吏治腐败、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英国的鸦片商人从这种血腥的交易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于是鸦片输入量与日俱增,由道光即位之初的每年四千余箱,到了道光十八年,鸦片的输入量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

由于鸦片的泛滥,才有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和“虎门销烟”,后来,由此引发了一场战争,这场由于贸易逆差引发的“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的噩梦不断。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侮,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茶叶也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见证了一段实业救国的佳话。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随着战火的蔓延,北平、天津、上海相继沦陷,日寇的铁蹄踏人中原,兵临湖南、湖北,安徽,中国几个重要的茶叶产区先后陷入战火……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国茶叶出口曾一度受到严重的破坏,为了维持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地位,出口不受战争的影响,1938年秋,中国茶叶总公司派出冯绍裘等人前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开辟新的茶区,增加茶叶出口的总量,换来外汇以纾国难。

在中国老一代茶人的艰苦努力之下,1939年,云南顺宁茶厂生产了500担滇红茶,用马帮沿鲁史古道运到祥云,再从滇缅公路运到昆明,再装进木箱铝罐,转运香港出口,销往世界各地,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的茶叶为艰苦的抗战换回了宝贵的外汇和战略物资。

中国的茶叶发展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巅峰,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兴衰。

以上举其大宗,茶叶作为人民生活中绝妙的饮品,自古以来产生了许多的佳话,这些故事对于年轻的一代认识茶文化,进而了解中国文化具有莫大的作用。

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上这些茶叶的趣话,为的是让更多年轻人通过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道路,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路走过的行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上下五千年茶道趣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乔柏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08387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