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记忆上海(五香豆与梨膏糖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这里,当你咀嚼着老城隍庙奶油五香豆时,会使你齿颊生津,回味隽永。当你品尝到百草梨膏糖时,顿时让你止咳开胃、沁人心脾。细细地咀嚼与品味,不仅是满足了人们的口福之欲,更是会带给你别一样的感受,顷刻问回忆起那过去了的往事……

新世纪以来,传统五香豆与梨膏糖食品的发展,至今仍令不少现代经济学家惊叹不已,究竟是什么使得这种传统的小食品的存在带来如此妙不可言的魅力,使几代华人为伊憔悴,为伊骄傲,为伊流泪,为伊倾倒……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关于老上海五香豆和梨膏糖的故事。五香豆与梨膏糖在老城厢的存在,反映出一种传统食品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所经历的不同演变过程。这种演变与延续,除其本身的食品文化之外,在经济学中也是难以用一般的经济学理论去注释的,它还可能会涉及社会科学、民俗学、旅游学等一系列学科。

读懂老城厢,在知晓上海的昨天与今天之后,本书帮助我们一同来认识过去那个时代人的勤奋与执著,一同来品味那些老上海人的艰难与辛劳。

目录

读懂老城厢

上篇:记忆五香豆

在啖与品之间怀旧

我的五香豆情结

品味与收藏

数量·价格·包装

STARBUCKS边上的五香豆“城墙”

老城隍庙的“六香豆”

“五香豆西施”

书法大家与牌匾

饥饿的“长龙”

数度易址的食品店

为亲王烧煮五香豆

上海最高饭店的婚宴

灯会·七夕·结缘节

不同版本的五香豆传说

台北·南京·上海

70岁五香豆想做“中国豆”

五香豆的“主要社会关系”

蚕豆的来历与价值

烧煮美味的蚕豆佳肴

奶油五香豆制作大揭秘

嚼出你的健康来——浅谈五香豆的健齿与美容

上海五香豆传奇

背井离乡集聚原始积累

刻苦钻研掘到第一桶金

创新改革提升经营品质

市场竞争再树“兴隆郭记”

合作兼并打造著名品牌

下篇:话说梨膏糖

中国最好的止咳糖

游子之情

戏说“小热昏”

江南梨膏糖业的发展

旧时梨膏糖的推销

聆听前辈的“唠叨”

“潮流滑稽”刘春山

“小得利”镇江牵红线

梨膏糖150周年“华诞”之谜

如何秘制城隍庙梨膏糖

关于“天晓得”梨膏糖的传说

大舞台对过的“天晓得”

中华老字号陈列室

趣谈老字号素材的收集

百年春秋话梨膏

祖传秘方造福众家百姓

艰苦创业引领“文卖”绝唱

知恩图报,遵循药食同源

三铺归一重铸品牌辉煌

后记

试读章节

         数度易址的食品店

坐落在豫园九曲桥畔的上海五香豆商店,自开业以来先后多次易址,曾引起业内高层人士的关注。对于一个有7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商店,营业场所的由小变大到由大变小,从偏僻处到闹市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万变不离其宗,一直在豫园地区的老城隍庙内易址,目前庙外仅有分店一家,在上海闵行区的七宝镇上。

上海五香豆商店原址在老城隍庙内的文昌路7号,就是位于现在旅游工艺品分店门口的第二根石柱旁。原是一家经营杂货香烛之类,名为“雷云轩”的旱烟店。抗战之时,为避战乱,该店老板通过关系托付给当时刚到避难所来的郭瀛州照看,因与其经营品种相左,故在同年改名为“雷云轩”烟杂店,经营烟杂兼文具零趸批发之业务。1939年,郭氏在五香豆创业取得第一桶金以后,将“雷云轩”烟杂店又改名为“兴隆郭记字号”烟杂店。直到1956年合作化初期,在老城隍庙内的10多家五香豆摊贩合并,因为郭氏股份较大,将原“兴隆郭记字号”烟杂店改为“兴隆食品店”。1963年,因销售不断上升,为扩大经营将商店移址到文昌路20号(现上海梨膏糖商店“德生牛堂”店斜对面),由郭氏担任该店私方经理。1965年初,因生意兴隆等原因又移址到老城隍庙内豫园路127-133号的原上海花木商店,这是一个四开问的店面,虽然商店地方有些偏僻,且门口还有两级台阶。据说,此店为大殿的殿后进,是城隍神寝宫私宅,香客称它娘娘殿,每逢月之朔望及每年3月28日城隍奶奶生日,一众信女佛婆要为寝宫整洁铺床,以志敬神。因此,上海老城隍庙奶油五香豆这块金字招牌沾上了先人的神灵,该店的经营并不显得冷落,销售指标年年上升,经营成果显著。1966年底,那时“文化大革命”已开始了,带有“私”字与所谓“四旧”的东西都要调整,故将“兴隆食品店”改为“豫园食品店”,传统五香豆包装上的图案,也被当作四旧处理。包装上的四条小龙,改为上下各两朵蚕豆花,中间图案被制成印刷体的“精制冰糖奶油五香豆”所取代。1967年又改名为“上海五香豆商店”,一直沿用至今。1971年因当时豫园商场内行业调整,上海五香豆商店又被易址到豫园路90一94号有三开间的店内,面朝九曲桥广场,生意相当火红。

1992年初,豫园商场作为上海商业第一股,将原商场扩大为商城,在第一期改造时将其三个门面的上海五香豆商店向东移至现在的豫园路104号一开间门面。虽然正面也朝九曲桥广场,但相对面积又少了许多,由原来的80多平方米缩减到现在的30平方米左右。但不管如何易址,上海五香豆商店在来上海旅游的华人中,记忆是永恒的。可以说,今天的上海,很少有人不知道豫园商城内九曲桥畔的上海五香豆商店,该店的闻名,使全世界的许多华人都知道上海老城隍庙的奶油五香豆。

在那个计划经济商品供应奇缺的年代,能品尝几粒五香豆,可以说,也是一件值得回味无穷的乐事。

P34-36

序言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味道。上海这座近代迅速崛起的沿海城市, 自然富有自己别具特色的“海”味,也就是不可复制的海派文化韵味。上海老城厢的五香豆、梨膏糖的味道,当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细嚼慢咽仔细品尝。这本图文并茂的《记忆上海》,讲述的正是上海五香豆和梨膏糖的故事,读来令人感到有情有趣有滋有味。

上海老城隍庙五香豆和梨膏糖,历经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不断探索配方和制作工艺,才发展成为受消费者欢迎的上海名牌产品,“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说起梨膏糖就想起‘小热昏’唱的调头”……这两样上海特色食品所以会倍受赞誉,除了品味独特、价廉物美,更由于丰富的文化蕴涵,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海外游子的喜爱,这是很值得关注的。

我曾经长期生活、工作在上海老城厢地区,即使后来离开上海去了外地,每当回来探亲,总要来到老城隍庙,买上一些五香豆、梨膏糖带回去。再后来又重回到上海工作,经常陪亲友客人“白相城隍庙”,他们在游览豫园商城时会买些城隍庙五香豆、梨膏糖等特色商品,并对这里集旅游、商贸于一体的格局、富有特色的名牌商品,多有夸赞。

现在,长期在上海老城厢食品行业工作的王自强先生,怀着深厚感情为五香豆、梨膏糖“写传”,收集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就这两样传统名牌食品的创始和发展过程,生产经营的经验,特别是不无神奇色彩的轶事传闻,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如今将成书出版,是可喜可贺的。

时间是无私的,也是无情的。人们不难想到,上海一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名牌产品,当时在全国以至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来上海的客人都是大包小包地买了上海货带回去。可是,随着时光流逝,形势的发展,有的名牌产品被无情地淘汰了,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则被更新换代、以新的面貌争夺市场份额……五香豆、梨膏糖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赢得了市场,当然还要继续接受新的挑战和考验。

一个城市的名牌产品,不仅是这个城市经济领域的骄人业绩,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载体,有益当今,传承久远,人们才会为此津津乐道。一个企业有了名牌产品,就有了市场竞争力,才可能有市场占有率,就有望立于不败之地,谋求发展壮大。显然,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名牌观念,增强创名牌的意识,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做好创名牌的工作。老城隍庙五香豆和梨膏糖也许能为我们提供某些有益启示。

读《记忆上海》,就像品尝可口的五香豆、梨膏糖,有滋有味。  

希望有更多同志像王自强那样,在投身于创名牌工作的同时,拿起笔来写名牌,或者组织有关人员写名牌,使创名牌的宝贵经验得到总结和传播。

              李伦新

             (耕夫,中国作协会员)

              2007年4月

后记

自《上海五香豆的故事》、《上海梨膏糖的故事》先后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与企业同仁的欢迎,迫使我将原本晚年写作之事提前到在职期间完成。

由于行业的情结,30多年的商业实践,不忍心抛弃原本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各种资料。出于对行业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在上海梨膏糖建店150周年与上海五香豆建店70周年之际,我先后将它们的故事系统地公之于世,我以为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我看到这种传统的企业文化在支撑着整个老字号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刻,我深感没有理由停止对它们的编写。当许多鲜为人知的老故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涌现的时候,我有责任告诉社会上每个关心着老字号的人们。因为历史文化的断层是可悲的,只有让人们通过历史文化的了解来读懂过去的老城厢,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上海人。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百年老字号的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的文化也将灰飞烟灭,而知晓这段历史的知情者,有责任将其延续,为企业所用,为社会所用,使百年老店的产品与文化在创新中与时俱进,为现代企业的服务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从历史上看,上海五香豆发展的轨迹,是上世纪30年小J、型商业企业前店后工场模式的缩影。长久以来,作为一种普通的地方性的旅游食品,能在近百年间经销不衰,足以引起有关方面专家的关注,作为一种企业食品文化的存在,值得有关学术界去研究与探讨。

上海老城隍庙梨膏糖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中国梨膏糖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后驿站。自盛唐以来,由于政治、经济与历史环境等社会各种因素变迁的缘故,使现今老城隍庙梨膏糖食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与喜爱。尽管这种药用食品至今未被有关部门完全认可,但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文糖果之文化的开创,值得我们有关部门去重视与发掘。

上海老城隍庙的五香豆与梨膏糖在分别经历了70年和150年之后,还有如此繁荣和发展,这在中国的现代记忆中是不多见的。除了老城隍庙的旅游空间以及与其特殊文化环境相关的种种因素之外,建议我们的管理者与管理部门,能否请有关专家、部门再认真地梳理与总结一下。那些比当今五香豆与梨膏糖更具特色的产品与它们的文化到哪里去了?那些百年老店及其手艺人和过去的故事还能否再演绎下去……

《记忆上海》的出版,是在我主编的两本市级专刊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倾注了许多本人长期工作中对五香豆与梨膏糖的热情,有感而发,可以说我的工作经历是在五香豆与梨膏糖的后发展时期中度过的。从它们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对老字号发展的执著与勤奋,看到了中国经济社会中弱势群体在坎坷道路上的挣扎与奋起,是他们在艰难困苦中迎来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由于年代久远,鄙人水平有限,虽是按“志”而作,但还是增添了一些文学的色彩与珍贵的图片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不少的遗漏与缺憾,存在着错误与不妥的地方,望能再次得到社会人士的热忱帮助,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补拙与提高。

这次编写的成功,我在此要十分感谢各企业与社会同仁、前辈的帮助与教诲,尤其是原南市区区委书记、市文联副主席李伦新老领导在百忙之中为无名小卒的出书再次作序,是老领导的多次鼓励与鞭策,使《记忆上海》尚能与读者见面,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王自强

                 2007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记忆上海(五香豆与梨膏糖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自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6042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7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