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雅颂--百年来百位老学人珍闻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辑录了100余位老师的老掌故,按一切生命体的四个成长阶段,分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四个部分。“春种”主要是俞曲园领衔的老国学大师,他们为过渡的一代,播种的一代,上继乾嘉学派,下启新学一代;“夏忙”是创造的一代,有陈寅恪等文化托命之人;“秋收”则为专业知识分子一代,前代知识在这代得到收获,如“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们,“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冬藏”则是继承的一代,被政治扭曲,大龙潜隐,他们暂且藏了起来。

内容推荐

辜鸿铭刚到北大任教的时候,学生们看到他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都忍不住哄笑起来。而他,则不动声色地走到讲台上,向下面的学生打量一番后,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那天,他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地向给他行礼的校役鞠躬还礼。而过去的北京大学校长向来是不理睬校役的。此后,他每天出入校门都脱帽向校警鞠躬。

北大新生入学,有名新生拎着很大的包裹来报名,看见路边一个老头,就把他叫过来:“老头,给我看下包,我去报名。”老头等了一个小时,一直不动给他看包。后来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又看到这个老头,他就是季羡林。

本书辑录了100余位老师的老掌故,按一切生命体的四个成长阶段,分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四个部分。

目录

壹 春种

1.俞樾(1821~1907)

2.王闽运(1832~1916)

3.杨守敬(1839~1915)

4.王先谦(1842~1917)

5.孙诒让(1848~1908)

6.沈曾植(1852~1922)

7.林纾(1852~1924)

8.廖平(1852~1932)

9.严复(1853~1921)

10.辜鸿铭(1857~1928)

11.康有为(1858~1927)

12.陈黻宸(1859~1917)

13.蔡元培(1868~1940)

14.章太炎(1869~1936)

15.梁启超(1873~1929)

16.张伯苓(1876~1951)

17.王国维(1877~1927)

18.柳诒徵(1879~1956)

19.陈独秀(1879~1942)

20.陈垣(1880~1971)

21.李叔同(1880~1942)

22.鲁迅(1881~1936)

23.马寅初(1882~1982)

24.马一浮(1883~1967)

25.吴梅(1884~1939)

26.刘师培(1884~1919)

27.吕思勉(1884~1957)

28.熊十力(1885~1968)

29.周作人(1885~1967)

30.黄侃(1886~1935)

贰 夏忙

31.蒋梦麟(1886~1964)

32.沈兼士(1887~1947)

33.张君劢(1887~1969)

34.胡小石(1888~1962)

35.陈中凡(1888~1982)

36.刘文典(1889~1958)

37.梅贻琦(1889~1962)

38.陈寅恪(1890~1969)

39.晏阳初(1890~1990)

40.胡适(1891~1962)

41.陈望道(1891~1977)

42.赵元任(1892~1982)

43.郭沫若(1892~1978)

44.顾颉刚(1893~1980)

45.梁漱溟(1893~1988)

46.汤用彤(1893~1964)

47.熊庆来(1893~1969)

48.钱穆(1894~1990)

49.蒙文通(1894~1968)

50.吴宓(1894~1981)

51.洪深(1894~1955)

52.金岳霖(1895~1984)

53.冯友兰(1895~1990)

叁 秋收

54.林语堂(1895~1976)

55.傅斯年(1896~1950)

56.宗白华(1897~1986)

57.朱光潜(1897~1986)

58.顾随(1897~1960)

59.朱自清(1898~1948)

60.叶企孙(1898~1977)

61.陈子展(1898~1990)

62.张大干(1899~1983)

63.闻一多(1899~1946)

64.方东美(1899~1977)

65.曹聚仁(1900~1972)

66.冰心(1900~1999)

67.俞平伯(1900~1990)

68.樊弘(1900~1988)

69.伍蠡甫(1900~1992)

70.夏承焘(1900~1986)

71.陈翔鹤(1901~1969)

72.梁思成(1901~1972)

73.废名(1901~1967)

74.雷海宗(1902~1962)

肆 冬藏

75.沈从文(1902~1988)

76.周祖谟(1902~2002)

77.梁实秋(1902~1987)

78.贺麟(1902~1992)

79.蒋天枢(1903~1988)

80.梁宗岱(1903~1983)

81.陈序经(1903~1967)

82.叶公超(1904~1981)

83.吴其昌(1904~1944)

84.张荫麟(1905~1942)

85.冯至(1905~1993)

86.匡亚明(1906~1996)

87.束星北(1907~1983)

88.邓广铭(1907~1998)

89.吴世昌(1908~1986)

90.唐君毅(1909~1978)

91.牟宗三(1909~1995)

92.吴晗(1909~1969)

93.萧乾(1910—1999)

94.林庚(1910~2006)

95.曹禺(1910~1996)

96.钱钟书(1910~1998)

97.陈梦家(1911~1966)

98.季羡林(1911~ )

99.程千帆(1913~2000)

100.殷海光(1919~1969)

试读章节

3.杨守敬(1839~1915)

杨守敬,字惺吾,晚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举人。初习商,后潜心于历史地理的研究,绘制了十余种历史地理著作和72幅历代沿革舆地图,被称为清代三绝学之一。精金石之学,善书法,自成一家,对日本书坛产生很大影响,被誉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父”。归国后,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及勤政学堂总教长。著有《日本访书志》,《书学迩言》,《晦明轩稿》等多种著作。

◎杨守敬六岁时,母亲就教他识字读书。8岁的时候,母亲为他请了一位老师覃先生。有一天,母亲准备好酒席,请覃先生吃饭,开席后覃先生夹了一块鸡腿一咬,鸡骨头把牙齿“顶”了一下,覃先生就对杨守敬说:玉香鸡稀烂棒硬。

此时,杨守敬正从厨房双手捧着一碗绿豆汤,奉给覃先生,乃应声作答:绿豆汤翻滚热炀。覃先生听后大吃一惊,小小年纪出口不凡,就高高兴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第二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宜都陆城家家户户门口都挂大红灯笼,覃先生的夫人做了一个鲤鱼跃龙门的大灯笼,覃先生就在灯笼的右面写了上联:龙变鱼,鱼变龙,龙鱼变化。写好后叫杨守敬来对下联。杨守敬问:“老师,我若对上了你奖给我什么呢?”覃先生说:“我书案上的文房四宝任你挑一件。”杨守敬说:老携幼,幼携老,老幼欢欣。覃先生听后,大加赞赏,连说:“好,好,好!”杨守敬随即机敏地爬上覃先生的书案,抱上一块端砚就跑回家去了。

◎杨守敬前去应试。

主考官是知县崔培元,进士出身,五十多岁,脸上有几颗白麻子,在当时还算是一位有名气的清官。他见杨守敬眉清目秀,很是机灵,想逗逗他,就打招呼:“小孩,你过来!”杨守敬走上前来,深鞠一躬,道:“大老爷,有何吩咐?”崔知县见他很有礼貌,更加喜爱,笑着说:“你叫什么名字啊?”杨守敬道:“姓杨,名守敬。”崔知县道:“你来干什么?”杨守敬道:“考童生。”崔知县审视地望着他。杨守敬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我读过孔孟之书,习过周公之礼。”崔知县见杨守敬神情严肃,也就板起脸道:“看来是我有眼不识泰山,不过大凡有才者都会作对,我出上联,你如对得好,自然够格做童生。”杨守敬道:“请老爷出上联吧。”

崔知县想了想,道:年年县试荟豪客。杨守敬眼珠一转,答:次次榜中添仕人。崔知县听了心中暗喜:“这孩子虽然年幼,还真有点才气。”就又道:小孩子滥竽充数,可有真本事?杨守敬见崔知县一再瞧不起自己,很不高兴,还是强压下火气,道:大才人鱼目混珠,哪来妙文章。崔知县越发惊奇,猛然见杨守敬两手墨汁,脏脏乎乎,差点笑出声来。说:小孩子两手黑,横道竖道。杨守敬见崔知县如此出言不逊,再也忍不住了,紧接道:大老爷一脸麻,左坑右坑。崔知县脸腾地红了,本想发作,但一想是自己先不对,怪不得杨守敬,只好一笑了之。这年,杨守敬被取录第十三名童生。

◎杨守敬曾七次公车不第,四十八岁时方绝意科名,专心著述,博学多通,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方志学家和书法家。他四十二岁时曾应驻日本公使何如璋召赴东京出任使馆文化随员。在日期间,搜集流失在日本的中国古籍凡五大车,十万卷册以上。

◎杨守敬同时在日本大力弘扬中国的书法艺术,近代日本书坛崇尚北魏风骨,实多出于杨守敬的倡导,故在今日东瀛有尊杨为书道之宗一说。

◎1889年,杨守敬受湖广总督张之洞邀聘出任两湖书院地理教席。杨守敬一生专治地学,历经师生三代终成《水经注疏》,其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贡献是划分古近代该学科分界的重要里程碑,其中尤以《历代地理沿革总图》和《水经注疏》为代表。与杨同一时代的国学大师罗振玉曾将杨守敬的“地理学”、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推尊为清代三“绝学”。  ◎杨守敬生命的最后时刻,《水经注疏》仍在纂辑、疏证、校理之中。杨在临终前将该书托付给弟子熊会贞,并嘱咐家人每年以租米二十石为熊的衣食之资。熊会贞又经过22年,“书凡六七校,稿经六易,略已初定”。1936年,在熊会贞弥留之际,又将《水经注疏》稿本的最后补订工作再次托付给枝江同乡、燕京大学研究生李子魁。

◎时间辗转到1988年,收录了包括《水经注疏》在内的杨守敬一生40余部重要著作的《杨守敬集》,才陆续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而在这之前,中国史学界成立了以吴晗、范文澜、谭其骧等为主的“重新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委员会”,其目的不过只是为了编绘一部《中国历代地图集》,以供毛泽东读史之用。

4.王先谦(1842~1917)

王先谦,长沙人,字益吾,学人称为葵园先生,岳麓书院的末代山长。晚清巨儒,光绪年间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等职,在朝为官时,不忍李莲英专横跋扈,上折子告御状,后因惧祸而辞官归乡,晚年在长沙任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山长十余年,桃李遍于朝野。

◎王先谦曾刻印袁襞嘉趣堂刊本(袁本)《世说》,当经叶德辉提醒,才知道袁本“讹谬百出”时,便毅然毁版,请叶详加校勘后重镌。

◎王先谦深刻地揭示中国学人普遍务虚图名的弊病说:“窃谓中国学人大病,在一空字。理学兴,则舍程、朱而趋陆、王,以程、朱务实也。汉学兴,则低汉而尊宋,以汉学若人也。新学兴,又斥西而守中,以西学尤繁重也。至如究心新学,能人所难,宜无病矣。然日本维新,从制造入,中国求新,从议论入。所务在名,所图在私。言满天下,而无实以继之,则亦仍然一空,终古罔济而已。”

◎王先谦学术成就最大的方面是史学。他治史的方法大体遵循乾嘉学风,注重校勘。其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是《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其他的注释著作《后汉书集解》、《新旧唐书合注》等也颇见功力,被后代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十朝东华录》是王先谦的又一部重要的史著,至今仍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西文化逐渐交流,中国学者开始著述外国史地,王先谦也顺时于光绪年间撰成《日本源流考》、《五洲地理志略》。一个原先遵循乾嘉旧规的学者,能睁眼看世界,辑成世界地理书籍,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作为一名学术大家,王先谦深知版本校辑的重要,他强调“欲博览遗书,尤以精研版本为重”。他独自校勘或邀人合作而成的《郡斋读书志》、《天禄琳琅书目前后编》、《魏书校勘记》、《盐铁论校本》等都受到版本目录学者的重视。

◎清末湖南三大儒,王闽运主船山书院,王先谦主岳麓书院,叶德辉几为当时中国第一藏书家。

P7-11

序言

薪火相传(代序)

1

刘文典“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在月光下给学生讲《月赋》。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生动形象,见解精辟,听者无不沉醉其中,不知往返。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讲英文课,开学第一天,带来一个皮包。皮包里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林先生操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大讲其吃花生之道。然后,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生。”学生们拍手大笑。

俞平伯在清华讲诗词,选出一些诗词,自己摇头晃脑而朗诵之。有时候他闭上了眼睛,仿佛完全沉浸在诗词的境界之中,遗世而独立。蓦地,他睁大了眼睛,连声说:“好!好!好!就是好!”学生正巴巴地等他解释好在何处,他却已朗诵起第二首诗词来。

梁启超给清华大学学生上课,走上讲台,打开讲义,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简短的开场白:“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接着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点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既谦逊又自负。

蒙文通的考试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那个时代的老师,真真让人向往。

2

知识是累积来的,一代人站在另一代人的肩膀上。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末著名清流张佩纶;陈寅恪的祖父是陈宝箴,父亲是陈三立;叶嘉莹的老师是顾随,顾随的祖父、父亲,都是想要功名而不得,三代苦苦做学问。

这种累积机制,就是传承。

叶嘉莹学成出师,南下的时候,顾随对她说:“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

这重托让叶嘉莹一生都忘不了,她说:

我之所以在半生流离辗转的生活中,一直把我当年听先生讲课时的笔记始终随身携带,惟恐或失的缘故,就因为我深知先生所传述的精华妙义,是我在其他书本中所绝然无法获得的一种无价之宝。古人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所予人的乃是心灵的启迪与人格的提升。 (《顾随全集·序言》)

叶嘉莹一生的工作就是传老师的“道”,成果斐然。无数学子听过叶老师讲诗词,如痴如醉,终生难忘。

文化都是累积来的,文化从源头到流变,就是一个个托命之人传接而来。他们都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形成一种深深的注定的使命感。

他们要传承要托命的是什么呢?

刘师培祖孙三代治学《左氏春秋》,他们传承的就是这门绝技:顾随传承的是词论;周作人传给废名,废名传给沈从文,沈从文传给汪曾祺的。就是一种冷清的、冲淡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行文方式;而王国维、陈寅恪极目远眺,他们要托命的,是中国文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3

老师最重要的作用,是启迪智慧,抹去蒙蔽。往往是一件小事、一句话、推荐一本书或一个动作,就极有可能让学生突然超越蒙蔽,醍醐灌顶,豁然大悟。

俞樾会试考试,试卷中有一句诗“花落春仍在”,被曾国藩赏识,从此学问精进;杨度21岁时一个冬夜,王阄运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廖平若不是小时钓鱼得鱼的偶然事件,也不会成就那么大的学问。

这些点悟人的心灵的人,让我们肃然起敬。相比治国平天下,教育更重要。因为相比物质的贫穷,精神的蒙蔽更严重。

4

把这些老师的故事串起来,就是一部近代文化史。通过这些有魅力的段子,可以一览近代思想资源。

近代思想资源,一为学西方的自由主义,一为学西方的社会主义,一为学西方的保守主义。这其中,有几座高峰。搠于罗素的金岳霖,传于殷海光,再由殷发扬广大;搠于杜威的胡适,由胡发扬广大,此门为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前有上继乾嘉学派的俞曲园、孙诒让等,后有王国维、陈寅恪、吴宓一枝,另有章太炎及黄侃、刘师培一枝,有熊十力、梁漱溟一枝。

书中辑录了100余位老师的老掌故,按一切生命体的四个成长阶段,分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四个部分。“春种”主要是俞曲园领衔的老国学大师,他们为过渡的一代,播种的一代,上继乾嘉学派,下启新学一代;“夏忙”是创造的一代,有陈寅恪等文化托命之人;“秋收”则为专业知识分子一代,前代知识在这代得到收获,如“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们,“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冬藏”则是继承的一代,被政治扭曲,大龙潜隐,他们暂且藏了起来。 《诗经》上说:

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有传授渊源在,文化薪火就不灭,如南山之寿,如日月之永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雅颂--百年来百位老学人珍闻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2421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3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