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丛书全套16册,收录了1000多位普通民众和士兵亲历抗战岁月的回忆文章,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基层兵民奋起抗战及其所涌动的爱国激情。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编的《老兵讲述(6)/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为老兵讲述的第6册。
所收文章,均源自1985年全国政协相关机构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而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征文。尘封30年后首次面世。
图书 | 老兵讲述(6)/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丛书全套16册,收录了1000多位普通民众和士兵亲历抗战岁月的回忆文章,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基层兵民奋起抗战及其所涌动的爱国激情。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编的《老兵讲述(6)/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为老兵讲述的第6册。 所收文章,均源自1985年全国政协相关机构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而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征文。尘封30年后首次面世。 内容推荐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编的《老兵讲述(6)/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收录了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滇军、粤军中一些基层老兵的回忆性文章。这些文章均为其所亲历抗战事件的忆述。当时他们或为刚刚投笔从戎参加抗战的训练兵,或为刚刚军校毕业的小兵,或为下级军官……他们抱着保家卫国之心,满腔热血投身抗战。文章展现了这些基层军人眼中的抗战情形,记录了他们在战争中所做的点点滴滴,反映了基层军人的抗战状态,洋溢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 目录 老兵讲述6 中国远征军 第一章 血染滇缅路 成意诚:夜袭老东城,攻克龙陵城 唐天佑:装甲兵从腊戍撤退 徐继光:缅甸皇城首次被炸目击 唐天佑:炸断惠通桥 赵雨林:在滇缅边境上的一次战斗 郑镜棠:参加缅甸战役的回忆 第二章 缅北野人山与密支那战场 徐鄂州:抗日战争中的滇缅战场 杨励初:翻越野人山归国记 李学智:印缅军训 龙广才:远征军攻占密支那 王家峻:回忆密支那战役的琐记 段国正:北缅支队在抗日战争中的片段 何伟钦:为密支那战而训练 周友三:奇袭密支那飞机场 龙广才:号兵周勇 第三章 克敌制胜之滇西 杨兴防:黑山门战役中的无名英雄 胡薛军:反攻滇缅路的龙陵战役 李成志:“滇西反攻”怒渡散记 陆耀辉:参加滇西抗战一二事 方诚:预备第二师,歼倭腾冲城 张喜春:雨夜强攻桐果园 金存升:滇西龙陵战役一瞥 罗恭鉴:滇西大会战——腾冲抗日战场一阵地 刘殿武:远征军片段纪实 第四章 高黎贡山的那些战争 朱守信:日夜横爬于崇山峻岭之中 赵启章:片马在那里 杨兴防:在片马的见闻 臻瑞:松山扫穴犁庭记 王景渊:忆滇缅路上松山抗日战役 第五章 出国远征,保家卫国 罗再启:在缅甸接替盟军防务与阻击日军西犯实况 周光钧:回忆炉城远征健儿在印缅战场 蒋润元:刚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时候 李奇:征印忆语 程鼎铭:中国远征军的缅北作战 老兵讲述6 滇军 第六章 宁愿挺胸死不愿低头生的滇军 计成之:忆参加台儿庄对日作战 高秀魁:我永生难忘的日子 张国正:云南三迤壮士在抗日沙场 杨中禹:忆鲁南战役中的大姚同乡 李芳:军民合作抗击日寇 张治平:昆仑关战斗一瞥 周际盛:影珠山歼敌记 熊世开:我在赣北战地的片断回忆 熊泰宇:入越受降行军中的一个插曲 樊心照:笠原幸雄来签降 老兵讲述6 粤军 第七章 出兵抗日,扭转乾坤 黄植虞:记粤北抗战第一次大捷 温远才:难忘的胜利——长沙第二次会战片断回忆 黄宏冲:勇歼偷渡连江之敌 子蒿:一次悲恸的战斗 张正明:对侵占桂平日寇攻击战亲历记 王喆:忆孟宪吉六十八师抗日战争中在山西转战片断 黄超群:长沙争战七度秋(1939-1945) 第八章 在粤之战,日军暴行随处可见 陈延康:民族战争的前前后后 文鲤:抗战初期目击寇军暴行 李益三:“南京突围”侧记 李文章:难忘的战斗 吴明山:粤北瑶族军民心连心 试读章节 唐天佑:装甲兵从腊戍撤退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很快东南亚形势紧张,美、英呼吁我国协同作战。这时,胸章上印有绿白相间、新月与亭台几何图案的新编第五军,刚从广西全州、兴安一带赶到云南昆明。 1942年早春,这支部队以昆仑关战役后两年来养精蓄锐的士气,开始远征入缅。 作为先遣部队,军直装甲兵第一团(第二团在西安属胡宗南部)首先抵达缅北重镇腊戍,驻防休整。原先的计划是为了拒敌于大门之外,只准备在缅京曼德勒(瓦城)以北丘陵地带作战抗击日军。后来仰光吃紧,英殖民当局请求紧急军事支援,装甲兵团于3月离开腊戍向仰光进发。 出发前夕,专为供应我军给养而设的、由英方管理的军需仓库突然半夜失火。我们闻讯赶去,可用于救火的只有一处手压水泵,因缺乏工具,不能全面展开救火,不大一会儿,油桶、罐头纷纷爆溅,仓库倒塌,烈焰熏烤,已无法近前。 当年,我国的坦克(战车)吨位最重的是苏联援赠的九吨T-26式,因为滇缅公路有几处桥梁的载荷限重不得越过7吨,T-26这次没有入缅。首批人缅的是第二、三营各一部分意大利造的3吨“菲亚特”和4吨重呈六角柱形炮塔的法国坦克。为了确保这些坦克的作战运动力,除非是驰骋沙场,直接参战,一切转移均由GMC(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牌美国造载重卡车载运。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横杆制动、绰号“一溜烟”的德造方头老柴油卡车,没让它出国。 从腊戍扬旗开拔,我们都是夜间行动。那时缅甸尚未独立,当地人对英国很仇恨,对日本却不反感。据说,缅甸亲日派还说什么“宁可相信真实的魔鬼,不愿相信虚无的上帝”。我们被警告要提防缅甸土人从树上往车厢里扔炸弹。幸好一路上还没发生过这类事件。 过了避暑胜地——梅苗、缅京曼德勒和平蛮那(今地图注“彬文那”,不知是否为此地)。所过之处,村庄疏散,空无人烟。一夜,部队突然停止前进,卸下全部坦克,立即疏散在公路两侧,汽车后撤约1公里,在一个树林中隐蔽待命。在那里,我见到树上有一种大四脚蛇(蜥蜴)在“咯咯”大叫。这对我来说,比想象中的扔炸弹的土人更为恐怖。当夜又奉命送三名华侨青年赴前沿阵地。他们是自告奋勇愿为祖国军队当向导、翻译的。黎明时分,他们下了车立即钻进了工事掩体。前方不远的公路上,堆塞了路障,里程碑指示,离仰光112公里。我们已经走过了东瓜和彪关。 从战场上某些迹象分析,当时日军战线过长,未曾将其主力精锐部队投入缅甸:一是我军损失的坦克无一不是被毁于战防炮、平射炮的穿甲弹。有一辆法制坦克炮塔上被崩掉一块钢甲(1厘米厚),未伤到车内人员,是被迫击炮、掷弹筒、手榴弹之类击中;二是空袭的日军飞机是双座老式机,射手与飞行员背靠背,俯冲飞过目标前方,才抬头上升,向后用机枪扫射目标。而我们的盟军呢?拥有的坦克,吨重都在1O吨以上,炮口径大,火力强,车速高,坦克履带上,套装橡胶板块与汽车同速行驶不需载运。载重汽车车厢与驾驶室之间,空出一段,架设有高射重机枪。凭着如此优越的装备,却络绎不绝地从我军侧翼不战而退,退到密支那向印度方向去了。什么“协同作战”“反法西斯”,简直是一盘西洋象棋,牺牲别人的兵卒,保存自己的车、马、炮!(P8-P9) 序言 前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共御外侮的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艰苦鏖战,承受了巨大的创痛与牺牲,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其间,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以上,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 作为抗战的主体,中国的普通民众和士兵为抵御日本法西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经济供给和强大的精神支持,体现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真正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从这些普通民众和士兵的视角,回忆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真实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基层兵民奋起抗战及其所涌动的爱国激情,正是我们编辑《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丛书的立意所在。 全套丛书共16册,近300万字,分为《老兵讲述》十册、《百姓讲述》四册和《“草根”英雄》《铁蹄与生存》各一册。所收回忆文章,均源自1985年全国政协相关机构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而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征文,为尘封30年后首次面世。 这些抗日战争的亲历者,来自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他们有秘密协助部队作战的邮电职工、铁路工人,有饱受战火蹂躏而奋起反抗的农民、士绅,有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的教师、学生,有坚持在烽火前线的医护人员,有奋战在沦陷区的普通共产党员,有捐款捐物、扶危济困的社会救助工作者和普通职员,更有为数众多的为国家、民族浴血奋战的士兵。之中,既有来自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也有来自国民党中央军,还有来自全国各省、地区的抗日军队。如川军、湘军、桂军、滇军、粤军、西北军、晋绥军、东北军,几乎涵盖了全国所有各类抗日作战队伍。 一篇篇浴血奋战的战场记忆,一篇篇国破家亡之痛的追述,生动勾勒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恢宏时代,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如此大规模反映社会基层兵民抗日的回忆资料集中出版,目前尚属首次,从而使本丛书极具史料研究价值。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丛书编辑委员会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老兵讲述(6)/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4665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7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8 |
CIP核字 | 2015225463 |
中图分类号 | K265.06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