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共三十七章;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共四十四章全书共计八十一章,约五千字。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也是一部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本书在忠于原书解的基础上,力求译文通俗易懂,并添加了妙趣横生的中外智慧案例,读后可启迪人的智慧,增长人的才干。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本书在忠于原书解的基础上,力求译文通俗易懂,并添加了妙趣横生的中外智慧案例,读后可启迪人的智慧,增长人的才干。
为人之道
壶子心静如水难倒季威
东周时,郑国有一个善于相面的巫师季咸。他能根据人的长相预测人的生死存亡、福祸寿天,甚至能测出在何年何月何日应验。
郑国人怕他说出即将发生的凶事,所以都见他就躲。
列子听说这一奇事后,觉得季成是个了不起的人,心生羡慕,于是对老师壶子说:“我以前以为您的理论和学问是世上最高深的,现在才知道,天外有天,竟还有比您更高明的人在呢!”
壶子听了弟子的话,说道:“我只给你讲了道的外表,还没有讲到实质,你怎么就妄下结论呢?如果只有雌鸟而没有雄鸟,怎么能生出卵来呢?只有浅薄的人才容易被人把心思看透。你明天把季咸叫来我见识一下。”
第二天,列子把季咸请来了。壶子一句话也不说,季咸相完面后便出了门。
列子追上问:“结果如何?,’
季咸压低声音悄悄对列子说:“你的老师气色不好,脸色就像死灰一样,他活不长了,寿命超不过十天。唉!”
列子一听,赶忙跑进屋里,痛哭着把季咸说的话告诉了老师,谁知壶子却笑着说:“不要怕,刚才我给他看的是土一般的面色,心境寂静,止而不动,所以他看到的是我闭塞生机的样子。明天你再把他请来,让他看看我到底能活多久。”
第二天,列子又把季咸带来。季咸看完壶子面相后,告诉列子说:“庆幸啊!幸亏你老师遇上了我!你老师有救了,你不必担心,我看到他闭塞的生机又开始通畅好转了!”
列子又忙进屋把这些话告诉壶子。
壶子依然笑着说:“刚才我给他看的是天地间的生气,我排除一切私心杂念,一线生机从我脚后跟生起,直到头顶。他刚才看到的就是这一线生机。过些时候你请他再来,听他怎么说!”
又过了一天,列子又请季咸来给壶子相面,季咸看完后疑惑地对列子说:“你的老师昨天刚有了一点生机,怎么今天又精神恍惚神若游丝了。我无法给他看相。你告诉他,等他心神安定的时候,我再来给他相面。”
列子进屋把这些话告诉了壶子,壶子说:“我刚才给他展示的是没有任何迹象的空虚境界,所以他看不出什么来,明天你请他再来看看!”
次日,季咸又被请来了。
季咸刚走进屋,看到壶子的面色,便大叫一声,转身就跑。
壶子也大叫列子:“快去把他追回来!”
列子莫名其妙,听了老师的话,拔腿就追。季咸像丢了魂似的,拼命奔跑,列子追赶不上,只得回来,他对壶子说:“季咸跑得太快了,我追不上他!究竟您给他看的是什么啊?”
壶子说:“刚才我让他看的是我的根本大道,但还没完全展示出来,他就跑了。我只是想逗逗他而已,让他无法猜测,就像草遇风披靡,水随波逐流。所以,他刚看我一眼就被吓跑了。”
说完,壶子哈哈大笑。
从政之道
刘邦蓄势待发屈己图大业
秦朝末年,刘邦率众起义,进占沛县。城中父老想推举他为县令,呼声极高。
刘邦推辞说:“当今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并起反秦,如果选择将领不当,就会一败涂地。我不是爱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担心自己才能低下。不能保全沛县的父老兄弟。这件大事,还请各位慎重考虑,推举可以胜任的人来做沛县的县令。” 在场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官,他们顾虑重重,担心大事不成反被秦朝诛灭全家。同时,两人又深信刘邦能成就大事,便极力推举刘邦。
沛县的百姓们也对刘邦说:“我们早就听说过您,日后您定是大富大贵之人。况且我们已经占卜过了,没有人比您更为吉利。如果您不当县令,还有谁能当呢?”
刘邦又多次推让,但别人谁也不敢担此重任,最终还是刘邦做了沛公。
秦被灭后,项羽分封诸侯,又把刘邦封为汉王,并拨给刘邦三万兵马(原来刘邦有十万兵马),随同他前往汉中。众人都不服,认为这是项羽借机削弱他,都主张与项羽决一死战,而刘邦却接受封号,前往汉中。
汉王刘邦率这些人马前往汉中,所经过的路线有两条:一是直走南通往汉中的谷道,南端的谷口是汉中的南康县;一是向西到达眉县西南,走斜谷。再入褒谷。刘邦选择了从杜南,经蚀中然后西行到达眉县,由眉县西入斜谷,经斜谷再由关中到达汉中。
刘邦与将士们一路西行,到达眉县西南,随后大军有序进入斜谷。斜谷道路狭窄,泥土带着湿气,几万大军一字行进于峡谷之中,蜿蜒有十余里之长。
自进入斜谷,穿越秦岭,又是一番景象。谷底的两侧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飞鸟哀鸣猿猴啼,一片凄凉的景象。只有头顶上的那一线天空,还能让士卒们寄予希望,这就是有名的古栈道。行进在峭岩陡壁的栈道上,下面便是万丈深渊,人马从这上面颤巍着走过,第一次走这种栈道的士兵,眼睛都不敢往栈道下边看,只是闭着眼睛往前走。
途中,将士们一个个都很沉闷,因为不知道所谓的汉中到底在哪里,离家乡有多远,辛苦征战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会被遣往汉中。一丝忧虑,又有几分恐惧,可终归还是觉得自己的生路只能系在这一线天空的前方。
当将士们将要走出斜谷时,人们回首顾盼,都深深地出了一口长气,高兴地祝贺,一个个都发誓要打回老家,与项羽血战到底。等最后的士兵度过栈道,刘邦却下令把栈道全部烧毁,这一下,全部将士迷惑不解,可又无法辩解,只得听命行事,霎时间,谷内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历尽艰辛修建的古栈道就此毁于一旦。
汉王刘邦这才向众人解释,项羽的探子就在身后,不烧毁栈道不能消除他的怀疑。等我们势力壮大,我们再重修栈道,打回老家,将士们这才如梦方醒,纷纷交口称赞。
果然,项羽听说此事,便对刘邦放松了警惕。刘邦趁机在汉中休养生息,招兵买马,势力逐步壮大。最后,刘邦重返中原,大败项羽,建立了汉王朝,是为汉高祖。
当初沛县父老推举刘邦为沛公,他并非不乐意,而是行以退为进之策,试一试众人是否真的服他。造反是灭门大罪,如果众人不服,必然不成,还是不干为妙;只有众人心服,才利于管束和指挥。同样,进驻汉中,火烧栈道,也是以退为进,最后终成大事。
所以,不争锋芒,只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无进取的态度;偏安一隅,只是蓄势待发的预备过程,而不是苟且偷生行尸走肉地活着。刘邦做到了,就成功了。这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忍耐一时,自然会风光一世。
P29-31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
《道德经》为春秋末期老子所著,老子名李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人,年龄长于孔子,曾担任过周王室的藏书管理工作。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个人道德修养,见当时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西出函谷关,后隐居而不知所终。
《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人事纷争、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宇宙的根本,《德经》讲处世的方略。本书从现代的角度出发重新对《道德经》进行了诠释、分析和感悟,并添加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对《道德经》的参悟而做的禅释。及各朝代名人大家对《道德经》章句的点评,使读者对老子《道德经》的认识更进一步。
在老子看来,圣人一方面爱惜自我、看重生命,不多欲妄作;另一方面,圣人对功名利禄视若尘土,对百姓一视同仁,淳朴虚静,循道而治,因此可以治理好天下。老子认为这种“无为”乃是最上等的“玄德”。老子将“玄德”的源泉归结为万物之本原“道”,认为“道”具有“常无”、“常有”两大特征,它充塞天地,永恒存在。老子主张统治者循“道”而治天下,就是实行“无为之治”,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也是《道德经》全书一以贯之的主张。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字,但它意义深奥,直到今天人们仍未能完全领悟老子透悟宇宙的神智。当下,人们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老子的热潮,老子的《道德经》因此而风靡全球。据调查:在德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道德经》;在日本,《道德经》是企业管理者的案头藏书;在美国,一家出版公司竞花13万美元的天价购买了仅有5000字的《道德经》的英文版权。美国学者蒲克明声称:“《道德经》肯定会成为未来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由此可见《道德经》已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编者
2007年6月
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于老子的书中。
——赫尔曼·赫塞
一本老子书,像一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语堂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道德经》这本书洋洋五千言,是完全没有固有名词的,是用警句和格言来编辑的,但它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手法。《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卢川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