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家口述中国文艺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特殊的书,它最初是一批录音资料,而后再转述为文字记载,这些资料都由文艺家亲自讲述,这些文艺家,无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或日寇占领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在学习和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方面做出成绩的。他们的文艺作品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教育了群众,现在仍具有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所记载的文艺家自述均来自现保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的一批录音磁带,均由口述转化为文字记载,作者亲身述说使得这些口述资料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这些资料有它们特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可以弥补作家、艺术家研究的空白点,拓宽研究的视角和领域。

目录

艺术家口述

踏上革命文艺的征程

旧事重提

我的演艺生涯

戏坛漫步

延安精神与艺术生涯

浅谈艺术创作之路

我与革命文艺的不解之缘

愿为艺术事业献身

作家口述

我的文学道路

我的文学之路

往事悠悠

战士的胸襟浪漫的创作

人生最贵平常心

心地明净无杂质

我的文学创作、翻译生涯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在华北中学认识了一些同学,他们完全是另外一些人。

我记得有个同学身体特别棒,练得肌肉发达,外号叫“须子”大力士。他天天对我说:“你这身体太弱了,你必须练。”我说:“好,我去练。”华北中学有网球场,我也打网球。

我有两个要好的同学,一个叫黄健,他是我的好朋友。他母亲是日本人,父亲画画,解放后他到台湾去了。他跳撑杆跳很好。我们俩一块跟瞎子黄乡原学唱歌。黄乡原听到我的声音,让我交半费愿意半义务教我唱歌。

还有一个同学叫贾公卓,他母亲是一个遗孀,他父亲是张学良的校级军官,牺牲了。他母亲就他一个儿子,带着他靠抚恤金生活。他非常聪明,河北人,长得非常漂亮,是我所有接触的包括后来见到的人中长得最漂亮的一个。1936年美国电影在北京已经很流行了,当时《茶花女》的男主角是罗伯泰勒,那时他很年轻,很漂亮,所谓美国三代小生,是当时的美男子。我认识的女同学几乎都在自己梳妆台或书案上摆着他的照片。我这个同学几乎可以和罗伯泰勒乱真,只是鼻子稍微矮一点儿,但他的鼻子也很高,他是我当时最好的朋友。

我哥很喜欢运动,撑杆跳还参加过华北的运动会,参加过排球队,受他的影响我也喜欢运动。我也跳撑杆跳,在中学运动会上还得过第二名,黄健第一名,他跳三米五,我跳三米三,当时全国运动会最好的记录是四米。我哥哥一到冬天就去滑冰。1936年冬天,哥哥带我去滑冰,在滑冰场上我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叫谢广黎。

我问她:“家里还有什么入?”

她说:“我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我说:“你哥哥叫什么?”

她说:“哥哥叫谢广京。”

我哥哥有一个同学叫谢广京,于是我问她: “是不是住在宫门口那边?”

她说:“对。”

结果她就是我哥哥同学谢广京的小妹妹。

她大概十一二岁,刚刚学滑冰。我带着她溜,于是她就跟我熟了。我教她学花样,溜里弧圈、外弧圈,溜八字啊。小女孩跟我混得很熟。就在中南海南海那儿。那时候中南海是公园,我们每天去溜冰。

快到正月十五,天气逐渐热了,冰场上已经有薄薄的一层水了。有一天我和她练八字,人越来越少了,晚上灯都亮起来了,我们俩还在那儿,已经宣布滑冰结束了,小女孩还兴趣很大。

我拉着她滑,免得她摔跟头。这时过来一个女孩子,和我同岁,她来找谢广黎,说:“妹妹,怎么还溜冰啊,该回家了。”我回头一看,她个不太高,穿了一件阴丹士林旗袍,蓝色洗过的,洗过后有白的线,显得非常朴素、雅致,上身罩了一件白色翻毛短皮袄,显得脸特别光彩。

她眼睛不太大但很有魅力。她一见我和她妹妹很熟,我们俩都愣住了,大概有一两秒钟。她叫谢广嫩。她把她妹妹拉到一边小声说:“你认识他吗就跟他滑冰。”她妹妹说:“他跟我可好了。”这她才跟我说话。我们一见面心里都有点什么东西,然后我们换了鞋回去。

她骑自行车,我也有一辆自行车。她家住在和平门的顺城街,我住在前门,本来可以分手了,她可以骑自行车带她妹妹回去,结果我们推着车一路走一路谈。谈到她姓什么叫什么,家里有什么入,她家过去住在宫门口那边,现在搬到顺城街来。她家是广东番禺人,我们说惠州话。她父亲在南京,是铁道部的次长(副部长)。

一进她家,有门房、花墙,一个月亮门进去是个两层楼,两边还有厢房。我一直送到门口就要走了,她一定让我进去坐一坐。那天刚好她母亲不在家,我坐了一会儿,她还不愿意让我走,我也不愿走。第一次见面她就给我洗手,给我剪指甲,男孩子指甲长一点。临走时她说:“你经常来。我妈妈不在,你下回再来见见我妈妈。我妈妈对我们很慈祥。”

后来她妹妹奇怪地说:“你们俩什么时候认识的?怎么那么熟啊?”她不懂。

第二天上学了,我把书打开好像看不见字,全是女孩子的头像,很秀气,头发微微有点烫。后来我勾了一个轮廓,我一打开书她的样子就在书里,几乎看不下书去了。这是我的头一次,这种状态大概有一个礼拜后才逐渐淡化。

我开始并不知道她爸爸是次长。我们之所以没有继续下去,就是我觉得我的家庭属于中下层,我父亲最高一个月挣七八十块钱,有时工作不太好时挣五六十块钱。那时五六十块钱还是可以过的,七八十块钱就更从容一些。

我记得,那时开始有毛衣了,我很想要一件。她给我织了一件毛背心,墨绿色的,从此我就非常喜欢墨绿色。后来我买了一件皮夹克,大概十几块钱,是我母亲给我的钱,下面穿了一条西装裤,裤子是咔叽类的,那是我唯一的一条好裤子。这个女孩子从来没有挑剔过我的衣着。

第二次又到了礼拜天,我忍不住还是去了。我这次去,她家里有她母亲、她、她妹妹、一个做饭的女佣以及一个门房。她陪我玩,教我打扑克。她母亲进来,她母亲脑门很高,眼睛很大,四十多岁。她问我叫什么?当时我回答了,并说:“我还认识谢广京。”谢广京那时好像已经考上剑桥航空学校。她母亲知道我是广东人后特别亲切,留我吃饭,还给我夹菜。后来有机会我就去她家。

P10-12

序言

         序

            黎辛

这部书是《百位文艺家口述资料抢救整理与研究》科研成果的一部分,共收录了其中15位文艺家口述。

这些文艺家,无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或日寇占领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在学习和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方面做出成绩的。他们的文艺作品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教育了群众,现在仍具有现实意义。林默涵是文艺理论家,他说工作需要他写什么就写什么,需要他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有代表性的。

解放区的作家深入生活有方便的条件,草明几十年去过好多个工厂,“参加实际工作,了解工人生活、生产与内心世界”,被称为反映现当代工人生活的“经典作家”。

在延安,毛泽东与文艺家接触最多,草明回忆1942年4月11日她与欧阳山应邀与毛泽东谈话,她说,欧阳山讲一段,毛主席讲一段;欧阳山又讲一段,毛主席又讲一段。毛主席不仅仅专心听人讲话,尊重对方,而且分析他人的观点,并立即做出自己的反应。草明又说:“我觉得这次谈话很好,使我认识了到工农兵中去,既可以改造思想,又可以消灭宗派主义,又可以有创作源泉,一举多得。”

欧阳山尊生动地描述了他与毛泽东打乒乓球的情景,他知道毛泽东工作忙碌,医生希望他多活动活动,欧阳山尊故意把球抽得很远,让毛泽东跑去捡球,毛泽东发现了他的“阴谋”,也“啪”的一下子把球抽得很远,然后哈哈大笑地说:“这回你也该捡捡球了,我报复报复。”  

书中也有文艺家回忆与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接触的;还有人回忆与各根据地领导人接触的鲜为人知的事例。那个年代上下一致,都按毛泽东1936年在保安说的“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了”去做,重视、关心文艺,使文艺发挥了空前的巨大作用。

许多文艺家谈到个人文艺经历时,往往深入浅出地把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性认识提高到理论高度。也有文艺家还谦虚地谈了个人的不足,华君武说:“我自己画人像是画不好的,因为我没有经过美术学院严格的素描训练”。“人家叫我自己画我自己的漫画像时,我就画我双手捂脸的漫画像,因为我的脸捂起来了,就不用画脸了”。他还总结出:“画兽难画狗,画人难画手,脸比手更难,一捂遮百丑。”

还有诗人作家谈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柯岩说:我是坚决拥护反“左”的,但是反“左”应该用什么来反,应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来反“左”,不要以左反“左”,也不要以右反“左”,更不要以资产阶级自由化否定革命的一切,泼脏水不能把孩子一起泼掉。文艺家们的口述说明了许多至理忠言。

口述者谈个人的经历,自然地联系到他们所在的许多文艺机关团体与相关的活动,从中读者可以看到更大的文艺天地,特别是可以看到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后、文艺整风与延安文艺大繁荣情况,以及文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的巨大作用。同时,可以了解到延安时期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鲁艺、边区文协三大文艺组织及其他一些文艺机关团体的情况。由此可见,文艺队伍在革命队伍中的重要地位。

口述者经历丰富,许多事件是首次披露的,许多精彩片断与生动情节是正史中没有记载的,可以弥补中国解放区文艺史、抗战文艺史和延安文艺史史料的不足。

在口述文章的前后,附有每位文艺家的简历与主要作品目录,可帮助读者对口述者有更多的认识。整理研究者是花了心血的。

总之,这项科研成果,内容丰富多彩,思想先进与解放,理论联系实际,对研究现当代文艺家的创作与活动和现当代文艺历史都有借-鉴作用。

2007年5月1日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后记

本书所记载的文艺家自述均来自现保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的一批录音磁带。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文化部关于党史征集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馆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采访编辑小组,工作任务就是采访著名作家艺术家,特别是抢救那些他们经历过或了解的“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学艺术史中尚未挖掘出来的“活资料”,并进行了现场录音、拍摄,保存了一批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具有丰富的内容,它不仅记录了口述者个人的革命经历和创作活动,还涉及到我国现当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口述者与一些著名人物的交往,有些史料仍鲜为人知。

为了使这批口述资料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与开发,显现其内在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以弥补作家、艺术家研究的空白点,拓宽研究的视角和领域,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成立了“百位文艺家口述资料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申报了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并得到批准于2003年立项。

课题组成员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口述资料进行梳理、钩沉,查找了大量有关史料,并多次走访口述者、知情者及家属,做了大量的文字与研究工作。这批口述资料的采访者为:李立、叶俊英、刘宪、武芬庭、曾芸、陆华、胡月平等,他们为课题留下了宝贵的录音资料,他们的辛勤劳动已融入了成果之中,由于他们每人都承担了多次采访任务,因此,在每篇文章中,就不一一署名了。

在课题申报、整理与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得到了文化部艺术学科规划领导小组和院领导、所领导、科研处的关心与大力支持;同时,还得到了老一辈文艺家的热情指点、参与,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课题成果能够以图书的形式早日与读者见面,得利于文化艺术出版社的鼎力相助,尤其是沈悦苓副总编、胡晋责编为此书出版做了精心策划和编辑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书杀青之际,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本书仅出版了该成果的一部分。由于我们的学识有限及口述者的个别口误,疏漏、错误在所难免,热切地希望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百位文艺家口述资料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家口述中国文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廉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33233
开本 32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