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泉州古城踏勘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83个历史名人中,泉州就占了3个,郑成功、李贽、陈嘉庚,一个民族英雄,一个启蒙思想家,一个华侨旗帜,何等伟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之深厚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每每令到泉州采风的学富五车的专家流连忘返。试想,有多少城市可与匹比?这就是泉州的潜质。

本书汇集陈充敦庄为玑等专老专家的重要文献,集中反映泉州历史文脉的水系、寺院、坊桥亭景、楼园祠肆、名人故居等专文,并结合与历史相吻全的历史图片。

内容推荐

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与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将民国以来和几处重要古城踏勘活动报告材料,连同零星散见其它刊物的方古散文特写,以及集中反映泉州历史文脉的水系、寺院、坊桥亭井、楼园祠肆、名人故居等专文,结集为《泉州古城踏勘》,并随文选配与记述内容相吻合的历史图片。这是一本难得的图文并茂的泉州古城研究资料汇编,存储历史信息丰富,足供吾人浏览,以明变迁,知兴废,资借签也。

目录

泉州访古记

《泉州访古记》的几个史实

泉州游记

古城踏勘日记(十则)

泉州古城踏勘纪要

泉州历代城址的探索

泉州唐城踏勘考察研究报告

泉州古城址踏勘记叙兼谈罗城与子城的关系

泉州城寺观综述

开元寺漫笔

闽南甲刹承天寺

崇福寺漫忆

泉州少林寺闻见录

清净寺遐想

泉州旧城区水系考略

泉州城区八卦沟综叙

古坊·古桥·古亭·古塔

名楼·名园·名祠·名匾

泉州名井揽胜

历史人物故居扫描

泉州古官邸群漫步

百年老店话春秋

涂门街所见商店

泉州古城调研管见

后记——永远的泉州

试读章节

本着“多闻阙疑”的精神,《泉州访古记》于泉州伊斯兰教史实和史迹一一记闻存疑,留下了若干问题。

例如,关于泉州清净寺的创建年代,《泉州访古记》记录了该寺阿拉伯碑刻的“回教纪元400年(即西历1009年至1010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之说和吴鉴《清净寺记》(1350)的“宋绍兴元年(1131)”之说。

近年所出《中国伊斯兰教基础知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于“泉州清净寺”条下谓:“这个寺存有2方石碑,一为阿位伯文,一为汉文。一个(阿文)说,它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两者相差120余年。人们认为,‘南宋建说’是可以信赖的”。这是当前多数学者对《泉州访古记》当前提出的问题的看法。

关于“南宋建说”,有一个佐证:明代晋江李光缙(1549—1629)《净寺纪序》有“寺建自宋绍兴间,去今七、八百年久矣”之语。《净寺纪序》收李光缙《景壁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4月版)卷五,是有关泉州清净寺历史文献之一。

再如,《泉州访古记》记:(泉州清净寺)“管寺教主许宝玉先生,字岷山,江苏砀山县人也。民国十三年受北京回教总会派来泉管理此寺。每月由厦门回教总会津贴数元,以作经费。”又记:“新近北京回教联合会派人来管理,而已无从稽查以前地基究至何处矣。”这里所记“北京回教总会”和“北京回教联合会”实为一指,而称名两异。实际上,张星娘所谓“北京回教总会”或“北京回教联合会”应为“中国回教俱进会”。该会于1912年7月由王宽、侯德山等人发起在北京成立。白寿彝教授曾指出:“1912年,(王)宽创办中国回教俱进会,他被推为副会长,这是中国穆斯林有全国性组织之始”。中国回教俱进会总会(后改称“本部”)设于北京,称之为“北京回教总会”似不无道理,但称之为“北京回教联合会”就是全然没有来由的:张星娘所谓“北京回教总会派来泉管理此寺”和“北京回教联合会派人来管理”则不合于伊斯兰教的教制和寺制。据报告张星娘当年所见的许宝玉是泉州回教徒按照伊斯兰教“选聘制”的方式从厦门选聘(俗称“搬阿訇”)而来的(后来,许宝玉因不守教规被解聘、又因此以命案囚毙于厦门狱中)。

附带言之,《泉州访古记》有“与许主教同寓有江苏泗阳众兴集人唐某,亦彼教中人,适其外出,故未得遇焉”之语。张星娘亦江苏泗阳人,在泉州有老乡而不遇,当是一件憾事也。

P28-30

序言

1982年,泉州,这座闪烁着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之光的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绚丽璀璨的海外交通史迹,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是福建人民的荣耀。

然而,泉州这个光荣的名字。泉州这个宋元时期曾经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的世界“东方大港”曾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整整一百年,外国学者围绕“zaitun”是不是“刺桐”。是不是“刺桐港”,刺桐港是不是泉州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日本学者桑原骘藏通过研究居住泉州的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的历史事迹,1915年在其所著《蒲寿庚考》中明确指出:“据回教徒及耶教徒所记,zaitun为中国中古时第一商港,而徵之汉籍,宋末及有元一代,沿海商港,无一能及泉州,则zaitun非泉州而何。”1926年著名历史学家、厦门大学教授张星娘、导师陈万里,偕德国学者艾锷风一行,到泉州考察文物古迹,论证刺桐港即泉州港。大量的历史遗存和中外学者的缜密考证,终于为泉州拂去历史灰尘。

对泉州古城的研究也由此发轫。泉州古城因历史资料散佚.旧志语焉不详,加上上世纪初开始的拆城辟路,城墙隳毁,城楼拆卸,城濠湮没,很多珍贵的城市座标十分可惜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人们仍然生活在古城之中。而古城却出现了很多需要钩沉鳘清的历史悬案。比如,关于罗城(大城)、子城(小城)的建筑孰先孰后。就曾经有一场争论。20世纪80年代初。华侨大学陈允敦教授、厦门大学庄为玑教授,一位主张“罗先子后”,另一位则主张“子先罗后”,针锋相对,各持己见。1996年,也就是泉州加快城市化进展,从涂门街开始“旧城改造”的一年,九三学社泉州市鲤城支社有鉴于泉州古城的研究现状和城市面临的变迁,开始开展古城址的踏勘考察活动。而泉州市政府每进行一条道路拓宽改造,也都组织文史界和文物考古工作者事先作古迹调查。他们走遍古城的每一个角落,对自然实体和人工建筑物,包括山丘台地、沟渠池塘、街巷桥梁、名胜古迹、居民住宅,以及曾经存留过的历史遗址进行实地踏勘考察。这些工作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提供了至为重要的帮助。

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与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将民国以来的几次重要古城踏勘活动报告材料,连同零星散见其他刊物的访古散文特写,以及集中反映泉州历史文脉的水系、寺院、坊桥亭井、楼园祠肆、名人故居等专文,结集为《泉州古城踏勘》,并随文选配与记述内容相吻合的历史图片。这是一本难得的图文并茂的泉州古城研究资料汇编,存储历史信息丰富,足供吾人浏览,以明变迁,知兴废,资借鉴也。

泉州市委、市政府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中,注重研究历史,注重调查,注重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和延续文脉,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传承。他们在十多年的探索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其经验和教训都值得记取。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嘱余撰序,敢不从命!缀此数语以为弁言。

           二○○六年三月三十日

后记

校读本书文稿,常常飘来儿时的梦。书将付梓,再说几句,以为后记。

上世纪初以来,号称“七闽上郡”的泉州城历经沧桑,城池没了,街道宽了,牌坊拆了,津桥楼台少了,很多史有明载的建筑消失了。在陈允敦的《泉州古园林钩沉》、《泉州名匾录》两书中,“已毁”、“毁于民国”、“文革毁”、“今废”之类的字眼,比比皆是,读来令人感伤。他所记的是一代人对故乡眷恋的失落。确实有不少名物胜迹,今日只能凭藉记忆追寻,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归于淡忘了。

然而这些消失的,有很多既不是“封资修”,也不是“破破烂烂的包袱”,它闪耀过城市文明、民族骄傲的光芒。能够建造东西塔、洛阳桥这样国内仅见的伟大工程的泉州,它的城市构成,营造理念,工艺水准,美学取向和气度,无疑都是当时中国的高水平的代表。我有次到澳大利亚参观一个博物馆,展品居然有一把在消防队常可看到的单手锯,无非是几十年前的东西罢了,但它开辟草莱有功,澳人以之为荣。去以色列,我参观过一个历史街区,也不过上百年历史,有点类似农民街,远不及周庄、宏村以及我们泉州后城的古朴典雅,但游客成千上万,犹太人以其展示民族迁徙史而加以重点保护。在日本奈良,则不仅有唐时建筑,还看到那种我们已改拆净尽的前店后厝的“甯路枢”,老土旧相,日人却凭以招徕生意。反观吾土吾乡,我们有名物大邦泱泱大国的关誉,但汉唐建筑已微乎其微。近数十年间,似乎文化自我迷失,很多城市民族传统风貌渐行渐远,“欧陆”成风,到处出现“可以放置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无国界”建筑。“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甚或至于像朱镕基所批评的是“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过去由北向南沿福泉厦路走,两侧建筑地域风格美不胜收,新加坡著名规划师刘太格赞之为“闽省之建筑博物馆”,而今安在?城乡建设应扎根于当地传统和文化。正如在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不要忘了环境保护一样,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是也应该更多地注重民族建筑文化的继承,城市风貌的保存和体现吗?

那些构成泉州城市风貌的建筑的消失,有些为自然废湮,有些是人为毁隳,有些则是城市发展需要不得已而为之。以自然力而废者,无话可说。人为者。如为“广积粮”铲掉鹦哥山填平百源川池种稻,内城水系为之淤塞,毁掉泉州一景“鹦山暮云”;再如以其为“宋广强事件”之武斗据点而将始建于五代的明谯楼,夷为平地。这是发生在极“左”思潮和形而上学猖獗的“文革”年代的事,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称之为荒唐的人祸亦未为不可。好在过了不久,人们回过神来,填进百源川池里的鹦哥山的泥土最终又被愚公挖走。威远楼也重建,然则已不再承载历史信息,聊胜于无。等而下之者,便是高惠连辈了。他以“私憾”击断石笋.府志因此留名。近数十年间泉州很好地保护了三大丛林、海外交通史迹、中山路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因城市扩展更新却也未能保存好若干值得保存的著名建筑和构筑,殊堪惋惜一一虽则即便今日,人们对此的看法也未必趋于一致。在总结古城保护更新的经验时,失误和教训毕竟值得反省。行成于思,毁于随。特别是在房地产热气腾腾时,黄金地段的老城区的利市,真容易使人误读冯京为马凉。

不是编者偏爱自己的故乡,泉州确实值得研究。它有很多很难得的东西值得保护,值得抢救,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生活在这城市的人民,演绎了一代又一代人文历史的辉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83个历史名人中,泉州就占了3个,郑成功、李贽、陈嘉庚,一个民族英雄,一个启蒙思想家,一个华侨旗帜,何等伟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之深厚和多姿多采的民风民俗每每令到泉州采风的学富五车的专家流连忘返。试想.有多少城市可与匹比?这就是泉州的潜质。它的文化魅力穿透到历史的各个层面,并及于城廓阑阌。城市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和山川形势、建筑风格、肌理空间、基本色调所构成的风貌特色使它无愧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且成为往后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重要组成。我儿时的梦就在泉州,对半个世纪前那红砖黛瓦、万井烟景的老城的春夏秋冬记忆如昨,她确实很美,仿佛云英未嫁,养在深闺。为西方文明催生的社会环境病态所困扰的人们,蓦然回首,于灯火阑珊处终于瞥见了东方文明的瑰宝。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专家学者就开始到泉州“访古”,八十年代又出现了“泉州学”研究呼声。对于泉州古城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兴趣。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摧枯拉朽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很多人担心古城、古镇、古村成为“明日黄花”,开始思考、探索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新城市建设的民族化、地域化、个性化问题。而历史回放和田野踏勘无疑是一把钥匙。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更新城市,防止丧失历史文脉和风貌,泉州市于1995年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总指挥部。在拓宽部分老城道路时,指挥部请文物部门、文史专家先行作文物、古物、古建筑包括遗址的调查。后来,九三学社的同志和侨乡开发协会又先后作了更大范围的踏勘。这些调查报告,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也影响和引导了规划设计理念。几年下来,盈箧积案。对地方史素有研究的杨清江同志最先注意到这批珍贵资料,建议结集出版,以为考鉴,亦存一段因缘。2005年4月,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成立,素志所在,遂与南建筑博物馆联手启动这一工作,又根据城市之构成因素,勘踏街巷,翻检方志,辑录旧文,苋集舆闻,商请有关同志进一步充实材料,并请画家林剑仆同志绘制《古城印象》作环衬、画家吴永安同志装帧设计,于去年编成本书。书中照片,则多为征集“百年泉州”资料时所得。编辑这本书,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付出了不少心血,想来对泉州古城的过去有兴趣的同志,应可找到足资谈助的东西;对文史界的同志来说,也能省些检觅梳剔之劳,似不无裨益;对于有志于名城保护、延续文脉的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则也许能启迪情思,升华理念。面对日新月异的大泉州城市风貌,面对那些在红尘滚滚中逝去的我们先辈日日走过的里巷故址.它不无自豪地告诉读者诸君:我们曾经拥有!而且,对建设一个现代化文明与古典美和谐融洽、魅力四射的永远的泉州充满期待。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汪毅夫同志百忙中为本书撰写序言,谨表谢忱!

          2007年3月15日于文庙蔡清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泉州古城踏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焜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26910
开本 16开
页数 4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8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1.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73
丛书名
印张 29.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59
187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