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故宫过客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座古老的宅院,从前,它叫紫禁城,曾经住过两家人,一家姓朱,另一家姓爱新觉罗,关于宅院的各种故事,很多很多很多,但真正了解的人,很少……本书(明代篇)的叙述围绕着紫禁城这座老宅院的第一个住户——朱姓人家一一展开,呈现了与之关联者的命运和人性。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沛的情怀,让人体味到其中人物的丰满和虚空,甚至细腻到他们每一次哀叹时流转的眼神。这是一本慈悲之书,一本娓娓道来之书,一本动听之书,一本落寞之书。

内容推荐

本书(明代篇)围绕着紫禁城这座老宅院的第一个住户——朱姓人家,呈现了与之关联者的命运和人性。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沛的情怀,让人体味到其中人物的丰满和虚空,甚至细腻到他们每一次哀叹时流转的眼神。一颗慈悲之心,在此呈现。正是凭借此。他得以越过时间的洪流,进入那些人物的内心。并娓娓道来。

伟大的建筑终于成为不朽的象征……这巨大的历史之城。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仿佛就注定了经历其中的人,不过是它空旷内部的匆忙过客。

也许,作者正是在纪录片《故宫》的拍摄过程中,穿梭在那沉默宫墙之侧时,那些浮光掠影,那过客之哀恸,犹在耳际……直至从他笔尖流泻而出。

目录

第一章 冬至的阳光

第二章 第十个小兽叫行什

第三章 凤凰落在交泰殿上

第四章 少了一行门钉

第五章 为皇帝的母亲

第六章 天空之城

第七章 地下

第八章 太子宫的不速之客

第九章 阉城

第十章 黑色鸟群

尾声

试读章节

一只乌鸦久久地倚在太和殿的飞檐上,睡得很沉。

2004年12月22日,农历冬至。北半球最温柔的阳光在紫禁城的屋顶上,细密地生长着,为疲惫的栖息者披上一层金色的霓裳。

《后汉书》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一天,住在北京南城的百姓可以躲在自家的院子里,听到銮仪扈驾由远及近,皇帝在这一天要到天坛祭天。而百官免朝,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通通过节放假了。

《故宫》摄制组没有放假。冬至,我们要用镜头记录下太和殿一年中最难得一见的奇观。

现代天文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在北半球的角度最低,因此日影最长,阳光照射进房间最深。据说,明清两代时的阳光,在这一天,可以深入太和殿,直达皇帝龙椅。皇帝在冬至第二天,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朝会。冬至次日的大朝会,与农历元旦(今天的春节),皇帝的生日,并称帝国三大节。古人相信,这是一年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天。在度过了最漫长的一个黑夜后,白天将一天天变长。“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冬至了,春天还远吗?

这一天,匍匐在太和殿外数以万计的王公大臣、銮仪侍卫,将看到一座晶莹剔透的金色宫殿。他们的皇帝,端坐在灿烂如金的龙椅上,灿烂如金的龙袍,照耀着臣子们几乎错乱的神经:那个人不是天帝的儿子,还会是谁?

这一天,阳光仿佛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龙椅上发射出来的。

龙椅,才是冬至的太阳?

然而,今天的人们可能并不知道,这把龙椅曾经被人换过,并且向后又移了一步。

这个人,叫袁世凯。

民国以来的历史,对袁世凯已经冠以若干确定无疑的头衔,其中最著名的是“窃国大盗”。出卖戊戌七君子,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签订卖国的21条,复辟帝制等等。在今天中国人的印象中,袁世凯是一个有些卡通的坏蛋形象。

如果历史真是如此简洁明了,倒也省事。

1908年4月20日,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汤玛斯·E·米拉德见到了这样一个袁世凯:

“袁世凯走了进来,早就听说袁非常沉湎于他那艰苦的工作,并且这工作也极大地耗损了他的体力和心神,但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目光炯炯,敏锐的眼神显示出他对自己手中掌握的事情非常关注,袁的整个面貌都显示出他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安定。

“在西方人的眼里,长期以来代表大清国形象的,只是从四万万芸芸众生中站出来而非常突出和确定的几个人而已。正是这些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许他们能开辟出一条道路,以迎来一个新中国的诞生。

“袁世凯就是这些人物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他也确实在这些趋向进步的高层官员中被推认为第一。在大清国所有官员里,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国外军队的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极力鼓吹军队必须现代化的人。

“袁当然不是大清国改革运动之父,但他能让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他富有才干,野心勃勃。在李鸿章死后留下的政治真空中,他看到了自己成为大清国政治舞台第一角色的机遇。”

《纽约时报》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袁世凯。哪一个更接近于真实?

袁世凯作为大清国稳健而富于实力的改革家形象,一直延续到1911年武昌起义。在与大清国孤儿寡母和革命党一干新锐的周旋中,袁世凯真正成为众望所归的中国政坛第一角色。  1911年12月29日,独立各省都督代表集会南京,推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无钱无兵的孙文随即电告袁世凯:自己只是暂代临时大总统,一旦袁世凯反正,随时让位。半个月后,孙文再次致电袁世凯,重申承诺。

其时,无论是各派革命党,还是国际社会,甚至中国普通民众,无不对袁世凯寄予厚望。中国在那一时刻,似乎真是到了非袁不可的境地。

袁世凯果然争气。

1912年1月26日,中国历史上不能被忽略的重要一天。末代皇帝溥仪在多年后这样回忆起那一天:

“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毯上跪着一个粗壮的老头,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人,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

6岁的小皇帝哪里知道,袁世凯的几滴眼泪,顷刻间革了中国几千年帝制的命。

兵不血刃,国体巨变。袁世凯的政治智慧,一时无二。

2月12日,溥仪下诏退位。退位诏书末尾一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是袁世凯授意添上去的。

革命党一诺千金,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也许就是那个时候,袁世凯忽然发现,皇帝的龙椅,竟然离他如此之近。

命系一念。

如果袁世凯在1915年12月没有登基称帝,他可能只是一个道德品格不那么高尚的政治家;如果他和自己的继任者对舆论控制有度的话,他或许将以共和缔造者的身份,像英雄一样永载史册。他那副圆圆胖胖的样子,不正暗合了人民对民选领导人亲切平实的想象吗?

然而,他偏偏要登基称帝。

P2-5

后记

梁九目送着太和殿的匾额徐徐升起,最后准确地悬挂在指定位t置,长长吁了一口气。

这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农历七月十七日卯时,历时近3年的重建太和殿工程终于大功告成。这座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在经历一次初建,四次重建后,延续至今。

70多岁的梁九本是明代大匠冯巧的弟子,改朝换代,但紫禁城的修建仍然离不开他。因为紫禁城多次修建都没有留下文字资料,每一次重建,都依赖于匠师的记忆。康熙十八年(1679)太和殿毁于火灾,梁九按照10:1的比例,制楠木模型一座,然后依此放大,太和殿得以重现。不过,囿于木材的匮乏,太和殿的规模,已经比200多年前肇建时的奉天殿,缩小了近一半。

也就是在这次营建中,紫禁城宫殿的设计方案、建造过程以文字和图画的方式保留下来。《太和殿纪事》、《太和殿图》传世至今。

40多年后,一份看上去极不起眼的礼物被送人紫禁城:这是一樽圆形的容器,名为嘉量,成于王莽时代。登基不久的乾隆皇帝立刻爱不释手,命人仿制。嘉量,在周代即被视为测量空间的标准器物,即度量衡,《礼记》中将其视为如同御玺一样的国家象征。受此启发,乾隆又命人制作了测量时间的标准器物——日晷。嘉量和日晷均被设置在太和殿丹墀两角,与明代遗留的铜龟铜鹤一道,护佑帝国长治久安。

坐享父、祖荫庇的太平天子乾隆,绝不仅仅安于嘉量、日晷这样的小动作,他对紫禁城的改造堪称大手笔,在东北部,他为自己养老扩建了一座宁寿宫。

公元1735年农历九月三日雍正皇帝死后第十天,乾隆继位。那一天,乾隆在祖先灵前立下誓言:先帝中康熙治国61年,如果上天眷顾,让我也有同样的机会。我不敢超过先人,执政满60年,就将皇位让给儿子。

老天果然给面子。

宁寿宫如期建成,这几乎就是一座紫禁城的微缩景观,华丽精美:然而,乾隆并没有真正住进去,在上天满足他的要求后,虽然名义上乾隆如期禅位,但依然住在养心殿训政。对于宁寿宫的功能,乾隆在谕旨中这样写道:“若为大清亿万斯年,我子孙仰膺天眷,亦能如朕之享图日久,寿届期颐,则宁寿宫仍作太上皇之居。”

这样高的门槛,谁有资格跨越?宁寿宫于是一直空寂无人。

大约100年后,修缮一新的宁寿宫终于迎来了主人。光绪二十年(1894)农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的60寿典在此举行。这个生日老太太过得很开心,后来人们才知道,帝国北洋舰队改善装备的军费,被用来为这个持续近50天的生日PARTY买了单。

有清一代,给紫禁城打上深刻烙印的,除了康熙、乾隆,便是慈禧。她在储秀宫生了一个儿子,在养心殿垂了一道布帘,于是,主宰了紫禁城近半个世纪。

宁寿宫北端,贞顺门内有一座普通的水井,也因为慈禧的缘故闻名天下。光绪二十六年农历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下午,光绪皇帝惟一深爱的女人——珍妃死在这里。她的死因,宫廷的官方文件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在一份慈禧太后亲自签发的懿旨中,这样写道“上年(1900年)京师之变,仓猝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内殉难,洵属节烈可嘉,加恩著追赠贵妃”。

而另一种说法来自太监崔玉贵,他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大总管李莲英。在珍妃死亡事件里,崔玉贵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口述,在民国时期被学者记录下来。

8月14日下午,崔玉贵接到慈禧的命令,将几年来一直幽禁在景祺阁的珍妃带到颐和轩。随后,崔玉贵听到了慈禧与珍妃最后的对话。

慈禧对珍妃说:“洋人要打进城了,我们要避一避,带着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你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慈禧大声呵斥说:“你死到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慈禧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

慈禧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去。来人哪。”

就这样,崔玉贵和另一个太监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

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她最后一句话是:“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这口井,后人称为珍妃井,是故宫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

这是光绪二十六年夏天的悲惨故事,按西方的历法,这一年是公元1900年,两个世纪在此交替,紫禁城的命运在这一年发生巨变。

第一次有西方军队进入紫禁城,而且同时来了八个国家,数千之众。

8月28日,俄军800人、日军800人、美军400人、英军400人、法军400人、德军250人、意军60人、奥军60人全副武装,以阅兵的方式穿越紫禁城。

紫禁城阅兵,留给中国人的是若干份《洋人拿去物品清单》,在乾清宫的一份中,这样记录:玉器165件、玛瑙44件、瓷器3件、笔16支、核桃珊瑚20件、扇子5把、扳指6个、竹木器7件、玩器35件、册页14页、手卷4轴、挂轴2件、铜器8件和石器墨纸4件,以上共333件。

今天,游人们可以从三大殿台基上那些斑驳的鎏金铜缸,想象那个金屑飞舞,刺刀闪亮的下午。

又捱了12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义下诏宣布清帝退位,大清帝国灭亡。根据中华民国政府给予逊清皇室的优待条件,溥仪依然保留“皇帝”尊号,紫禁城仍是爱新觉罗的家。

袁世凯向这对孤儿寡母说:这是他为皇帝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隆裕太后转身对小溥仪说:“尔之所以得有今日者,皆袁大臣之力。”溥仪当即从御座起身致谢袁世凯,史书说:“袁大臣隍恐顿首辞谢,伏地泣,不能仰视。”

1922年12月,已经名震天下的梅兰芳带着他的新戏《霸王别姬》第一次走进紫禁城内廷。民国已经10年,中国政坛生旦净墨丑,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紫禁城外的风雨似乎都与城内的人无关,当年那个在末代登基大典上,哭着要回家的孩子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12月初为了庆贺溥仪大婚,紫禁城连演三天大戏。

梅兰芳在戏台上看到,北面的堂屋隐约坐着3个老太太,那是前朝的3个后妃。东边靠窗的地方侧身坐着一个戴眼镜的少年,他就是逊帝溥仪。

当梅兰芳演到虞姬自刎一幕时,满场垂泪。散场后一些前朝王公窃窃私语:大婚之时上演霸王别姬,恐怕不是什么好兆头!

梅兰芳的虞姬扮相,颇似当日的新娘婉容。两年后,1922年11月5日,婉容在自己的寝宫储秀宫与溥仪谈笑,婉容递给丈夫一只苹果,溥仪刚咬了一口,内务府大臣绍英进来禀告:军阀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已经率兵闯进内廷,迫令清室成员当天必须搬出紫禁城,否则将开炮轰城。

那只咬了一口的苹果应声落地。

1925年10月10日,一个叫朱家潘的少年随着家人进入紫禁城,在储秀宫他看到了那只咬了一口的苹果。真正的苹果不可能在那里等待3年,这应该是策展人精心仿制的。桌子上还有“掀着盖的饼干匣子,墙上挂的月份牌,仍然翻到屋主人走的那一天(1922年11月5日);床上的被褥枕头也像随手乱抓还没有整理的样子;条案两头陈设的瓷果盘里满满地堆着干皱的木瓜、佛手;瓶花和盆花仍摆在原处,都已枯萎;廊檐上,层层叠叠的花盆里都是垂着头的干菊花”。(朱家浯:《一个参观者对故宫博物院的印象》)

“皇宫总算全部开放了”。多年后已是故宫博物院资深专家的朱家潘写灞紧当时,我刚12岁,小孩子不懂什么,但也知道这里原是皇宫,过去老百姓是不能进来的,今天不但能进来而且每个院落都走遍了,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

做成这件了不起的事,在当时的代价是一元银币。

那一天,紫禁城的神武门上,悬挂了一块崭新的匾额,上面写着“故宫博物院”。

书评(媒体评论)

故事并不使人们感到陌生,君王与大臣、太后与皇帝、皇帝与宠姬、皇太子的成长、太监与后官不同的是切入故事的视点——它使得那些不可见之物变成栩栩如生的有意味的形象,以及镜头切向这种形象的种种不平凡的方式。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生、青年美术史学者 唐克扬 几百年了,故宫这个大院子里面许多人来来往往。有快乐的,有忧伤的,有显赫的,有卑微的,而对于CCTY青年编导王冲霄而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触动他敏感的神经。

               ——著名作家、北京文史专家 洪烛 对于人类文化遗产—一故宫的艺术表现,王冲霄无疑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个古老的昔日皇官及其过客的沧海桑田,被他细腻、感伤和有穿透力的文字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再现。

             ——《中华遗产》杂志执行主编 朱振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故宫过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冲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5812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52
丛书名
印张 14.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