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辑的目的有三:(1)给学生以相当的教育常识,即希望读者读完此书知道“教育”是什么;(2)启发学生研究教育的思想与兴趣,即希望读者读完此书知道教育中有些什么重大问题——尤其是中国的教育问题——值得大家努力;(3)指示学生研究教育的门径,即希望读者读完此书后为进一步之研究,亦可依据书中所示途径进行不致误入歧路。因之,本书的取材涉及与教育有关之各方面,尤注意于中国教育现状及研究的方法。本书可为教科书用,亦可为自修及课外阅读用。
图书 | 教育通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编辑的目的有三:(1)给学生以相当的教育常识,即希望读者读完此书知道“教育”是什么;(2)启发学生研究教育的思想与兴趣,即希望读者读完此书知道教育中有些什么重大问题——尤其是中国的教育问题——值得大家努力;(3)指示学生研究教育的门径,即希望读者读完此书后为进一步之研究,亦可依据书中所示途径进行不致误入歧路。因之,本书的取材涉及与教育有关之各方面,尤注意于中国教育现状及研究的方法。本书可为教科书用,亦可为自修及课外阅读用。 目录 师范教科书编辑说明 编辑大意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演进 一 中国文化的悠远 二 先秦的诸多讲学(公元前722-222) 三 汉代的学校(公元前200-公元200) 四 唐代的科举(公元620-900) 五 宋明的书院(公元1000-1650) 六 清末的学校改革(1860-1910) 七 民国的教育 第二章 各国教育的普及 一 德意志与丹麦 二 英国与美国 三 苏联 四 土耳其 五 墨西哥 第三章 大教育家的思想 一 孔子 二 苏格拉底 三 朱子 四 王阳明 五 颜习斋 六 夸美纽斯 七 裴斯泰洛齐 八 蔡孒民 九 杜威 第四章 儿童的发展 一 发展 二 行为 三 学习的历程 四 行为发展的顺序 五 个别的差异 六 人格的发展 七 教育的意义与目的 第五章 文化的传演 一 个人和社会 二 社会的活动 三 社会的组织 四 文化的意义 五 文化的历程 六 再论教育意义与目的 第六章 国家的教育目的 一 政治与教化 …… 第七章 国民学校 第八章 教学 第九章 训导 第十章 教师 参考书要目 名词对照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教育通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孟宪承//陈学恂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344532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2 |
出版时间 | 2006-09-01 |
首版时间 | 2006-09-01 |
印刷时间 | 2006-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40 |
丛书名 | |
印张 | 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福建 |
长 | 202 |
宽 | 14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