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选内容主要围绕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南京1644细菌部队、战时中国社会文化及中日关系等四个方面,所选论文近90%已相继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江海学刊》和《民国档案》等一些重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读者阅读参考。
图书 | 创伤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系列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所选内容主要围绕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南京1644细菌部队、战时中国社会文化及中日关系等四个方面,所选论文近90%已相继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江海学刊》和《民国档案》等一些重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代前言 记忆创伤的历史一重读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 第一部分 南京大屠杀的创伤记忆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日军当局与南京安全区 南京大屠杀前夕南京人口的变化 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 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 恐惧与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心路历程 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外侨对日本人的态度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魏特琳 魏特琳与《魏特琳日记》 侵华日军对南京“文化大屠杀”述论 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新闻舆论的控制与利用 第二部分 日军性暴力与南京1644细菌部队 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调查与研究 南京利济巷2号原日军慰安所遗址调查考证 南京下关区侵华日军慰安所的调查报告 侵华日军在金女大的性暴行 侵华日军在南京的秘密生化武器试验及其战争实施 侵华日军南京1644细菌部队与731部队之关系 南京九华山、浦厂有关南京1644细菌部队的调查报告 第三部分 抗战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日据时期日伪对南京文艺界的控制与利用 日伪统治时期南京新闻传媒述评 抗战期间纪实文学作品中的日寇暴行 抗日战争中知识分子作家群综述 抗日战争中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小议《蜕变》、《法西斯细菌》、《岁寒图》 从抗战初期的报告文学看中国作家的群体心态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暴行的文化分析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戏剧运动评述 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 周恩来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界的领导 试论大后方抗战文艺界的募捐活动 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兴起和失败 日伪时期的南京帮会 略论抗战时期宁沪地区城市经济环境的恶化 第四部分 历史与现实中的中日关系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 ——以谋求“两个中国”为中心的考察 板垣征四郎在华中日占区推行的“东亚联盟”运动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的进程与走向 大学生群体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来自对南京高校1000名学生的调查 中日大学生如何面对中日战争责任 ——中日大学生在宁、沪参观访问交流纪实 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新思维论”质疑 邓小平对当代中日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 后 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创伤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系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连红//经盛鸿//陈虹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01242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89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首版时间 | 2005-08-01 |
印刷时间 | 2005-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6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65.606 |
丛书名 | |
印张 | 3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54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