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通读》是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资本论》主张在国家及个人财富的积累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马克思及其《资本论》,去再度理解和掌握那些分析社会及经济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图书 | 资本论/经典通读 |
内容 | 编辑推荐 《经典通读》是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资本论》主张在国家及个人财富的积累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马克思及其《资本论》,去再度理解和掌握那些分析社会及经济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内容推荐 当您翻开《资本论》的时候,您或许还未曾了解它的厚重与深刻,未曾领略它的瑰丽与丰润,但无论如何,这本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巨著都值得您对它怀有基本的敬意与惊叹!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 马克思还积极投身实际斗争。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即第一国际),并当选为协会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任德国通讯书记。之后,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为第一国际制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深刻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认识。此后,马克思仍热心指导法国工人党、北美社会主义工人党等政治组织,帮助他们改正思想错误,进而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灵魂。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校订,并反复修改第二卷和第三卷手稿,但1883年3月14日,积劳成疾的马克思与世长辞。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论》书稿。马克思死后被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马克思逝世后,《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后来,由考茨基整理出版了马克思计划中的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史的《资本论》第四卷,但考茨基把它独立于《资本论》,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通常所说的《资本论》是指前三卷。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即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贯穿《资本论》全书的中心是剩余价值。具体而言: 在第一卷里,马克思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在第二卷里,马克思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在第三卷里,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此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目录 编者的话 影响人类历史的巨著 ——《资本论》导读 卷一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二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三章 剩余价值率 第四章 工作日 第五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三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二章 协作 第三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四章 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第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四篇 工资 第一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二章 计时工资 第三章 计件工资 第四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五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一章 简单再生产 第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卷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第五章 流通时间 第六章 流通费用 第二篇 资本周转 第一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第二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第三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和周转的周期 第四章 劳动期间 第五章 生产时间 第六章 再论流通时间 第七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一章 前人的阐述 第二章 简单再生产 第三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卷三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二章 利润率 第三章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一章 资本的不同构成和利润率的差别 第二章 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三章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第一章 规律本身一 第二章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第三章 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第四篇 商品及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及货币经营资本 第一章 商品经营资本 第二章 商业利润 第三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及价格 第四章 货币经营资本 第五篇 利润构成与生息资本 第一章 生息资本 第二章 利润的分割、利息率及“自然”利息率 第三章 利息和企业主收人 第四章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第五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第六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第七章 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 第八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 第九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十章 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级差地租 第三章 绝对地租 第四章 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及土地价格 第五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 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第一章 三位一体的公式 第二章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第三章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试读章节 第二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一节 劳动过程 资本家(劳动力的买者)买到劳动力商品后,就要使用或消费它。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驱使和监督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制造特定的使用价值。通过劳动,工人(劳动力的卖者)就在实际上成为按资本家的意愿发挥作用的劳动力,从可能意义上的工人成为真正的工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单从生产物质资料看,与其他社会的劳动过程并无本质的区别。撇开特定的社会形式,先考察一下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然后再阐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劳动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人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劳动加于其上的种种东西,例如原材料、矿藏等等。已经被以前的劳动滤过的劳动对象,称为原料。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并非任何劳动对象都是原料。劳动对象只有在它已经通过劳动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是原料。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者利用某些物品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把它们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物品。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广义地说,除了那些把劳动的作用传达到劳动对象、因而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充当活动的传导体的物以外,劳动过程的进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都算作劳动过程的资料。这些东西虽不直接加入劳动过程,但没有它们,劳动过程就不能进行,或者只能不完全地进行。 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过程结束后的产品是一个使用价值,是适合人的需要而改变了形式的自然物质;劳动和劳动对象在此结合起来,对象因凝结了劳动而改变了形式。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当一个使用价值作为产品退出劳动过程的时候,另一些使用价值,以前的劳动过程的产品,则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劳动过程。同一个使用价值,既是这种劳动的产品,又是那种劳动的生产资料。所以,产品不仅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同时还是劳动过程的条件。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原料、劳动资料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起的特定的作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随着地位的改变,这些规定也就改变。 资本家按照自己选定的生意,去商品市场上购买到劳动过程所必需的一切要素:物的要素生产资料和人的要素劳动力;然后,资本家就让劳动力用生产资料为他生产。但劳动过程生产使用价值这个一般性质,不会有所改变。但这个劳动过程,就其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而言,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二是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资本家支付劳动力一天的价值,在这一天内,劳动力就像出租一天的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归资本家使用。资本家买来劳动力,就把劳动当作活的酵母,合并到各种死的、同样属于他的产品形成要素中去。在资本家看来,劳动过程只是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而他之所以能够消费这种商品,只是因为把属于资本家所有的生产资料加到了劳动力上。劳动过程成为资本家购买的各种归他所有的各种物品之间的过程。 第二节 价值增殖过程 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所以资本家必须制造使用价值——产品。资本家所关心的只是价值增殖,这要求一要生产一种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一种可用来出卖的商品,二要生产一种其价值大于生产它所必需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总和的商品。总而言之,资本家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商品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生产过程,又是价值生产过程。每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它的使用价值中的劳动量决定的,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也是同样适用的。所以,要先计算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劳动表现为具体劳动。原料和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和结果;从价值形成过程看,则劳动已不具有特殊性质,只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而原料则只作为劳动的吸收器,产品只是所吸收的劳动量的测量器。 把劳动力的价值与其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区别开来,是理解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劳动力必须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本身的独特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是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通常用工资表示)更大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资本家按照商品价值规律去购买劳动力,用货币支付了劳动力价值,把一天的劳动力买回来。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得到实现时,让渡其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即为买者即资本家所有了。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使用劳动力时,必然要尽可能延长价值形成过程,使劳动力生产创造的价值大于购买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资本家使用劳动力的过程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构成劳动过程的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在此,运动只是从质的方面来考察,从它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从目的和内容方面来考察。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同一劳动过程只是表现出它的量的方面。所涉及的只是劳动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只是劳动力被有用地消耗的时间长度。进入劳动过程的商品,已不再作为在劳动力有目的地发挥作用时执行一定职能的物质因素了,而只是作为一定量的物化劳动来计算。无论是包含在生产资料中的过去劳动,还是通过劳动力的活动才加到生产资料中去的劳动,都只按时间尺度(即小时、日等等)来计算。当然,被计算的只是生产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资本家监督工人劳动,不让工人浪费劳动时间,资本家也不会允许不合理地消费原料和劳动资料,以免造成物化劳动的过度消耗。剩余价值都只是来源于劳动在量上的剩余,来源于同一个劳动过程的延长。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资本家占有的劳动,究竟是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还是复杂的、较高级的劳动,都不会对价值增殖过程发生影响。在每个价值形成过程中,高级劳动总是要化为社会平均劳动。所以,今后为便于分析起见,总是假定资本使用的工人是从事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 P30-33 序言 将经典学术名著全新通俗化编译的《经典通读》丛书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 说起来很有意思,策划这样一套大型普及版学术丛书,源于一次常规的新编辑培训。其间有老编辑教育新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涉猎一定要广,多读书至关重要。大家很自然地谈起应该读什么书,于是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休谟、卢梭、黑格尔、达尔文、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师的名字及其相关著作被提了出来。但接下来的即兴调查却让人大吃一惊!在座的新老编辑近三十人,无论从学历还是所从事的职业看,怎么也属于知识阶层的人,但通读过《政治学》、《战争论》、《相对论》的竟然没有;读过《人性论》、《法哲学原理》、《资本论》的仅有一人;读过《社会契约论》、《物种起源》、《国富论》的两人……大家突然惊奇地发现,对这些名家名著我们几乎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详,阅者寥寥,令人汗颜。 为什么从中学到大学都耳熟能详的这么多传世经典学术名著,我们居然都没有拿起来读一读,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于是我们就此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可想而知,上面提到的这些经典学术名著,读者阅读率低得惊人。令人欣慰的是,同样的调查也表明,相当多的人都非常想读这些“人人皆知”但“人人皆未读过”的学术经典。之所以此前没有读过,与这些经典著作艰涩难懂或篇幅太长有很大关系。作为普通读者,大家只是想简单了解这些学术名著,并不需要深入研究。所以,几千年上百年的历史跨度、不同时期的艰深译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都成为挡在学术名著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鸿沟,是阻碍经典学术名著从“人人皆知”到“人人皆读”转变的关键! 要实现这种转变,让经典学术名著通俗易懂、变繁为简最重要。换言之,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想读、能读、爱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经典通读”。虽然现在我国的出版事业极其繁荣,然而多数学术经典名著至今却尚未有通俗普及本,对普通读者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历史上,康德曾不得不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相对通俗的表述推广普及其《纯粹理性批判》;休谟更不得不作《人类理智研究》,乃至尝试亲自撰写《(人性论)摘要》,以补救其艰深的《人性论》出版时所遭到的冷遇。 鉴于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出二十部经典学术名著,组织一批学有专长的青年学者,编译改写成全新的普及本,推出了这套《经典通读》丛书,希望使普通读者也能来共同领略经典名著的思想精髓,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和充实、提升自我的目的。我们这里所谓的“通读”,就是想通过普及本的通俗化,使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通读经典,而不至于让经典只是成为装点门面的摆设,或成为催眠的道具。 出于这个目的,在内容上,我们一方面将一些大部头经典做了瘦身,力求这个版本能化繁为简,提炼出原著精华;另一方面也对一些文字量虽不多,但因时代久远或表述拗口的知名精短著作进行了大胆扩充,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又质朴流畅。同时在封面、版式设计上,我们也尝试改变传统学术著作的固有风格,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从而使普通读者能把握要旨,轻松、快速阅读。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啃”原著的读者来说,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有“替代”原著的作用,能满足大致了解原著的基本需要;同时,对于想认真阅读原著的读者而言,它也具备了引导入门和辅助补充的作用。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编辑思想难度很大。目前对国内外文学作品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较多,也较为成功,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学术名著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则比较少,像我们这样成规模重新编译改写的更是很少见到。 有些朋友质疑我们将经典通俗化的意义,认为原著难懂可以去看解读文章啊。我们以为,尽管有些经典名著可能不乏有解说性的文本,但这毕竟只是解说,而且还是解说者的“一家之言”,既无法让读者看到作品的原有概貌,也无法让读者领略到作品原有的内涵和韵味。所以,能够通俗展现经典学术著作的原汁原味必要且重要。 大师们的学术著作所表达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顺理成章,但在当时绝对都是超前的思想火花。所以对这些先进思想的表述,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达到通俗易懂、传播普及的程度。正是经过时间长河的积淀和考验,通过现代人自身的理解,才能将其更好地诠释出来。《经典通读》丛书本着这样的理念,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进行推广普及,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人类思想的硕果,真正做到“以文化人”的出版境界。 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丛书面世的一天。我们不敢奢望像康德和休谟自己改写其著作那样使这个通俗普及本也成为经典,但我们确实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能够使读者对经典不再望而生畏,真正实现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 客观地说,受限于能力和水平,这样的一个版本不当之处肯定不少。但鉴于我们美好的编辑初衷,勤奋刻苦的编写态度,请读者原谅我们的疏漏,不妥之处还请不吝批评赐教。 最后,我们还是想说,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精神风采。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资本论/经典通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马克思 |
译者 | 姜晶花//张梅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00697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7-10-01 |
首版时间 | 2007-10-01 |
印刷时间 | 2009-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A123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4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61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