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代北京服装服饰史话/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多方位、多层面、全视角的史实叙述,展现了自19世纪40年代到当代的北京服装服饰的总体状态。它大量采用这一时期与北京服装服饰相关的回忆和记录,针对现存物象进行深层挖掘和分析,在客观、完整地记录北京服装服饰面貌的同时,从服装服饰这一角度,完成对北京这个古老城市文化特征的反映。本书用几个时期作刻度划分,描述北京服装服饰1个半世纪的历史。

内容推荐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本书为该套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令人目眩的近代北京服饰

(1840年一1949年)/1

一、顶戴花翎威严的丧失/2

二、中两杂陈的男子服饰/5

三、由繁人简、由土人洋的女子服饰/10

四、中西交融文明创新/16

五、近代纺织服装业的诞生与“老字号”的兴盛/20

第二章 新中国的服饰理念与样式

(1949年一1977年)/33

一、军便服、“干部服”和“毛式服装”/34

二、苏维埃风尚:“列宁装”、“布拉吉”和苏联大花布/39

三、艰苦朴素中的“百花齐放”/44

四、票证经济下的窘迫与创造/48

五、“全民皆兵”的绿色震颤/54

六、北京服装业的新生与磨难/63

第三章 大变革时代的审美碰撞与服饰多样化趋势

(1978年一1990年)/73

一、喇叭裤的风波/74

二、同等遭遇、命运迥异的牛仔服/79

三、西装的回潮/82

四、旋起旋落的全民流行/88

五、服装业大发展与大提高/101

第四章 蔚为风气的多样化、个性化服饰

(1991年以后) /117

一、多样化、个性化的服装时尚/118

二、讲究品牌和休闲的服装时尚/128

三、倡导健康环保的服装时尚/135

四、中国风劲吹/140

五、打造世界时装之都/147

试读章节

二、同等遭遇、命运迥异的牛仔服

这一时期,和喇叭裤一起进入北京的还有牛仔服。和喇叭裤一样,牛仔服起初也受到了抵制,但获得社会承认以后,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改革开放后,北京人乃至全中国人的日常服装之一。

牛仔服的起源,可谓是“又红又专”。它的发明纯粹是劳动的需要,是美国矿工、铁路工人、拓荒者和牛仔的服装,后来才慢慢进入时装的行列。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掀起了淘金热。一个名叫利维·斯特劳斯(Levi straHSS)的德国布商也来到了旧金山。不久,他听说淘金工人的棉布裤极易磨破,大家叫苦不迭。1850年,他用随身携带的厚实的棕色帆布,照得克萨斯牧童的紧身裤样式,制成一批低腰、直裤腿、窄臀围,并在门襟和贴袋采用铜质拷钮的新式工装裤,并以美国西部传奇英雄“牛仔”的名字命名。由此,牛仔服装诞生了。新裤子大受淘金工的欢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矿区就销售一空。获得鼓舞后,他开始大量生产这种服装,并销售到美国各地。牛仔服让利维·斯特劳斯大赚了一笔,从此发家,并于1871年申请专利,成立了“利维·斯特劳斯公司”。由于这种裤子结实耐用,穿上显得精干利索,博得牛仔们的喜爱,很快就在他们中问流行起来,从此便成为牛仔们的特色服装。1872年,利维·斯特劳斯又和一个从内华达州瑞诺来的裁缝雅各布·戴维斯合作,用铜铆钉代替口袋角的缝线,以使那些受力较大的部位更牢固。次年,原本棕色、灰色的牛仔服变成了靛蓝色。此后,无论牛仔服的面料颜色如何变化,靛蓝色永远是它的本色。

1917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牛仔服开始作为军队服装,第一次突破了工装的限制。1925年,世界上第一条“拉链牛仔裤”诞生。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期,牛仔服开始从乡村流行到城市。华尔街股市的暴跌,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大量的城市失业人员回归田园。来到农村的城市人被牛仔服的外观和耐磨性能所吸引,当他们再回城市时,牛仔服也被带回了城市,从此牛仔服开始步人流行时装的行列,演绎为一种时髦的现代服装模式,成为“美国文化”的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牛仔裤成为美国海军正规军装以外穿着的日常服装生产下班后的制服,并伴随美国士兵进入欧洲。战争结束后,美国剩余物品商店继续销售这些军需品,这种牛仔裤也在其中,而且需求量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黑市交易,牛仔裤彻底征服了欧洲并流行下去。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牛仔服也成为女士服装,只不过起初美国妇女还不能接受裤子的拉链像男装那样开在前面,于是,拉链就被移动到侧缝处。50年代后又“言归正传”,从侧身改至中间,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和争议。同样在50年代,牛仔服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流行,但正规大公司和整个上层社会被禁止穿用,认为是属于“无业游民”的服装。60年代,美国出现了“嬉皮士”,英国出现了“朋克”,这些玩世不恭的青年赋予牛仔装以游戏精神和叛逆色彩。年轻人利用紧身牛仔裤来宣称独立、炫耀青春,表达有些颓废的自我,美国西部的牛仔文化从此正式成为现代青年表现自我的中介物。60年代末期,牛仔裤又有新发展,出现“石洗”牛仔裤。即把新裤连同小石块一起放在洗衣机内揉搓,使新裤变成“旧裤”,而更加软和贴身,这种“旧裤”比新裤还贵。服装不再单纯为了美,更为彰显个性。70年代,牛仔裤文化成为主流,贵族与社会名流也将之收藏于衣柜中,不再对其有阶层的偏见。拜“猫王”艾尔维斯·普雷斯利和马龙·白兰度等明星所赐,牛仔装成为炙手可热的全球性集体潮流。无论是工人、职员,还是经理,甚至总统都对其“爱不离身”。YSL的高级成衣展、皮尔·卡丹的服装发布会,都开始接纳牛仔装的身影。这时期的牛仔裤外观发生了较大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传统的瘦身裁剪裤管演化为喇叭造型,即牛仔喇叭裤,裤管的阔度前所未有。因此,当时是由强调体形的瘦窄的大喇叭裤管型牛仔及彩色牛仔唱主角。

然而,“又红又专”出身的牛仔服,在中国的传播并没有因其出身而得到认同。现在流行的说法是,牛仔服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国。前面提到的北京红卫兵张贴的《向旧世界宣战》的大字报就有:“‘牛仔裤’、‘牛仔衫’和各式各样的港式衣裙,以及黄色书刊,正在受到严重的谴责”的字样。说明北京最迟在60年代已经出现了牛仔服,具体情况如何,还有待考证。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牛仔装涌人了中国市场。中国人心目中牛仔裤第一个名牌是香港的“苹果”。1979年上海电视台播出第一条牛仔裤广告,播音员念的是“苹果牌牛仔(音“子”)裤”,还让时髦的小青年齿冷三天。除了广告,日本电影《阿西门的街》、前南斯拉夫的电影以及一些歌手也起到了引导作用。如80年代很受欢迎的歌手成方圆,她穿着牛仔裤,弹着吉他,唱英文歌的形象非常受年轻人欢迎。很快,牛仔裤在北京遍地开花,品牌店、个体服装摊位,甚至地摊上,都有高档的、低档的,有牌子的或仿冒的牛仔裤卖。北京东四那儿开了一家苹果专卖店,每天顾客盈门特别热闹。虽说价格很高,每条大概要一百多元,相当于当时工人两个月的工资,但不少小青年宁愿饿着肚子,也要把那时髦的裤子请回家。一些在校的大学生,从地摊或小店购买第一条杂牌牛仔裤的经费,往往是学校义务献血后的补助,可以说是付出了“血的代价”。有些买不起的人就用劳动布做,大家就比裤子是罗纹的,还是斜纹的,真正的牛仔裤是斜纹的,罗纹的就是劳动布的,要低一个档次。比完布料,还要比谁的颜色正,劣质的牛仔裤在穿着时经常在膝盖部位上鼓起两个大包。

这一时期,北京街头牛仔服的类型很多,可以说涵盖了国外50年的牛仔服样式。既有牛仔裤和喇叭裤相结合的牛仔大喇叭裤,又有紧身瘦腿的牛仔裤,还有被故意撕破,裂口、破洞、毛边的牛仔裤。牛仔喇叭裤的样式,自不必说。那紧身瘦腿的牛仔裤和喇叭裤的风格恰恰相反,赶上布料不好没有弹性,就特别紧,脱的时候要两个人帮忙,所以它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二人拽”。至于那被特别加工,撕得惨不忍睹的牛仔裤,在一般人眼里简直就像乞丐。

和穿喇叭裤一样,最初穿牛仔裤的也都是那些被认为“不正经”的小青年。喇叭裤遭受的际遇,牛仔裤也一样遭受了。当时穿牛仔裤的人都还记得反对的声浪。甚至到了1984年也是这样,媒体上还有穿牛仔裤会影响学生生理发展的议论。社会上一般民众也不能接受。有一位北京第一批穿牛仔裤的女士回忆说: “第一条裤子是托朋友买的,穿上之后妈妈的眼就跟着裤子转,既有劝慰——一个女孩子穿衣服要规矩点,也有刻薄的评论——走在街上没有人觉得你是一个好人。”一些学校领导还视其为奇装异服,不许学生和青年教师穿进教室。但是,经过年轻人的反抗后,和喇叭裤一样,牛仔裤最后还是取得了合法地位。

与喇叭裤不一样的是,这一个时期的牛仔裤虽然也被赋予了反叛的精神,但其起源于社会劳动,结实耐用的品质,以及本身所表现的粗犷、田园、浪漫、嬉皮、野性、活力等诸多气质,在社会阻力消失后,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加之在后来的岁月里,牛仔服在服装面料和设计上不断改进,始终保持着活力,受到人们追逐,盛行多年而不衰,并发展成为北京人的常服。其穿着群体,也从青年逐步渗透到中年,甚至是老人、儿童。那些原先看不惯牛仔服的人,在时隔多年后也穿上了牛仔服。在前面曾提到的把穿喇叭裤的学生从课堂赶出去的中学老师说道:“十几年后,我也穿上了牛仔服,感觉挺不错的。”

P79-82

序言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定都北京,于今已近60年了。六十年,一个甲子,共和国的人民、北京市的人民,在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过程中,亲历了多少成功的喜悦、顺利的舒畅,以及挫折的伤心和迷惘。然而,我们都已走过来了,我们毕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我们的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会有今天的收获。我们抚今忆昔,怎不激动和感奋!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说,历史至少是人民群众参与创造的。人民群众参与创造了历史,自然也有权了解历史。从这个意义来说,当代北京编辑部的这套丛书是这样一个尝试,即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或者具体说主要是帮助有一定文字阅读能力的老百姓了解当代北京的历史。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尝试。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代北京服装服饰史话/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卫忠//蒋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6508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3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23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6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