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日本印象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陈平原先生在日本期间所写的随笔集子,作者说自己是在阅读日本,又好像在借日本阅读中国,立足点始终是“中国的”而不是“日本的”问题,时时处处在用日本这面镜子来观照中国。正是基于这样的忧国之思与爱国情怀,在《日本印象》中,我们更多感到的是中国的不足与差距。

内容推荐

本书是陈平原先生在日本期间所写的随笔集子,作者说自己是在阅读日本,又好像在借日本阅读中国,立足点始终是“中国的”而不是“日本的”问题,时时处处在用日本这面镜子来观照中国。作者认为,每个国家的知识者,都应该首先关注并鞭策本国政治生活及精神文化的发展;学有余力,方才“负有刺探别国弱点的使命”。正是基于这样的忧国之思与爱国情怀,在《日本印象》中,我们更多感到的是中国的不足与差距。今天,我们经常从报章看到日本方面一些令人不快的消息。中日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陈平原先生说“原书写成于中日关系良好的年代,不免更多地看到现代日本光明的一面。

目录

小引

上篇 东游小记

窗外的风景

东京的古寺

木屐

“初诣"

烟雨佛寺

踏雪访梅

伊豆行

下篇 阅读日本

扪碑记

招魂

汤岛梅花

神舆竞演

历史文化散步

从东京到江户

文学碑

西乡铜像

开国纪念

“教育第一"

“厕所文化"

后记

试读章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最重要的欣赏对象莫过于“窗外的风景”。毕竟不能整天逛公园或参观博物馆,大部分时间必须坐在书桌前。日本的房间朝阳台一面大都安着落地窗,大概是为了便于“借景”。倘若对面除了水泥建筑一无所有,那该多扫兴!

到达“新家”已是半夜,不辨东西南北。第二天醒来,急忙拉开窗帘,观赏那一幅属于我的风景。真没想到,眼前居然出现一片小树林!不是东京街头常见的侧身墙角的盆景式小松树,而是自然生长的柿子树,大大小小不下二十株。在临近我家阳台的地方,还有一株枝叶茂盛的小枫树。家在四楼,树在坡上,坐在窗口望去,刚好是小树林最富表情的上半身。东京市内地皮昂贵,除了专门设立的公园,难得有如此空地。

转一大圈回来,终于弄清小树林的来历。我的新家背靠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研究所的楼房四周都有林木,尤以我所面对的西北角最为苍翠。周围是库房,人迹罕至,一条小路穿过柿子林。地下都是落叶,穿行时必须拨开挡路的横枝,还得当心随时腾起的乌鸦。研究所有十几栋楼房,也有一座近乎荒芜的小庭园,路边或大树下摆着若干发霉的木椅子。大概这里的研究人员工作太拚命,没有闲暇到室外来休息。敬佩之余不免觉得有点可惜,这么好的风景不该被冷落。

于是,每当夕阳西下,便独自一人在园子里散步。深秋的太阳不晒人,偶尔也到园子里读书。只是空地毕竟不大,一下飞鸟,一下汽车,再加行人匆匆的步伐,还有不时随风飘来的酒精味,在在都提醒你此地不是读书处。当然也怨自己“定力”不足,否则该像曾国藩说的,“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刚到时柿子还是青的,不知不觉竟逐渐变红。这时乌鸦开始猖狂起来,越来越让我感觉不能容忍——可又拿它没办法。光顾窗外柿子树的乌鸦们,大概住在离此地只有百米远的自然教育园,那里有大片的树林,是各种鸟类的天堂。柿子青时乌鸦也来走动,好像挺规矩的;柿子红了,乌鸦可就不客气啦,光天化日之下“大开杀戒”,看得我都惊心动魄。十几只乌鸦直扑柿子林,专拣红柿子啄,叼住了就往回飞;过一会又卷土重来。最气人的是,万一啄落了,乌鸦绝不下地拣,而是另攀新枝。红柿子再多,也经不起它们从早啄到晚,从晚啄到早。好在乌鸦很有分寸,绝不啄食半生不熟者。每天早上起来,发现柿子红了一批,到了下午,那些红点又都消失了。浑身漆黑的乌鸦叼着圆圆的红柿子从眼前掠过。这景象固然好看;只是本想有一天绿叶落尽,剩下满树红果蔚为壮观,就因为乌鸦捣蛋,看来是没指望了。事后想想,也怪自己自作多情。柿子本无主,乌鸦啄食干我何事?总不能以破坏我家风景治其罪!

东京上空飞翔的鸟,最多的莫过于鸽子和乌鸦。鸽子招人喜欢,公园里,广场上,随时可见游客在给食。也许正因为养尊处优,不免“目中无人”,不时摆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让自以为是的“施舍者”感觉没趣。乌鸦则讨人嫌,不但没人给食,连可能享用的剩余饭菜都被用网罩住。理由据说是因为乌鸦吃相不大文雅,经常弄脏街道。照我观察,受宠的鸽子固然活得很好,被冷落的乌鸦照样叫得也挺欢,似乎没有一点“心理不平衡”。

那天阳台上飞来一只鸽子,与我隔着玻璃对视。尊贵的鸽子居然光临寒舍,让我受宠若惊,大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那鸽子不知为何惊魂未定,我起身它便飞走,我落座它才回来。总不能让客人干坐着,找了些饼干和切碎了的苹果放在阳台上。可惜鸽子不见了,大概仍对我不放心。好吧,让你安心享用,我上东大读书去。晚上回来,阳台上果然空无一物。此后一个多星期,刚好每天出门,早上“道别”时,都不忘在阳台上放置食物。照样是打开落地窗便惊飞,不过我相信那高傲的鸽子会回来享用我为它准备的午餐。P2-4

序言

1993年9月至1994年7月,我有幸得到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在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从事研究。此前此后,也曾多次访问日本,但都不像这一次悠游自在。无论是在家念书,还是出外玩耍,全都兴之所致,随意挥洒。回国后,写了若干随笔,集成一个小册子,那就是1 996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阅读日本》。

“日本”不是我的专门研究对象,但中日之间的恩怨情仇,对于每一个中国或日本的知识分子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记得原东京女子大学教授伊藤虎丸先生说过:中日之间,“友谊”容易,“理解”很难。意思是说,没有“理解之同情”或“同情之理解”,只是因应政治局势的需要唱高调,那样的“友谊”不可靠。在不断的“干杯”背后,潜伏着国家利益、文化差异,以及历史记忆等,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忽视或刻意抹煞。在这方面,政府的立场、专家的论述以及大众的趣味,三者之间犬牙交错,关系十分微妙。

作为业余爱好者,我之谈论日本,确实只是“印象”而已。此类文章,不同于专家之学,只求生动、真切,而不可能全面、深刻。于是,文字之外,借助图像,力图做到“图文并茂”。当初连载于《东方》杂志,确实配了好些精心搜集的插图,效果很不错。可结集成书时,为了丛书体例的统一,只好忍痛将图像删去。这回的“改头换面”,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截取自认比较有心得的前两辑 “东游小记”和“阅读日本”,(注:由于篇幅所限,删去了“东游小记”中“东京之‘行’”和“新年音乐会”两篇。)舍弃关系较为疏远的“东京读书记”和“结缘小集”;二是配上大量相关图片。

十年前的旧书,得以翻新出奇,心里蛮高兴的。更何况,新版之兼及图文,接近我原先的设想。原书写成于中日关系良好的年代,不免更多地看到现代日本光明的一面。十年后的今天,对明治以降日本的历史与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仍不改初衷。就像初版“后记”所说的,作为一个对异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书人(而非专家),我更多关注如何向对方学习,而不是疗救人家的疾病。

2005年10周6日于哈佛燕京

后记

将社会与人生比作“大书”,图书馆里收藏的,也就只能定义为“小书”了。借“大书”参晤“小书”,或者以“小书”品味“大书”,此乃读书人的常态。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常被世人挂在嘴上,真正落实起来却不容易,弄不好大书、小书全耽误。抱着名胜词典,口中念念有词的游客,或者按图索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专家,我都深表钦佩,又都略感遗憾:其开口见喉咙的观赏思路,以及过分僵硬的阅读姿态,都显得不够“优雅”与“洒脱”。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即便是擅长读书者,也常有状态欠佳的时候。我不大相信苟能立志,读书便与“天时地利人和”无关的说法。在一个恰当的时空,碰到一个契合你心境及趣味的阅读对象,而且你有足够的时间及知识准备来仔细品尝,这样的机遇并不常有。

作为“专家”,我还会埋头书海,皓首穷经;作为“游客”,我又常天涯海角,走马观花。后者太飘浮,前者太沉重,都不是理想的阅读状态。有时突发奇想,如果给我一年时间,允许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完全凭个人兴趣读书,那该多好!对于积蓄无多、当不起隐士的现代人来说,这一本来极为平常的阅读方式,反而显得有点近乎“奢侈”。

不过,老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还是来了。

在日一年,除了继续专业研究,更多的时间和兴趣集中在我所不熟悉的日本社会与文化。坐在东京街头随处可见的小酒馆里,与日本朋友畅谈上下古今、“东西”“南北”;或者大太阳底下,与妻子骑单车在京都的大街小巷里游荡,迷路时再掏出地图确定方位,这种感觉真是好极了。就像钻到邻居的花园里胡乱转悠的小孩子一样,出于好奇,也会偷摘一两朵自家没有的玫瑰,但不准备做植物学鉴定。不管此前还是此后,我都不是,也不敢冒充是日本学专家。

正因为连“日本学”的门槛在哪儿都不知道,也就没有入门与否的焦虑。这是一次介乎“专家”与“游客”之间的愉快的“阅读”。或者说,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外行”在“看风景”。

“看风景”既是象征,也是写实。以我可怜的日语能力,对日本的阅读,得益于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更得益于东西南北的旅行。面对古寺、红梅,或者用汉字书写且“犹存唐代遗风”的匾额(周作人《苦竹杂记·日本的衣食住》),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可看着看着,“熟悉”的外观渐渐退去,骨子里的“陌生”让我震惊。那些从书本上得来的中目文化交流佳话,以及初次访问时的似曾相识感,似乎涵盖不了眼前的风景。终于有一天,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并非每个中国人,都有谈论日本的资格。日本对于我,就像罗兰·巴特的《符号帝国》所描述的,也是“遥远的国度”。

也正是这种“遥远”的感觉,刺激了我阅读的兴趣。明白日本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复制品”,我的“外行”身份也就不证自明。努力去体味、去鉴赏另一种文化,这既需要学识,更需要好奇心。学识我谈不上,好奇心却“大大的有”。明知永远成不了日本学专家,还是津津有味地阅读“日本”这本大书;如此如痴如醉,连我自己都觉得好笑。一开始还自我安慰:这种节外生枝的阅读,对我的专业研究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学问不就讲究触类旁通吗?很快地,意识到不该如此“动机不纯”,干脆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承认此乃“自己的园地”,不必上税,也就不必过分计较收成。

很高兴自己没有被专业化完全剥夺了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还能为一本陌生的大书而激动,并且不计成本地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尽管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这绝对得不偿失;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入,我愿意“逸出常轨”,为这一愉快但不明智的阅读付出代价。

比起径行独往、无法无天的大侠来,我的“逸出常轨”实在微不足道,而且只是暂时的。就好像比赛中间的“暂停”,只是为了让运动员调整一下呼吸,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回到国内,我又成了“专家”,整日为承当的研究课题而埋头书海,难得再有时间和心境顾及我的业余爱好。很想把心中的风景完整地描画出来,可惜时不我待,只好允许其“半路出家”。不像断臂的维纳斯女神塑像,这里的残缺,不具备古雅的韵味或神秘的美感,只证明作者的写作缺乏恒心与连贯性。在对读者表示歉意的同时,我暗暗下了决心……既然“决心”只是“暗下”,又何必公诸于众呢?

还必须说说“训练有素”,否则显得不够真诚。不同于一般游客,我对日本的历史文化毕竟有所了解,而我所关注的晚清以来中国文人在日足迹,更成了最好的导游手册。虽然此“训练”非彼“训练”,我的专业知识基本无助于我对日本的了解,但我的专业训练使得我比较容易进入“课题”。更重要的是,每当我欣赏一幅风景,或者阅读一段史迹时,不自觉地,总是以我的知识背景为参照系。至于思考问题的方向,更是受制于当下的生存处境及精神需求。尽管我是日本学的外行,也充满了儿童般的好奇心,却并非天真纯洁得如一张白纸。说到底,“前理解”决定了我的阅读策略及方向。

这种解不开的“中国情结”,使得眼前的问题与心中的困惑不断对话,往往出现旁人难以理喻的“风云突变”。说是在“阅读日本”,又好像在借日本“阅读中国”,这种视角的转移,连我自己也无法准确把握。比如,我会在小酒馆里与日本朋友脸红耳赤地辩论所谓“东方的崛起”,或者有意挑起关于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话题,‘甚至选择日本的剑豪与中国的侠客作为演讲题目。当时的感觉似乎是“友情出演”,事后方才明白乃“主动出击”。为何有的话题我马上插嘴,而且手舞足蹈,以求冲破隔阂;有的则老是听不懂,即便听懂了也无法进入最佳工作状态。除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有阅读趣味在作怪。

正是这种“问题意识”,决定了这半部书稿之对待日本文化,注重体味而不是批评。得知我在撰写访日观感,曾有朋友表示愿意译成日文发表,条件是“痛下针砭”,以便警醒“狂傲的日本人”。我没有采取这一策略,原因是意识到自己的阅读,受制于“中国的”而不是“日本的”问题。借用鲁迅《(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语,我的写作,“并非想揭邻人的缺失,来聊博国人的快意”。在我看来,每个国家的知识者,都应该首先关注并鞭责本国政治生活及精神文化的发展;学有余力,方才“负有刺探别国弱点的使命”。我对日本的阅读,带有浓厚的中国问题意识,尚停留在借日本“阅读中国”的水平,这也是我自居日本学“外行”的原因。另外,作为“旅人”,心境超然,不同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国民”,对异国生活及情调多取鉴赏态度。鲁迅赞赏厨川白村对本国世态“一一加以辛辣的攻击和无所假借的批评”,但也称:“我先前寓居日本时,春天看看上野的樱花,冬天曾往松岛去看过松树和雪,何尝觉得有著者所数说似的那些可厌事。”

自忖没有本事兼及中国与日本、大众与专家,于是有了以上种种自我辩解。这种写作策略,与当下本人的心境相通,没必要另外去“深化主题”、“转换视角”,因而显得相对轻松与洒脱,与前面提及的对优雅阅读姿态的追求大致吻合。

书名《阅读日本》,本不该冒出第四辑所录文章。与其费尽心机打圆场,不如老老实实承认:此乃不得已而为之。

虽说随笔集不同于学术专著,不一定非绕着一个题目打转不可;可没能完成预订计划,心里总不是滋味。

挑了几篇题外之文,一来充篇幅,二来也可见笔者对于“文”与“学”关系的思考。对我来说,探讨中国散文的艺术特征及发展途径,既是一个学术课题,也是一种自我训练。但愿题目的“学究气”,不至于吓跑那些更欣赏“才情”、更追求“潇洒”的朋友。

至于褒贬晚明小品、桐城文章,或者评述学者之文,并非拉大旗做虎皮,暗示自家文章“别有渊源”。我想,这点嫌疑总该可以避免的吧?

题为“结缘小集”,自然是源于周作人的《结缘豆》。像《燕京岁时记》所述的,于佛诞日“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这种雅事如今难得一见;不过,学周氏以文代豆,与读者结缘,倒是不妨试试。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一日初稿,七月十七日改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日本印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平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232988
开本 16开
页数 1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6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