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科技与人文(第1辑)
内容
编辑推荐

《科技与人文》是国家“985”Ⅱ期工程项目——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半年期集刊。《科技与人文》以收集和介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科技与人文”方面的最有代表性的论述为要旨。

本书为《科技与人文》的第一辑,本辑设立“科技与人文的学理研究”、“科技与人文关系研究”和“科技的人文沉思”三个主题,汇集国内“科技与人文”方面已经发表的最有代表性的论文。

内容推荐

编辑出版《科技与人文》文辑是“国家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创新基地的建设目标之一。第一辑的内容主要有:科技与人文的学理研究,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研究,科技的人文沉思这三个主题,汇集国内“科技与人文”方面已经发表的最有代表性的论文。

目录

编者的话

科技与人文的学理研究

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

  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

  试论科学的融合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用科学态度对待人文社会科学

  科学和哲学中的后现代性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

  浅谈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及发展取向

  科学与人文相融——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研究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讨会综述

  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两种文化汇流和整合的途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要协调发展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

  科学与人文

  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观念互启与方法互用

  由现代到后现代看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让科技与人文在工程中融合

  科学与人文:差异、隔阂及出路

  科学与人文:鲁迅早期的价值取向

  诺贝尔奖精神: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着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科技的人文沉思

  科学人文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及其意义

  科技代价的人文沉思

  科技时代应高扬人文精神

  论科技的人文价值

  科技、人文与“存有三态”论纲

  科技官僚与公共政策:兼论科学与文化

试读章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教育事业包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咨询服务,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要求坚持“两个为本”: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要求坚持“四个统筹”: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也包括统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沃土之中,是哲学社会科学认识和改造世界结出的思想硕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特别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加自觉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我们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党的传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教育部在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专门制定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教育部将根据中央要求,切实体现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四个同样重要”,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分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

刚刚过去的“十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时期,也是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五”期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30多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理论创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研究与宣传,加强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宣传,为推动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校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力量,在首先启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文学9本马克思主义核心教材中,有7本是由高校教师主编的。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决策咨询,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运用自己的知识才干和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在27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座中,有17次22位高校教师参与了主讲。

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十五”期间,高校教师出版著作11万部,比“九五”增加了1.5倍;论文近100万篇,比“九五”增加了1.6倍。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精品、文化精品,如《儒藏经典》、《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西藏历史地位辨》、《黄宗羲传》等,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历史经验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进科研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实施等措施,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体制环境及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科研机构以固定人员为中心的运行体制正在向以研究项目为中心的新的运行体制转变,有利于科研团队的成长,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的集体攻关和多学科、跨学科攻关。

回顾和总结“十五”期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有几点重要的启示。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宝贵的理论品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把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现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深入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切实回答社会和学生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始终保持优良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没有优良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难以在哲学社会科学上取得优秀成果,难以体现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P6-P8

序言

《科技与人文》是国家“985”Ⅱ期工程项目——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半年期集刊。《科技与人文》是本创新基地根据国家对“985”Ⅱ期工程建设的要求与创新基地项目论证报告的基本框架,参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经验,用以推进创新基地建设的任务目标。《科技与人文》以收集和介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科技与人文”方面的最有代表性的论述为要旨。集刊的价值与指导思想在于配合创新基地整合与凝练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强化学术研究特色,在4年左右的建设周期内,发展成为国内“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研究领域的信息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之一,以促进华中科技大学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特色高水平发展。

《科技与人文》第一辑设立“科技与人文的学理研究”、“科技与人文关系研究”和“科技的人文沉思”三个主题,汇集国内“科技与人文”方面已经发表的最有代表性的论文。以后各辑除了继续在“科学精神的人文本性”、“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科技视野中的人文精神”和“科技进步与社会文化发展”等主题分类汇编国内“科技与人文”方面的标志性成果以外,还将组织一批反映国际学界在该研究动向的译文,并注重反映本创新基地的12个研究子平台以及“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

《科技与人文》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科技与人文(第1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欧阳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08800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301-05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7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