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健康心理成就完美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题,追求心理健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心理健康是一种习惯,心理健康是一种能力,心理健康是一种方式,因此,心理健康是可以培养和造就的,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来提高并完善的。

本书分析了人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目前人们的心理现状,既有真实典型的案例,又有深入浅出的心理学分析,并且指出了详实可靠的解决办法。集理论性、生动性、实用性、可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心理学辅导读物。它可以帮你解除生活中的困惑,为心灵减压,扫除心理的阴霾,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姿态迎接新生活。

内容推荐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渐沉重。而精神的压抑呈现在生理状态上,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长此以往,就会引发疾病,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本书分析了人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目前人们的心理现状,既有真实典型的案例,又有深入浅出的心理学分析,并且指出了详实可靠的解决办法。本书是一本集实用性、可读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心理学辅导读物。它可以帮你解除生活中的困惑,为心灵减压,扫除心理的阴霾,做自己的心理老师,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姿态迎接新生活。

目录

第一章 打开心灵的屏障

 认知心理障碍/2

 歇斯底里要不得/5

 拨开狭隘的浓雾/7

 都是猜疑惹的祸/9

 嫉妒害人害己/12

 偏执是个隐形杀手/16

 贪婪让你欲壑难填/19

 抛开自私,学会付出 /23

 做人不要太吝啬/25

 走出自闭的魔圈 /28

 以牙还牙只能两败俱伤/31

第二章 稳定你的情绪

 别让愤怒之火燃烧/36

 让暴躁离你远去/38

 浮躁是做事的大忌/42

 别让坏情绪四处蔓延/44

 避开情绪低落的暗潮 /47

 我的“情绪”我做主/49

 凡事多往好处想/53

 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56

 活在当下 /59

 抛开心头的“烦恼结” /62

 迟早一天你会转运/65

第三章 解除心理压力

 抛开焦虑的困扰/68

 走出时间的禁锢/71

 百忙之中偷个闲 /73

 让紧张随风而去/77

 放松生命的琴弦/80

 让抑郁远离你的生活/82

 笑一笑,十年少/86

 别让压力击倒你/89

 控制压力的“度” /91

 走出生活的灰暗面/93

 搬开心头的那块石头/97

 心灵大扫除/99

 别给自己的心灵加锁/101

第四章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一颗平常心/106

 别为无法挽回的事忧虑/109

 不要抱怨命运/113

 莫把忧虑藏心中 /116

 莫让小事困扰你/119

 坦然面对不幸/122

 怨天尤人使你更苦恼/125

 把握好“酸葡萄心理” /128

 不要为没有的东西发愁 /130

第五章 去除心理阴影

 别为缺陷放弃整个世界/134

 让洁癖离你而去/138

 远离怀旧情绪/141

 心怀愧疚就永远不会快乐 /143

 放弃自恋,走出孤独/146

 突破心中的瓶颈/148

 挣脱内心的束缚/151

 学会心理调适/153

 克服自卑,肯定自己/157

 别让贪欲掩埋自己/161

第六章 增强心理意志力

 摆脱依赖心理/166

 虚荣是成功的桎梏/169

 摆脱孤独的困扰/171

 勇敢面对怯懦/175

 倔强的性格不利于交往/177

 犹豫不决要不得/179

 走出完美主义的误区/183

 别让自己沉浸在痛苦中 /186

 将自己化弱为强/188

 打破消极的观念/193

 战胜恐惧 /195

第七章 享受健康人生

 做自己心灵的主人/200

 正面的思想带来积极的效果/202

 放飞自己的心灵/206

 抛却压力,让快乐回归/208

 安然享受生活/211

 带着快乐行走/213

 幸福是一种心态/215

 感官愉悦是快乐的源泉/218

 打开快乐之门/221

 放下心理包袱/223

试读章节

都是猜疑惹的祸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被陈宫所救。陈宫与曹操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杀人后,曹操与陈宫急忙逃命,路遇沽酒回家的吕伯奢,曹操编了个谎话骗过吕伯奢,可还是不放心,将吕伯奢也杀了。陈宫问曹操为什么杀吕伯奢,曹操说“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听曹操这样说,立刻决定离曹操而去。曹操就这样失去了一个好友和谋士。

怀疑是人的本性,但是过度的猜疑就会构成心理疾病。猜疑是人性的弱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还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曹操后来患了“头风”之症,就与他满脑疑虑,心事重重有关。

猜疑者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见到别人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有时别人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又会觉得别人对自己有了看法等等,成天提心吊胆地工作、生活,内心总有解不开的疑惑,总有摆脱不了的矛盾,活得很累。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入,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描越粗,越画越圆。

“疑人偷斧”就是这样,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窃贼非邻居的儿子莫属了。可是,不久他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

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疑神疑鬼,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私心较重也是造成疑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曾有人说:“猜疑心与人的私欲成正比例。私欲(权欲、金钱欲)越大,猜疑心理就越强。”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人们的思路,使他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那么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有的人因猜疑心导致狭隘心理,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

一般来说,人们常常称疑心重的人为“鼠肚鸡肠”,疑心很重而搞得人人自危。尤其当自己被人无端猜疑时,火气就更大了。觉得对方简直是个得了“猜疑症”的怪物,不可理喻,从而产生这样的错觉:一个人脑子里储藏那么多怀疑细胞干什么?首先,让自己多操心而费神;其次,又弄得四邻不安,鸡犬不宁。爱猜疑者,以小人居多。的确,一般人做事总是追求“君子坦荡”、光明磊落的做法,认为做事坦率大方才有君子风度。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但如果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由于猜疑而生误会,伤害了朋友,造成紧张气氛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为了避免不应有的隔阂和冲突,消除猜疑心理,建立互信关系,应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准则。  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释误会,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理解。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人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采取积极的暗示,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平时,不要总想着自己,想着别人都盯着自己。你不议论别人,别人也不会轻易议论你。而且,只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又何必怕别人议论呢?有时不妨采用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别人说了我又能如何呢?只要我自己认为,或者感觉绝大多数人认为我是对的,我的行为就是对的。这样疑心自然就会越来越小了。

一位哲人说过:“偏见可以定义为缺乏正当充足的理由,而把别人想得很坏。”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越多,就越容易产生猜疑心理。人应抛开陈腐偏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必要时应调换位置,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想想。

但是,消除猜疑心理,并不等于做个从不怀疑的“直筒子”。如果不了解事物的真相,或者仅凭第一印象、第六感觉或别人的介绍而不假思索地草率下判断、做结论,是毫无经验和幼稚可笑的。

因此,比起单纯地追求所谓的“坦荡君子风度”而言,这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做法显然理智和高明得多。

所以,应该怀疑的地方还是要大胆去怀疑,不过不要盲目行事,而是要观察分析,了解真相,然后方可下结论。

P9-11

序言

心理学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灵魂之科学”。我们习惯把思想和感情叫做“心”,把条理和规则叫做“理”,心理学就是关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规律的学问。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的任何活动都伴有心理现象。健康的心理指导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做事原则。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渐沉重,而精神的压抑影响生理状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长此以往,就会引发疾病的产生,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人们要想让自己的心灵安宁和平衡,就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说:“随着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于人们的生理疾病。”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那些不利于我们交往的心理习惯,比如攀比、忧郁、压抑、虚荣、空虚、孤独、依赖、抱怨、浮躁、焦虑和拖延等这些人性的弱点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身上。为了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正视此类问题的存在,并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它。

心理学教授哈吉·威尔逊说:“心理学绝不是为了研究而设立的,研究心理学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造福人类。”

我们知道,心理的缺陷不可能消除,但是它可以弥补,可以跨越。人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找到可以激活这种力量的法宝,就能走出心理疾病的阴霾,拥抱健康的明媚阳光。

心病还得心药治。心理治疗是一个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是去除阻碍,发展应对能力的学习过程。在陷入了心理困境的时候,我们只有自己掌握调适的方法后,才能调出一个好心情,享受生活的快乐。

心理学教授乔治·斯格密说:“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是珍藏在宝塔顶层的桂冠,那么,健康的心理就是握在我们手中的一柄利剑。只有磨砺好这柄利剑,才能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夺得成功的桂冠。”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如何去认识,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

让我们抛弃那些贪婪、吝啬、狭隘、猜疑、攀比、悲观、自闭、自卑、忧郁、偏执、压抑、虚荣、空虚、孤独、懒惰、依赖、怯懦、嫉妒、暴躁、抱怨、焦虑、拖延等不良的心理因素,用自信、乐观、宽容、豁达来拥抱生活。

本书是集理论性、生动性、实用性、可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心理学辅导读物。它可以帮你解除生活中的困惑,为心灵减压,扫除心理的阴霾,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姿态迎接新生活。

编 者

2007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健康心理成就完美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宗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831530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395.6-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9: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