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乌托邦/经典通读
内容
编辑推荐

《经典通读》是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乌托邦》第一次向人们提出公有制的问题,并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渊源,必须消灭它。在《乌托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 ,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安乐死、尊重女权、宗教多元等与现代人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他创造了“乌托邦”一词,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思想也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来源之一。

内容推荐

《乌托邦》这部巨著是莫尔1516年出使荷兰期间用拉丁文撰写成的。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一说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乌有之乡”。

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由于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人们很喜欢海外奇谈式的著述,莫尔正是选择这样的手法,既避开了专制统治者的猜疑,又投世人所好,使得自己的著作能够经世不衰。

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莫尔一方面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满足人的情感和兴趣。另一方面,他又能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在《乌托邦》这部不朽的著作中,他为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劳苦民众慷慨陈词,大声疾呼。他指出了造成这种痛苦的根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措施。而当时大多数人文主义者主要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不可能在利益上和人民大众取得更大程度的一致。不可否认,莫尔超越了那个时代。

《乌托邦》全书分为两部分。莫尔在第一部分中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当局以严苛的刑罚对待下层群众,盗窃犯被处死的比比皆是,“有时候竟会有二十多人被同时送上绞刑架”,严酷的刑罚使得原本小偷小摸的人最终成为危险的大盗,给无辜的平民带来了灭顶之灾;贪婪的贵族和乡绅通过发动“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来增加他们的利润,把千千万万的人逼人悲惨绝望的境地。莫尔写道:“你们的羊,曾经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而现在却变得那么贪婪、那么凶蛮,甚至于开始吃人。”他对那些圈地者深为痛恨,将他们斥为“寄生虫”。他写道:“那些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用一条栅栏把成千上万亩土地圈起来……很多佃农被迫流离失所,漂泊不定。”

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莫尔将自己对人类美好国家制度的憧憬投射在他所假想的乌托邦岛上。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政治方面,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做主。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共和国的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只有由深明事理的哲学家和学者担任政府官员,才能把粗野、不文明的人民引到那种迄今优越于几乎所有凡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社会中。乌托邦社会由自由公民和奴隶构成。乌托邦不存在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在乌托邦人看来,任何公正的法律,都是简单而又明了的,越简单明了的法律就越能为广大人民所学习和掌握,而一个人人懂得法制和人人掌握法律的社会必定是安宁幸福的。

在经济方面,乌托邦实行财产公有,农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乌托邦人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都是按计划调节的。他们在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讲求经济效益。在乌托邦没有货币,不存在商品流通。莫尔认为,货币是万恶之源——“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暗杀、变节、放毒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消失了。”人们视金钱如粪土,那些披金戴银、满身珠光宝气的人在乌托邦人的眼中,不过是些丑角罢了。

在科学文化方面,乌托邦人注重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将人们心智的发展作为目标。城市居民轮流被派往农村去学习农业,这样可以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生活。在乌托邦,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保持下来。乌托邦人注重科学文化的发展,在音乐、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哲学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另外,他们还很注重学习外来文化。

在社会生活方面,乌托邦人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这并不排除个人单独从市场买回食品,但很少有人会这样做。家庭伦理在乌托邦人观念中意义重大,每个家庭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子服侍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解除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犯有罪行的人是永远不允许再婚的。有时已婚夫妇感到不太情投意合,如果他们互相同意离婚,可以各自另寻伴侣婚配,但这要经过元老院的批准,因为他们认为准许任意离婚可能使已婚者失去信心。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并对促进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宗教方面,乌托邦人可以自由地宣扬自己的宗教。那里历来就有一项古老的制度:任何人不能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责罚。但在所有乌托邦人的心目中,只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密特拉。这个神是威力无边、奥妙无穷,是永恒的。人们称他为父,并把万物的起源、生长、发育、演化等,都归之于他。乌托邦人尽管信仰不一,却在这点上相一致。

在对外关系方面,乌托邦人很重视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交往。他们信奉和平友好,他们认为通过战争获得的荣誉是极不光彩的。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不会回避战争。乌托邦人在固定时间参加军训,以备战时之需。但是,他们绝不轻易发动战争。他们出战仅仅是为了保护本国领土,或驱逐侵入友邦的敌人,或出于怜悯某个受压迫的民族,而用武力把他们从暴君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这是人类的同情心所激起的行为。

此外,莫尔还对乌托邦的人口、教育、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婚嫁习俗、语言文字、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目录

编者的话

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间

——《乌托邦》导读

托马斯·莫尔向彼得·贾尔斯问好的信

第一部

第二部

城市

乡村

工作

官员

社会生活

婚姻家庭

旅行

财产观

学术研究

法律制度

奴隶

战争

宗教

乌托邦人对快乐和德行的理解

第二部终

试读章节

城 市

在这片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你很难想象竟然存在着54座城市,并且每一座都是那么雄伟壮丽。虽然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不同、居民不同,但有着共同的语言、传统、风俗和法律。这也从某方面证明了他们悠久的历史。各个城市之间虽然也存在差异,却不存在冲突和争执。事实上,每个城市的布局相差不大,甚至只要地势条件允许,这些城市的外观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或许乌托邦人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考虑。城市之间的距离都不太远,最近的相隔不到24英里,最远的也不超过一天的脚程。各个城市之间往来方便,交流联系也很频繁。每年每个城市都会有3名老年公民到亚马乌罗提集会,具体商讨关系到全岛利益的大事。每个城市所选派的长者都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在岛上多年的生活使他们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同时也对它充满了感情。正因如此,在每年的会议上,他们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真正地为这个岛国的明天仔细规划。他们代表着所在城市的全体公民来表达对自己国家的设想。没有任何隐瞒,也没有任何忌讳,他们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尽心尽力地为民族的未来无私地奉献所有。

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54座城市中偏偏选中亚马乌罗提作为集会的场所?是不是因为它比其他城市富裕,或是人口众多,或是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事实上,乌托邦人考虑问题从不带任何偏见,之所以选择亚马乌罗提,仅仅因为它位于全国的中心,它的地理位置方便各界代表的到来。在这里集会,所有的代表都可以减少旅途的劳顿。也正是因为方便的地理位置,亚马乌罗提被看成是主要的城市,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乌托邦的首都。

不得不承认,乌托邦的城市布局堪称完美,每个城市所管辖的地域都分配得很适宜,这对各个城市自由平等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好处。任何一座城市都有留待未来发展规划的土地。城市四周每一个方向至少有12英里区域,甚至有些地方还会更宽些。城市问没有流血,也没有战争,因为从未有哪座城市想通过牺牲来扩张自己的土地——乌托邦人一直都认为自己只是土地的耕种者,而不是占有者。土地在他们看来不是要争抢的对象,他们更宁愿一辈子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种,享受一份悠然自得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土地而丧失本属于大家的幸福。

为了保证城市人口的密度,从而合理地利用城市现有的资源,乌托邦对每家每户的人口都有严格的规定:每家成年人不得少于10名,也不得多于16名。这样的数目正好可以保证每个家庭拥有充足的劳动力。每个城市必须有6000个这样的家庭,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促进城市的发展(郊区则除外)。未成年的儿童的数量是不受限制的。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一规定不近人情,但它并不难遵守。如果有的家庭人口超过了规定的数目,而另一家刚好人口不足,那么这两家就可以互补。这也没有什么不适当的,因为在乌托邦,所有的居民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如果整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预期的数目,并且每家每户的人口已经不能再增加了,为了保证城市的发展,凡有超出限制的成年人就要迁移出来,帮助充实其他人口不足的城市。各个城市之间人口资源互相补充,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的长远发展。

假如全岛人口的增长超出了规定的数量,他们就会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在每一个城市登记一定的公民,然后按照乌托邦法律,在邻近的大陆开辟新的土地,在无人的荒地上建立新的居住地,让荒废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如果当地人愿意前来和他们一起生活,他们也会非常欢迎,并与之联合起来共同建设这个新的家园。实行联合后,他们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融成一体,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吸收共同的生活方式及风俗,这样的融合让双方都得到了极大的好处。经过共同的努力,荒芜之地有了蓬勃的生机,清冷的土地变得繁华热闹。乌托邦人就是通过这种明智的方法,使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  乌托邦人不仅解决了自己岛国的问题,而且还帮助了其他国家的发展。当然,对不遵守乌托邦法律的当地人,乌托邦人也不会宽容对待,他们会将那些人从自己圈定的土地上驱逐出去,防止给自己国家的居民和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些人如果反抗,乌托邦便会采取武力手段。乌托邦人最看重的是土地,如果某个民族听任自己的土地荒废,从不去利用,又不让其他需要这片土地的民族使用,那么,乌托邦人就会以这个正当的理由,发动战争。虽然他们爱好和平,厌恶战争,但当有些问题无法用和平的手段解决时,不得不承认,武力和战争也是可以尝试的手段。

假如还有另一种情况,比如乌托邦城市因为很多不可预知的灾祸而导致人口不断减少,又不能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发展的情况下,从岛上其他地区取得人口的补充。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据说,有史以来这种情况只出现过两次,都是由于瘟疫流行而造成的。一旦遇到这种事,乌托邦人就会从先前建立的岛外居住地上调回公民,以保证本土居民的充实。不可否认,岛外居住地也倾注了他们大量的心血,但当残酷的现实逼近时,他们也不得不放弃,因为他们更不愿看到岛上的任何城市有丝毫的削弱。因为这是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这片土地凝聚着几代人的梦想和牵挂,它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他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持和守护他们的祖辈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

P47-49

序言

将经典学术名著全新通俗化编译的《经典通读》丛书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

说起来很有意思,策划这样一套大型普及版学术丛书,源于一次常规的新编辑培训。其间有老编辑教育新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涉猎一定要广,多读书至关重要。大家很自然地谈起应该读什么书,于是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休谟、卢梭、黑格尔、达尔文、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师的名字及其相关著作被提了出来。但接下来的即兴调查却让人大吃一惊!在座的新老编辑近三十人,无论从学历还是所从事的职业看,怎么也属于知识阶层的人,但通读过《政治学》、《战争论》、《相对论》的竟然没有;读过《人性论》、《法哲学原理》、《资本论》的仅有一人;读过《社会契约论》、《物种起源》、《国富论》的两人……大家突然惊奇地发现,对这些名家名著我们几乎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详,阅者寥寥,令人汗颜。

为什么从中学到大学都耳熟能详的这么多传世经典学术名著,我们居然都没有拿起来读一读,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于是我们就此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可想而知,上面提到的这些经典学术名著,读者阅读率低得惊人。令人欣慰的是,同样的调查也表明,相当多的人都非常想读这些“人人皆知”但“人人皆未读过”的学术经典。之所以此前没有读过,与这些经典著作艰涩难懂或篇幅太长有很大关系。作为普通读者,大家只是想简单了解这些学术名著,并不需要深入研究。所以,几千年上百年的历史跨度、不同时期的艰深译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都成为挡在学术名著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鸿沟,是阻碍经典学术名著从“人人皆知”到“人人皆读”转变的关键!

要实现这种转变,让经典学术名著通俗易懂、变繁为简最重要。换言之,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想读、能读、爱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经典通读”。虽然现在我国的出版事业极其繁荣,然而多数学术经典名著至今却尚未有通俗普及本,对普通读者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历史上,康德曾不得不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相对通俗的表述推广普及其《纯粹理性批判》;休谟更不得不作《人类理智研究》,乃至尝试亲自撰写《(人性论)摘要》,以补救其艰深的《人性论》出版时所遭到的冷遇。

鉴于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出二十部经典学术名著,组织一批学有专长的青年学者,编译改写成全新的普及本,推出了这套《经典通读》丛书,希望使普通读者也能来共同领略经典名著的思想精髓,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和充实、提升自我的目的。我们这里所谓的“通读”,就是想通过普及本的通俗化,使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通读经典,而不至于让经典只是成为装点门面的摆设,或成为催眠的道具。

出于这个目的,在内容上,我们一方面将一些大部头经典做了瘦身,力求这个版本能化繁为简,提炼出原著精华;另一方面也对一些文字量虽不多,但因时代久远或表述拗口的知名精短著作进行了大胆扩充,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又质朴流畅。同时在封面、版式设计上,我们也尝试改变传统学术著作的固有风格,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从而使普通读者能把握要旨,轻松、快速阅读。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啃”原著的读者来说,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有“替代”原著的作用,能满足大致了解原著的基本需要;同时,对于想认真阅读原著的读者而言,它也具备了引导入门和辅助补充的作用。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编辑思想难度很大。目前对国内外文学作品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较多,也较为成功,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学术名著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则比较少,像我们这样成规模重新编译改写的更是很少见到。  有些朋友质疑我们将经典通俗化的意义,认为原著难懂可以去看解读文章啊。我们以为,尽管有些经典名著可能不乏有解说性的文本,但这毕竟只是解说,而且还是解说者的“一家之言”,既无法让读者看到作品的原有概貌,也无法让读者领略到作品原有的内涵和韵味。所以,能够通俗展现经典学术著作的原汁原味必要且重要。

大师们的学术著作所表达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顺理成章,但在当时绝对都是超前的思想火花。所以对这些先进思想的表述,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达到通俗易懂、传播普及的程度。正是经过时间长河的积淀和考验,通过现代人自身的理解,才能将其更好地诠释出来。《经典通读》丛书本着这样的理念,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进行推广普及,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人类思想的硕果,真正做到“以文化人”的出版境界。

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丛书面世的一天。我们不敢奢望像康德和休谟自己改写其著作那样使这个通俗普及本也成为经典,但我们确实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能够使读者对经典不再望而生畏,真正实现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

客观地说,受限于能力和水平,这样的一个版本不当之处肯定不少。但鉴于我们美好的编辑初衷,勤奋刻苦的编写态度,请读者原谅我们的疏漏,不妥之处还请不吝批评赐教。

最后,我们还是想说,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精神风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乌托邦/经典通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莫尔
译者 胡凤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69761
开本 16开
页数 1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091.6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1
16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