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布勒东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布勒东一直在为争取自由而奋起反抗:“正是反抗,也惟有反抗才是光明的创造者。”只有三个途径可以让人们认识这个光明,那就是“诗歌、自由和爱……”他是20世纪上半叶对文学及绘画产生极大影响的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对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堪称“超现实主义教皇”本书用客观公正的文字塑造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布勒东,是一部布勒东的斗争史、创作史和情感史。

内容推荐

布勒东一生追求自由,与一切自由的绊脚石为敌。创作上他挥洒才情,追随达达运动,建立超现实主义流派,首创自动写作法,终成一代宗师。情感生活中布勒东多愁善感,超现实主义内部的矛盾纷争,友情的决裂,爱人的离去,都让他伤怀。本书用客观公正的文字塑造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布勒东,是一部布勒东的斗争史、创作史和情感史。

目录

中译本序

序言

第一部 追求现代美学

第一章 少年时代(1896-1915)

第二章 头晕目眩(1915-1916)

第三章 “有关生活的现代理念”

第四章 抨击旧艺术(1918年9月-1919年10月)

第二部 从达达运动到超现实主义

第一章 达达运动(1919-1922)

第二章 “模糊运动”(1922-1924)

第三部 超现实主义革命

第一章 新的瑕疵(1924-1925)

第二章 不再失望(1925-1927)

第三章 娜佳(1926-1927)

第四章 龌龊的生活及值得赞美的爱情(1927-1930)

第四部 革命的警惕性(1930-1940)

第一章 从彷徨到邂逅(1930-1934)

第二章 从疯狂的爱情到黑色幽默(1934-1940)

第五部 逃难及流亡生活(1940-1946)

第一章 什么样的准备呢?(1940-1946)

第二章 纽约(1941-1946)

第六部 狂热的道德(1964-1966)

第一章 上升的征兆(1946-1952)

第二章 你中有我

第三章 绝对的差异(1960-1966)

致谢

布勒东生平和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既有益而又累人的操练”

安德烈·布勒东的士兵证提供了他服兵役的详情。他长着一头金发,长圆脸,像他父亲一样的灰眼睛,鹰钩鼻,身高1.74米。这个英俊的小伙子被编入第十七炮兵团,驻扎在蓬蒂维。1915年4月12日-6月29日,这个二等兵在那儿当炮手,而他的朋友弗朗盖勒则驻扎在克罗特瓦。

部队要求的各项操练,他做起来似乎心甘情愿,如操练、干杂活、骑马、洗刷战马,但他对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投入。他的思想在练兵场上已变得萎靡不振了。他拿兰波写给老师伊藏巴尔的信与自己对照: “我要死了,在平庸乏味的生活中、在恶意及平淡的氛围中,我已变得面目全非了。”难道这不正是《灵光篇》的作者所说的那种“既有益而又累人的操练”吗?在给弗朗盖勒的信中,他这样问道。他不明白人们究竟要让他干什么。这场战争并不是他的战争。巴莱斯以及贝格松的民族主义、复仇主义的号召让他万念俱灰。人类的智慧已堕落到何种地步!他体验的所有诗歌都不过是聊以解闷的玩意儿。他不敢再去读马拉美的诗,他将兰波的诗篇紧紧地合住,因为兰波的某些诗句对他来说有一层危险的含义。他失去了精神支柱,有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身处这种状态,他对现代绘画没了兴致,诗歌也被他抛在了脑后。幻觉似乎总是萦绕在心头,就像阿尔弗雷德.雅里在《日日夜夜》里创作的主人公桑格勒那样。这本书他反复读了许多遍。然而,每当休息时,有的战友便去看《科林斯人的书信集》,有的战友则拿一瓶香水放在他鼻子下让他闻。冥冥中一种保守的情感要他去向瓦莱里求助,让瓦莱里去求人,以缩短这难以置信的慢悠悠的军事训练,不要让他再随军团去做医务了。“我隐隐约约地看见我所爱的诗人的世界,不过它离我太遥远了。在脑海中,我难以置信地回忆起昨日的情感生活。不用很长时间,我便会挫败这里的阴谋。”私情

7月初,军训结束了,布勒东被派往南特第二军医排,市立一○三甲野战医院做住院医生。自1914年9月起,该医院设在位于德·博卡热街2号(这是一对诺曼底诗人夫妇的名字,姓氏前缀不能省略)的女子中学的校园里,当时校舍尚未竣工。医院配备着最现代化的装备,能收治260个病人。

“南特,也许这是除巴黎之外惟一让我能感觉自己会发生变化的法国城市,而这变化正是我所求之不得的……对我来说,那儿的生活节奏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布勒东在《娜佳》里写道。

公爵夫人安娜的这座城市有许多建于18世纪的漂亮住所,同整齐划一的前拿破仑城相比,它显得更加迷人。即使照料病人的工作令人难以忍受,但总比肩背行囊练操练轻松多了。8月底,布勒东晋升为一等兵。他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兴致,期待着“既不明朗又让人望眼欲穿的未来”。虽然在那儿他依然会有空虚感,但他竭力去读众多诗人的诗作来填补这种空虚失落的感觉,雅里、阿波利奈尔、勒内·布瓦莱夫、弗朗西斯·亚默、朱勒’拉弗格、勒内·吉尔、保罗·弗尔、皮埃尔·路易等人的诗篇在陪伴着他,当然还有大师级的诗人波德莱尔、马拉美和瓦莱里。

在南特,布勒东碰到了沙普塔尔中学的同学亨利·甘斯伯格。他是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学生。布勒东还和医药系的学生安德烈.帕里斯结下了友谊。他和帕里斯的通信联系一直保持到1920年,那些信件表明他十分信任帕里斯。弗朗盖勒则在12月份也被派往南特的医院。夏末,表妹马德莱娜·勒古盖斯到南特来找布勒东。人们都叫她玛依。他和表妹有过一段“难以置信的私情”。1913年9月,他从马拉美的诗篇中获得灵感,为表妹写了一首诗。玛侬是一个惹人喜爱的褐发少女,刚满17岁,双眼露出忧郁的神色。布勒东自少年时代起便对她抱着复杂的情感,对异性的好感夹杂着对她的敬佩,钦佩她的独立性和主动精神。若以年龄及那个时代的标准来论,玛依显得有些轻浮!她父亲先后在阿尔及利亚、突尼斯领导军队医院,接着被派往比利时军队工作,最后又任雷恩市安布鲁瓦兹一帕雷医院的院长。玛依去过许多国家,而且享有很大的自由。

由于无法在家里接待他,她便打算让他在旅馆里租下与她相邻的房间。两人隔着阳台浪漫地相互对视着,去感受最不寻常的激情。第二天清晨,小伙子刻意不去破坏那用短面纱构成的脆弱防线,这让姑娘爱得更加如痴如狂。他故意装做未被她那妩媚打动的样子,专挑她的毛病讲给她听。到了下一个星期天,他便和玛侬同床共枕。然而,这却是一个令人失望的情爱之夜,因为他不再爱她了。他的欲望已经枯竭了。他扪心白问,自己对她的情感究竟属于哪一类呢,难道他更喜欢贞洁地欣赏她的美貌吗?这绝对是柏拉图式的恋爱方式。后来,他感到非常伤心,却告诉安德烈.帕里斯,说他对这骤然间破碎的关系并不感到悲伤。难道记忆也像他所说的那样,这么快就变得淡薄了吗?1918年7月17日,他再次返回南特,来到南特医学院报到,其实他完全可以在巴黎继续他的学业。在学生登记簿上的出生年月一栏,他亲笔写下了这个日期:1896年2月18日!

与玛依的出生日期恰好相差两年!难道这是他在这相同的地点献给初恋的个人誓言吗?此后,布勒东一直视这一日期为自己的出生日,但正式的文件除外。与诗人相伴

“当代诗人总是神秘地陪伴在我们的左右”,布勒东在将自己与表妹的私隋告诉帕里斯时曾这样写道。诗人帮助他以居高临下的视角去把握同学们那盲从的运动,帮助他去呼吸更清新的空气。当他摆脱了部队的束缚后,医院为他准备了一个单间,因为大家一直视他为住院医生,而他自己也在设法向神经病学的方向发展。他在自己的房间里贴上高更、图卢兹一洛特雷克、马蒂斯及范东根等画家的复制画。他重新拾起写作的雅兴,作了一首诗《十二月》。这首诗第一次出现了英雄的主题,这是他对兰波的诗倾注了极大热情的结果:

今夜,我羡慕布维内的勇士

投身于教皇授意的宽容之战。

步兵们,保卫土地及家园的新兵们

向前冲呀!……P35-38

序言

作为诗人,布勒东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并不是最著名的人物,但作为在半个世纪内对西方文学及绘画产生极大影响的理论家,他却是数一数二的重量级人物。现在人们只要一提起超现实主义运动,便必然会联想到这位在超现实主义运动中呼风唤雨的理论家和斗士。那么究竟什么是超现实主义呢?布勒东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超现实主义运动呢?在给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之前,还是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布勒东的成长过程。

布勒东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宽厚仁慈,送他到学校里念书,只希望他长大后能当个工程师,而母亲对他的管教极为严格。他在道德方面所形成的观念与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密不可分。他从小喜欢诗歌,而且在少年时代便开始写诗,后来之所以选择医生职业,就是因为他觉得当医生能给他许多诗意般的想像空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应征入伍,虽然没有上前线,但战争的惨景还是给他的心灵留下深深的伤痛。

青少年时期,布勒东非常喜欢阅读波德莱尔、马拉美以及于斯曼的诗。16岁时他与当时著名诗人瓦莱里建立了通信联系。在完成医学学业后,1915年他被派遣到军队精神病学科任军医。这期间他开始研究弗洛伊德的理论,并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认识精神生活的工具。在部队任军医时他结识了雅克’瓦谢,后者的黑色幽默及后来自杀身亡的悲剧对超现实主义的问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17年,他结识了阿波利奈尔,他虽然十分敬佩这位诗人,但并不认可诗人那好战的爱国主义情绪。1919年他与路易。阿拉贡及菲利浦’苏波一起创办了《文学》杂志。第一篇采用自动写作法创作的作品《磁场》就发表在这份刊物上,后来发表的还有《地光》等诗篇。

1921年,他前往奥地利拜访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大师似乎给他打开了一条通往新型写作方式的道路,尽管弗洛伊德对他冷淡的态度一直让他耿耿于怀。

1924年在与达达运动决裂之后,他推出了自己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929年又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宣言以及《迷失的脚步》中所阐述的观点为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文学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1926年,他创作散文诗《娜佳》。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既有浓郁的自传色彩,又颇富诗意。后来他沿用此形式陆续发表了《连通器》(1932)、《疯狂的爱》(1937)、《秘术17》(1944)等。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运动就是由像他这样参加过一次大战的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了战争的荒谬及破坏性,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理想、文化及道德观念产生了怀疑,需要用一种全新的理想来代替传统理想。在探索革命的征途上,他找到了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斗争也因此而成为他的重要活动。他创作出多篇很有深度的檄文,其中包括《超现实主义与绘画》(1928)和《黎明》(1934)。与此同时,他并未放弃诗歌的创作,那时他所创作的著名诗篇有:《可溶化的鱼》 (1924)、《白发手枪》(1932)、《水之歌》(1934)等。由于维希政府在审查《黑色幽默文选》(1940)及诗集《法塔·莫尔加娜》(1940)时,作出了禁止这两部书出版的决定,布勒东觉得在法国已失去言论自由,于是便到美国过起了流亡生活。1946年,他返回法国,只创作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夏尔·傅立叶颂》。此后,他再也没有拿出更优秀的作品。

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布勒东所采取的种种立场均与超现实主义密切相关。他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及最重要的理论家。作为一种革命的思潮,超现实主义要求对社会进行深刻的变革,粉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所实施的奴役政策,以便让诗歌也能由“万众去创作”。而他本人始终在追随这个革命目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在那囚笼里苦苦地挣扎着。有一样东西可让我们至少在短暂的时间内摆脱这可怕的囚笼,这就是革命,是任意形式的革命,是极为血腥的革命。我依然要用尽全力来呼唤这场革命。”为此,他开始接近共产党,并与其他超现实主义运动成员一起加入了共产党。苏联革命的成功让他仿佛看到世界的光明,他对苏联革命表示了敬意,并希望这场革命也能唤起“必要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那场社会革命,精神革命也就无从谈起了”。

然而,不久以后,出于美学及政治原因,他脱离了共产党,并对苏联所推行的文化政策颇为反感,公开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他坚持奉行自己的道德标准,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因而与许多共同投身于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挚友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为了维护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纯洁性,他甚至不惜放弃波德莱尔及兰波的诗歌,而他一直视这两位诗人为超现实主义的先驱。失去朋友让他感到痛苦万分,但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也只能合弃友谊。在谈到自己的朋友们时,他说:“他们当中有些人是我最珍重的朋友,但我不得不离开他们。有些人离我而去,另外一些人给我留下长久的回忆。有时,这种回忆真的难以忘怀,这是不争的事实。毫不隐瞒地说,每次回忆起来,都像伤口再次裂开了似的。”

渎到阿拉贡在获悉布勒东去世时所写的文字时,我们不禁为他们的决裂而感到惋惜:“在此我本想就青年时代的朋友说些什么,就我一直敬爱的这位伟大诗人说些什么,但我不能。历历在目的往事让言语变得空洞乏味,让我打消了兴致,懒得去回击那些报刊上的蠢话。除了一句话之外,我什么也说不出,那一句话让我失去了理智:安德烈。布勒东刚刚离开人世。”

在这部传记中我们不难看出,布勒东一直在为争取自由而奋起反抗:“正是反抗,也惟有反抗才是光明的创造者。”只有三个途径可以让人们认识这个光明,那就是“诗歌、自由和爱……”说到爱,布勒东曾这样阐述:“首先要去爱,接着再扪心自问究竟爱什么也不迟,直爱到对一切了如指掌的地步。”无论是向身处困境的朋友伸出援助之手,还是提携那些有潜力的作家或画家,他都是出于爱意。

从1935-1940年,他撰写了一系列檄文,号召人们从事超现实主义革命。这场革命不但要推行艺术自由,还要让社会及经济关系发生彻底的变革。变革建立在对人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虽然遭受种种挫折,但布勒东并未丧失信心,“因为超现实主义正在国际上发扬光大。这颗种子在发芽,预示着会有好收成”。

在这部书中,我们还看到一些著名人物对他的评价。法国近代诗人塞泽尔写道:“我见到了他,他真的把我迷住了。他的文化修养真是太出色了,他对诗歌的感受令人吃惊。他在感受诗歌,像呼吸空气中的花粉那样嗅着诗歌。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发掘者,就像‘满脑子都在琢磨研究’的那种人……”美国战争情报部的德尼·德鲁热蒙对布勒东在战争情报部的独特风格作过鲜明的描述:“安德烈·布勒东显得十分谦恭,也很有耐心,就像被关在笼中的雄狮决意要忘掉那笼子似的……他让我们分享他那伴着轻轻哨声的典雅的嗓音,但他总保持着仪表堂堂的样子。他的机智之中总露出不易察觉的讽刺感。那机智既威严又令人钦佩。人们真应交给他一个王国让他去统治!不,确切地说,应该交给他一个教会让他去管理,要他在风暴中去恢复神圣使命的美名!”

本书作者亨利·贝阿尔先生是巴黎大学法国文学系的教授,是研究达达运动、超现实主义运动、先锋派运动的著名专家,曾撰写过多篇有关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专著,同时还兼任法国超现实主义研究所主任一职。

本书所有注释以及“布勒东生平和创作年表”均为译者所加。

2004年11月27日苏州

后记

自从安德烈.布勒东去世后,对他的遗嘱严谨的解释让人以为,他禁止外界在2016年前将他的通信集拿去公开发表。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资料,只有他写给妻子和女儿的信除外,这些信她们可以自由支配。他在遗嘱中所说的通信是指别人写给他的信件。出于对青年时代的怀念,他希望将通信集放在雅克·杜塞文学图书馆内,封存50年,惟有越过此期限之后,所有的通信方可发表。但遗嘱中并未说他写给别人的信该怎样处置。尽管如此,遵照布勒东家人允许我撰写有关他的传记的条款,在此我绝不引用此前从未发表过的布勒东的信件,即使出于写作的需要,我也只会指出其大致的内容。

许多人以各种名义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布勒东的传记很难顺利地写出来。在此谨向这些女士和先生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皮埃尔·阿德马、萨拉娜·亚历山德里昂、米歇尔·阿佩尔-米勒、伊夫·阿杜安、让-路易·贝杜安、皮埃尔·贝朗热、玛格丽特·博内、埃丽莎·布勒东、克里斯蒂昂·比尔格、弗朗索瓦·卡拉代克、米歇尔·卡拉苏、卡尔通-拉克、埃梅·塞泽尔、弗朗索瓦‘沙蓬、苏姗·科多尼耶、让一皮埃尔·多芬、特里斯坦·德阿尔姆、保罗‘德特里巴、弗洛朗斯·德吕西、奥菠·埃卢埃、艾田蒲、米歇尔·弗朗盖勒、让-夏尔.加托、克里斯蒂娜·格朗德芒热、弗朗索瓦·格罗梅尔、勒内·伊尔桑、让-巴蒂斯特·雨果、路易·雅诺韦、阿兰·茹弗鲁瓦、沃尔弗冈·克莱因、凯尔内院长、雅克琳娜·朗巴、勒内·拉波特、热拉尔·勒格朗、克洛德·勒维一施特劳斯、让-皮埃尔·马比勒、安娜·德马尔热里、米雷耶(埃马纽埃尔·贝尔夫人)、贝尔纳·莫利诺、雅克琳娜.波朗、妮科尔·拉辛、艾蒂安·拉维利、让·勒兰热、阿兰·里维埃、热拉尔·罗什、阿加特·鲁阿尔-瓦莱里、安德烈·卢梭、勒内·吕菲耶、米雷耶·萨科特、罗伯特·萨拉扎克、西尔维·萨托尔、让·舒斯特。在此,我尤其要感谢埃丽莎·布勒东和奥菠·埃卢埃。她们理解我要保持独立风格的愿望,并让我有幸接触到第一手材料,这对完成这部传记是非常必要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布勒东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亨利·贝阿尔
译者 袁俊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5574
开本 16开
页数 4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6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55.6
丛书名
印张 3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