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什么是美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什么来美国?为什么来了就不肯离开?很多人都尝试着给出答案。

这本书,并不是唱给美国的赞美诗。

每一片阳光洒过时,留下温暖,也留下阴影。这些文字,也许能给试图回答问题的你,提供—个不同的思考视角。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勤奋女生的随笔,记录着作者爱岑在美国的一段经历。除每天学习之外,她抓紧空余,将到的人、经历的事、走过的地方、书上看到的、课堂听到的、朋友谈到的,留心记录了下来。本来都是平常事,留心观察,快笔勤记,日积月累,汇集成书。

目录

序一:勤奋的笔迹

序二:攀登者的咏唱

序三:帮助你回答

前言:问题

Part 1 经济龙头纽约

 人在旅途

 广场,大的?小的?

一、商业晴雨表

二、百老汇的魅力

三、自由与热爱

四、美国精神的发射台

尾声:人民的广场

 公园里的城市——小记纽约中央公园

一、闹中取静

二、美国第一个“公”园

三、都市里的童话

四、人与自然

 牛,守望华尔街

一、牛气冲天

二、华尔街11号——纽约证券交易所

三、百岁老街

尾声:他山之石

 最贵重的礼物

一、家在自由岛

二、来自法国的礼物

三、自由女神的火炬

 尾声:继续走

Part 2 纽约与世界

 枪支垒成的屋子

一、世界大战与联合国

二、为中国做广告

 总有些东西属于全人类——小记大都会博物馆

一、闹市里的圣殿

二、刻在石棺盖上的笑容

三、情人的信物

四、故乡,在异乡

五、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尾声:人类的脚印

 9·11惊魂

一、世贸大楼被撞

二、灾难与我的距离

三、9·11之后的纽约

四、世界是个家庭

尾声:未必是坏事

Part 3 聚焦美国总统

 乔治·华盛顿与弗农山庄

 家住白宫

一、白宫对你敞开门

二、美国第一人

三、能用“伟大”形容的总统

四、当总统犯了错

五、人民的声音

尾声:真正的主人

 大总统和小人物

一、来自布什总统的生日祝福

二、写信给总统先生

三、我的笔友是总统

四、大总统和小小孩

尾声:理直气壮的“小”人物

 美国最好的喜剧演员

一、唯一不需要执照的职业

二、混进白宫的高尔夫球手

三、糗事一箩筐

尾声:谁是赢家

 白宫里的狮子

一、饥饿的狮子——白宫记者

二、最让总统们头痛的“雄”狮

三、狮子的饲养员——白宫发言人

四、狮子的主人——美国人民

Part 4 政治舵手华盛顿

 华盛顿之神——小记美国国会

一、独特的两院制结构

二、阳光下的国会活动

三、国会的监督权

四、国会的调查权

尾声:神的使者

 有一双眼睛

一、摄像机架到了国会

二、帮助你在场

三、第四种权力

 燃烧了40年的美国国旗

一、四十年前那道火焰

二、司法定调:言论自由最高

三、立法反击:《国旗保护法》和宪法修正案

四、珍贵的一票

Part 5 历史重镇费城

 以爱作名片的城市

一、为寻爱而建

二、让历史告诉未来

三、在文化的海洋里

四、海纳百川

尾声:让爱伴你远行

 感谢谁?

一、到牧师家做客

二、火鸡大餐

三、灵魂深处的感谢

四、每一颗星都是一个高贵灵魂

五、马蹄声声

尾声:感谢的理由

 谁的国庆?

一、夕阳下的笑容

二、市长走过来

三、全民大游行

四、做梦也没有想到

五、爱上这个夜晚

Part 6 波士顿秋思

 一间小小木屋

 秋之舞者

一、彩色的海洋

二、与山和水对话

三、和秋叶一起跳舞

四、美的本质

Part 7 芝加哥一瞥

 水波里的火光

一、月光下的灯田

二、湖边风城

三、建筑是城市的名片

四、芝加哥水塔

Part 8 西海岸巡礼

 好莱坞的木桶

一、木桶玄机

二、百岁的孩子

三、在山之巅

 梦想之城

一、战争的胜利者和建设的胜利者

二、美国第二大城市

三、差异与统一

尾声:梦想和现实拥抱

Part 9 有意思的美国特色

 浅薄的快乐

 美国版处子与脱兔

一、春日里的一首小诗

二、读书是一种习惯

三、生命在于运动

尾声:一个国家的文明

 地下面的故事

一、地铁与文化、法律

二、地铁站里的流浪艺术家

Part 10 总是爱着中国

 鸽子会喜欢

一、飞越大洋的鸽子

二、你爱国家,国家爱你吗?

三、停在异乡的鸽子

四、根在何方

尾声:孩子,我们去看鸽子

后记:只是自言自语

试读章节

留学生

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统计,自中国70年代末对外开放以来,到美国留学的中国人总数大约为17万。其中,在校生5万多人,回中国的3万多人,其余8万多人留在美国生活工作。

经过多年经营,他们往往在美国实现了“五子登科”,即,有了学位帽子、妻子、孩子、房子和车子。他们大多成为美国的中产阶级,有体面的工作和社会地位,经济生活富足。

对他们来说,美国哪里都好,唯一不好的是“不是自己的国家”。即使成为美国公民,也难以除去漂泊之感,文化和精神上很难做到扬眉吐气。例如,我的一位伯伯在华盛顿一家律师事务所作合伙人,房子就买了好几栋。他和中国几所著名大学领导保持联络,不断请求:“让我在你们学校作个兼职教授吧。我不要一分钱,就是想回国看看,也做点事情。”

2006年10月23日,美籍华人、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校友谢明向该大学维特比工程学院捐款3500万美元,校方遂将其电机工程学系命名为谢明电机工程学系。这是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系。

然而,真正能成为美国社会中流砥柱的中国留学生依旧凤毛麟角。

专业人士和技术工人

他们在中国有专业背景和独特技能,通常以“技术移民”方式移民美国,一到美国就进人工作状态。其中,既有懂得计算机等高端技能的专业知识分子,也有精通剪纸、厨艺、手工艺术的技术工人。

前者工作稳定,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语言通畅,能够保障生活质量,却很难有归属感。

后者到了美国通常语言不通,要克服很多生活问题,甚至要被比自己早到的中国人剥削。他们在美国通常没有什么社会地位,难免有居人篱下的痛苦和落寞。

我在华盛顿的房东已经80多岁了,和我讲起刚到美国时的生活,还会潸然泪下。他最初在中餐馆做厨师,没钱租房子,晚上就住在餐馆里。当时法律规定,餐馆打烊后必须关灯。他每晚都一个人躺在黑暗里,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不敢开灯,怕惊动了警察会被老板赶出去。冬天,他生病了,没有人开车载他看医生,他哆嗦着走在齐膝的雪地里,一步一步往诊所挪……

“从白变黑的人”和偷渡客

“从白变黑的人”是指那些用合法身份进入美国却滞留不归的人。偷渡客是指那些根本没有合法身份而进入美国的人。这两种人在美国都没有合法身份,都是“黑人”,通常由帮派和老乡在美国接应而落脚生存。他们是在美国最没有社会地位的中国人,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了辛酸血泪。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的家乡有很多中介公司,只要交20万元就可以拥有合法来美国的机会,之后滞留美国。他的钱不够,左邻右舍听说他要到美国就主动借钱给他,不过要收高利息。他亲人都在家乡,债主不怕他不还钱。

在美国,他靠为中餐馆送外卖为生,每月至少赚3000美元,一年4万美元左右。他打算赚5年钱就回国,不但够还债,还够一家人养老。

由于没有合法身份,在美国期间他不能回中国看家人,吃在中餐馆,住在很小的房间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每天开着一辆车在高速路上往返,出入不同社区送餐,有时还会遇到黑人抢劫。他最怕生病,因为没有医疗保险,如果万一生病,只能到中国城去找中国医生,有时还会被这些祖国同胞狠宰上一刀……

有一天,他看不懂加油站的英文,将柴油当作汽油加入了车中。

有一天,警察拦住了他。他不会讲英文,拨通了我的电话,让我问警察原因。警察告诉我说他没有系安全带就开车。

有一天,他开车超速被罚款,接到通知要上法庭,让我陪他去和法官谈谈。  有一天,他和室友伊朗人动手打架,惊动了美国警察,两辆警车开来,20个警察环列两人身边。他让我和警察讲述经过……

与美国人结婚的中国人

有些中国人先到了美国(比如,在美国学校受教育的中国留学生),有正当职业,再与那些喜爱中国、向往东方文化的美国人正常恋爱,进而结婚。这种情况较少。

有些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人,将结婚作为到美国的跳板。她们通常没有受过太多教育,或者只受过基础教育,简单将美国等同于天堂。这种情况较多。

婚姻本来就是一门复杂的功课,就算是同种语言、同种文化中的两个人,真正做到琴瑟相合、两情相悦都不那么容易,更何况是说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文化背景、还夹杂功利目的的异国婚姻?

这种婚姻十个有九个都以离婚收场。离婚后的中国人,十个有九个呆在美国不回中国,反正,他(她)已经通过婚姻拿到了美国绿卡或者公民身份。

剩下那一个不离婚的婚姻多少是以爱情作基础的,其中的中国人也一定是人中龙风,通常会成为中美社会沟通的桥梁。

权贵人士及其亲属 

最近几年,这些人越来越多了,以至于混淆了美国人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准和中国经济水平的判断力。

普通美国人买房子买车还要分期付款,他们用现金一笔就支付了。普通美国人买名牌商品还要考虑一下,他们往往一买就是几个甚至十几个。普通美国人要出门旅游通常提前几个月计划一下,他们心血来潮就坐上了加勒比海游轮。普通美国人有个独门独院的房子植着一块草坪就实现了“美国梦”,他们在旧金山或者洛杉矶的半山上拥有大栋豪宅……

他们过着比美国人还优越的生活,名利权势却都没有了,语言也不甚通畅。有的人,在国内干过违法的勾当,因而有被缉捕归案的风险,精神每分每秒都紧绷着。

无论是以何种身份到美国的中国人,每一个都是一本书,写着外人也许永远读不懂的故事,那里充满了向往、兴奋、震惊、疑惑、挫败、不甘、挣扎、奋斗、苦难、艰辛、认命、适应、超越、救赎、思考与希望……

每当我和这些人聊天,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美国?

为什么来美国?

为什么来了就不肯离开?

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大力量使那么多人宁愿离开自己的亲人、朋友、师长、家乡、语言、文化、民族和国家?P2-5

序言

初识爱岑是在华盛顿的郊外,晤谈了20分钟,她往返赶了5个小时的路程。我想,这是一个不怕委屈自己的女孩子。

此后几年中与她多次见面和畅谈,更多地了解了她的求学与奋斗。我想,这是个智慧、勤恳、奋力前行的女孩子。

两年前有幸参加了她在北京举行的婚礼,夫妻俩绵绵的目光溢出了满心喜悦和无尽期待。我想,这是个感恩、幸福的女孩子。

直到看到摆在面前的这些文字,听到这些从她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咏唱,我怦然而动,心潮激越,难以自已。这是一个多么丰富的心灵啊!她柔弱、敏感、倔强,她坚定、执著、昂扬。她用智慧的眼光求索一切,用炽烈的爱追求人生,从成长的苦难里汲取力量,在不屈的抗争中放声歌唱。她是一个爱国者,用双手捧着赤子之心。她是一个攀登者,超越巅峰也超越自己。她对这一切爱的深沉,所以眼里常含着泪光。

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正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家都很忙,忙到了眼里往往只有别人。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要这样?这些很基本的问题反而无暇自问。华春身处竞争激烈的美国,游走于各种肤色的人群之中,却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本色。她拷问内心,也拷问自己的文化背景;她追寻新知,也追寻灵魂的自由。她一直在人生路、求学路、事业路上努力的攀登,不但享受成功花环的炫目,也留意缤纷色彩下土壤里的暗寂。她一直在向自己诉说,把攀登的痛楚、冲锋的紧张、小憩的甜美和登顶的喜悦娓娓道来。最善于倾听吟唱的灵魂伴侣,其实就是你自己;我们的软弱和力量,都来自于内心;人最终需要面对的,同样是自己的内心。不管是在大洋的此岸还是彼岸,保持内心的独立和清醒同样重要;不管是喧嚣的白昼还是寂寥的黑夜,内心的安宁才是真正的安宁。华春沿着心灵的指引,也不断引领着自己的心灵。想说的她都说了,她解放了自己的灵魂,也叩响了我们的心灵之门。

跟她一起走走吧,看看山看看海看看流云;跟她一起聊聊吧,听听风听听雨听听你的心。

后记

我有个坚持了二十几年的习惯——写日记。

最初,日记里不过是小姑娘的喜怒哀乐:小学时的单纯天真,青春期的成长烦恼,大学里的求学与社团活动,研究生时对专业的严肃思考……

渐渐地,日记内容不一样了。2001年7月之后,我的日记里充满了美国的地名、风景、人物、故事、游记……

2001年12月23日到2002年1月6日,是我在美国求学的第一个寒假,我重读旅游日记,补写当时没来得及写下的思想火花,查找与文章主题有关的资料,将日记修改成有题目有内容的文章。

2002年1月3日,从上午9:30到下午6:03,除了上厕所,我一动不动地在电脑键盘上敲打,一口水不喝,一点东西不吃。夕阳西下,我才想起似乎应该吃一顿饭。我随手将锅放在火上,却忘记了加水,让空锅烧了整整55分钟……

1月7日,紧张的第二个学期开始了,我用读完阅读作业的深夜或凌晨继续写作。我写《秋之舞者》,写到凌晨5点才完,8:30还要爬起来上课。

5月,我拿到了硕士学位。7月底,我参加了纽约州律师资格考试。之后,我每天早上5:30起床,晚上1点入睡,继续写作。

文章满纸书生累。

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关上电脑,在黎明的微光中躺到床上小睡,惊觉浑身疼痛,忍不住问自己:何苦来呢?

我在求名吗?世界上如有一两个人赏识我就足够了。名声不是什么好东西,只是多些不相知的人罢了。名声越大的人越不自由,越容易迷失自我。更何况,文字中的“观点”最容易被攻击,有时候,不但不会给人带来好名声,还会给人带来坏名声。

我在求钱吗?和我付出的时间精力相比,出书能够得来的那点儿稿费实在不算什么。研究金融证券法律的人,赚钱并不太难。发表学术论文、打工、作律师、甚至随便给想留学的中国年轻人写一点经验之谈,都比写这些文章赚钱快多了,也容易多了。

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浪费宝贵的求学时间,顾不得正常的休息和睡眠,“正经”地写着这些“不正经”的文章,我这是何苦来呢?

每当我思绪飞驰、手指狂敲时,心中总是回响着一个声音:“在短暂的一生里,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这声音来自因写《瓦尔登湖》享誉全球的美国作家梭罗。

当年的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在Concord镇的瓦尔登湖畔定居。他住在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木屋里,看书,静思,写作,开荒种地,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5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赏识他,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成功。他得肺病死去后,留下诗文无数,震撼凡俗心灵无数。

当年求学美英的徐志摩主修经济,最初愿望是做中国的财政部长。但是,康桥的柔波给了他更感性的文笔和思维,他竟然“大胆”(这是时人的评价)地走人了诗文领地。字字句句成了千古绝唱,比经济更加直接地走入并拯救了众生的心。我曾经因为他那句“穷尽一生要在茫茫人海中寻一个灵魂的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泪水狂流,心中却充满了知音之叹的欢愉。

当年的巴尔扎克和我一样学着法律,毕业后不想过按部就班的生活当律师,和父亲达成协议:以两年为限,如果在父亲资助下可以写出名气就专职写作,否则就做一个普通律师。他把自己关在破旧窄小的阁楼里,不停思考,不停写作,面对连续退稿的压力,精神几乎崩溃。我曾经因为他在《舒昂党人》中的精彩描写差点忘记了下火车。

他们三个人的生活比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更值得我羡慕,因为他们活在自己该活的领域,做着自己天性中该做的事,他们是自己的主宰。

诺贝尔奖得主以撒·辛格说:“文学像女人,别人为什么喜欢她以及为什么不喜欢她的原因,她自己也不知道。”

拒绝领诺贝尔文学奖的萨特曾感慨说:“小孩都快饿死了,文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文学。

……

摩西奶奶76岁开始学画,渡边淳一28岁开始学写作,我在犹豫什么呢?

追求幸福,不能按别人的曲子跳舞,必须仔细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既然我那么爱写作,就当出书是一次练笔吧。写作和思考一样,要不停训练。如果这本书能够使我在文学路上走得更好一点更远一点,再多缺憾都有价值。作品如同孩子,在优点之外,有很多缺点,永远不会完美。每个妈妈却常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因为,她切切实实经历了别人想像不到的怀胎十月。孩子可以和妈妈割断实体脐带,却割不断永恒而神秘的精神联系。

真正献身写作的人不求名利唯愿文字达于人心。

然而,世界太大了,人生太短了,时间太少了,我能掌握和能创造的东西太少了,我能影响的人和事情太少了。同时,传播理论认为,任何意义的完成,并不完全取决于信息的发送者,更多取决于信息接受者。所以,我不敢奢求这本书对你有任何意义,只想如《水浒传》里的阮小七一样说一句:“一腔热血,只卖给识货的人!”

在这个浮华世界里,大量文字讯息藉着电视、电脑、网络、报纸、杂志、书籍满天飞。谢谢你,选择了这本书。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时间就是金钱”。谢谢你,肯拿出宝贵时间,倾听我的自言自语。

我不希望这些言语成为气势恢弘的交响乐,我更愿意它们像婉转低回的小夜曲,让一个偶然在夜里失眠的人听到后觉得心里不寂寞,并且庆幸:“哦,原来有人和我很像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什么是美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爱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676215
开本 32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