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金刚经的方法学(东方桥读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佛学东传中华以后,各类经典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翻译成汉文,但大多以内容深奥或卷帙浩繁的缘故,不易流行,倒不及几部简化的袖珍般的经典广受僧俗各界的欢迎。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金刚经》和《心经》,以十分简明的文字和生动的比喻,精致地表述了佛教有关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空幻不实,因而不应执著或留恋的思想。本书则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归纳经义要点、解释名词概念等多种手法的结合运用,向读者提供了一个通俗明晓的现代读本,并附《心经》通读串讲,从而使读者对佛经的基本思想有一个结构性的了解。

内容推荐

《金刚经》以十分简明的文字和生动的比喻,精致地表述了佛教有关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空幻不实,因而不应执著或留恋的思想。本书则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归纳经义要点、解释名词概念等多种手法的结合运用,向读者提供了一个通俗明晓的现代读本,并附《心经》通读串讲,从而使读者对佛经的基本思想有一个结构性的了解。

目录

走近东方桥

第一章 圆的哲学

 第一节 形而上的大概念

一 美丽的喜悦

二 圆的比喻

三 形而下的比喻

四 《金刚经》的命名

五 《金刚经》的历史

 第二节 翻译《金刚经》者

一 翻译者是谁

二 编辑《金刚经》者是谁

三 谁是记录经典的人

四 释迦夫子的遗言

五 女皇帝是谁

 第三节 如是我闻的大概念

一 形而上的如是我闻

二 一时的大概念

三 希有世尊的大义

四 一切众生的概念

 第四节 金刚大舞台大银幕

一 两位主角是谁

二 吾爱吾师

三 先觉觉后觉

四 背起您的金刚剑

五 “人”是不会死的

 第五节 十方虚空的概念

一 什么是十方虚空

二 行云流水无所住的比喻

三 无为与说法的比喻

四 释学无边

五 释学无法强为法

 第六节 一相没有相概说

一 为了教化而设相

二 实证一无所得的比喻

三 无为与有为的比喻

四 释迦夫子说教的时间表

五 小结论的比喻

 第七节 般若波罗蜜比喻

一 破般若波罗蜜之名

二 哭的大智慧

三 登堂人室的比喻

四 忍辱分身割肉的比喻

五 释迦夫子说了五个“语”的比喻

 第八节 施舍的比喻

一 施舍是不容易的

二 你的心是什么心

三 释学中有五种眼睛

四 否定否定再否定

五 肯定肯定再肯定

 第九节 文化与宗教的历史哲学

一 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

二 尧舜时代的禅让思想

三 夏商周三代的天人思想

四 孔子的新人文思想

五 释学来中国

第二章 《金刚经》内容归纳分析

 第一节 佛教徒的世界大概念

一 自在的孤独园生活

二 须菩提赞美他的老师

三 让我们进入无馀涅槃

四 大宇宙自强不息的妙行

五 如来就是道体

六 舍四相的竹筏比喻

七 无为法的思想

八 佛法非法的比喻

 第二节 一相无相的大义

一 实无所行的比喻

二 人身如须弥山王的比喻

三 恒河沙数的比喻

四 经在佛塔在的比喻

五 三十二相的变化世界

六 清净心的比喻

七 最上乘的经典

八 果报无数的比喻

 第三节 究竟无我的大概念

一 究竟无我的比喻

二 三心不可得的比喻

三无处不是福

四 一切法相了不可得

五 释迦夫子没有说法

六 无法可得的方法

七 净心行善不住的比喻

八 福德与智慧是无法可比较的

 第四节 化无所化的大义

一 有教无类的度化

二 须菩提起傲慢心

三 无断无灭的生化原理

四 不受不贪才是真菩萨

五 威仪寂静的如来道体

六 一合理相不可住

七 知见不生的概念

八 应化非真下课的大概念

九 记梦中梦的故事

第三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名篇选读

 第一节 人物故事

一 舍利子是什么样的人物

二 舍利子去找释迦牟尼

三 一年后的舍利子

四 阿难是谁

 第二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一 《心经》名篇选读

二 名词说明

三 语体文《心经》选读

四 诗选读

试读章节

一 为了教化而设相

孔子的道,以一以贯之;释迦牟尼的道,以菩提心贯之。这个“一”,这个“心”,是同一个原点: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智慧的实相。实相是无相,无相而有相,是为实相。无相的相,方是实相。这种造句法,若根据逻辑的法则: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再肯定。若写成文字,则为:智慧的实相,非一相,非异相,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有无俱相,离一切相,即离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破一切相,破到极处,就是破一切妄念。妄念尽除,不真何待?不回归原点又能到何处去呢?所以说,释学无法,非法,非非法,不执著于一切法。一切法,皆非法。

高明的导师,为了众生,为了弟子,能让他们明白什么是“道”。因为他们已经开悟了。一个已开悟的人,做老师的人,当然更希望他的学生更开悟。就像孔夫子教他弟子,也有层次上的差别。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心求通而未得。启,开其意也。悱,口欲言而未能。发,发其辞也。隅,角也;言物之方者,有四角。不复,不再教之,即教之也。他的意思是说:不是心里想求通而未通的,就不要去启示他;既然他已启示了,就帮助他。不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就不要开导他;既然开导了他,就要帮助他知道更多。如果举一个角给他,他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就不要再教导他;不再教导他,就是教导他,让他反省。因此,孔夫子设四教,即文、行、忠、信,教导他的弟子。文,就是诗书礼乐;行,就是修治品行;忠,就是存心忠厚;信,就是与人信实。孑L子设此四相以教化他的弟子。

释迦夫子为了教化他的弟子,就设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相果位。什么是须陀洹?就是“人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什么是斯陀含?就是“往来,而实无往来”。什么是阿那含?就是“不来,而实无不来”。什么是阿罗汉?就是“实无有法名”,不着我、人、众生、寿者相,此即名为阿罗汉。

这四果位中皆有“无”字:无所人、无往来、无不来、无有法,是谓之“无为法”。所以须菩提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于此四果位中,可以证实。须菩提不承认自已是得了“阿罗汉”果,所以释迦夫子才说:“你是好寂静的阿兰那行者。”

这四果位,是基本的功课,但也有等级之分:第一,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知欲即当避免,此果是初生果。第二,不往来,是不再蹈境,即果之长大也。第三,不来,是离去欲境,即果之成熟也。第四,离欲,是脱然除欲,即果之已收也。最后,要能做到如孔夫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绝,然后才能升级到中乘、上乘。中乘,就是独觉;上乘,就是大彻大悟,能自利利他,与宇宙同体,同样的慈悲。宇宙的慈悲,是没有分别心的,没有上下尊卑,没有任何阶级,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无边无涯。说简单些,就是您要学会小乘、中乘的绝活,然后才能大摇大摆地走出来;跳进去,跳出来,不靠任何力量,就像宇宙一样地运行。这就是上乘的法门,亦非法门,也就是“无定法”的道理,形而上的。

至于释迦夫子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须菩提连这个念头皆没有,哪来的乐阿兰那行果位呢?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须菩提,你真是一个乐于寂静的行者啊!”寂静,就是彻底清净的人,生活在宇宙的大厦里,自由自在,不知其乐也为何。这就是释迦夫子对须菩提的品语,也就是“印证”。

二 实证一无所得的比喻

一个人,如果他已承认他已得了四果位,那这个人,就没有进步了,也就是着了相。要知道,四果是一个“假设”,是用来教化众生的阶梯,不是真的。真的,是没有什么相的。“贤圣”、“凡夫”的名称,也只是假设而已。为什么要假设许多名目呢?因为假设是有为法。没有有为法,又怎能表现出无为法来呢?所以,般若妙智慧,处处在破执相,破一般众生贪着的有为法。

又假设“庄严佛土,燃灯佛,须弥山”的比喻:佛土,就是净土。何处是净土?何处皆是,皆不是。所谓庄严净土者,并不是我们一般人心里所想的那样庄严,看到那样金碧辉煌,有山有水,好美好清净的好地方的色相,而是非相法身,无形的真土,没有形质可以取,没有色相可以观看的法性庄严。如果我们真的看到、摸着,那已不是庄严净土了,失去清净心,就落在有为法之中了。

释迦夫子对他弟子讲了一则故事,这个故事是印度的神话故事。他说:在很古很古以前,有一位燃灯佛,他有一个弟子叫如来。有一天,燃灯佛向他弟子说:“你学到了什么?”如来回答说:“了无所得。”他的意思是说:一切皆空,没有“有”,也没有“无”,连“空”也没有。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P40-4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金刚经的方法学(东方桥读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东方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87670
开本 32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2.1-49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