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选择了1992~2002十年间我国大学生在政治、经济、学习、人际交往、爱情婚姻、个人德性等六个方面的客观写实的材料,从心灵感受和理论层面上透视当代社会变迁和道德嬗变交互影响下的大学生多变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道德生活,在新的研究视野下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客观依据和方法。

内容推荐

道德与人生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关涉、与人类生活共存的永恒问题,因而也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视阈。我们的研究只是探索的开始,我们的探索是前人研究的继续,希望更多的思想者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会聚……

目录

总序 跨越世纪的道德审视

绪论 何妨吟啸且徐行——时代变迁与道德建设

第一章 相对主义与契约意识

——对十年来(1992~2002)大学

生道德选择的理论解读

 引子

 一、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探讨

(一)对相对主义的历史探讨

(二)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道德相对主义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影响

(四)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自我奋斗意识增强不等于他们摆脱了道德相对主义

(五)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的他律和自律

 二、从身份关系向契约关系的过渡看大学生的道德观

(一)相关道德状况

(二)身份关系下的义利观

(三)身份关系向契约关系过渡的社会背景

(四)契约关系下的大学生道德状况解读

(五)契约关系下的义利关系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小结:以契约意识超越道德相对主义

第二章 消费、金钱与劳动:经济维度的道德考验

 一、大学生消费的价值解读

(一)同一世界的两种消费

(二)从消费到消费主义

(三)消费主义的矫正

 二、大学生金钱观透视

(一)大学生的金钱映像

(二)金钱映像的本质观照

 三、大学生劳动观的解析

(一)劳动:大学生的分层描述

(二)劳动:父母的问责

(三)劳动:大学的教育作为

第三章 追求与挣扎:大学生的政治情怀

 一、爱国主义:天然情感的后天诠释

(一)爱国主义的时代印记

(二)爱国主义的文化引领

 二、民主意识:跋涉中的政治追求

(一)民主意识的二维转化

(二)民主意识的当代忧郁

(三)民主意识促进的根源性分析

 三、法权意识:有限空间的极限伸张

(一)从公务员到村官

(二)法律规戒下的权利意识冲突

第四章 缤纷的世界多元的取向:大学生的学习

 一、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市场化取向

(二)学习动机的自我发展取向

 二、学习态度与学习风气

(一)学风概况

(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求学路径

(一)考研之选

(二)出国之路

第五章 浮萍的距离:大学生人际关系纪实

 一、校园里的沉默一族

(一)蜗牛的家

(二)我沉默,因为我贫穷

(三)酷行天下

 二、水上浮萍——同伴关系探讨

(一)宿舍恩怨何时了

(二)网络,是个好东西

(三)同伴就是对手

 三、冰点?沸点——大学师生关系探讨

(一)老师,您还值得我们信赖吗

(二)两位老师

(三)挑战权威——师生关系的新现象

(四)我是幸运的

 四、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会不干涸

第六章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爱:校园爱情白描

 一、校园爱情万花筒

(一)两封情书

(二)爱情高消费谁买单

(三)说好毕业就分手

(四)一树梨花压海棠

 二、大学校园性揭秘

(一)关于性,他们如是说

(二)性,天堂还是地狱

(三)幸福着?愧疚着

——大学生同居现象探讨

 三、网恋,你谈了吗

(一)网恋故事

(二)危险魅力

 四、如果爱你是错的,我不愿对——校园同性恋探秘

(一)彼岸没有灯塔,我依然张望着

(二)接纳我们的心灵在哪里——“大同”声音

 五、你准备好了去爱吗

第七章 人我两立:大学生的德性审视

 一、“仁爱”意识:传统美德的现代延续

(一)“仁爱”的表象

(二)“仁爱”的个性

(三)“仁爱”的求证

 二、责任意识:需要挽留的德性记忆

(一)超越义务的责任感

(二)责任感的成因分析

(三)养成意义上的责任认知

 三、诚信意识:正在失落的道德荣耀

(一)诚信缺失的道德追问

(二)诚信唤醒的对策分析

第八章 时空格局中的道德展望

——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交融

 一、当前大学生对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态度与选择

(一)基本情况

(二)对传统道德的认同有所加强的原因

 二、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关系

(一)道德与传统

(二)从现代性看现代道德

(三)现代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

 三、对大学生就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关系认知状况的一些思考

 四、从传统与现代的角度看民族与世界的关系

后记

试读章节

岁月变迁,星移斗转,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大潮下,中国社会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巨大深刻的变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中,我们遴选出一个特别的主题——大学生的道德来加以关注和研究,是富有重大意义的。青年是每一个社会中最敏感、最真诚、最有激情、最有创造力的群体。考察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流变,青年往往是最好的分析对象,因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得最迫切、最直接、最少扭曲的因素。大学生是青年的一分子,而且是特殊的一分子,他们相对其他青年群体有更强的理性思考能力,所以,他们的追求、苦闷、执著和彷徨因此内在地具有超越他们自身角色的更强的普遍性。他们的感受,在一定意义上,是其他社会阶层和群体的感受的一个标本,而且是一个最可靠的标本。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视角和意义定位,十年以前,中山大学李萍教授等人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下展开了“开放地区大学生道德问题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的系列研究成果。社会是延续的,社会的道德也在延续。十年过去了,在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选择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内在机制何在?存在些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思考,立足于“中国社会伦理变迁与公众道德状况调查问卷,,在十余所高校反馈回来的情况,本章试图从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中的相对主义现象入手,探讨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的产生与我国社会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过渡的关系。并通过对契约关系下的“义利观’’的分析,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方向作一点建设性的探讨。

一、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探讨

(一)对相对主义的历史探讨

本次调查关于大学生个人道德认知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采用的是单选一个答案的方法。第一道题:在现实中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各不相同,在下列认识中您倾向哪一种观点?①道德是人们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②道德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束缚。③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求。④道德的性质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第二道题:您认为人的本质是什么?①人的本质是自私的。②人之初,性本善。③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④人是不可被定义的P从各高校大学生的回答来看,反映出的选择意向基本一致。第一题被选最多的是第三项,45%~55%之间;其次是第四项,35%~44%之间。第一、二项被选都相当少,各在5%~10%之问。第二题被选最多的集中在第三、四项,两项加起来介于57%~72%之间,其中选第四项的介于25%~33%之间;选择第一项的最少,都在10%上下;选第二项“②人之初,性本善’’的也不多,而且相比十年前,下降幅度比较大。中山大学选择第二项的只有13.9%,比十年前下降了8.6个百分点。武汉大学只有14.7%,选这一项最高的是广西民族学院,也只有29%。单从这一点来看,当今的大学生比起十年以前对“人性本善”是越来越不抱期待了。

第一题有超过三分之一甚至达到五分之二的学生选择“④道德的性质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第二题选第三、四项“③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④人是不可被定义的”。一边倒,超过一半甚至接近四分之三。与这些问题选择相对应的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笔者这些年不断看到,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于校园里和身边发生的一些丑恶现象,如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爱慕虚荣、阿谀奉承、投机钻营、弄虚作假、抄袭舞弊、刻薄自私、懒惰不学、小偷小摸等思想和行为,越来越抱一种漠然的态度。有些同学不仅熟视无睹,甚至最后也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这种漠然的态度,起因于是非观念的淡薄乃至混乱。是非观念是道德作为价值观和规范的概念核心,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与核心。相当部分、甚至大部分当今的大学生认为道德是相对的,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人性也是相对的,可以在天使和魔鬼之间摇摆而居,因而不可定义。与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现实联系起来考察,笔者以为,当今的大学生陷入了道德相对主义。P1-3

序言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重点学科,根据该学科建设的目标和特点,在“十五”期间我们重点抓两个系列的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研究”、“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力求形成一批基础厚实、有特色和品质、反映学科前沿和时代要求的研究成果。

“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共分两个系列:其一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其成果主要包括:《伦理的嬗变:十年伦理变迁的轨迹》、《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其二是“人学理论与实践”,其成果主要包括《中国近代人学思想史》、《20世纪西方人生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

道德与人生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关涉、与人类生活共存的永恒问题,因而也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视阈。我们的研究只是探索的开始,我们的探索是前人研究的继续,希望更多的思想者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会聚……

《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系列丛书主编

李萍、钟明华、叶启绩

后记

《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研究项目的第二部成果。与十年前“开放地区大学生道德问题研究”的第二部《善恶的彼岸:大学生道德的时代状况》一书形成姊妹篇。尽管由于作者风格和关注角度的差异,表达内容或有所不同;然而在基本的写作框架上,本书继承了十年前该课题的体例。

本书是集体写作的结晶,具体分工为:绪论、第一章、第四章、第八章,贺希荣;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罗明星;第五章、第六章,朱美华。由于是合作的产物,各作者的关注角度、思考特点、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为了保持原作者的风格,不以形式伤害内容,成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技术处理外,概留原貌。这可能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不便,特此说明并致歉意。

在本课题的完成过程中,一直得到丛书主编李萍教授、钟明华教授的悉心指导和细致关怀。没有他们的帮助,本课题将注定无法完成。此外,我们要特别感谢人民出版社的林敏编辑,谢谢她为此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没有他们提供的第一手资料,本书将注定失却许多色彩。

时代是属于青年的,而道德建设是每一个社会都必须关注的重大任务。本书的探讨只是初步的,尝试性的。如果能够启发读者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的思考并从中获得某些灵感,那将是作者的荣幸。

作者

2006年7月4日凌晨于中山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贺希荣//罗明星//朱美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58511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