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萨特小说集(上下)(精)/萨特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一生留下大量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作品,涉及小说、戏剧、评论、哲学等多种形式,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哲学方面,他是战后流行于整个西方世界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言人;在文艺理论方面,他针对文坛上“为艺术而艺术”的普遍倾向而提出“介入文学”,主张文学家介入时代,“为改变周围的社会出一份力”。在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他积极介入同时代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同时为他主张的哲学作出通俗而形象的注解。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了《理智之年》《厌恶》《文字生涯》等八篇经典小说。

内容推荐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一生留下大量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作品,涉及小说、戏剧、评论、哲学等多种形式,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这使得萨特拥有众多读者,也使得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目录

理智之年(长篇小说)

一个领袖的童年(短篇小说)

厌恶(中篇小说)

墙(短篇小说)

卧房(短篇小说)

艾罗斯特拉特(短篇小说)

闺房秘事(短篇小说)

文字生涯(中篇小说)

试读章节

马跌离开了,心里隐约一阵遗憾。在他一生中,有一个时期,在酒吧间、在大街上他可跟任何人交往,谁都可以跟他喝上一杯。可现在,这不行了:这种做法没有任何用处。这小子挺讨人喜欢,他想到马德里打仗。马跌加快了步子,心里烦闷地说:“不管怎么说,我们之间也没什么好说的。”他从口袋里掏出那个绿硬纸片,“这来自马德里,可这并不是寄给他的,该是什么人送给他的,他摸了半天之后才给我的。因为这是从马德里来的。”他又回忆起刚才那家伙的面孔,他看邮票时的那副样子:一副狂热的样子。马跌也一边迈着步子,一边看起那邮票来了。尔后,他又把硬纸片放进口袋里。这时一辆火车鸣了一声,马跌想道:“我老啦!”

十点二十五分,马跌来早了。他没有停步,甚至都没有抬头就走过了那座蓝色的房子。但是,他用眼角扫了那房子一眼。所有的窗子都黑着,除了杜弗太太的房间。玛尔赛拉还没有来得及把大门打开:她正弯腰在她母亲身上,以她那男性的动作在挂帐顶的大床上,为母亲把被子盖好。马跌忧郁地呆在那里,他正想:“到二十九号,我只剩下五百法郎了,一天平均三十法郎,甚至还不到,我怎么过呢?”他转过身来,按原路往回走。

杜弗太太房间的灯熄灭了。过了一小会儿,玛尔赛拉房间的灯亮了。马跌穿过马路,沿着小店走过去,尽量避免让他的新鞋底发出声音。门虚掩着,他轻轻地推了一下,门吱一声开了。“星期三我要把小油瓶拿来,给门上点儿油,”他走进房子,关上门,在暗中脱下了鞋子。楼梯“吱吱”地响着,马跌十分小心地登上去,手中提着皮鞋。他每走一步,都用脚尖试探着脚下。“真有意思!”他想。

他还没有走到门前,玛尔赛拉就把门打开了。一缕粉红色的雾气夹杂着一股鸢尾香粉的气味冲出她的房间,在楼道里散布开来。她穿上了那件绿色的衬衫。马跌透过半透明的衬衫,看出她那肥胖而柔软的腰肢。马跌走进房间,总是觉得走进了一只贝壳。玛尔赛拉把门锁了。马跌走到壁橱前,打开橱子,把皮鞋放进去。随后,他望着玛尔赛拉,发觉有什么事情不对劲儿。

“有什么不顺当的?”他轻声问道。

“没有什么。”玛尔赛拉也轻声说,“你呢,老伙计?”

“就是一分钱也没有了。除了这,都还好。”

他吻了她的脖子,吻了她的嘴。脖子一股龙涎香,而嘴还是每天那种烟草的气味。马跌脱衣服时,玛尔赛拉坐在床沿上看着自己的双腿。

“这是什么呀?”马跌问。

壁炉上有一张他没见过的照片。他走近了,看见上面是一个留着男孩儿头的瘦姑娘,正羞答答地强笑着。姑娘上身穿一件男式外套,脚下穿一双平底皮鞋。

“这是我。”玛尔赛拉头不抬地说。

马跌转过身来;玛尔赛拉把衬衫撩起来,露出两条肥大的腿,她向前躬着身子。马跌想象出她衬衫下面的肥大乳房在抖动。

“你在哪儿找到的?”

“在一本影集里,日期是一九二八年夏天。”

马跌细心地把上衣叠好,放在壁橱里,在鞋子的旁边。他问道:

“你现在看家里的影集吗?”

“不看。不过,我也不知道。今天,我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想重新找到我一生中的旧物,在认识你以前是什么样子,当我很漂亮的时候。拿过来!”

马跌拿过照片。她从他手中夺过来。马跌坐在她身边。她战抖了一下,躲开他点。她笑眯眯地看着照片。

“我那时多好玩呀。”她说。

那姑娘肢体呆板,倚靠在一座花园的栅栏上张着嘴,好像也在说:“多好玩!”同时一副笨拙的悠闲,同样一副缺少把握的大胆。只是她是年轻的,苗条的。

玛尔赛拉摇了摇头。

“好玩!好玩!这是在卢森堡公园照的。是一个学药剂的大学生给照的。你看我穿的那件上衣了吗?也是那天买的。因为下星期天要到枫丹白露去玩。我的天……”

肯定是出了什么事,她的举动从来也没有这么激动,声调从来也没有这么强硬和男性气。她在床沿上坐着,比裸体更糟,毫无袒护,就像一座大型彩瓷花瓶摆在粉红色的房间里。听她这么一口男人声地讲着,一股昏沉的强烈气味从她身上发出,倒不如说是令人难以忍受的。马跌抓住她的双肩,把她拉向自己怀里:

“你惋惜那个时候?”

玛尔赛拉生硬地说:

“那个时候?才不呢。我只是惋惜我本应该有的那个生活。”

正当她刚刚开始进化学系学习时,疾病迫使她休学了。马跌心想:“她该不是在埋怨我吧。”他张口刚要问她,但他看见了她那双眼,于是便住了口。她神情忧郁而紧张地看着那照片。

“我发胖了,嗯?”

“对。”

她耸了耸双肩,把照片扔在床上。马跌心想:“倒是,她一生挺可悲的。”他想亲一下她的面颊,但她挣脱了。动作倒不生硬,脸上还挂一副神经质的笑。她说:

“十年过去啦!”

马跌想道:“我什么也没给予她。”每星期四个夜晚,他来看她,细细地对她讲述他所做的一切;她帮助他出主意,总是一副严肃的腔调,并稍带一点命令的口气。她常说:“别人代理我生活。”

他问道:“你昨天干嘛来着?你出门了?”

玛尔赛拉做了一个疲惫的动作:

“没有,我累了。我读了一会儿书,可妈妈总是来打搅我,为商店的事。”

“那今天呢?”

“今天我出去了。”她以一种忧郁的调子说,“我感到一种需要,要走动一下,要用胳膊肘子去拨动别人。我一直走到凯狄大街,很开心。再说,我想见见昂德丽。”

“见到她了吗?”

“见了。聊了五分钟。当我从她家出来,天下起雨来了,六月天真是有意思。还有,人们真是太愚蠢了。我租了辆车就回来了。”

她又软软地问:

“你呢?”

马跌没心思回答,只是说:

“昨天,我在中学里教期末最后几节课。在雅克家吃晚饭,还像往常一样难受死了。今天早上,我到了财务科,看看他们是不是可以先预支点钱给我。好像不行。可是,在博维的时候,我总是可以和总务谈妥的。后来,见到了伊维琦。”

P5-8

序言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一生留下大量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作品,涉及小说、戏剧、评论、哲学等多种形式,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这使得萨特拥有众多读者,也使得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作为一生从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萨特的经历是比较单纯的。他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刚满周岁,父亲因患亚洲热病离开人世。母亲无职业,没有收入,幼小的萨特随母亲回到巴黎西郊默尔特外祖父家生活。萨特的外祖父是一个学识渊博的语言学教授,萨特在他这里得到了良好的文化薰陶。3岁时,萨特右眼因角膜翳引起斜视,继而失明,5岁时就戴上了眼镜,但他天资聪颖,4岁时便开始连猜带蒙地读书了,7岁不到,就读了莫泊桑、高乃依、伏尔泰、雨果、福楼拜等许多作家的作品。1915年,10岁的萨特进入亨利四世学校读六年级,后因母亲改嫁,随继父西迁法国港口城市罗舍尔就读,1920年又回到巴黎转入亨利四世学校。1924年,萨特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专攻哲学。这所具有100多年历史的高等师范学府是近代法兰西思想家的摇篮,是柏格森、丹纳、罗曼·罗兰的母校。萨特在那里开始了他的独立自主的生活道路。他勤奋学习,博览群书,还结识了让-伊波利特、列维一斯特劳斯等,他们后来都是法兰西思想界的风云人物。

萨特的学业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顾。1928年毕业,萨特参加中学哲学教师学衔会考竟失败了。1929年后,萨特再次参加会考,名列前茅,就在这次会考中,他结识了一起来参加会考的西蒙娜·德·波伏娃。从此,她就成了萨特最亲密、最忠实的伴侣。经短期服役后,于1931年到1933年,萨特被委任到外省勒弗尔中学任哲学教师。但萨特对当时法国的哲学状况一直不满意,经好友介绍又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一年,研究胡塞尔、海德格尔学说。在这极为关键的一年里,萨特开始初步形成存在主义思想体系。从德国回来后,他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在课余则拼命地读书并开始大量地写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萨特平静的学术生活的影响是深刻的。在战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萨特可以说远离政治,对政治不感兴趣,他的著作也都偏重于心理分析,饲重于“自我”内心情感的描述。而战后,萨特就不再只满足于作内在的心理分析了,他具有强烈的介入政治的意识,积极投身于现实政治活动。萨特应召入伍,于1940年在前线被俘。1941年获释后,他辗转回列巴黎,一面教学,一面积极地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斗争中去。萨特最有力的也是唯一产生实际成效的抵抗形式就是写作。在这期间,他发表了许多作品,同时,他与左派知识分子梅洛·庞蒂、波伏娃等人在知识分子中问组织了一个名为“社会主义和自由”的团体进行活动。二战结束后不久,萨特和梅洛·庞蒂、阿隆、波伏娃创办了《现代》杂志,这份杂志成为存在主义的重要论坛。从此,萨特辞去教职,成为一位职业作家,活跃在法国和世界政治、文化舞台上。

萨特的一生在精神生活领域给人类留下的财富是极为丰富的。作为哲学家,萨特继承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学说,并又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其中《影象论》(1936)、《自我的超越性》(1937)、《情绪理论纲要》(1936)、《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观念“意向性”》(1939)等著作,反映了萨特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企图寻找一条从事情本身出发的对意识与存在、意识与自我关系的新的解释,并为后来他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的完成做了理论的准备。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5)是萨特为反驳外界对存在主义的批评而作的一篇著名讲演,提出并论证了“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辩证理性批判》(1960)是萨特晚期的代表作,对他以前的哲学思想作了一定的修改和总结,声称他的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哲学,而只不过是寄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一种思想体系。他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但由于教条化把一切具体的活动统统归结为一成不变的阶级斗争,使马克思主义不关心处在具体环境中的特殊的人,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欠缺,使得存在主义得以存在。他要把存在主义补充到马克思主义之中,使人重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并声称要用“人学辩证法”代替“唯物辩证法”。

萨特也是文学家,他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他的中篇小说《厌恶》,短篇小说《墙》,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和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早已被公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其中《厌恶》(1938)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他通过主人公——一个知识分子单身汉安东纳·洛根丁,细腻地描写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恶心感受,表现了萨特本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长篇三部曲《自由之路》,第一部《理智之年》和第二部《延缓》都发表于1945年,第三部《心灵之死》发表于1949年。在这三部长篇小说中,萨特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初期的岁月为背景,通过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选择,揭示他的“自由选择”的哲学主张的积极意义。《文字生涯》(1964)是萨特的自传,萨特以生动、细致的笔触描述了他童年的经历,深刻地分析了这不平常的经历对他的一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萨特戏剧上的成就也十分突出。他一生留下了九个剧本,在法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著名剧本《苍蝇》(1943),是根据埃斯库勒斯的悲剧《俄瑞斯忒斯》三部曲改编,描写阿伽门农的儿子为父报仇的故事。萨特通过主人翁俄瑞斯忒斯向世人宣告,人们要保持尊严,维护他们自由的权利。俄瑞斯忒斯就是一个做了英雄的自由选择而成为英雄的人物,这在当时无异是法兰西同胞发出的对德国法西斯入侵的抗议,因而剧本遭到了德国占领当局的禁演。哲理剧《禁闭》(1945),也阐释了“自由选择”的主题。它通过表现三个生前有恶行有污点或有罪过的男女,在地狱里相互纠缠、相互矛盾冲突、相互折磨的卑劣而痛苦的景象,实际上提出了一种道德上的告诫,即做卑劣的自我选择,则人们就会处在“他人即地狱”的状态,将遭受不堪的折磨,又不能自拔。文艺评论上,萨特著有《什么是文学》和三部著名的文学评传《波德莱尔》、《谢奈》和《福楼拜》,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萨特也是政治活动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他成了人类正义的捍卫者和青年革命的精神领袖。萨特曾积极投入营救亨利·马丁的活动,马丁是因散发反对印支战争传单被捕的,萨特把马丁事件和18世纪“卡拉事件”①相比并为此四处奔走,后当局迫于群众舆论只得将马丁释放。萨特反对法国政府对阿尔及利亚的不义侵略,为此,他的住所曾两次被右翼分子炸毁。萨特拒绝领受诺贝尔文学奖,声明这纯系个人的原因,因为他“一向拒绝来自官方的荣誉”;萨特抗议美国对越南的野蛮入侵,参与并主持宣判美国侵略越南的“罗素法庭”。萨特指责前苏联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他借参加《苍蝇》和《脏手》两剧在捷克首演式之际,勇敢地走上舞台,公开申讨前苏联的这种入侵行为。当法国左派的《人民事业报》受到政府压制时,他挺身而出,亲自走上街头叫卖,并积极参加和声援1968年在法国爆发的“五月风暴”,认为应该对学生们用一切手段逃避异化制度的意愿表示赞赏。萨特东奔西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忙碌者,留下了政治评论集《境况种种》十卷之多。萨特努力促进世界和平与东西方和解,充分显示出了一种不畏强暴、不谋私利、忘我地主持正义的知识分子的高尚精神。正因如此,他被世界进步力量的朋友誉为“20世纪人类的良心”。

总之,对萨特这样一位被誉为一代宗师的思想家,我们从中可以汲取的精神营养是丰富的。本文集的编辑,力求较为全面而完整地反映萨特在各个方面的思想成果,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国内是第一次翻译出版。法国伽俐玛出版社对本文集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一定意义上说,本文集也是中法友谊的结晶和象征。安徽文艺出版社对本文集的出版做了大量繁重、细致的工作,许多专家、学者对本文集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萨特小说集(上下)(精)/萨特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让-保罗·萨特
译者 亚丁//郑永慧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16278
开本 32开
页数 96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40
出版时间 1998-04-01
首版时间 1998-04-01
印刷时间 199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1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3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1
149
4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