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乡志
内容
编辑推荐

《乡志》由愚石著,堪称一部中国当代乡村变迁史。小说在复原生活现场的同时,探寻乡村发展中矛盾的表里,点、面,线兼顾,故事情节引人人胜,在众多人物活动和事件演变之中,细微地体察风俗民情的形态,文气酣畅,地气沛然。

内容推荐

《乡志》由愚石著,主要内容:

公元2007年是农历丁亥年。有诗日:太岁丁亥年,高低尽得通。吴越桑麻好,秦淮豆麦丰。三冬雨水多,九夏禾无踪。桑叶前后贵,簇畔不施工。卜日:夏种逢秋渴,秋得八分成。人民多疟瘴,六畜尽遭迪。

这一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姓氏广场隆重举行。

这一年,县乡村三级同时换届,百姓称之为换届年。

这一年,在仙鹤乡,有这样的人和事,被记入鲁中南农村的断代史。

《乡志》适合小说爱好者阅读。

目录

正月

杏月

桃月

梅月

榴月

荷月

兰月

桂月

菊月

露月

葭月

腊月

试读章节

一大早,村支部书记柳恒稳家里两扇高大的铁门上就糊上了两条白纸,大门的一侧挂出了纸嘟噜,再加上空气中弥散着的草纸烧过的味道,让书记老母亲样板老太在大年初一就驾鹤西游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了全村老少见面后打招呼的第一个问题,“书记的娘死了,知道不?”“书记的娘,样板老太?”然后脸上便露出将信将疑或是莫名其妙的笑容,如草纸的味道,醉人且暧昧。

样板老太病了好长时间,村里人早就知道。看着她整天闭着眼睛,只有游丝般的呼吸,骨瘦如柴,早已经没有了往昔的精神模样,无论街坊邻居还是家里人,都以为她撑不过春节。但柳恒稳心里清楚,母亲一定会坚持住的。过了春节母亲就是八十五岁了,她以前多次说,她一定要活到八十五岁再走。她在等着这个时间,或者说是这个时间早在前面等着她。样板老太一辈子不信命,她信“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信毛主席说的任何一句话,她信电视上天天说的党的方针政策,比如“三个代表”,比如科学发展观。样板老太对亲戚邻人家长里短的不在意,却十分在意电视上中央领导同志的活动,谁去了哪儿,做了些什么。只是近两年她的记忆力明显不行了,头一天看的新闻第二天就记不起讲的是什么了。直到八十岁之前,她都可以背出中央电视台前三条重要新闻的全部内容,八十岁之后则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样板老太就是样板老太,她宁愿承认自己老了,就是不信命。百姓中间有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孔孟两位圣人一个活到七十三一个活到八十四,这是人的大限。可样板老太偏偏不信这个邪,她说她一定要活到八十五岁。她说她一辈子大字不识一个,却能背过那么多圣贤书,她是圣贤弟子,理应活得长些。也正因为会背那么多的文章,样板老太从年轻时,就被村里公认为除了私塾先生、小学老师之外最有文化的女人。这也让样板老太成了村里年长一些的女人中唯一用“我”代替“俺”说话的人。样板老太经常开玩笑说:“‘俺’听着土气,‘我’才有文化。”“那你写个‘我’字看看。”有人反驳。样板老太无言,有些难堪,于是回来后让儿子教她写“我”字。七扭八扭终于学会,天天操练,最后一个“我”字竟形成了样板老太独有的特色。以至于后来,样板老太如所有当家的男人一般,一定要亲自签家里所有的合同书、意见书。一个大大的“我”字便让所有人明白,“我”就是样板老太。

快到半夜十二点的时候,柳恒稳让老婆邵秋之如往年一样,做好了年夜饭,下了水饺,把碗端到母亲床头,小声地说着:“娘,过年了,起来吃点东西吧。”

样板老太奇迹般地睁开了已经闭上二十多天的眼,喘着粗气,说:“扶我起来,给我换上衣服,我吃五更饭(俗语,即年夜饭)。”

儿媳邵秋之今天专门包了一碗小水饺。水饺小巧,如大个的花生般大小,并且都捏上了花。馅儿也是样板老太最爱吃的韭菜肉,香气扑鼻,没出锅,空气中就已弥漫着鲜嫩的韭菜味。柳恒稳两口子一个扶着样板老太,一个用瓷勺喂样板老太,小心翼翼,老太太竟然一口气吃下了七个。

外面的鞭炮声渐次响起,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刺破天空的烟花瞬间亮起,又瞬间消失。淡淡的火药味和着年夜饭的香气,以及高低不同的吆喝声,在空中四处蔓延。“我还想刷刷牙。”老太太吃完水饺,用游丝般的声音说。柳恒稳亲自去端来牙缸,兑好水,试了试水温,在牙刷上挤上了一点点牙膏。做这些事的时候,柳恒稳几乎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柳恒稳知道,母亲四十岁以后,就开始学着上级到村里挂职包村的干部,用牙刷牙膏刷牙。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城里人的牙是刷白的”。对这句话,城里包村的干部们哈哈一笑,村里人却是信以为真。以至后来,大部分和母亲年龄相仿的媳妇姑娘们,也都开始学着城里人的模样,每天一早一晚地刷牙。有些人甚至专门到大街上刷,以显出自己与其他农村人的不同来。

样板老太吐漱口水的声音已经没有了以往的响亮。以前的响声在柳恒稳看来,有些夸张,牙刷与牙缸的碰撞声,与母亲的性格一样,有些略显故意的张扬。今天的样板老太,把牙刷放在牙缸里,呆呆地看了好长时间,最后长长地叹了口气:“好了,你们都出去,我要和恒稳说几句话。”娘从什么时候开始叫他“恒稳”的,柳恒稳已经记不起来了。除了对几个女儿常常叫闺女之外,样板老太对几个儿子一直以大号相称,她常说:“大号就是人长大了的名号,小看不得。男人的大名是一座牌坊,立得住立不住,全看男人走什么样的道。女人的大号是一阵风,叫叫就过去了。在娘家没人喊大名,在婆家就更没人喊了。起了这样的名字只是摆设,白起。”

“娘,啥事?”柳恒稳拉住母亲的手,问。

“去把我箱子里的小木盒子拿来。”样板老太所说的箱子是她的嫁妆,用了一辈子,大红枣木的,漆虽然剥落,却依然非常结实。

样板老太让柳恒稳把木盒打开,然后颤抖着从里面拿起一只玉镯,仔细端详着:“这木盒子里,全是我背过的主席语录,都随我一起埋了吧。只是这玉镯,是村东头地主孙连金的老婆送给我的。那女人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苏宛如,琴棋书画没有一样不会的,针线活也比我的好上十倍几十倍,唱的戏文也好听,张生崔莺莺的那一段,叫什么来着,能把娘唱得流泪。她越好,娘心里越不好受,越想超过她。娘这一辈子就比着她,凡事儿都得强她一头。”

样板老太习惯把“毛主席”简说成“主席”,她说这样亲切,并且每次说“主席”两个字的时候,语气里满是骄傲。只是今天,她即使说“主席”的时候,也似乎没有了多少的力气,说话的声音越来越轻:“‘文革’开始的时候,她来求我,让我多替她说些好话。她是资本家的女儿,再加上地主的老婆,她害怕这种出身会让她丢性命。她送给我这只手镯,我本想推辞,可偏偏那么喜欢,就收下了。这也成了我的一块儿心病。收下她的手镯,让我觉得自己比她上等,娘心里虚着呢。”样板老太再次停顿下来,好长时间,她又说:“现在我要走了,不能带着别人的东西上路。几十年来我把这手镯和主席语录放一块儿,就够反动了,不能再带着另一块污点去见马克思。手镯呢,还给孙连金的儿子,也算是物归原主。不过想想那个女人,也真是让人看着就喜欢,风一刮就吹倒的样子,总让人心疼。她还经常为一片叶子落下来掉泪,为被雨淋湿的小鸟流泪,也不知道她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如果不是因为她成分不好,娘会和她成为好姊妹的。”

柳恒稳紧紧抓住样板老太的手,感觉她的体温越来越低,手指几乎感觉不到一丝的温热。样板老太又说:“还有,恒稳,你是一家之长,我走了,你要带好兄弟姐妹,要和娘一样,有个比着的,这样活着才有心劲儿。苏宛如比我早走几年,后来娘就觉得没有了多少活头,活得没有了心劲儿。要不是有个八十五的大限,娘活不了这么长。现在好了,娘没有什么记挂了,娘也要走了。恒稳,上了西天还划不划成分啊?如果划,娘还想当贫农。你一定记住,给我陪葬的东西,一定不能太多。”

柳恒稳不知该说些什么,他只感觉母亲干枯的手越来越凉,这凉似乎浸到了自己的心脏。

“我该走了,把我抬到堂屋里去吧。”样板老太轻闭上眼,一脸的安详。

柳恒稳招呼三个兄弟,慢慢地将母亲移到客厅,那里早就准备了一领新箔。这几年种高梁的人少了,买箔也很难了,这领箔花了六十多块钱呢。

把老人放平,其他办丧事用的东西早已经准备停当,包括嘴里含着的衔口钱。这种代表一个人死亡之后富裕与否的标志物,早就被柳恒稳放在随手可取的口袋里。以前人们普遍用的是铜钱,但现在铜钱越来越难找,便开始流行在五分硬币上打个洞充当。也有人用一元钱的硬币,但打洞的难度相对大些。人死且死了,一元钱和五分钱又有多大差别?但柳恒稳在乎,他准备了两枚一元钱硬币,两枚硬币在柳恒稳口袋里已经装了好几个月了。柳恒稳把两枚钱拿出来,仔细地用红色的线绳穿起,一枚含在母亲嘴里,一枚系在母亲上衣的第二个扣眼上。柳恒稳慢慢地坐下去,坐在母亲身边,拉着她的手。他感觉到母亲的体温一点一点地消逝,心疼也随之加深,越来越疼。为缓解心里的疼,柳恒稳一只手捂住心脏位置,另一只手四处拉平母亲的寿衣。从母亲六十岁开始,柳恒稳就让老婆弟媳们开始为她准备寿衣了。民间有个风俗,越早准备寿衣,老人的阳寿就会越长。也正是从那年开始,柳恒稳每隔两年,都要买上一套新表新里新棉花,重新为母亲做一身,准备老人走的时候一并穿走,想想已经有七八身了。今年的这身是最近才做的,布料上还有折叠的痕迹,衣缝间还有棉花清新的味道。能够让母亲温暖地离开这个世界,对柳恒稳而言多少也是一种安慰。想到这里,柳恒稳的肩膀开始抖动,眼泪不可抑制地流了出来。

P1-4

序言

公元2007年是农历丁亥年。有诗曰:太岁丁亥年,高低尽得通。吴越桑麻好,秦淮豆麦丰。三冬雨水多,九夏禾无踪。桑叶前后贵,簇畔不施工。卜日:夏种逢秋渴,秋得八分成。人民多疟瘴,六畜尽遭迪。

这一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姓氏广场隆重举行。

这一年,县乡村三级同时换届,百姓称之为换届年。

这一年,在仙鹤乡,有这样的人和事,被记入鲁中南农村的断代史。

书评(媒体评论)

小说在复原生活现场的同时,探寻乡村发展中矛盾的表里,点、面,线兼顾,故事情节引人人胜,在众多人物活动和事件演变之中,细微地体察风俗民情的形态,文气酣畅,地气沛然。作家对乡村的忧患之心、对平民的体恤之意和对艺术的追索之念。令人敬重和感佩。

——《人民文学》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 施战军

《乡志》堪称一部中国当代乡村变迁史。作者在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通过扎实的生活和语言,写出了中国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生活观念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农民思想和心灵上的变迁。

——《中国作家》副主编、著名文学编辑家 程绍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乡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愚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35543
开本 16开
页数 3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6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9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