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观察(中国教育热点透视2006)
内容
编辑推荐

如何透过冷冰冰的教育数据发现教育的生动性,引发人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本书对2006年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透析。看似无严密的逻辑体系,却在很大程序上彰显出教育发展的生动性和偶然性,希望能给读者提供思考……

内容推荐

教育涉及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等诸多因素,除了教育学视角外,加入文化、社会等视角。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审视教育事件,是本书的一个追求。因而,本书既有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成果,也有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还有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声音,更有来自事件“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及情绪体验,甚至还有来自许多网络论坛里的、常常为“大雅之堂”所不容却无法掩饰其睿智火花的相关观点。在这些资源基础上,尝试多角度、跨学科分析事件影响,展现多元观点,挖掘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力图以研究的深度成就观察的深度。

目录

冲突与融合:透析现代亲子关系

高校扩招下的求职路:2006

破冰之旅: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朱永新 vs 黄甫全:教育研究及实验之争

天使抑或魔鬼:教育产业化之争

教育现代化:梦想照进现实

一个人的“战争”透析蒋多多事件

消费教育:别让节俭渐行渐远

分班,血型说了算?

爱与哀愁:家长千里送新生

象牙塔里的穷教师和富教师

考证时代

试读章节

有多少家长真的了解孩子

昆明《春城晚报》和昆明田野市场调查与咨询有限公司完成的“昆明市儿童生活状态调查报告”显示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75%的儿童认为家长对自己很关心,但只有40%的孩子认为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而78%的家长却认为自己知道孩子的想法。

昆明市30个中小学校的60名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接受了本次调查。被访儿童的年龄为6—14岁,其中男孩26名,女孩34名。

调查显示,5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35%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理想和目标较为模糊,15%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理想。但对孩子的调查却是,75%的孩子认为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20%认为理想和目标较为模糊,只有5%的孩子认为自己没有理想。

为此,调查还出了5个问答题:谁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喜欢哪门课?孩子以后想做什么?孩子最珍爱的礼物是哪件?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问题由家长和孩子独立完成,结果近一半家长的答案只有两题与孩子基本一致。答案差异最大的是“孩子以后想做什么”,许多家长答的是科学家、教师、医生,而孩子的答案却是大富豪、警察或不知道。

有一个孩子说:“爸爸妈妈连我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颜色都不知道。”

此外,38%的家长认为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但只有13%的孩子认为家长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77%的孩子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全部收拾或经常收拾自己的物品,但这样认为的家长只有60%。

对于孩子课余或周末的安排,家长和孩子的看法也相差很多。

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游戏、自己玩游戏或玩具、和父母与家里人玩的比例分别为83%、28%、28%、40%,但分别只有68%、18%、8%、26%的孩子承认这种说法。68%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课余在看书,28%的在学习补课,但家长对此的认同比例却是53%和13%。

一个小男孩在调查中说他的愿望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多抽出时间陪陪我,跟我聊天,我想和他们说说心里话,让他们看到我努力的程度,是不是有进步?不要只会问成绩怎么样了?我讨厌这样的方式。”

(据《中国青年报》)  中国独生子女讨厌父母情绪严重

北京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中国青少年因为父母施加的压力而感到讨厌甚至痛恨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则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受溺爱的一代人,缺乏“铁腕管教”是导致他们滋生反感父母情绪的原因。

这项对3000名北京中学生进行的民意测验显示,6.6%的青少年“害怕父母”,13.13%的人“讨厌父母”,56.28%的人则“痛恨父母”,长辈因望子成龙而给小辈施加的巨大压力是造成青少年产生这类情绪的主要原因。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人口控制政策导致了“独生子女”这代人的产生,他们通常被称作“小皇帝”。独生子女的父母对他们的不满主要集中在课业成绩不佳、体重超重,以及子女的交友对象。

“我中学一年级时没拿到最好的成绩,结果妈妈痛骂了我一顿。”某中学学生萧某说,她是她们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待和学习成绩的要求与现实严重脱节。调查显示,55%的中国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到博士学位,83.6%的父母希望孩子考试成绩能达到班级前15名。对家庭来说,昂贵的教育成本以及中国残酷的就业竞争等,是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理由,而对很多孩子来说,这种期望值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

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小学范围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6.4%的小学生有心理问题,13%的初中生有心理问题。而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统计数字,在中国1亿名18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中,30%的人受到压力过大的影响。

压力大不仅仅是心理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60%的中国父母打过孩子。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调查证明,中国54.6%的男孩子和32%的女孩子“对别人感到害怕”。

与西方的教育理论不同,中国的教育传统可以从几个汉语俗语中窥得一斑:“望子成龙”——表达家长对声誉和权力的期望;“棒打出孝子”——这得到了中国社会的广泛认同。

“我弟弟没考上大学,就因为我妈妈没像打我一样打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34岁女会计人员对记者说,她支持“棒打教育”,同时对来自父母的爱也毫不感到怀疑。

中国社会学家夏先生对子女痛恨父母的现象感到吃惊,他指出:“现在的父母和老师并不是以相互尊重的传统价值观来教育子女。”夏先生认为,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子女的这种情绪“是忘记了家庭尊重的传统道德观,即孝道”。“现在的孩子已不再尊重和害怕父母。”夏先生说。

代沟冲突已经不是新鲜事,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艺术形式一直非常关注隔代人之间的冲突问题。2005年9月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获奖的短片《向日葵》就是其中之一。该片导演张扬说:“没有办法,独生子女深受父母及祖父母的溺爱,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据《参考消息》)P4-6

后记

多年来,留存在数据报表和研究报告中的教育发展状况,无不因其冷漠、庄严和宏大叙述给阅读者带来枯燥的“折磨”。当然,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就阅读的快感而言,却远不如渴望遗忘来得坚定。就像布罗代尔所言,“它们构成了我们对于遥远往事追溯中一道最为失败的景象”。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那些坐在书斋里统计教育数据和编纂教育报告的诸公,还有更多关注教育的人,他们中有记者、教师、学生,有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教育体味深切的平民百姓等。所有这些人,为我们展现出教育的另一副生动面容。

基于此,本书是继去年出版的《新观察:中国教育热点透视(2004—2005)》(上海人民出版社)之后,对过去了的2006年的教育热点事件的汇编。编者的意图就是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种鲜活有趣的教育读物,并让他们对教育充满渴望。

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罗湘女士,她的严谨和细致纠正书稿中不少错误和模糊之处;感谢本书所选文章、图片的原作者,但因时间、地址等原因,个别作者的联系方式未能找到,而我们又不忍将这些作品割舍,在此深致歉意,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上海市闵行区虹泉路999号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编辑部 邮编:201103 E-mail:zhangjixi@yahoo.com.cn)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观察(中国教育热点透视2006)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卫//张继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2336
开本 16开
页数 4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7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1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