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建筑艺术图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梁思成先生一生致力与中国古建筑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早年曾将其数十年来所调查研究的古建筑成果,分析解释,陆续刊登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后将其中的详部照片,按它们在建筑物上的部位,分门别类——如台基、栏杆、斗拱、藻井、天花……——辑为图集,并冠以简略说明,便辑成了这部《中国建筑艺术图集》。本书印刷精美,装帧考究,可供建筑人员研究参考,也可供热爱建筑文化的读者欣赏、珍藏。

内容推荐

当时的匠师们,每人在那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中工作,犹如大海扁舟,随风飘荡,他们在文化的大海里飘到何经何纬,是他们自己所绝对不知道的。在那时期之中,唯有时代的影响,驱使着匠师们去做那时代形成的样式;不似现代的建筑们,自觉的要把所谓自己的个性,影响到建筑物上去。

目录

上卷

第一集 台基简说

第二集 石栏杆简说

第三集 店面简说

第四集 斗栱简说——汉~宋

第五集 斗栱简说——元~清

下卷

第六集 玻璃瓦简说 

 附录一:琉璃瓦房座算例

 附录二:琉璃瓦料正式名件尺寸表

第七集 柱础简说

第八集 外檐装修简说

 附录一:宋式槛框隔扇等尺寸表 按《营造法式》

 附录二:清式槛框槅扇等尺寸表 按《工程做法

第九集 雀替 驼峰 隔架简说

第十集 藻井 天花简说

 附录:《宋营造法式》卷八 小木作制度三:平棊 斗八藻井 小斗八藻井

附:关于《中国建筑艺术图集》

试读章节

台基简说

中国的建筑,在立体的布局上,显明的主要分为三部分:(一)台基,(二)墙柱构架,(三)屋顶;无论在国内任何地方,建于任何时代,属于何种作用,规模无论细小或雄伟,莫不全具此三部。最显著的例,如北平故都中:宫殿,庙宇,官衙,宅第,其间殿堂,不分时代,不论大小,这三部分均充分的各呈其美,互相衬托;中间如果是纵横着丹青辉赫的朱柱画额,上面必是堂皇如冠冕般的琉璃瓦顶;底下必有单层或多层的砖石台座,舒展开来承托。这三部分不同的材料,功用及结构,联络在同一建筑物中,数千年来,天衣无缝的在布局上,殆始终保持着其间相对的重要性,未曾因一部分特殊的发展而影响到它部,使失去其适当的权衡位置而减损其机能意义。

西洋建筑中,古希腊庙宇,如Panhenon等庙,亦用台基,且分三层;但台基每层,大者亦仅高两三踏步,与建筑物本身上两部的比例,较我国宽阔崇高的基座远逊,在全建筑中亦不占成主要之一部。上部瓦顶亦短促退缩,仅足完成遮蔽上部的实际功用。在外表上代表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坡顶门”Pediment或房山,在材料上及结构上,均与墙壁同;竟可说是墙壁伸张到屋顶部分,越俎代庖地为屋顶张罗。

在较希腊更古的西洋建筑中,对于台基有两种极端相反的观念。埃及与亚西利亚都是在空旷的沙漠上营建的古族。埃及的建筑完全没有台基,矗立的墙壁仿佛由沙里长出来。亚西利亚却在平地上筑起广袤千尺高数十尺的大高台,在上面筑起白十座的殿堂;每一座的殿堂自己却没有台基。所以与中国式台基最相类似的仍推希腊,但是在后世它却未得着发展的机会。

在印度建筑中,台基却素来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公元十二世纪间的许多石刻和公元第四五世纪以来的实物,台基都相当显著。至中古初期,如Sirpur城之Laksmana寺砖塔,建于第七世纪;较之略迟的如Mamallapuram城之Draupadi ratha和其它许多例,都有极发达的台基,其重要与中国台基相等。除在下文另加申述外,我在这里仅先提出它与中国台基之相似。

古代文献关于建筑的记载甚为简单,但在在可以表示这三部分的平均重要性来。这基本三部分的结构,其历史久远,始于上古,本无可异;所令人惊叹的则是其顺序平均的发展,直至今日,仍然保留着原始面目。

三部之中,台基在下是上两部之承托者,若无台基,上部将无所立,正如《书经·大诰》所谓:

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①所以本图集亦取台基为基础之义,以为第一辑。

台基见于古籍的均作“堂”。《墨子》谓:“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礼记·礼器篇》“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所谓“堂”即台基之谓,绝不是今日普通所谓厅堂的,意义显然。以常识论,尧“堂高三尺”的堂绝不是人可以进去的。《考工记》谓“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历代学者对于这一段的解释,如《考工记·解》谓“五室者堂上为五室也。……”《考工记·通》谓“堂之上为五室。……一堂四面皆有阶南面三阶,东西北各二阶,共为九阶。室之四面各有户,每户夹以两■,共为八■。”由此看来,古所谓“堂”,就是宋代所谓“阶基”,清代及今所谓“台基”,当没有多大疑问。

在实物上,最古的遗例,莫过于数年前中央研究院在河南安阳发掘殷墟,所得殷代宫殿的遗址,方正的土台或“堂”上面,有整整齐齐安放着的石块,大概是柱础。次古的则有燕下都考古团在河北易县所发现的燕故都宫殿台基的遗址;陕西西安附近汉未央前殿遗址①。这几处都是土筑的方台,在建筑考古学上,虽是极重要的史料,在建筑图案architectural design上,因其过于简陋,却没有特殊的价值。  台基在建筑图案上具有可供参考价值的最古遗物,当推汉代的许多画像石和石阙。两城山画像石②有小规模的阶基。先于地面立间柱;柱与柱之间,有水平横线数条,也许是表示砖缝的意义。其上有阶条石,表面上刻有花纹。这与六朝隋唐间许多遗物相同。实物只有山东四川几处石阙座,其中如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石阙图版3甲,座为方正的石块,上面又有约作四十五度的斜面,轮廓至为简单。

六朝以还,中国文化由外面来了一支生力军,使它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佛法东来,不惟在思想界生出重大的变动,在艺术上亦有很大的影响。在建筑方面,中国基本的三部分虽没有摇动,柱梁屋顶虽完全维持原形,但是台基部分,却发生不小的变化,介绍来一种新的轮廓。其所以在这一部分特有影响者,也许是因为印度原来也有显著的台基,所以其轮廓及雕饰用到中国原有的同样部分上,是一件毫不费力的事情。于是须弥座就输人到中国。

须弥座的形式大略地说,是一段台基,其上下都有几道水平的线道moulding,逐层渐渐向外伸展图版1。其初人中国,大约只用作佛像座,后来用途却日渐推广了。按“须弥”二字,见于《佛经》,本是山名,亦作“修迷楼”,其实就是喜马拉雅的古代注音。《佛经》中以喜马拉雅山为圣山,故佛座亦称“须弥座”。唐王勃已有“俯会众心,竞起须弥之座”之句。唐代遗物,如敦煌壁画中许多佛像及佛塔之下,莫不皆有须弥座;尤其是画中建筑物底下,须弥座已成一种极普遍的主要部分了图版4甲、乙。

须弥座形式之原始,始其它许多佛教艺术的手法或特征,当脱胎自希腊乃至罗马?的典型。古希腊罗马遗物中,像座基座均多,如雅典山头城的Athena像座,Erectheum人形廊下的像座;雅典城内Lysicrates唱胜纪念亭的基座,法国南部Nimes城Maison Caree的高大台基皆是。但在欧洲,台基作为建筑物上重要部分的倾向仅限于古代各例。自公元左右起,建筑物的基座便渐低薄短促,失去其重要性;至文艺复兴,有所谓“高起地下层”high basement者,已完全不是台基。基座仅成为造像或碑塔底下所专用,其名称亦由base而变成pedestal了。

在印度古代建筑中,除上文所述的几处寺塔外须弥座之应用,实在是多不胜数。其中如Aihole城Hucchimaligudi寺的“裙肩”①,Ajanta第二十四窟支提的须弥座,尤与中国后世的须弥座相似。至于较后的遗物,则更多了。

但是希腊罗马的大匠们,当未曾想到他们所创的一种形式,数世纪后,竞辗转传到数万里外的中国来。形成中国建筑的一个主要部分,继续的享了一千四五百年光荣的历史,而且愈在后代愈显然较早期发达起来。

在须弥座输入中国之初,直至唐代,其断面轮廓颇为简单,上下的线道都是方角的层层支出,初无圆和的莲瓣或枭混cyma。云冈刻塔图版26及杭州闸口五代白塔图版5乙和敦煌壁画所见,率多如此。

有枭混莲瓣的须弥座,殆至五代乃渐渐盛行,至宋而更盛。基身或以小立柱分格,内镶壶门等等,基上下枭混始渐复杂。须弥座做法之定作成规,始见于宋《营造法式》。按卷十五须弥座条说:

垒须弥座之制,共高一十三砖(编者按:同卷窑作制度,条砖厚二寸五分或二寸);以二砖相并,以此为率。自下一层与地平,上施单混肚砖一层;次上牙脚砖一层(比混肚砖下龈收入一寸);次上罨牙砖一层(比牙脚出三分);次上合莲砖一层(比罨牙收入一寸五分);次上束腰砖一层(比合莲下龈收入一寸);次上仰莲砖一层(比束腰出七分);次上壶门柱子砖三层(柱子比仰莲收入一寸五分,壶门比柱子收入五分);次上罨涩砖一层(比柱子出五分);次上方涩平砖两层(比罨涩出五分)。如高下不同,约此率随宜加减之。(如殿阶基作须弥座砌垒者,其出入并依角石柱制度或约此法加减。)按上录规制,制得图如图版1上半形制。

清代须弥座做法,亦有规定。按《营造算例》拙编本第七章第五节:  须弥座各层高低,按台基明高五十一分扫除,得每分若干:内圭角十分;下枭六分,带皮条线一分,共高七分;束腰八分,带皮条线上下二分,共十分;上枭六分,带皮条线一分,共高七分;上枋九分。按上规制,制得图如图版l下半形制。

宋代遗物,则有河北正定龙兴寺佛香阁观音铜像须弥座图版8~9,其全部布局与《法式》所定相若,其不同之点,只在上用两层方涩,罨涩刻作仰莲瓣,而仰莲部位却类似罨牙,束腰内有狮子为饰。清代遗物,故宫甚多图版16—17。

若以宋清两式比较,可以说清式是将宋式台基的中段柱子壶门及混肚等减去而成,而仅留其上下枭混,方涩,牙脚砖等。两式所注重的部分,所以完全相参错。两式形状所呈现及观者所得的印象亦迥然相殊。宋式全部较清式秀挺,但其本身权衡却又古拙可爱;清式束腰减成一细道,上下枭混乃喧宾夺主,且手艺圆熟精细而不能脱去匠人规矩的气息,更显然不如古制。不过在宋代界画中,也有时见到与清式较近的须弥座。考诸元明遗物,则有将柱子壶门束腰合而为一者,如正定开元寺大殿须弥座图12乙,有将柱子壶门与束腰放作同等大小者,如河北曲阳县北岳庙基座图版10乙,竞成为重层束腰的局势,变化甚多。这些形制,都可以表示宋清两代官式须弥座间之过渡或旁支的做法。

宋元以前,台基的角石,往往尚有雕作角兽者,如《法式》卷二十九所载。北平护国寺元代殿堂故基上图版4丙丁,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木塔台基上,尚有这种遗物,但自明清以后,这种做法便不很多见了。

除去用石以外,须弥座亦有用木或琉璃者;前者多半用于户内,属于小木作范围,后者多为带装饰性的影壁等等。木刻须弥座,因为材料的关系,往往采取与砖石极不相同的比例;在雕饰上,极易偏于繁缛纤细,如北平故宫内许多的宝座图版21-22琉璃须弥座,在结构上采与石相近的权衡,而雕饰上则又可作种种精细流畅的花纹线路,差不多可说是兼木石两者之长的一种材料。

关于须弥座的资料,营造学社数年来收集不少,现在先取各时代遗物数事,编成本集出版,日后如为篇幅所许,希望能有续集出来。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 思成述于北平 P3-8

序言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易经系辞·下》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只取其合用以待风雨,求其坚固取诸大壮而已。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之始,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经济的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之知识,技术之巧拙等等,复杂情况总影响之下所产生。当时的设计人并不定要将他的创作形成某种预定形式的预定步骤。他所采取的建筑形式,差不多可以说是被环境所逼出来。古代许多的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中国,各系建筑都这样在它们各自环境之下产生出来。

到各地各文化渐渐会通的时代,一系的建筑,便不能脱离它邻近文化系统的影响。同时在它前一代的遗传,也不容它不承受。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

公元第三至第十五世纪间在欧洲各处不同的区域,由希腊罗马嫡系遗传之下加以多少政治,宗教及地理,气候的影响,先后的产生出初期基督教Early chstian比真庭Pyzantine,罗马尼斯克Romanesque,高忒Gothic,诸式建筑。今日的史家因其各时各地共有的特征,遂将它们归纳区分为上述诸派别。但是当时的匠师们,每人在那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中工作,犹如大海扁舟,随风飘荡,他们在文化的大海里飘到何经何纬,是他们自己所绝对不知道的。在那时期之中,只有时代的影响,驱使着匠师们去做那时代形成的样式;不似现代的建筑师们,自觉的要把所谓自己的个性,影响到建筑物上去。

所谓近代建筑师之产生及其对于作品样式之自觉,是起于欧洲文艺复兴。十五世纪之初,意大利文学,绘画,雕刻,在复兴运动中已有了百余年的根底。那是个个性发展的时代,文学雕绘界中,已产出名师,如Dante,Pisano,Boccacio等;他们以个人的作品,左右了时代的潮流。在建筑界于是也产生同样的现象。这时期的建筑家,多出自雕刻家或画家之门,如Ghiberti,Brunelleschi,Bramante等,尤其著者。那时建筑界的复兴运动,如绘塑一样,均以罗马古式为蓝本;建筑师所采取的形式,是他们自动要采取的;虽然在广义上说,也是环境的影响,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种自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的创作与祖先遗产间的关系,他们不是盲目的漂泊者。这运动渐渐传遍欧陆,虽然到各时各地各有特征,但在同一总动力之下,这运动竟澎湃了四百余年。

十九世纪之初,欧洲建筑界受了新兴科学考古学的影响,感到古典式不单限于希腊罗马,所以除去仍以文艺复兴或罗马式建筑为其正统的图案样式外,有许多比较富于想象力的建筑师,也许因为感到完全模仿一式之单调,又加以照相术之发明,各处特有的建筑形式,都得藉以搜集在案头目夕把玩;许多的美术家及考古家,努力对古物研究,他们摄影,测绘,制图,供给设计人无数的参考材料,包括着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各时各地的建筑。于是对于中世纪的各种样式,自十五世纪以来,被认为黑暗时代粗鄙的作品,又被他们目为古朴风雅,用为创作的蓝本而产生欧洲所谓浪漫派的建筑。所以近百年来,欧洲建筑界竟以抄袭各派作风为能事甚至有专以某派为其设计图案之专门样式者。

但是在中国,数千年来,虽然有二十余朝帝王的更替;虽然在政治上,有匈奴五胡的威胁,辽金元清的统治;在文化上,先有佛教的输入,后有耶教之东来,中国的文化却是从来是赓续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在社会的地位上,建筑只是匠人之术,建筑者只是个“劳力”的仆役其道其人都为“士大夫”所不齿。  十九世纪末叶及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有许多住近通商口岸的匠人们,便盲目的被卷到“洋式”的波涛里去。

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高忒等式样,似是而非的移植过来外,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惊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里升到“士大夫”手里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渐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种神秘态度,或含糊的骄傲的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中国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以表示出它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前二十年左右,中国文化曾在西方出健旺的风头,于是在中国的外国建筑师,也随了那时髦的潮流,将中国建筑固有的许多样式,加到他们新盖的房子上去。其中尤以教会建筑多取此式,如北平协和医院,燕京大学,济南齐鲁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四川华西大学等。这多处的中国式新建筑物,虽然对于中国建筑趣味精神浓淡不同,设计的优劣不等,但他们的通病则全在对于中国建筑权衡结构缺乏基本的认识的一点上。他们均注重外形的模仿,而不顾中外结构之异同处,所采用的四角翘起的中国式屋顶,勉强生硬的加在一座洋楼上;其上下结构划然不同旨趣,除却琉璃瓦本具显然代表中国艺术的特征外,其它可以说是仍为西洋建筑。北平协和医院,就是其中之尤著者。

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征选建筑图案,标题声明要仿宫殿式样,可以说是中国人自己对于新建筑物有此种要求之始。中选者虽不是中国人,但其图案,却明显表示对于中国建筑方法的认识已较前进步;所设计梁柱的分配。均按近代最新材料所取方式,而又适应于与近代最新愿则相同的中国原来构架;其全部外形之所以能相当地表现中国固有精神而不觉其过于勉强者,就在此点。可惜作者对于中国建筑各详部缺乏研究,所以这座建筑物,亦只宜于远观了。

国都定鼎南京,第一处中国式重要建筑,便是总理陵墓。我们对于已故设计人吕彦直先生当时的努力,虽然十分敬佩,但觉得他对于中国建筑实甚隔膜。享殿除去外表上仿佛为中国的形式外,他对于中国旧法,无论在布局、构架,或详部上,实在缺乏了解,以致在权衡比例上有种种显著的错误。推求其原因,只在设计人对于中国旧式建筑,见得太少,对于旧法,未曾熟谂,犹如作文者读书太少,写字人未见过大家碑帖,所以纵使天韵高超,也未能成品。

现在我们又到了一个时期: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一变从前盲目的以抄袭古典为能事的态度,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这个时代的艺术,如果故意的避免机械和新科学材料的应用,便是作伪,不忠实,失却反映时代的艺术的真正价值。所谓“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在这种观念上努力尝试诚朴合理的科学结构,其结果便产生了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由科学结构形成其合理的外表。

这种建筑现在已传到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或营造厂,或是有了解的,或是盲目的,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虽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因为原则的相同,“国际式”建筑有许多部分便酷类中国或东方形式。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同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这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值得许多建筑家注意的。

我们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计划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的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希望他们认清目标,共同努力地为中国创造新建筑,不宜再走外国人模仿中国式样的路;应该认真的研究了解中国建筑的构架,组织及各部做法权衡等,始不至落抄袭外表皮毛之讥。创造新的既须要对于旧的有认识;他们需要参考资料,犹如航海人需要地图一样,而近几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搜集的建筑照片已有数千,我觉得我们这许多材料,好比是测量好的海道地图,可以帮助创造的建筑师们,定他们的航线,可以帮助他们对于中国古建筑得一个较真切较亲密的认识。我们除去将数年来我们所调查过的各处古建筑,整个的分析解释,陆续地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外,现在更将其中的详部detail照片,按它们在建筑物上之部位,分门别类——如台基,栏杆,斗棋……等——辑为图集,每集冠以简略的说明并加以必要的插图,专供国式建筑图案设计参考之助。我们所搜集的材料,多在北方,不敢说是全国各地普遍的代表品,也不敢说全是精品,只是在已搜集的材料中,选其较有美术或结构价值的,聊以表示我们祖先留下的丰富遗产之一部而已。

营造学社趁此机会敬对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表示深切的谢意。我们预定以英庚补助的“编制图籍费”刊行清《工程做法则例补图》,《古建筑调查报告》及《建筑设计参考图集》三种,本图集乃其中的第一种。若非他们慷慨的补助,这图集的印行在目前是没有实现之可能的。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于中国营造学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建筑艺术图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思成//刘致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6489
开本 16开
页数 4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6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881.2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8
169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