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震达先生纪念文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为纪念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朱震达先生逝世一周年而撰写的学术论文集。全书分“永远的怀念”“纪念论文”“朱震达先生学术论文选编”三个部分共40篇文章,具体包括《朱震达先生与<中国沙漠>的创刊与发展》《深切怀念朱震达同志》《朱震达先生与内陆河流域的沙漠科学研究》《关于荒漠化研究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从若干典型地区的研究对近10余年来中国土地沙漠化演变趋势的分析》等。该书可供各大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及从事沙漠化研究与教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朱震达先生(1930-2006年)是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在50年的沙漠与沙漠化科研生涯中,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当今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领域的一代尊师。

本文集收录朱震达先生生前同事和学生为纪念他逝世一周年而撰写的学术论文,和先生本人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书后附有朱震达先生主要论著目录,资料翔实,内容丰富。

本文集可供从事沙漠化研究与教学、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演变研究等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使用。

目录

朱震达先生生平与贡献

永远的怀念

 缅怀中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朱震达教授

 朱震达先生与《中国沙漠》的创刊与发展

 正确把握沙漠化的研究方向引领沙漠科学的健康发展——纪念朱震达先生逝世一周年

 朱震达先生沙漠化研究学术思想管窥

 中国沙漠学科领域的一面旗帜——缅怀沙漠研究所首任所长朱震达教授

 足迹遍及中国沙漠——朱震达同志从事沙漠科学40年琐记

 深切怀念朱震达同志

 缅怀朱震达先生对中国沙漠化研究历史的贡献,促进农牧交错带研究

 朱震达先生的沙漠科学思想及其贡献

 深切缅怀朱震达先生

 老所长的心声——访朱震达先生纪实

 沙漠研究三十二年

纪念论文

 朱震达先生与内陆河流域的沙漠科学研究

 中国风沙物理研究50年——纪念朱震达先生逝世一周年

 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区生态恢复中功能和地位——纪念朱震达先生地学与生物学学科交叉的研究思想

 3 ka BP以来中国沙漠百年尺度的气候环境事件——纪念中国沙漠研究的奠基人朱震达先生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格局与过程——以科尔沁沙地研究为例 纪念“中国沙漠化研究之父”朱震达先生

 库姆塔格沙漠形成演化与区域新构造运动关系研究——缅怀中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开拓者朱震达先生

 风力作用下沙粒滚动起动的概率分布——纪念朱震达先生逝世一周年

 赣江下游沙地成因探讨——纪念朱震达先生逝世一周年

 内陆河流域水一土一气和农业基础研究展望——纪念朱震达先生逝世一周年

 沙坡头铁路防护体系防护效益系统仿真研究——纪念朱震达先生逝世一周年

 中国土地退化的分类与分级——纪念朱震达先生逝世一周年

 关于荒漠化研究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

朱震达先生学术论文选编

 晋西北黄土丘陵地区侵蚀地貌的发育与水土保持——以河曲曲峪道黄沟流域为例 .

 风力作用下沙丘演变动态过程中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皮山附近风季时期新月形沙丘的动态变化为例

 沙漠地区与农业开垦有关的若干风沙地貌问题——以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地区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地貌的形成发育和形态特征

 中国北部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治理的途径

 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区划

 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

 中国沙漠的形成、分布、特征和风沙移动规律

 关于沙漠化地图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湿润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风沙化问题

 从若干典型地区的研究对近10余年来中国土地沙漠化演变趋势的分析

 中国的脆弱生态带与土地荒漠化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土地荒漠化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南方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

附录 朱震达先生主要论著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朱震达先生与《中国沙漠》的创刊与发展

金炯 孙良英 郝美玲

2006年9月底,当北京传来《中国沙漠》学术期刊创始人——朱震达先生不幸病逝的噩耗,我们深感悲痛。回忆《中国沙漠》自1981年10月创刊以来所经历的27个春秋,使我们更加深深地怀念他——中国沙漠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沙漠》学术期刊的创始人。

一、回顾过去

20多年来,《中国沙漠》自始至终遵循“是传播沙漠学及其相邻学科的科学知识,及时交流国内外新成果、新经验、新技术,以及开发干旱、半干旱沙区的经验与教训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积极支持在沙漠科学上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学说,鼓励一切勇于探索沙漠科学的实践,以促进我国沙漠科学的迅速发展,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办刊宗旨。在朱震达先生沙漠学思想指导下,我们不断改善刊载内容和刊物质量,力图反映中国在沙漠(荒漠)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水平和沙区建设中改造利用沙漠、防治沙害的重大进展,重视传播沙漠学新理论、新观点、新成果、新方法,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在已刊出的27卷160多期中,我们始终按照朱震达先生的教导,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例如,以王涛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荣获2006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2006年期间相应的论文在《中国沙漠》上发表了59篇之多。反映的学科领域的内容也相当广泛,包括沙区农业自然条件与资源的考察及评价,沙区环境变化、保护和趋势的预测,沙区生态建设与农业布局,沙区区域研究和区域开发,风沙灾害的机制、原理与防治的系统工程等等。《中国沙漠》20多年办刊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几十年我国沙漠科学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进程。我国沙漠科学研究从填补研究领域空白开始,已逐渐成长起来,到今天,已能独立解决国民经济建设所提出的沙漠及沙漠化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培养了一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科研队伍。在朱震达先生的组织、领导下我国的沙漠研究把科研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构成了区别于国外而有我国特色的沙漠化(风沙化)整治研究的基本模式。联合国的一些组织机构,特别是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研究机构认为我国防治沙漠化的模式很符合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这为我国沙漠科学研究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国沙漠》这棵瀚海中的幼苗,乘东风化雨得其滋养,在期刊如林的科学园地里茁壮成长,逐步成为一块具有新、广、精特色的“新苑”。

一个刊物的成长,除她所处的环境与所坚持办刊方针、政策和宗旨外,还有赖于作者、编者、读者群体的共同努力,相互合作,互相支持。《中国沙漠》之所以在学术质量和技术质量上、在人才结构和技术平台上、在思想认识和经营管理上都得到了学术界、期刊界和管理部门的较好评价,读者的喜爱,是以朱震达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对学科发展与理论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例如,在沙漠研究方面,围绕两个问题:一是沙丘形成与发育;二是治理的方法,即所谓“摸情况,找方法”。

沙丘的形成与发育是沙漠研究及其治理中首先要遇到的基本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沙漠科学领域还是空白的状况下,宏观地阐明中国干旱地区沙漠和半干旱地区沙地中沙丘形成分布特征及风沙移动的基本规律是很有必要。研究指出:沙漠系干旱地带地表为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由于气候干旱、多风、植被稀疏,除个别地区(如准噶尔盆地等)外,全系裸露的流动沙丘。而沙地则系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带具有沙丘起伏的土地,由于年降水量250-500mm,植物生长较好,则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而在人为活动频繁破坏植被的地方则有流沙的分布。同时还以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例,揭示了风沙地貌形成发育的规律和形态特征,指出沙丘形态与风向的关系可以归纳为横向沙丘、纵向沙丘及多方向风型三种基本类型,而且它们的运动速度也具有着快速、中速和缓慢等三种基本类型。提出了风沙地貌形态分析的示量指标值——起伏度和疏密度,以及风沙地貌制图的形态、动态和方向排列的三大原则,首次编制出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代表的我国第一幅风沙地貌图。它们无论在反映风沙地貌形态特征,或评估沙漠地貌条件,或宏观决策防止风沙危害等方面都有科学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的意义。在微观研究方面,以沙丘最基本的形态——新月形沙丘为例,阐明风力作用下沙丘形成发育、形态变化和移动规律,提出沙丘运动是风力作用下沙粒在迎风坡被吹扬和背风坡堆积的结果。而沙丘形态变化则依赖于吹蚀量和堆积量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取决于气流速度和气流中含沙量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两者之间相适应的程度,在相适应的情况下,以堆积为主,反之则以吹蚀为主。当迎风坡上吹蚀量大于背风坡堆积量时,沙丘虽然前移,但高度减少;当迎风坡上吹蚀量小于背风坡堆积量时,沙丘不仅前移,而且高度增大。所以在防治风沙危害措施中,减少气流中含沙量乃是防止的关键。P6-7

序言

朱震达先生生平与贡献

王涛

朱震达先生(1930—2006)是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和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奠基人。在50年的沙漠与沙漠化科研生涯中,先生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当今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领域的一代尊师。

一、生平

朱震达先生祖籍浙江省海宁县,1930年6月20日出生,童年和少年时期在上海度讨。1946-1949年,就读于上海晓光高级中学。在中学时代,他热爱地理课程,成绩优异,已显露出这方面的杰出才能。他曾借假期返乡,对自己故乡小镇周围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进行调查,并绘制地图和撰写报告,受到地理老师的青睐;在老师的引荐下,他参加了当时地理学会上海分会的一些学术活动,得到上海地理学界前辈的关注。也是在他读高中时,正值解放战争激烈进行之际,他积极参加进步组织领导下的革命活动,并创办了油印刊物《学语》,在同学中宣传进步思想。

1949年夏,他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史地系,当时上海解放不久,为了防止国民党敌特破坏,他积极参加护校活动。1950年他转入南京大学地理系学习,在整个大学阶段,他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和团总支副书记。由于各方面表现出色,1952年在校时就被吸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2年7月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师从沈玉昌教授,参加了南阳盆地侵蚀地貌和丹江口的地貌研究,每天徒步行走几十公里,脚趾磨破,痛苦不堪,午饭就是馒头加冷开水,但他顽强坚持,出色地完成了野外工作任务,他吃苦耐劳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备受好评。1953年和1954年分别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南阳盆地边缘花岗岩丘陵侵蚀地貌研究(19卷3期)”和“汉江中游丹江口河谷地貌研究(20卷2期)”两篇文章,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1954年他参加中国科学院黄河考察队,在罗来兴、楼同茂先生指导下,从事黄土地貌的研究,进步很快,对黄土区流水侵蚀的流域地貌要素研究分析的成果为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1955年在《地理学报》上发表“晋西北朱家川及县川河流域黄土丘陵区侵蚀地貌研究(21卷3期)”,成为最早进行黄土丘陵区侵蚀地貌的研究者之一。随后,他在苏联专家阿尔曼德教授指导下,运用小流域地貌要素统计方法研究侵蚀地貌,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以此撰述的论文“应用数量方法来研究黄土丘陵地区的侵蚀地貌”发表在《地理学报》24卷3期上,在地理学界评价很高,至今还是这一领域的经典论文。其时,他以初出茅庐的年轻研究人员身份,连续在《地理学报》上发表很有见地和水平的文章,实属罕见。

1956年,他被中国科学院选送去苏联科学院深造,师从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阿尔曼德教授,攻读副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侵蚀地貌。当时国内正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很多学科等待填补空白和开拓,在他比较研究生和进修生的利弊后,感到进修比较灵活机动,时间支配较为自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国内需要选学多个学科。于是,他主动向院、所领导提出改研究生为进修生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同意。后来,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的直接指示下,他又师从在苏联沙漠研究领域建树颇丰的沙漠专家费道诺维奇教授,学习沙漠与风沙地貌,从此开始了他在沙漠领域研究的生涯。在较短的时间内,他深入苏联沙漠研究所及野外实验台站进修学习,为我国即将开展的沙漠研究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1958年底学成回国后,先生就出任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考察队的队长,带领他的青年考察队员们进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大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首个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先生也开始了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勇于奉献、服务国家的沙漠科学之旅,并在以后的近50年的时间里,为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的创建、发展,为我国北方沙漠和沙漠化地区的资源利用、风沙灾害治理、沙漠化防治、环境保护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朱震达先生1985年当选为中国首批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亚太经社会(ESCAP/UN)聘为沙漠化科学顾问。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沙漠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首任所长。还先后兼任世界自然保护协会生态学会理事、世界实验室(WL)沙漠化研究项目负责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科学院“国际沙漠化防治研究与培训中心(ICRTDC,UNEP/NEPA/ACS)”主任、国际沙漠开发委员会(IDDC)委员、第2届国际沙漠开发大会(2nd ICDD)主席等国际学术职务;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科学评议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委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理事长等职;自1980年起,一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以及《中国沙漠》学术期刊主编和顾问;1992-1994年作为我国代表团科学顾问,参与了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国际公约的谈判。1994年起被国家聘为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高级专家顾问,1996年起为UNEP聘为全球环境基金(GEF)评议组专家。

二、贡献

(一)中国沙漠科学研究领域的创建和发展

先生从前苏联学成回国之际,正遇上中国科学院为了顺应国家对沙漠地区资源开发和风沙治理的需要,成立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并被任命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考察队的队长,开始了中国沙漠研究的生涯。自此以后的几十年里,先生足迹所至全国主要的沙漠、戈壁和沙地,风餐露宿,开展野外考察和观测,就我国沙漠的形成和演变、沙漠沙的物质来源、沙丘形成发育及分布规律、风沙运动基本规律、沙漠戈壁和沙地的基本类型与分布、沙漠和沙区自然环境、资源及其利用、沙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仅有宏观的全国性论著,如《中国沙漠概论》及《中国沙漠图(1:400万)》,而且还有区域性专著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地貌》的研究及微观的沙丘形成发育和运动的动态典型分析,如《风力作用下沙丘演变动态过程的研究》等。通过系统的研究,他指出,中国的沙漠是在干燥气候和丰富的沙漠沙物质来源的自然条件下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从沙丘沙与下伏地表物质矿物分析的对比分析中,阐明了中国沙漠沙物质来源主要是“就地起沙”的论断,即源自内陆盆地中河流的冲积湖积物、山前地带的洪积物及剥蚀平原和残丘地区的残积物。从风沙流的结构、风力与沙丘表面吹蚀堆积之间数量关系的分析,并结合不同时期沙丘航空像片的动态解析,不仅阐明了沙丘形成发育与形态变化的机制,为流沙的固定措施提供了依据,而且也揭示出中国广大沙漠地区沙丘运动的基本类型,区分出沙漠内部缓慢移动型、沙漠边缘快速移动型及固定、半固定沙丘活化型,为国家治沙工程提供了决策性的依据。特别是以他为首的科研队伍利用不同时期卫星像片、航空像片的判读及地面路线考察资料,编制出全国1:200万、1:400万及重点地区1:50万的沙漠基本类型图,提供出中国沙漠(地)、戈壁和风蚀劣地的基本面貌。这些成果为中国沙漠科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前联合国环境署沙漠化中心主任、法兰西科学院院士M.Mainguet教授认为先生对沙丘形成发育的动态研究是这一领域中最优秀的著作,并应用到她的研究队伍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沙丘和风沙地貌研究中;美国波士顿大学遥感研究中心主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主席团成员F.E1-Baz博士认为先生的中国沙漠研究是世界沙漠研究中最优秀的成果。

沙漠研究是为了利用和治理。先生在进行沙漠科学基础研究的同时,也重视结合国家生产实践。他在系统分析已有防沙治沙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总结出防沙林带与护田林网相结合的干旱区绿洲防护型,灌、草结合与天然封育的半干旱区流沙固定型,草库伦建设与流沙固定相结合的牧区草原建设型与工程措施(沙障等)和植物固沙相结合的道路沙害防治型,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丰富了中国沙漠科学的实践。这些研究成果也为国际千旱研究领域所重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干旱研究中心所编辑的世界沙漠研究文献中有关中国方面资料,大部分是选用先生的著作;国际干旱区开发委员会(IDDC,原国际沙漠开发委员会)主席Adel E1-Beltagy博士认为先生总结并努力推广的沙漠资源利用与风沙危害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是世界范围内的榜样。

……

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还仁现在先生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百余篇(本),至今仍发挥着重大指导作用。他的文章在SCI和CSCI中被采用高达400余次,不少论文成了各大学有关学科的必备教材和相关科研领域的指导性论著。

先生还为沙漠和沙漠化研究领域培养出了大批年轻人才,其中硕士24人,博士17人,博士后3人。先生的学生们现在大都在为中国沙漠及沙漠化科学的发展努力着,他们将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以先生的品德、作风、奉献和开拓为榜样,继承先生的遗愿,在中国沙漠和沙漠化科学领域口奋力拼搏,刻苦创新,更好地为国家目标服务,为学科进步做出贡献。

后记

我国著名沙漠学家——朱震达先生是中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国内外地学界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朱震达先生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一生为沙漠事业奋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建了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建立和发展中国沙漠科学之功不可没;朱震达先生遗留的宝贵精神财富,犹如一座高大丰碑,为后人仰止。

《朱震达先生纪念文集》的编撰和出版工作得到了先生的生前好友、学生和亲属的积极支持。这部载着中国沙漠科学研究的老一辈科学家和青年学者们深情厚意的文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面世,应特别感谢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及王涛、肖洪浪、赵哈林、董治宝、李新荣、屈建军、董玉祥、李保生、赵文智、冯起、赵学勇、邹学勇、沈渭寿、崔书红、胡盂春、李振山等同志,还要感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编辑出版部的孙良英、郝美玲、申巧南和金炯同志为本文集的出版,在编辑、排版、制图、审校等方面加班加点的辛勤劳动。

由于时间仓促,书申不妥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在缅怀先生光辉业绩之际,让我们沿着先生披肝沥胆、殚思极虑所开辟的道路,共同为中国沙漠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

编者

2007年8月于兰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震达先生纪念文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199171
开本 16开
页数 38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74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4-53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6
194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