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诸神的面具(精)/陶造生命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提姆·凯乐专著的《诸神的面具(精)》将带读者认清诸神的面具背后的虚假,分辨假神明带来的影响,也指出获得真正的自由的唯一路径,引领人回到那能满足人心渴望的真实面前。

内容推荐

正如尼采在《偶像的黄昏》(Twilight of the Idols)里所说,“在这世界上的偶像比真实的事物还多”,因为人心本是制造偶像的工厂。许多人把信心寄托在成功、金钱、爱情和所谓的美好人生之,相信这些就是通往终极快乐的钥匙。这些无形却闪耀的偶像在人们寻求意义、保障、安全和满足的路上,占据了人心中极重的位置,人们依赖和信靠它们。

作者提姆·凯乐专著的在《诸神的面具(精)》中指出,人们错把这些美好事物当作上帝,然而事实上它们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需要。所有我们曾经想要的美好之物都有可能成为偶像,最后变为手中的尘土,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尘土。

《诸神的面具(精)》将带读者认清诸神的面具背后的虚假,分辨假神明带来的影响,也指出获得真正的自由的唯一路径,引领人回到那能满足人心渴望的真实面前。

目录

引言:偶像工厂

01 所有你曾经想要的东西 

02爱情不是你全部的需要 

03金钱改变了一切

04 成功的诱惑 

05权力与荣耀

06隐藏在生活中的偶像

07假神的末路 

结语:认清并拆除你的偶像 

感谢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所有你曾经想要的东西

可能会发生的最糟糕的事

许多人努力一生,就是希望心中的美梦成真。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追求幸福”吗?但我们为了得到心中所想要的东西,就想尽各种方法去得到,甚至愿意

作出许多的牺牲;然而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照着

我们心中最深的愿望而行事,可能会是发生在我们身

上的最糟糕的事。

我和妻子认识一位名叫安娜的单身女性,她极度 希望能够生养儿女。后来她终于结婚了,虽然已经超 过适合生产的年龄,但她不顾医生的建议,还是生了两 个健康的宝宝。但是她的美梦并未成真,因为她极强 烈地盼望能给孩子们完美的生活,结果造成她不能真 正地享受养育他们的快乐。她过度地保护孩子,心中 充满恐惧和焦虑,并且控制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而这一切都使得全家非常痛苦。她的老大在学校的表 现很差,有严重的情绪障碍;老二则是充满愤怒。她想 让孩子们过美好人生的盼望与驱动力,却很可能是毁 掉他们的原因。安娜实现了心中最深的愿望,但到最 后这却可能成为发生在她身上的最糟糕的事。

美国女作家何媚(cynthia Heimel)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写道:“一个人的成名之时,就是他变成怪兽之日。”然后她列出三个好莱坞的大明星,是她在他们成名之前就认得的。她说他们曾经是“非常和善可亲的……

P001-P002

序言

偶像工厂

在这世界上的偶像比真实的事物还多。

——录自尼采的《偶像的黄昏》

(Twilight of the Idols)

奇特的郁闷

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开始以后,发生了一连串自杀的悲剧,都是发生在那些以前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身上。美国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的代理财务长.在家中的地下室上吊自杀;美国最大的房地产拍卖公司——谢尔登·古德公司——的执行总裁,在他红色的豪华捷豹跑车中饮弹身亡;一位负责管理许多欧洲皇室与名门贵族财产投资的法国财务经理,于麦道夫诈骗案中损失了14亿美元后,在麦迪逊大道的办公室里割腕自杀;汇丰银行的一位丹麦籍高级主管,于伦敦骑士桥酒店五百英镑一晚的套房中,穿着睡衣上吊自杀;一位贝尔斯登公司的高级主管,在得知摩根大通银行买了他已破产的公司,却决定不再雇用他之后,吞服了大量的药,然后从29楼的办公室跳了下去。他的一位朋友说:“贝尔斯登公司的这件事……彻底粉碎了他的心灵。”这些残酷的情景仿佛再现了1929年股票市场崩盘的惨状。

1830年,法国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记下了他对美国的著名观察。他说有一种“奇特的郁闷萦绕着那些在丰富之中的居民……”美国人相信物质繁荣可以平息他们对快乐的渴望,但是这种盼望只是个幻觉,因为正如托克维尔所说的:“这世界上不完美的喜乐,永远无法满足人心。”这种奇特的郁闷虽以各种方式显出,但都引向相同的结局,那就是绝望——那种遍寻不获的绝望。

伤心与绝望是不同的。伤心是源于失去了某件好东西,其痛苦可以用其他的事物来抚平和安慰,因此如果你在事业上遭受挫折,还可以在家中找到安慰得以度过。但绝望则是无法被安慰的,因为它是源于失去了终极的东西。当你失去了终极的生命意义和盼望时,没有其他的事物可以帮助你度过,因此你的心灵就破碎了。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奇特的郁闷”,以至于它甚至在景气狂飙的时刻就已经穿透了我们的社会,而在繁华不再时它就完全转为绝望?托克维尔说它是源自于追求“世界上不完美的喜乐”,并且把整个人生建造于其上。这就是偶像崇拜的定义。

一个充满偶像的文化

对现代人来说,“偶像崇拜”让人想到的是原始部落里的人在泥塑木雕的像面前屈身俯伏膜拜。新约圣经的使徒行传中对古希腊罗马世界的文化有生动的描述:每个城市都有其所喜爱的神明,并且有为之建造的神坛以供人膜拜。当保罗到雅典时,他见到整个城市充斥着各种神明的像(17:16),其中以巴特农神庙的雅典娜女神(Parthenon of Athena)为首,公共场所里还有其他各种神明,例如掌管美丽的女神阿芙洛蒂忒(Aphrodite)、战神阿瑞斯(Ares)、掌管生育和财富的女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工艺之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等等。

我们当代的社会和古代的社会在根本上并无不同,每一种文化中都有它们各自的一套偶像及其“祭司阶层”、图腾、礼仪,而且也有其“神坛”——不论是办公大楼、美浴中心、健身房、技艺工作室或是运动场——人们奉献于此,为了得着美好生活的福分,或为了避免灾害的来临。在我们个人的生活和我们的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掌管美丽、权力、金钱和成就的神明,但它们的形象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可能没有真的向掌管美丽的女神阿芙洛蒂忒屈身下拜,可是许多年轻女性却过度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外观,以至于陷入抑郁症和饮食失调之中;我们今天可能没有真的给掌管生育和财富的女神阿尔忒弥斯烧香,可是当金钱和事业的地位无限上升时,我们就好像是在用孩童献祭一样——为了得到事业上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财富与名声,我们就忽略了家庭和社会的需要。

当纽约州长斯皮策(Eliot Spitzer)因召妓事件而自毁前程时,《纽约时报》的评论家布鲁克(DavidBrooks)注意到,我们的文化产生出一群“阶层与人际关系不平衡’’的高成就族群:他们拥有很好的社交技巧来建立与上司和老板的“垂直性关系”,但却缺乏技巧来建立与配偶、朋友和家人的“水平性关系”。“有数不清的总统候选人宣称他们是代表家庭出来竞选的,但事实上他们的生命时光却几乎完全放在远离家人的竞选旅途上。”当年日飞逝,他们在沮丧中体会到 “荣华如画饼充饥,斯人终竟憔悴孤独”;但此时他们 的配偶和儿女都已与他们十分疏离,而他们为了疗伤 止痛,便发展出婚外情或做出其他极端越轨的事来医 治内心的虚空,最后造成了家庭破裂或发生丑闻,或两 者都有。

他们为了成功之神的青睐,虽然牺牲了所有却还 意犹未尽。自古时起,对于这种嗜血的神明人们就难 以令它满足,迄今丝毫没有改变。

心中的偶像

在过去二十年中,网络公司崛起,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产生泡沫经济,那时若要说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服人的;但是到了2008--2009年的经济大崩溃时,所谓的“贪婪文化”就彻底现形了。贪婪并不只是有不良的行为而已,而是如使徒保罗许久以前所说的:“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歌罗西书3:5)他的意思是说,金钱可以披上神性的特质,让我们与它之间变成敬拜与顶礼的关系。

金钱也会成为一种心灵中的瘾癖。它就像所有的瘾癖一样,受害者都不知道其作用到底有多大。我们越来越想去冒险得到那越来越达不到的满足,直到我们崩溃为止;而当我们开始复原时,又不禁会自问:“我们以前是怎么想的?我们怎么会那么盲目?”我们如从宿醉中醒来一样,完全记不得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们会失去理智地做这种事?为什么我们会完全看不见什么才是对的?

圣经的答案是:因为人心是一个“偶像工厂”。

当大多数人说到“偶像”时,想到的是那些实体的塑像,或是考威尔(Simon Cowell)所钦点的下一位流行音乐明星。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地方仍保有传统的偶像崇拜,但是我所要说的是内心的偶像崇拜,那是普遍存在于人心中的。在以西结书14:3中,上帝论到以色列的长老说:“这些人已将他们的假神接到心里。” 这些长老们一定会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回应上帝: “偶像?什么偶像?我没有看到什么偶像!”然而上帝所指的是人心将一些美好的东西——例如成功的事业、爱情、财产,甚至家庭——转变成终极的目的。我们的心将它们奉为神明,以它们为生活的中心,因为我们以为只要得到它们,它们就可以提供给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保障、安全和满足。

《魔戒》(The Lord ofthe Rings)这部作品的中心物件是一个黑暗魔君索伦的权能之戒(Ring of Pow-er),它会败坏任何想要使用它的人,无论其动机是如何的好。这个戒指就如西佩教授(Tom Shippey )所说的一样,是一个“心灵扩大器”,它会将心中最深的渴望.放大到偶像化的比例。《魔戒》中有一些好的角色,他们想要使受奴役的得到自由,或想要保存他们的领土,或想要用公义惩罚作恶的人。虽然这些都是好的目标,可是这权能之戒会使他们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不惜做出任何行为。于是这就将好事绝对化,以至于颠覆了所有其他方面的忠贞和价值。戴上这个戒指的人会被它无限增强地奴役,并且会沉溺于它,就像一日不可或缺的偶像。因为我们的生活必须要拥有它,所以它就驱使我们打破曾经奉行的原则,不惜伤害别人与我们自己以得到它。不论是在托尔金的小说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偶像就是属灵上的瘾癖,至终会引我们到可怕的邪恶之中。

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偶像

有一些文化时刻——例如爆发许多自杀事件的现在——会为我们带来警醒的机会,因此现在很多人比较容易接受圣经中对金钱的警告,即金钱可能会变得不只是金钱而已,它会变成改变生命、塑造文化的神明,变成令崇拜它的人心碎的偶像。但不幸的是我们只注意到贪婪的问题,以为那是“有钱人”的问题,却忽略了最基本的真理: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偶像,而且所有东西都已经成为偶像了。

世界上最著名的道德规范就是十诫。十诫中的第一条是:“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埃及记20:2—3)这句话自然引出了一个问题:“‘别的神’是指什么?”答案就是:“雕刻偶像……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出埃及记20:4—5)这包括了世界上的所有东西!大多数人知道我们会把金钱当作上帝。或把爱情当作上帝,但其实生命中的任何一样事物都可能成为偶像,或说是成为上帝的代替品,即假神。

我最近听到一位野战军官的故事。他因为过度地要求部队进行体能和军事训练,反而破坏了士气,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因为沟通破裂而导致死伤惨重。我认识一位女士,她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贫穷,因此当她长大成人以后,为要追求经济上的保障而错过许多美满姻缘的对象,后来她嫁给一位她不爱的有钱人,但不久之后就以离婚收场,而她也就陷入了自己最害怕的经济困难中。有些大联盟的棒球球员为了把球打得更好,能跻身棒球名人堂,就服用类固醇等禁药,最后不但身体受到伤害,名誉也受到更大的损失,下场比他们安分守己时还更糟糕。

这些人原本想将幸福快乐建筑在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上,但最后这些东西却变为他们手中的尘土,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尘土。在以上每一个例子中,一件美好的事物被膨胀到了超级重要的程度,因此它就压过一切能与之抗衡的价值。但是这些假神总是令人大失所望,而且常常会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这样说来,想要军队有训练、经济有保障,或是运动上卓越,难道都不对吗?绝不是的!这些故事都向我们指出一个通病,那就是当我们听到圣经中拜偶像的概念时所会犯的一个错误:我们常以为偶像都是不好的东西,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东西越好,我们就越希望它能满足我们深处的需要和期望,因此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能会变成假神,特别是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如何制造一个假神

偶像是什么?偶像就是——对你来说——任何比上帝更重要的事物,任何比上帝更吸引你的心和你的幻想的事物,或任何你以为可以借之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的事物,但其实那些东西是只有上帝能赐给你的。

假神就是任何在你生命最中心、最重要的事物,你若失去了它就会感到生命没有价值。因为偶像在你的心中具有控制的地位,所以你会不假思索地将热情和精力、感情和金钱都花在上面。这个偶像可能是你的家庭和儿女、事业和赚钱、成就和赞赏、“面子”和社会地位;它也可能是爱情、同侪的接纳、能力和技术、安全和舒适的环境、美丽、聪明、伟大的政治或社会理想、道德、品格,甚或是在基督教事工上的成效。若是你人生的意义仅在于解决别人生命中的问题,一般会称这种情况为“互相依附”(codependency),但其实这也是一种偶像崇拜。

简言之,任何一件事物都可能会成为偶像,只要当你看到它时心中最深处会感到:“如果我拥有了它,我的人生就有了意义,我就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也会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和有保障。”有很多的方式可以描述出我们和那件事物的这种关系,而其中最适合的描述也许就是“崇拜”二字。  古老的异教将万物都看成是神明,但这现象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并没有什么稀奇。他们有性欲之神、工作之神、战争之神、财富之神、国家守护神——在他们的描述中,人的内心或生活里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有一位神明来统治或服务人。但是,如果你真的将心中美好的事物在社会中发展出不成比例的规模和力量.它们向我们承诺说,只要我们将生命建筑于其上,我们就会有保障、平安和快乐。

此外,也有理性上的偶像,它们通常被称为“意识形态”。举例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知识分子普遍接受卢梭(Rousseau)的人天生性善之说,认为社会上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不良的教育和社会化过程。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个幻象。被称为英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筑师的韦布(Beatrice Webb)曾写道:

在我的日记里——大概是在1890年吧——

某处写着:“我把一切都孤注一掷地赌在人性的

良善上……”(35年后的现在,我意识到)人性中

邪恶的冲动和直觉,是多么的久远——而你能借

着(社会)机制所改变的,又是多么的有限——例

如对财富和权势的追求……除非我们能控制邪恶

的冲动,否则没有任何的知识和科学会有效果。

1920年,英国作家威尔斯(H.G.Wells)在其所著的《世界史纲》(Outline D,History)一书中,肯定并赞扬人类的进步。但他在1933年所著的《未来的趋势》(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一书中,却又为欧洲国家的自私与暴力而感到惊恐;他认为唯一的希望,就是知识分子要掌握和执行一种强制性的教育,强调和平、公正与平等。而到了1945年时,他在其科幻小说《黔驴技穷》(A Mind at the End of its Tether)中写道:“人类喜欢自称为万物之灵,但他们已经……出局了。”威尔斯和韦布的问题出在哪里?他们是把部分的真理扩大成了包含一切的真理,即可以借来解释并改进所有事情的真理;我们若“把一切都孤注一掷地赌在人性的良善上”,就是把“人性的良善”放在上帝的位置上了。

最后,在不同的职场中也有一些不能妥协的绝对价值,这些也成了偶像。举例来说,在商业世界里.因为要达到终极目标——利润——就要压抑个人的感情和特质;但在艺术的世界里则恰恰相反——为了要自我表现,所有其他的价值都可以被牺牲,而且还会将之冠以“救赎”之名,即认为人类所需要的就在于此,超乎一切之上。

这世界到处都充满了偶像。爱、信靠与顺服

圣经用了三个基本的隐喻——婚姻、宗教、政治——来描述人心与偶像的关系:爱偶像、信靠偶像与顺服偶像。

圣经有时用婚姻的关系来讲偶像。上帝应该是我们真正的配偶,但当我们贪恋或喜悦上帝以外的事物时,我们就犯了灵性上的淫乱罪。爱情或成功可能会成为我们“错误的情人”,因为它们会使人感到被爱和有价值。偶像占据了我们的幻想,所以只要看看我们在白日梦中都在想些什么就可以见到它们:我们最喜欢幻想些什么?我们最爱做的梦是什么?我们渴盼这些偶像爱我们,带给我们价值感,使我们有美丽、特殊和重要的感受。

圣经也经常用宗教的隐喻来讲偶像。上帝应该是我们真正的救主,但是我们却在个人成就或经济富有里寻找我们所需要的平安和保障。偶像会让我们感到受控制,所以我们可以在晚间的噩梦里看到它们:我们最担心什么?我们若没有什么东西就会失去活着的价值?我们误信这些东西会保护我们,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祭品”来讨好满足这些神明,渴盼它们能带给我们自信心和安全感。  圣经也会用政治的隐喻来讲偶像。上帝应该是我们唯一的主宰和元首,但当我们喜爱和信靠其他的事物时,其实我们就是在事奉它们。任何对我们来说是比上帝更重要、更不能妥协的东西,就都成了奴役我们的偶像。我们可以从自己最强烈的情感中看到这类偶像:有什么事物会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愤怒、焦虑或失望?有什么事物会使我们摆脱不掉罪咎感的痛苦?当我们感觉到我们必须拥有某些东西否则生命就失去意义时,这些东西就成了控制我们的偶像。

不论是什么,控制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主宰.

寻求权势的人就被权势所控制;寻求被接纳的人

就被他所想要取悦的人所控制。我们无法控制自

己的生命,而是被生命中的主宰所控制。

许多被人认为是“心理问题”的,其实只是偶像崇拜而已。完美主义、工作狂、长期的优柔寡断、对别人的控制欲——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把美好的事物变成了偶像,以至于后来它们把我们逼到一个地步,好像我们非得满足它们不可。偶像操控着我们的生活。

解除魔咒的机会

我们在前面提过,伤心和绝望有很大的不同:绝望是无法被安慰、不能承受的伤心,然而在大多数的状况下,这两者的差别乃在于是否为偶像崇拜。

有一位韩裔商人因为损失了将近三亿七千万美元的投资而自杀身亡,他的妻子告诉警方说:“当全国股票市场指数降到一千点以下时,他就不吃饭但却狂饮了几天,最后决定自杀。”在2008—2009年的经济大危机中,我听到一位名叫毕尔的男士说,他三年前成为基督徒,现在他最终极的安全感已由金钱转移到与上帝的关系上,而这关系是借着基督而建立的。他说:“如果这场金融风暴发生在三年前,我不知道自己会怎样面对,要如何才能继续往前走。但今天,我可以诚实地告诉你,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加喜乐。”

虽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俗世界里,偶像——那些灿烂闪耀的神明——握有我们心中对它们的信靠,但是当全球的经济变得一团混乱时,许多我们多年崇拜的偶像就在我们四周粉身碎骨、化为灰烬。现今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因为我们有了短暂的“解除魔咒”的经验;在古老的故事中,巫师会对人下魔咒,当魔咒被解除时,受困的人就有逃脱的机会。不过,魔咒能被解除的时机往往是个人性的,当我们看到自己寄以重望的某些庞大企业或是伟大理想或人物,不能实践(我们以为的)承诺时,我们才会觉醒。但像这样的时机极少发生在整个社会中。

我们若是要脱离绝望而继续向前行,就必须要分辨出在心里和在文化中的那些偶像。但这还不够:我们若要脱离假神的毁灭性影响而得着真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到那一位真实的上帝面前。那位又真又活的上帝,曾在西奈山上以及十字架上启示了自己;他是我们唯一的主宰,只要你找到他,就能得到真正的满足,而如果你曾令他失望,他也会真正地原谅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诸神的面具(精)/陶造生命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提姆·凯乐
译者 吕允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34020
开本 32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5
133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2012CRM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