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完美阴谋
内容
编辑推荐

  《完美阴谋》让我们对一连串的历史事件进行一番刨根问底!让我们看看那扇罗马之门的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让我们了解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完美阴谋”!

为了正义还是为了收获?谁杀了肯尼迪?阿拉法特为何在劫难逃?大国如何保住王冠?……

内容推荐

《完美阴谋》是一本揭示——珍珠港海战、诺曼底登陆、犹太复国、印巴分治、登月行动、“9·11“事件、中东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墨西哥密电阴谋、英国邮轮“鲁西塔尼亚”号遭袭、美国种族歧视、肯尼迪遇刺、卢布骗局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的作品!

目录

第一章 阴谋的渊源

 谁的正义?

 从彼得三世到拿破仑

第二章 天赋使命:“上帝的选民”

第三章 盎格鲁阴谋

 伦敦的雾

 从光明会到骷髅会

 命定扩张说

第四章 林肯的底牌:种族还是分裂?

 第一桩阴谋

 深层原因

 林肯之后

第五章 缅因号:海外扩张的借口

 缅因号

 走出孤立主义的开端

第六章 客轮遭袭:干涉欧洲

 英国邮轮“鲁西塔尼亚”号

 墨西哥密电阴谋

 干涉欧洲

第七章 珍珠港:日本与孤立主义

 樱花之刃

 日本危机

 珍珠港:“把美国拉进来”

 谎言的背后

第八章 第二战场:阴谋家们的大战略

 诺曼底登陆

 为了正义还是为了收获?

 敦刻尔克之谜

 姗姗来迟的第二战场

第九章 犹太复国:看住阿拉伯人

 千年流浪者

 美国因素

第十章 印巴分治:老谋深算的英国人

 印巴分治

 拉德克里夫先生的铅笔

 老谋深算的英国人

第十一章 肯尼迪家族:美国右倾

 肯尼迪遇刺

 疑点重重

 玛丽莲·梦露与马丁·路德·金

 谁杀了肯尼迪?

 真相

 肯尼迪家族的尾声

 约翰逊:“我决不做让东南亚走中国道路的总统!”

第十二章 登月行动:桌面上的大战略阴谋

 月球:被忽视的文明之光

 阿波罗计划

 月球的战略价值

 制月权:决定国家未来的砝码

第十三章 广场协议:对挑战者的遏制

 伟大的卢布骗局

 金融战争

第十四章 “9·11“事件:为了第四次扩张?

 “9·11”事件种种疑问

 “9·11”事件后美国的扩张

第十五章 阿拉法特:不得不死的人

 阿拉法特之死

 他为何在劫难逃?

第十六章 戴安娜:对一个耳光的回敬

 一个不知足的女人

 她给了英国王室一记耳光

 对耳光的回敬

第十七章 萨达姆:中东战略的祭品

 海湾战争:一个人的表演,两个世界的战争

 第二次海湾战争:没有悬念的战争

 美国的中东阴谋

第十八章 针对世界的阴谋:月球大政治

 第六大洲:月球与未来国际格局

 潜在规律:经济周期与权力中心转移

第十九章 阴谋大背景:大国崛起定律(一)

 中心一边缘理论:如何保住王冠?

 美国如何保持优势:美国必将保守化

第二十章 阴谋大背景:大国崛起定律(二)

 边缘优势理论:揭示崛起者的秘密

 边缘国家如何竞争:权力是流动的

第二十一章 阴谋大背景:大国崛起定律(三)

 崛起与遏制:永恒的矛盾

 战争: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

结束语完美阴谋

试读章节

恺撒的死并非是由于个人恩怨,相反,恺撒实际上对待他的政敌比起马略等人来要宽容得多,但他仍然没能逃脱厄运,甚至他的儿子——他与情人塞尔维利娅的私生子布鲁图就是这起刺杀的主要策划人之一。恺撒爱这个儿子,他们父子间也并没有个人仇恨,但他们却成了死敌,那完全是因为政治分歧——众所周知,恺撒是罗马帝国走向帝制的开始,这也就是为什么恺撒尽管没有称帝,但却被后人尊称为恺撒大帝的原因。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在庞培议事厅,当恺撒面对元老院众多元老的时候,他没有觉察有什么异常,但早已预谋好的众多元老们突然纷纷拔出了匕首.然后蜂拥到恺撒面前——可怜恺撒这位征战多年的罗马统帅就这样被乱刀剌死,其中就有他的儿子布鲁图。当布鲁图出现在刺杀者的中间时,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看到布鲁图也向他剌来的时候,他哀叹道:“是你?我善良的孩子?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

普鲁塔克在给恺撒和布鲁图作传时,这样说道:“恺撒不但深爱塞尔维利娅而且也爱布鲁图,虽然他不过是个私生子。’’尽管恺撒深深地爱着这个儿子,但当恺撒与庞培开始为争夺罗马的统治权而爆发战争的时候,布鲁图竟然站在了庞培一边。但直到此时恺撒仍然告诉他的将领,如果在战场上看到布鲁图,要是他投降,就俘虏他;要是他誓死不当俘虏,就随他便,无论怎样就是不能杀死他。

而且,依照普鲁塔克的记载,恺撒甚至表示过,如果布鲁图愿意,他甚至有可能成为恺撒的接班人,至少成为统领一支军队的统帅,但布鲁图仍然坚决地反对恺撒。

为什么

因为布鲁图是共和派,而那时几乎人人都知道,支持恺撒就意味着支持独裁:恺撒称帝的企图其实在当时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而当布鲁图与元老院密谋刺杀时则果决地说:“为国家自由而死,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职责!”对他而言,他杀死的不是父亲,而是一个即将把共和的罗马改变为专制的帝国的人。

尽管布鲁图等元老院的努力最终付诸东流,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的统治下仍然走向了帝制——屋大维以一种嘲弄的手法戏弄了罗马:他竟然是以“共和的挽救者”的名义走上了罗马皇帝的宝座,而罗马人和元老院却欢呼雀跃。

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历史讽刺。

可是,我们该谴责谁呢?如果按照历史进程,进入帝制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恺撒没错;但按照罗马人的愿望,罗马帝国应该永远是一个共和国,布鲁图和元老院也没错,因为他们代表了人民的意愿,那么我们该把谁定为罪人呢?

如果说历史无正义,那么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从彼得三世到拿破仑

1762年,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病逝,其养子彼得三世继承沙皇之位,然而这个本来正常的沙皇传承却导致了历史一个戏剧般的变化——此时正是欧洲七年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而谁也没想到此时沙皇之位的变更却导致了俄国军事外交政策的大逆转,这最终导致俄国一法国一奥地利联盟本来已经唾手可得的胜利最终功亏一篑。

在彼得三世继承沙皇之位的欧洲,当时正是一个三大矛盾猛烈爆发的时刻:英国从16世纪末叶到17世纪70年代先后在加莱海战和三次英荷海战中击败西班牙和荷兰,这使得英国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主导力量,而此时英国的对手主要就是欧洲大陆的主要霸主法国,因此,这一时期欧洲矛盾的轴心主要就是英法矛盾:在英法矛盾之外还缠绕着另一个矛盾,这就是普鲁士与奥地利这两个强国之间的争权夺利——普奥矛盾实际上是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既不“神圣”更不“罗马”的虚构帝国解体后留下的遗产。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导致欧洲出现了诸多日耳曼小王国,而普鲁士和奥地利则是其中最大的两个国家,于是,谁能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承担起重新统一目耳曼民族的责任就成了两者不可调和的矛盾。此时,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在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中被普鲁士占领,这导致两者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另外,在这两个矛盾之外还有第三个矛盾,这就是普鲁士与俄国之间的矛盾,因为沙皇俄国在18世纪初击败北方强国瑞典后就成为虎视欧洲腹地的北方强邻,而这个野蛮的国家一向奉行令人畏惧的政策,那就是永不停息地扩张、扩张、再扩张,它此时的扩张矛头正指向其西面和南面,向西就是北欧,而向南则指向土耳其。而这两个方向实际上分别刺向了两个欧洲强国——普鲁士和英国,向北欧挺进等于在威胁普鲁士,向南则相当于威胁了英国通往黑海、中亚的贸易通道,因此俄国与普鲁士和英国的矛盾成了欧洲的第三大矛盾。

1756年1月16日,英普首先缔结《白厅条约》,规定双方负责在德意志境内维持和平,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矛头直指奥、俄、法三国。于是,俄国立即针锋相对,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政府决心放弃原先签订的《俄英条约》,于1756年3月25日转向同奥地利结成攻守同盟。稍后,法王路易十五政府于5月1日终于决定与宿敌奥地利暂时握手言和,签订相互保证的第一次《凡尔赛条约》,双方保证各自提供军队,援助另一方反击任何敌人。P2-4

序言

当我们觉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这种国家利益却经常需要阴谋诡计来实现的时候,你会支持政治阴谋吗?

如果你是美国总统,那么你就会明白如下道理:

——法兰克.布鲁尼如此说:“与林登·约翰逊相比,布什缺少了野心;与理查德.尼克松相比,布什缺少了勤奋;与吉米·卡特相比,布什缺少了原始真挚的理想主义:与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相比,布什缺少了导致自我堕落的罪恶欲望。与他诸多前任总统相比,布什显得更加简单和平凡,或许,正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时代,才使得布什最终成为了美国总统。在选民心中,布什是一个没有威胁的、容易相处的入,非常适合当前美国所处时代的没有威胁、和睦相处的大时代背景。然而,时代的发展致使这种联系断裂了,布什被逼入了一个迷宫,留下一个模模糊糊、稀里糊涂的总统。这种情况也使布什成为一个时期之内令人最感兴趣的总统。入们对他的所作所为充满了期待,就像是一个戏剧节目中,需要演员展现自己的风采。”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坦承:“我们整个的国家史就是一部扩张史。”而这扩张的背后则是一连串的阴谋,最终目的就是构筑新罗马帝国这个大阴谋。

——约翰.F.肯尼迪有些无奈地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到处都有无情争斗的星球。”

——托马斯.杰斐逊说:“总统只要相信他应该做一件事,即使此事一时不得人心,他也要坚持把它做到底。”

——理查德.尼克松说:“让人不可预测,是领导人的最大资产或武器。”

——乔治.沃克.布什:“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相信的是什么,我知道我要把国家领向何方。” 

——如果你站在麦克风前,那么,你要么正义得让魔鬼也感动,要么邪恶得让上帝也惧怕,而当你回到台下的时候,你要正相反。

——他们策划这些阴谋并非仅仅出于个人的权力欲望,而是都有着深刻的政治动因和受到大集团利益驱使,国家政策因而改变,历史也就因此改写。

——希特勒在发动战争前说:“我将提出发动战争的宣传上的理由,至于这种理由是否可信,这无关紧要,胜利者在事后不会被问及当初说的是不是实话。”而与此如出一辙的则是林肯的一句话:“如果结果表明我做对了.那么反对我的话就都等于没有说过。”

——意大利现实主义政治家马基雅弗利在《论李维》中说:“因为人们既不知如何光彩地作恶,也不知如何达于至善,恶行自有其伟大之处,亦可显示慷慨大度,他们却昧于如何做到。”

——如果你是美国总统,那么你最好具有四个条件:首先你最好是耶鲁毕业,而且一定要加入骷髅会,因为这才是美国真正的、最核心的幕后统治组织:其次你最好是家财万贯,以便你有钱支付你的精液不慎弄脏某个漂亮女人的裙子所造成的污染费;第三你还要是个精明过人的混蛋,因为在这个职位上你必须具有宏大的野心;第四,你还要具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你要足够心狠手辣,因为你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需要杀人灭口。

深谙政治的人都清楚,盎格鲁一撒克逊统治集团对一位伟大的征服者有着无限的崇敬,这位伟大征服者也是恺撒、查理大帝、古斯塔夫二世、腓特烈二世、拿破仑、希特勒等人的楷模,这些后来的伟大人物几乎无一不希望建立一个像他那样的大帝国——他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的确年轻有为,但却绝不是好莱坞银幕上的形象——英俊、充满爱心、拥有远大抱负,凡是与政治和权力有过一丝一缕联系的人都明白,政治和权力永远是肮脏的,正如政治研究者对亚历山大冷漠的评价一样:他“杀人不眨眼,阴沉而又疯狂”。事实上,亚历山大的统治手段几乎与德国党卫军如出一辙:他倚重秘密警察、擅用酷刑、制造假象、利用恐怖威慑、既散布谣言又限制言论,他的亲信分布在整个帝国和军队,他的确勇猛善战,因此也不允许部队有丝毫胆怯,因此建立了非常严厉的惩罚规则,而他既身先士卒又站在士兵和将领的背后用眼睛和短剑逼迫他们前进;更为重要的是,他对阴谋的使用可谓炉火纯青,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就被他玩弄于股掌——出身马其顿宫廷的亚历山大相当清楚,利用阴谋暗杀和严格施行规章法典同等重要。最终,忍无可忍的马其顿士兵回敬了他一个阴谋:他们把他置于一个谋杀计划中‘,然后结束了他永无休止的征服——一年之内,首先是海菲斯提恩,即亚历山大的同性恋伙伴和挚友,他死于高热;然后是亚历山大,他们都是先喝下了一杯纯酒,然后就是持续的高热,几天之内身亡。而策划这桩谋杀的很可能就是亚里士多德,或者是他的弟子,植物学家西奥弗拉斯特斯就是他的弟子之一,他曾说番木鳖碱这种物质是一种毒药,“掩盖其苦味之上策,即使用于纯酒中”。

英国诗人雪莱以亚历山大大帝的口吻毫不客气地说:“看看我的功绩,伟大却又绝望!”亚历山大帝国对马其顿人来说,“其成就空前绝后,不仅之前的帝王,即便之后以至当代,均无人可比!”但在马其顿之外的亚历山大帝国内,当人们得知亚历山大突然死亡后,人们会像演说家狄马德斯演讲时大叫的那样:“亚历山大死了!全世界都会唾弃他的尸首!”——林肯又何尝不是如此——林肯死后,白人怀念他是因为他维持了美国的繁荣;黑人纪念他是因为不管怎么说,是他签署了解放宣言;而政治家称赞他,则是因为他阻止了美国的分裂;而美国幕后精英统治集团想起他,则是因为他很好地牺牲了自己,成就了美国第一桩阴谋。

而当“9.11”那颇具好莱坞风格的恐怖袭击画面短时间出现在世界各地电视机上的时候,人们在经历了瞬间的目瞪口呆之后,紧接着就会问道:“这是真的吗?谁干的?为什么?”而与大街小巷的普通民众不同,世界各地的政治家们则陷入沉思:“这究竟是政治阴谋还是切实的恐怖袭击?是美国的新扩张信号?”自然,答案很快揭晓:美国说这是基地组织策划的一场大型恐怖袭击,因此,美国需要发动一场旷日持久、席卷全球的反恐战争。于是,无论罪魁祸首究竟是谁,这件事都导致了这样的结果: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全球扩张。而且,这种扩张是建立在如此正义的旗帜下:谁不支持美国的反恐谁就是站在美国的对面。“美国最近流行的一种观点是,‘9·11’事件后聚集在美国周围的国家,应该严格执行完全与美国一致的观点和概念——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策略上,包括不能超过反恐斗争的直接界限。而且美国就所有问题拥有绝对真理的权利,他们说,其反恐行动的伙伴应该明白美国某些切身问题的重要性。”然而,与此同时,阴谋论却在坊间不胫而走——这并非是在为基地组织辩护,也并不是否认恐怖组织的存在,而只是在猜测这场事件的最真实原因:这到底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恐怖袭击。还是又一个国会纵火案?有意思的是,在1932年9月11日这一天,富兰克林.D.罗斯福说了这样一段话:“总统不仅仅是个行政职务。那是最不起眼的内容。它超越了设计工作,无论是否有效率。它的卓越之处在于:它是实施道德领导的场所。所有伟大的总统都是思想领袖——在民族生活中某些历史性思路需要澄清的时候。”

作为开篇之序,应该首先阐明,本书所述各历史事件,其阴谋论说法仅为众多历史解释之一,多不被世人所接受,本书的意图也并非试图推翻历史定论,而仅仅是想表现一下人性中惯有的怀疑心态,对一连串的历史事件进行一番刨根问底——无论能证实什么,或者最终证实了我们仅仅是在胡思乱想,那也不错,因为我们知道了那扇罗马门之后究竟是什么;或者我们最后还是一头雾水,那也很好,迷雾中的历史更具魅力,一清二楚的戏剧总是票房低落。

后记

当我们回顾本书所叙述的种种阴谋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惊讶地发现,这些阴谋都与个人恩怨无关,也并非仅仅是权力争夺,而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那么,面对这种明白无误的犯罪,我们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是仍然一如既往地坚决反对,还是保持沉默?抑或同情、支持?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回敬正在注视着我们的所谓正义、法律的目光呢?

阴谋论通常是指对历史或者当代事件作出特别解释的说法,此类特别解释不同于一般广为接受的解释,将事件解释为个人或是团体秘密策划的结果。而且此类特别解释中特别激进者还会进一步驳斥那些广为接受的解释,认为那些是阴谋论策划者的掩饰。

然而,如果你看过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你可能不会赞同这个对阴谋论的定义。马基雅弗利如果需要换一个书名的话,那么称其为《政治阴谋论》更为恰当,因为后人对他这本书的评语就是:当你看完这本书后,你会立即把它藏在枕头底下,然后把这个作者杀掉。——如果我们不需要阴谋,那么我们会选择把书烧掉;而当我们需要阴谋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选择杀掉作者。

另外,应该说,阴谋并不总是罪恶的、卑鄙的,它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令人赞赏的,但它却总是无耻的——但没有阴谋就没有历史,没有阴谋就没有进步,历史永远是人性的,与正义无关。

因为政治中没有羞耻一说,而只有成功与否——如果你要想让人们永远记住你,那么。要么你正义得让魔鬼也感动,要么你邪恶得让上帝也惧怕……而魔鬼很少感动,上帝却经常发抖,因为上帝是万能的,却唯独不能制止阴谋的发生。

也许还应该说一句,英国和美国的这些阴谋无一例外地都获得了成功,这真他妈令人赞赏!历史从没有谢幕的时候,也就是说,阴谋还会继续,也许就在今夜。罗伯特·卡根在其新著《危险的国家:美国在世界的位置》一书中开篇引用了好莱坞的一句台词: “我知道,我知道,我做什么,你不要喝彩——但当我做的时候,你会感到痛苦。”

这真是一句非常恰当的台词——当赢得伊拉克战争后,几乎整个世界都陷入一种困境,美国的反恐战争为什么弄得世界如此不安?卡根给出了一个解释:“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金星。”他的意思是说,美国人现在在奉行某种类似于新保守主义的政策。而当我们再次回顾本书所述种种阴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卡根对美国的理解和解释是多么准确:“虽然其他国家认为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力量的平衡,而美国人则标新立异地认为安全取决于保持内部的秩序.是一种有益的意识形态的平衡。”这不禁让人感叹,当美国到了因内战而即将分裂的边缘的时候,奴隶制就成了一个令人难堪的选择,“我们既无法抓牢它,又不能平安无事地松手让它跑了。”(杰斐逊语)于是,当林肯不得不利用解放黑奴重新统一合众国后,美国幕后统治集团又不得不用杀死林肯的办法试图重新恢复一种种族秩序。同样,在今天,美国总统布什也在试图为美国寻找一条永保霸权的道路:美国民主党众议员艾克·斯凯尔顿说:“谁都喜欢赢家,历史告诉我们杜鲁门是赢家。这种想法很正常——把你自己和一名胜利者联系起来。”白宫新闻秘书托尼.斯诺进一步证实:布什只是想表明,现在的美国和杜鲁门在任时期一样,今天的美国也面临“与我们持不同意识形态、对全球霸权野心勃勃的敌人”,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与这样的敌人长期抗争的办法。”

最后,还是应该再强调一遍,本书中所述关于英美种种阴谋都只是众多历史解释中的一种,其中多数还都处在争论中,我们无法——可能真的永远无法了解历史真相,这真令人感到遗憾!本书的目的只在于试探着打开众说纷纭中的一扇11],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也许我们还是什么也没看到,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另一种谎言,但无论如何,历史真相才是最好的寓言:一次,当林肯朗读伊索寓言的时候,他的表兄丹尼斯·汉克斯插嘴说:“亚伯,这些故事全都是谎言。”林肯回答:“这是非常、非常美好的谎言,丹尼。”

见《参考消息》转载《华盛顿邮报》文章《杜鲁门的经历引起布什共鸣》,2006年1 2月18日,第3版《布什想从杜鲁门经历中寻找慰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完美阴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海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41042
开本 16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