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纪
内容
编辑推荐

霍金说对了,我们不会永远在黑暗中摸索。其实,两千五百年前,在黑暗中闪亮的人性之光就在我们手中,但遗憾的是这人性之光刚刚照亮不久就被灰尘所覆盖了。今天,绝对光速宇宙观的发现除去了覆盖了两干多年的灰尘,人性之光再次照亮。对孔老思想的重新认识使得绝对光速宇宙观具备了人的特征,使得绝对光速宇宙观成为了人性的宇宙观。在这个宇宙观里,宇宙有生有死,永恒不死的是宇宙运行所依据的“道”。描述这样的宇宙的思想,实际上是描述道的运行规律,它自有其独特的名字,老子称之为“道纪”。

内容推荐

本书复活了一个时代——“道纪”时代;它把哲学送进了考古学家的视域;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李航的国学《道纪》实属“惊天动地”之作。由老子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联想到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对宇宙初始的描述,进而求证2500年前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物理学所阐述的宇宙之惊人的吻合。初读如遇青天霹雳,脑波被强力激荡;再读,变觉回肠荡气,激情澎湃;三读,便五体投地,连呼“万岁”,崇拜之至。总之,两个字“服了”!

霍金觉得宇宙和我们人一样有生有死,有边有界,有始有终。原以为四方无极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所以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让人迷惑,原来也不过如此,老子的道不再玄之又玄,不过告诉我们物极必反的极而已,好比北极再无北,南极再无南。

目录

第一章 宇宙观的演变

第二章 《时间简史》与《老子》

第三章 绝对光速宇宙观

第四章 绝对光速宇宙观的人文含义

第五章 孔子思想的宇宙观

第六章 孟子的儒家

第七章 庄子思想的宇宙观

第八章 孔老思想

第九章 道纪的主要特点

第十章 道与德

第十一章 用道纪方法学习

附录《论语》读书笔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更好地解释《时间简史》与《老子》的吻合程度,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近几百年西方的宇宙观在物理学影响下的演变过程。这种回顾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至今我们仍处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并且正处在这演变的关键环节点上。

无论我们追溯到多远的过去,无论是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还是从宗教中上帝的创世纪开始,西方社会对宇宙的阐述都是以地心说为基础的。虽然这期间对地的描述各有不同,但是均认为人所居住的,被称为地球的地方是处于宇宙的中心并且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都在围绕着地球运转。这种宇宙观可以简称为绝对空间宇宙观。在这样的宇宙观中,人所在的位置非常独特,地球似乎是专门为人而创造的生存环境,日月星辰也似乎是专门为人而创造的,太阳用来提供光明,星月用来点缀夜空。显然,没有任何人类所能感受到的力量可以做到这一切,只有超自然力,也就是上帝才能做到。因此配合这种宇宙观的人文解释自然就是创世论。

在众多的地心说之中,以公元二世纪的托勒密所创立的模型最为精致而被基督教所采用,一直到十六世纪的哥白尼的到来。在托勒密的模型中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在地球周围是八个天球,这八个天球分别负载着月亮、太阳、和五个当时已知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而最外层的天球被镶上固定的恒星,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但是总体绕着天空旋转。最后一层天球之外为何物一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不是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部分。《时间简史》中是这样描述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和它与宗教的关系:“它被基督教接纳为与《圣经》相一致的宇宙图像。这是因为它具有巨大的优点,即在固定恒星天球之外为天堂和地狱留下了很多地方。”在这样的宇宙观中,上帝可以从容地创造天地、星辰、风雨雷电以及人类。人类也不必为宇宙的初始而发愁,因为那是上帝的事。而上帝不仅只管宇宙的创生,如《圣经》所示,上帝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几度干预发展进程。于是,生活在绝对空间宇宙观中的人们成了上帝的奴仆。 但是这种状况没有持续下去,1514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使得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动了起来。上帝的地位也开始动摇了。其实,哥白尼的日心模型与托勒密的模型(图1.2)相比没有太多区别,它只是将太阳和地球的位置进行了对调,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地球和其他行星是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虽然哥白尼的模型改动不大,绝对静止的空间还存在,但这足以动摇上帝创造宇宙的合理性,基督教拒绝承认,于是这个事件拖了近一个世纪才有新的进展。1609年,伽利略用刚发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当他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在绕着它转动。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使用托勒密的模型会非常麻烦并且不易理解,而使用哥白尼的日心模型则简洁明了得多。同时,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理论,认为行星不是沿圆周而是沿椭圆运动,而观察的结果和这个预言是一致的。到了1687年,那个著名的苹果砸到了牛顿的脑袋上,牛顿发表了他的万有引力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体都被另外的物体的所吸引,物体质量越大,相互距离越近,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星球之间为了不被这种引力吸引而撞到一起,必须由一个星球绕另一个星球运转来抵消这种引力。这个定律很好地解释了开普勒所修正的哥白尼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卫星绕行星运转,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太阳系。由于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努力,宇宙观发生了巨变。我们所处的地球不仅要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以确保日夜交替。而托勒密的模型中最外层的天球上所镶上的恒星,其距离比人们以前的想像要远得多。它们是与太阳类似的物体,也可能拥有与太阳类似的家族。突然之间人们掉入了一个无限大的空间,这个空间中的物体依据万有引力定律相互运动,而不是由上帝依据其喜好而摆放的。不仅如此,这个空间中极有可能存在与太阳系相类似的星系,也极有可能存在另外的生命。在这个空间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它们都在相互运动之中。于是上帝创世论便随着这个绝对空间宇宙观的瓦解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个新的宇宙观在牛顿时代产生了。这个宇宙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在太阳系外面是巨大的银河系,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小小颗粒,而银河系又是宇宙中数以亿万计的星系之一。随着望远镜的升级换代,我们的视野一直望向宇宙的深处,看不到边界。在人们所观测到的星体中,看不出哪一个比另外的一些更特殊,更看不出哪里是宇宙的中心。就像上面提到的,在这样的宇宙里,不存在可以作为标准的绝对空间。但是,在牛顿的宇宙观里有一个参数是绝对的,那就是时间。这个宇宙似乎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而且还将存在下去很久很久。在没头没尾的时间长河里畅想宇宙的历史,那才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种在牛顿时代产生的宇宙观,以无限的宇宙空间为基础,以无尽的绝对时间为背景,可以简称为绝对时间宇宙观。我们在学校里被告知的就是这种宇宙观。今天的我们在这种宇宙观的土壤中长大,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似乎是无穷尽的。于是,无限的宇宙、无尽的时间、无限可分的物质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天经地义。在这样的宇宙观中成长的头脑不相信界限的存在,总会认为,今天对于人们的界限是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所致,而随着时间的延续,认知水平的提高,今天的界限会在未来而不复存在。P1-5

序言

2002年,当《时间简史》中文版上市的时候。我曾迪不及待地买来一本,想看一看自爱因斯坦以来物理学的进展。由于我的物理学背景,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地关注每个模型、现象的物理学含义,而忽略了其中思想层面的意义。

2005年,北京的初夏,凉爽宜人,室外和煦的风很适合读书。我拿着一本20年前购买的《老子》翻看,20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段,何况这二十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变,这本中华书局出版,陈鼓应著的《老子注释及评介》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翻开书的扉页,中华书局的地址:“王府井大街36号”不知道还是否存在,而这本将近五百页竖版精装书,当年才卖五元零五分。时间用这样巧妙的方式展现了它的流逝。

好不容易我才将思绪收回到这本书中,虽然老子当年只留下这五千字,但其中仍有许多不好理解、被人称为“玄妙”的字句。在两千年中众多的诠释里,很难得到满意的注解。这众多的解释不仅牵强,而且使得这些字句更加的玄妙了。虽然这20年问我读过很多次,其中有些段落也可以背诵,但每次拿起它总像是在读一本新书。这一次同以往一样,翻开第一章,随便地浏览那熟悉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蓦然之间,我突然产生一种冲动,注视着“无,名天地之始”,很想翻出《时间简史》来看一看霍金对宇宙初始的描述。果然,在《时间简史》的第三章有这样的描述:“就我们而言,发生于大爆炸之前的事件不能有后果,所以并不构成我们宇宙的科学模型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将它们从我们模型中割除掉,并宣称时间是从大爆炸开始的”。在《时间简史》的第八章有这样的描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本身预言了:时空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一下豁然开朗了,原来,我们的宇宙是从“无”开始的,这个“无”即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无”,原来,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似乎就在这一瞬间,我对《老子》,对《时间简史》都有了全新的理解。

这不禁使我想起20世纪初物理学家玻尔与爱因斯坦那场长达数年的争论,而玻尔创建了哥本哈根学派,并采用互补哲学来解释光的波粒二重性。光的波粒二重性是20世纪初期物理学家发现的一个奇怪现象,他们发现当人们用一种方法和设备测量光的时候,光显示波的特性;而人们用另一种方法和设备测量光的时候,光显示粒子的特性。光到底是什么呢?是波还是粒子?波和粒子,一个是能量,一个是物体;一个虚,一个实,怎么会同时体现在光的身上呢?更奇怪的是光所显示什么特性与人们使用什么方法和设备有关,也就是说人在影响着客观世界到底是什么。为了给这个现象一个合理的哲学解释,玻尔自己当起了哲学家,创建了互补哲学。玻尔认为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是不可能被知晓的。当人们想去了解物体本身的时候,人所采用的、用于了解物体的、人造的仪器会与物体本身发生作用,从而改变了物体的真实状态,而人们所看到的不过是物体与那些人造的仪器发生作用的结果。爱因斯坦非常不满意这样的解释,从而发生了与玻尔长达数年的争论,爱因斯坦多次提出实验模型,试图推翻玻尔的解释,但每一次的实验结果都与他的愿望相反。直到玻尔逝世,这场辩论由于一方退出而结束,但爱因斯坦最终也没能找到比波尔更好的对波粒二重性的哲学解释。

波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固然有趣,但更有趣的是,当波尔完成了互补哲学对光的波粒二重性的解释之后,他读到了《老子》。令波尔震惊的是他煞费苦心对光到底是什么所作的阐述不过就是《老子》中的第二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显然波尔被震撼了。波尔说他不是什么理论的创立者,而仅仅是个得道者。当丹麦皇家颁发给他荣誉证书而要求他选择图案时,他选择太极图作为证书的背景。从波尔开始,现代物理学与老子的思想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波尔到霍金,现代物理学对宇宙有了更深刻、准确的了解。那霍金的宇宙会和老子的宇宙产生什么联系吗7霍金的宇宙会比波尔时代更符合老子的思想吗?我预感到这是一次令人激动的旅程,毕竟霍金和老子的对话要跨越2500年时空。

于是,我拿来了《时间简史》与《老子》一起学习,令我十分吃惊的是,《时间简史》和《老子》简值就是一部书的两个版本。通过对比学习,不但《老子》那些“玄妙”字句变的异常清晰,而且霍金宇宙的诞生、演变无不丝丝入扣。2500年前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物理学所阐述的宇宙之吻合程度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后记

从2005年5月,种种纷乱的思绪迫使我将其归纳整理,一直到这一年的,2月初,归纳整理有了初步的结果,完成了本书的前九章。在前面的九章写完之后,本想应该告一段落了,于是就开始在网上寻找发布的可能,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了解了什么是博客。自2005年12月17日至2008年1月11日,我陆续在新浪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lihang)上发表了《道纪》的前九章。在此之后,曾经写过一个后记发表在博客上,其中有这样的段落:  

从开始冲动写这本书到此时此刻,窗外初夏的第一茬月夸花巳经变戊了05午底入冬后的第一场雪。想不好该写些什么作为结束语,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们在哲学的环境中长大,我们不自觉地采用着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逻辑推理;我们的意识不自觉地以无限的宇宙和无穷的时间为背景。自从将《时间简史》和老子、孔子相结合以来,我在刻意地改变这些原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思考方法。“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是我经常用来告诫自己宇宙万物都存在边界的警句。而在思维习惯上,我在试着采用“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方法,也就是道纪的方法。采用这样的方法,我发现很多以前非常复杂的思维过程变得简单而且直接有效。有趣的是这篇宣称将哲学送入历史的道纪》所采用的推理方法是逻辑的方法,也就是哲学的方法。但其中的关键环节,如孟子的“性善”、庄子的思辨、“学而时习之”以及“道可道,非常道”却是采用道纪的方法才得以整理清楚。逻辑推理也许还会有它的用武之地,但它不能用来推导人生。几个月来,我在逐渐适应道纪的思维方式,“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实在是个简便、快捷的方法。当然这样的方法必须基于万物都有边界限制的前提,而道、天、地、人在道的层面相通则是这种思维方式所依据的一个重要准则。

在这个后记中,实际上已经开始触及有关道纪如何应用的问题了,但还说不太清楚。显然,这样简略而模糊的道纪使用方法的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之后的半年时间,许多朋友在我的博客上就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有一些朋友在自己的博客上进行了转载或撰写评论文章。这些有益的讨论创造了一个“如切如磋”的环境,许多原本不清楚的环节也在这些讨论中逐渐清晰起来。其中的一些讨论是关注道纪这种新思想的应用,是前九章内容的延伸。在这样的探讨之中我完成了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并在2006年的6、7月间将这两章发表在博客上。这两章以德为主线,从道与德的关系,到认识道的修炼,最终归结为“玄德”。本书也得以从宇宙观入手,到最后归结为可以实践的方法而完整。在此,我要感谢所有在网上和我交流的朋友。这些交流不仅进一步澄清了许多问题,我也在新的发现中得到了乐趣。

还有一个小问题有必要解释一下,就是关于《论语》章节的名称。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形式是将《论语》的二十个部分称为篇,并以每部分开头的两个字作为此篇的名字。比如《论语》的第一部分就称为《论语·学而》、《论语·学而篇》或《论语·学而第一》,而将每篇之中的段落成为章。我以为《论语》不仅仅是一部言论集,而是一部有着明确的论点、论据,有着明确思维逻辑,前后一贯的论说体,这在本书中有相关的论述。因此在引用《论语》时很有必要说明所引用的话出自原文的什么位置,而上面几种章节的分法,只有《论语·学而第一》符合这种要求。为了不至于在引用时由于篇章的名称喧宾夺主,因此本书中涉及到《论语》的引用都采用了现今大家习惯的说法,就是将《论语》的二十个部分称为章,例如《论语·学而第一》就称为《论语》第一章。这样一来使得《论语》的引用与《老子》、《时间简史的引用保持一致,并不突出,不至于在阅读的时候因为篇章的名字而分散阅读的注意力。毕竟,如何给古代典籍的章节命名只是形式上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内容才是关键。  附录之《论语》读书笔记的完成时间比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还要早些,其写作的初衷也是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一至九章之后,与许多朋友进行了讨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进而整理出来。由于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内容又是“道纪”的延伸,于是,就以附录的形式呈现于此。

本书得到北京华章天成文化及北京同心出版社解玺璋老师的关注,并最终促成出版,在此表示感谢。

书已经出版了,网上的讨论还在继续,人生的感悟也没有停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天天学习的机缘,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就自然会“为学日益”。

李航

2007年01月01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63435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