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上流不下流
内容
编辑推荐

《不上流不下流》由困困所著,针对中国文娱界名人的“人物特写”。共有20组人物,主要分四个部分:一,文学出版业;二,文娱界,三,艺术与电视业;四,其他。在写法上,大部分争取多次、长时间跟踪访问,尝试“非虚构写作”的方式完成。大部分发表于《GQ 智族》。

内容推荐

《不上流不下流》由困困所著,该书“被写作”的对象,都是一直生活在舆论巅峰、被目标受众关注的“高光人群”。而困困以长期贴身访问的全面和平视受访者的视角让读者可以看到一群通透的文娱名流,将这些人的精神内核逐一剥露。

《不上流不下流》被称之为“非虚构写作实验样本”。非虚构写作是指介于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一种写作概念,一直风靡于欧美,近两年由《人民文学》牵头大力推行,受到文艺青年群体追捧。《佛祖在一号线》的李海鹏是非虚构写作的畅销作者之一。

目录

第一部分 没有杀死我的,使我更强壮

第1篇:“向倪震致敬”

附文:才华如同异质病毒——倪氏家族

第2篇:陈冠希:没有杀死我的,使我更强壮

第3篇:费翔:迷失与控制

第4篇:像寻找梦露一样

第5篇:张艺谋:意志的胜利

第二部分 嗡声作响的出版王国

第6篇:路金波和他嗡声作响的出版王国

第7篇:上海沙龙

第8篇:海子,一个时代的故事

第9篇:曹禺和他的外孙

第10篇:现实比虚构更离奇

第11篇:我也爱李海鹏

第12篇:仍有人仰望星空

第三部分 忧伤的老板

第13篇:忧伤的老板左小祖咒

第14篇:崔健没有中年危机

第15篇:伟忠哥是个传说

第四部分 媒体界的菲茨杰拉德

第16篇:台湾往事

第17篇:在路上

第18篇:媒体界的菲茨杰拉德

第19篇:哥伦比亚人

第20篇:中国沙龙女主人

试读章节

倪震在香港的住处位于跑马地,“快活谷马场”北侧,高楼簇新,街道整洁。小道一拐,又立刻置身另一番场景:摊贩林立,灯红酒绿,每一块人行道砖格都被仔细擦洗过,又沾满了黑色污渍,那是被捻灭的烟头或黏糊的口香糖不散的阴魂。两个区域散发着同样的味道——钱味儿,只不过前一个是崭新的连号纸币;后一个是被很多人手摸过的,冒着酸臭和那种雨天没有晾干的旧床单的潮气。

他从云蒂地道的家中出来,想去铜锣湾买两顶帽子。走着,听到身后沙沙响,就像电影片场身手敏捷、沉默寡言的摄影师。是两名狗仔。倪震笑着拜了年,问他们哪家的,对方大声答:“《壹周刊》。”俩人继续拍照,挺有礼貌,问:“买的什么?开不开心啊?”倪震笑而不答。说得越多,故事便越多。路人开始围观,一个老太太看不惯:“你们不要那么坏,让人逛下街啊。”狗仔队也不恼,临走大声说:“多谢你了,阿Joe。”

隔天《壹周刊》登出了照片,配文如下:“你太太在外面帮你补锅(处理烂摊子),你还那么悠哉,你知不知道‘人’字怎么写?”如果以纨绔子论,倪震未免也太不讲究了。他穿一件泄了形的蓝色针织外套,衬衣松垮,牛仔裤肥大,裤脚堆积在球鞋上。相比这身衣服,身形又过于瘦削单薄,好象头顶有根线,硬是拽拉起那副身板,中途还在脸上纵横了几下——他一笑起来,眼角与双颊都有许多小纹路,相书上说,这叫阴骘纹,使人看起来阴郁暧昧。他准时赴约,没有随从,与每一个打照面的人寒暄微笑,有时候,看得出他的努力和刻意。

在八卦周刊的逻辑里,“倪震”已经是个抽象符号:流言蜚语之焦点,身后配有3D版人肉背景,流动影像计有李嘉欣、陈法蓉、姚乐碧、张茆、周慧敏……将一干活色生香的美女汇集一处的,竟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人物。倪震说不愿修饰,并非是品位上的,也没有经济原因,而是低调和警觉,一切以不引人注意为准则。当发现我拿着录音笔录他的闲聊碎语时,他略有不快,礼貌、克制但十分强势地要求当面删除。“全删干净了吗?”他拿过录音笔,自己摆弄起来。

P10-11

序言

非虚构写作这回事好像成了时尚,谈的人多如牛毛,大抵说的是采访要扎实,理解要深入,文笔要生动,细节要令人过目不忘,等等。这些说法都对,可是怎么听都像是关于一般性的深度报道的ABC。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大家忘了提了,那就是干这个你得会写小说。这跟要打家具就得会木工活儿是一回事。非虚构写作可以看作小说的一个门类,唯一的隔路之处就是不能虚构。会写小说,还分会写哪种。会写通俗小说,换个词说,类型文学,对非虚构写作也帮助有限。我读过一些非虚构作品,来自国外著名杂志,写连环凶杀案的,写高空跳伞记的,环环相扣,惊心动魄,很没意思。好的非虚构写作恐怕非借助严肃文学的经验不可,这不是精英主义,是实用主义——如此一来才能写好,至少写得好看,再至少,写出来能是个东西。

怎么才叫是个东西呢?用我跟困困的一个共识来说,就是作品得有意义。一篇好的非虚构作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故事和意义。没故事的非虚构作品不会存在,没意义的则不必存在。

图个方便,我们拿虚构作品《包法利夫人》举个例。故事,就是包法利夫人不安于室,生活在别处,岁月催人老,未曾真正地活过,一旦读了浪漫小说,便为自己的蓬勃情欲找到了借口,于是与流氓私通,就此倒了大霉。意义就是,今日的北京文艺女青年读了也会掬上一把辛酸泪:这写的就是我啊!再进一步,这正是人类既困于现实又伤于梦幻的缩影,我们都是包法利夫人。

意义并非主题,而是在读者心中唤起的价值。黄金是一种叫Au的元素,Au相当于它的主题;它又有美丽的色泽,这色泽就是意义。再打比方说,民间是舒伯特音乐的主题,其动人之处便是意义。非虚构作品要想达致意义,光有深邃的主旨还不够,还要叙述精当、布局合理、人物生动、富有风格,等等。只有这诸般向来属于小说的优点合到一处,意义才能产生。正如《包法利夫人》具备了上述优点,又开了心理小说的先河,成了经典,才有意义可言。

  有人会说,非虚构不也是新闻报道吗?新闻报道穷讲究什么呀?把事说清楚不就得了吗?要我说,蟪蛄不知春秋,合该你一辈子看新浪新闻。下饭馆就知道挑剔味道,找姑娘就知道挑剔姿色,穿衣服就知道挑剔牌子,读文章却一副越便宜越好的贱相,活着干吗呀?价值啊,同学!人生短促,亲贤文,远小文啊!当然了,这话跟他们说等于春风过驴耳,而翻开困困这本书的一定是智慧超群之士,这话又不必说。我只是想,遇到各位不容易,所以同仇敌忾一下。

“同仇敌忾”,巧了,正是困困这本书的潜在意义之一。这本书里有她的立场,那就是奇妙的危险好过庸俗的安全,趔趄连连的追寻好过了无生趣的停顿。这一回,她与她的写作题材并肩战斗。

你大概记得,困困本是个专栏作家,写那种blingbling的文章,一闪一闪亮晶晶,满篇都是小星星。简而言之,时髦。你要是读上一篇,眼镜能被亮光灼出好多针孔。这条路蛮好的,轻松愉快,受人追捧,人人羡慕。可是困困要走窄门,总觉得诺曼·梅勒、杜鲁门·卡波特、汤姆·沃尔夫和法拉奇才是她的家族中人。要说亲近,全北京也没几个人比这些非虚构大师跟她更亲近了。她野心勃勃,非要当个非虚构作家不可。你看,她犯了包法利夫人的毛病:憧憬。

那时我们同在《GQ智族》工作,她立志一展身手,对人物报道尤其热衷。我对她的才华充满信心,又对她的性格不无担忧。见过困困的人都知道她是个天真的姑娘,我很少见谁像她那么没有心计。这不是庸俗的赞美,考虑到非虚构是一项需要心计的工作,这其实并不是赞美。她好像也懒得控制情绪。心里想什么,马上说,我也觉得不是对自己有利的习惯。在最初的阶段,这大概导致了我们较少能有效地分享经验。我自己做记者时的工作习惯是冷眼旁观,换句俗话说,阴着。我跟《纽约客》的记者打过一点儿交道,我的印象是,他提问颇为流畅,应和的笑声也非常自然——他也阴着。卡波特写《冷血》,采访两个凶手,答应帮人家脱罪,实际上根本办不到,那得多阴啊。当然这是极端例子。我的意思是,采访中做出一副成熟的样子是有利的,自控是必须的,而让自己的头脑处于一个凉风习习的状态才便于看到真相。

不过,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便会记起上帝给人关上一扇门,必打开一扇窗。实际上困困做得很好。

她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真喜欢她的题材。平时她活得太过兴高采烈,似乎对世间的一切都兴趣盎然,导致人们很少发现她真正的兴趣。令她着迷的并非报道本身,而是有趣的头脑。总有一些聪明的、狡猾的、不落俗套的头脑,让她着迷,她就像神经学家忍不住写下一份份医学报告。所谓着迷,一般来说正是成就的基础。至于从事非虚构写作所需的其他要件,比如采访技巧之类,大多只能归为经验。如她所知,经验不值钱,迟早人人都有一份。

转眼之间,她就有了这本书。她的文本丰饶绵密,颇具风格,可见采访不厌其烦,写作也付出了辛苦。她尚未发挥出全部潜力,但我猜,她以此面对智力匮乏的世界,也顿生划清界限之感。

对非虚构写作来说,这正是困困们的时代。当我为《南方周末》工作时,我们也做过同样的工作,首先怀着促使国家变得良善的愿望,其次才会想到写出漂亮文章以博得名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不免温暖而苦恼。如今,时代变了。为什么一个写作者不该为自己而写作呢?没理由了。个人主义匆匆归位,非虚构写作也更像写作。困困,打着各种华丽的手势,胳膊频频挥舞,笑声深沉又爽朗,背着巨大的包,赶去三里屯的咖啡馆工作。这种风格的记者,过去是没有的。新闻工作的意义也与过去完全不同了。我们的历史走得匆忙,微风稍起便吹去了脚印。如此之世,脚踏实地,比任何时候都更难能可贵。因此,我知道困困的下一本书会写得更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上流不下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困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31940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28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