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与诗有关的故事。这些诗不是历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更不是古今评论家们曾反复赞美的经典名篇,而是不能登“大雅之堂”,流传于民间或散存于古代笔记、野史中的作品,笔者将它们称为“野诗”。
“野诗”有的出自诗坛名家之手,更多发自其他人士(包括皇帝、军阀、下层小吏、落魄文人、劳苦农夫、妇女、道士、和尚、商贩、乞丐等)的心坎。这些诗歌的内容无所不有,感情极为充沛:鞭笞残暴,显露洋相,宣扬才智,嘲笑颟顸,贬斥时弊,讴歌正义,讥讽贪婪,哀叹命运……鲜活展现炎凉世态,真实折射时代风云:大多采用俚俗语言来写,往往充满谐趣,有的还蕴含着人生哲理,读起来倍感隽永有味。这是一笔极为可贵的文化财富,可惜未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这本《野诗情趣》选取了其中的144篇,分为“诗园拾趣”、“诗苑晴阴”、“诗林另类”、“诗艺求真”四辑。各辑的内容已在辑页上叙述,不再在此饶舌。
谐音双关,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就是人们熟知的例子。它们表面上是说天气,实际是倾诉爱情,以“晴”来代替同音的“情”,很巧妙。
历代民间创作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佳作,下述故事就很值得
北宋的欧阳修(1007—1072)是著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年轻时就享有盛名。有一个自命为“才子”的人却很不服气,决心去找欧阳修较量一番。
在路上,“才子”看到一户人家门前有一棵大柳树,不由诗兴勃发,放声吟道:
他自以为很有诗意,其实粗俗不堪;想继续吟下去,无奈才穷思尽,只好徘徊树下苦苦搜索枯肠。突然身后有人续吟两句: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
“才子”转身一看,原来是一位穿着粗布衣服的陌生人。此人所吟的两句虽然不是上品,但运用了比喻手法,终究有点诗味。然而“才子”并不以为然,为了解闷,就邀请这位陌生人同行。
两人走到河边,正好有一群白鸭扑入水中,“才子”禁不住再露一手:
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
这更是粗俗至极的货色。他还未想出下句。陌生人已吟出来了:
白毛浮绿水,红爪荡清波。
句子对仗工整、色彩明丽而又形象生动。“才子”的水平虽然很低,但也知道这是好句,内心有点佩服。
跟着他们乘船渡河。这时候,清风徐来,碧波荡漾,使人心旷神怡,于是乎,“才子”又吟出两句:
两人同乘舟,去找欧阳修。
陌生人听罢,望了他一眼微笑着吟道: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才子”想了一会儿,才悟到身边的人就是欧阳修,还悟到后一句的“修”是“羞”的谐音,词带双关。他不由羞愧得满脸通红,过河之后就借故溜走了。
这仅是一则民间故事而已。欧阳修是一位很有修养的人物.未必与无知之徒计较,更未必如此刻薄,但是这类“不知修(羞)”的“才子”确是令人讨厌,有时是需要给予一点讽刺,让他们清醒清醒的。
到了明代,又发生一个异曲同工的故事。
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的秀才欧阳伯乐到省城参加考试,在行李担子上竖一面小旗,上书“庐陵魁选欧阳伯乐”几字,叫人挑着招摇过市。他是有深意的,因为欧阳修是庐陵人,庐陵即吉州,言下之意是自己乃欧阳修的后代;“魁选”是说自己有学问,将名列魁首。
他的狂妄行为激怒了应考的士子,于是有人写诗讽刺:
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
虽知你是欧阳后,毕竞从来不识修。
诗一针见血地指出:尽管此人真的是欧阳修的后代.可是也从来不认识欧阳修。何必拉着大旗作虎皮?结句同样以“修”谐“羞”,很妙。 P9-11
这本书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与诗有关的故事。这些诗不是历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更不是古今评论家们曾反复赞美的经典名篇,而是不能登“大雅之堂”,流传于民间或散存于古代笔记、野史中的作品,笔者将它们称为“野诗”。
“野诗”有的出自诗坛名家之手。更多发自其他人士(包括皇帝、军阀、下层小吏、落魄文人、劳苦农夫、妇女、道士、和尚、商贩、乞丐等)的心坎。这些诗歌的内容无所不有,感情极为充沛:鞭笞残暴,显露洋相,宣扬才智,嘲笑颟顸,贬斥时弊,讴歌正义,讥讽贪婪,哀叹命运……鲜活展现炎凉世态,真实折射时代风云:大多采用俚俗语言来写,往往充满谐趣,有的还蕴含着人生哲理,读起来倍感隽永有味。这是一笔极为可贵的文化财富,可惜未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笔者在孩提时代,就在家长督导下读《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随着年岁增长,阅读空间也不断扩大,一些“杂书”进入了我的视野,于是从中接触到“野诗”。我被吸引了,爱不释手,每有发现就抄录下来。“文革”被抄家时,那个记录本子竞侥幸逃脱灰飞烟灭的命运。“文革”结束后,笔者转到一家出版社担任诗歌编辑,在与古今中外诗歌打交道的过程中,对“野诗”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更加注意搜集,并挑选其中特别有情、有趣者进行分析,在1984年4月和1989年6月,分别编写成《野诗谈趣》和《情趣诗话》两本书出版。大概也算得上是雅俗共赏的缘故,它们很受读者欢迎,还先后被台湾两家出版社用繁体字印行。
退休之后翻阅这两本旧作,感到当时的分析写得太匆忙了,很多问题说得不深不透,有的还存在着错误。闲居岁月,时间充裕,参考书籍也比以前更多,加上这些年又搜集到一批更有价值的“野诗”,感到完全有条件做得更好。因此决定推倒重来——一重新甄选,重新撰写分析。
雅俗共赏,让读者既有所知还有所感,既易于阅读还乐于阅读,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为此,定出了对分析的要求:
除了对词句、典故进行诠释,评价其艺术的优劣之外,顺带阐述一些创作和欣赏的知识;除了述说有关故事及其时代背景,指出思想内涵之外,还对当事人的经历进行简要介绍并评判其人品高下,有的还联系今人今事以作对照。我写的不是严谨的学术论著。因此不作周密的考证:但不愿沦为媚俗的地摊货色,因此坚决杜绝“无厘头”的“戏说”。为了增强可读性,力求将分析写成千来字的散文或小品,让自己的喜恶也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态度是否正确?读者评判可也。
这几年,承蒙众多编辑人士的厚爱,笔者先后在《羊城晚报》、香港《大公报》、《今晚报》、《清远日报》、《中山日报》、《陶城报》、《红枫》、《岭南松》、《文史纵横》、《岭南诗歌》等报刊开设“诗里人生”、“情趣诗话”、“诗园拾趣”、“诗林撷叶”等专栏,将这些篇什推出;《郑州晚报》、《南方日报》、《澳门日报》、《晶报》、《中华诗词》、《散文》、《人间》、《岭南侨星》等报刊,也曾赐我篇幅。在此,顺表谢意。这些篇什发表之后,很多被互联网及其他报刊(包括澳洲、加拿大、美国的一些华文报刊)转载,有的被选进《中华活页文选》、《教师文摘》等权威刊物。有的则被“文抄公”剽窃。
这本《野诗情趣》选取了其中的144篇,分为“诗园拾趣”、“诗苑晴阴”、“诗林另类”、“诗艺求真”四辑。各辑的内容已在辑页上叙述,不再在此饶舌。
笔者读诗已逾60春秋,其中一段时间还以编诗、评诗为业,至今已出版诗歌论著20本,可是在浩瀚的诗海面前仍长怀才疏学浅之憾。这本集子定然还有不少错误,盼有识者指正。
2007年1月 写于广州珠江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