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后期,整个社会转型加速,迅速变革的经济形势毫不迟疑地将电影抛向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在现实的压力下,中国电影创作迅速转向。随之,正在顺利发展的电影批评也戛然而止,混乱与危机随即出现。当今中国电影批评的现状迫使我们对它再次进行回顾、总结、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本书是一本专门研究新世纪中国电影批评的学术文集。极大多数作品是新世纪以来社会与电影界对中国电影批评现状的研究、批评和探讨。
图书 | 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进入90年代后期,整个社会转型加速,迅速变革的经济形势毫不迟疑地将电影抛向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在现实的压力下,中国电影创作迅速转向。随之,正在顺利发展的电影批评也戛然而止,混乱与危机随即出现。当今中国电影批评的现状迫使我们对它再次进行回顾、总结、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本书是一本专门研究新世纪中国电影批评的学术文集。极大多数作品是新世纪以来社会与电影界对中国电影批评现状的研究、批评和探讨。 目录 新世纪中国电影批评生态描述 生态透视 网络电影论坛和影评博客发展态势扫描 电影批评的缺失与重建 中国电影批评的两难困境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评论 现在还有几个影评家 电影批评:如何跟上产业化进程 影视批评的贫乏与丰富 电影批评:独立于媚俗与诱惑 营销时代的电影评论 影评的光荣、希望与悲哀 给影评会诊 电影评论的三分天下 一个渐渐消逝的声音 ——从第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看中国电影批评之现状 电影评论要着眼于大众 守望影评 学理辨析 中国电影评价体系初探 电影批评的人文内涵 影视艺术批评三题 呼唤科学的影视批评 艺术还是商品? 电影批评的思考 电影评论对电影创作的期待 论影视批评的方法和类型 反思影评——《生死抉择》意外感悟 媒体炒作时代的电影批评建设 半个影评人的六个念头 文化观照 遮蔽的修辞幻象和去蔽的社会现实批评 ——鲁迅与中国电影批评范式的双轨解读 回顾与反思:关于中国后殖民电影批评 ——以张颐武的几篇文章为例 影评:从文化看守到文化失语 话语权·电影本体:关于批评的批评 ——“硬性电影”与“软性电影”论争的启示 跳出三界外再入五行中 ——中国影视批评史的文化审视 后殖民主义与中国电影批评 建构电影观众学批评 意识形态话语与中国电影批评 电影理论与电影史视野里的中国电影批评 域外视点 论西方的中国电影批评 评论的契机 附录一 电影评论有愧于电影创作 中国电影批评的黄金时代 附录二 对中国电影评论的若干看法 我所欣赏的电影评论 影评:诚实地面对 我心目中的好影评 影评的界说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建强//章柏青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1304619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9 |
出版时间 | 2007-01-01 |
首版时间 | 2007-01-01 |
印刷时间 | 200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05.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72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5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