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看罢西游不成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西游记》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通俗化、实用化、简洁化、幽默化,从社会生活和人性层面对《西游记》进行新颖解读,其中很多独特的观点是第一次提出。全书正文28篇,京味儿的语言,相声似的幽默使本书妙趣横生,同时穿插的一些耐人寻味的或忍俊不禁的“妙语”,简洁实用,引人思考。读罢此书,你会忽然发现《西游记》的故事原来每天都在自己身边发生着,书中的神仙妖精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的人,并从书中汲取解决现实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智慧。同时,萌生重新读一读这部文学经典的念头。

内容推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西游》各不同。漫步西游路,别样悟人生。本书以北京味儿的语言,北京式的幽默,北京人的心智,对《西游记》这部家喻户晓的奇书,予以新颖解读,创造性地将神话与现实生活、将书中解色和每一位读者紧密关联,使读者在微笑中洞悉世态人情,世俗中感召智慧和爱心。《西游记》的智慧是透明的,像一道阳光,照亮平凡人的生活。

目录

说在开头——云雾里,那一部奇书

藏在纸缝儿里的真经

通天河底下有个洞

孙猴儿就是你的心

真做假时假亦真

中国驰名妖精

猪八戒的快乐主活

当妖精触犯天条

蟠桃大会的入场券

绝世神功有多神

沙悟净不能承受之轻

唐僧的法力

爱情:幸福的劫难

左手七情,右手六欲

败也悟空,成也悟空

白龙马,蹄儿朝西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圈圈套你没商量

悬丝诊脉大揭秘

国国有本难念的经

另类神仙

有种心病叫卖弄

如来智慧之谜

悟空了死

一个也不能少

紧箍儿是怎么消失的

这世界变化快

来自鸟巢的经文

观音静卧,淡水清流

试读章节

在《西游记》里几乎凡有真的则毕竟有假的: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假的;无所不能的如来佛祖有假的;神勇英武的二郎真君有假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连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有假的!神仙菩萨有假的,妖魔鬼怪有假的,花鸟鱼虫、法宝兵器……样样都有假的!可以说,《西游记》的故事就是在无休无止的真真假假之中展开的。这倒很像我们的现实社会——名烟、名酒有假的,食品、药品有假的,新闻有假的,演唱有假的,球赛有假的,钞票有假的……据媒体报道:连张学良、孙中山这些活跃在上个世纪初的历史人物这几年也都能冒出个假的来满大街溜达。连郭德纲的相声里都说了:“天底下就王八没假的,还叫甲鱼。”好不滑稽!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读者并没有注意到,在《西游记》里不仅有形的东西有假的,无形的东西也有假的。这里不妨来个从无到有,先说上一说这些无形的“假”。

首先一“假”就叫做假装特学术。唐僧路过荆棘岭,碰到过一群树木修炼成的妖精。个个儿长得仙风道骨,一张嘴满口学问,听起来跟真那么回事儿似的,似乎超凡脱俗,特有学问。那装腔作势的模样儿把个打小儿就看着经书长大的唐长老都唬得一愣一愣的。然而,妖精毕竟是妖精,别看天花乱坠地侃了半天禅,论了半天道,终究还是要打唐僧肉体的主意的。对于这帮道貌岸然的家伙来说,所谓学术只不过是一层漂亮的包装纸罢了,拨开这层纸一看,里面包的还是一个妖精,而且是个只会动嘴的低级妖精。这帮家伙玩儿文的如果不成,就只有破口骂街说粗口儿了。正像唐僧所说的:“皆是一类怪物”。天晓得他们的学问是打哪儿听来的?或许有几位神仙路过荆棘岭在这几棵树底下乘过凉,可巧神仙们侃大山的时候让这老哥儿几个听见了一句半句的?搞不清楚。猪八戒曾经有句妙语:“斯文斯文!肚里空空!”沙和尚还给加了个注解:“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来,正替你我一般哩。”哈哈!假装特学术!其实很虚伪!还不如猪八戒的肚子来得真诚,这就是这几个妖精的嘴脸。不过荆棘毕竟仅仅是荆棘,即使他们长得很像是大树,除了弄人一身刺儿给人添点烦也闹不成什么大事儿,猪八戒几耙子就给搞定了。

另一种无形的“假”叫做假装特虔诚。唐僧师徒到了灵山脚下遇到了一位乐善好施的寇老先生特别愿意斋僧,留唐僧一住就是半个月,可以说是盛情款待。唐僧刚要上路,寇老夫人和两位公子也表现出十二万分的虔诚,偏要留唐僧再住半个月。这本来是件挺好的事,可人家唐僧急着赶路办正事儿呀!于是婉言谢绝。谁成想这么一来竟然惹恼了寇老夫人,“这人怎么不知好歹,好心留他可他还非走不可。这不是看不起我们吗?”老太太走了,这口怨气却积压在心里转化成了对唐僧的嫉恨,没过两天竟然故意诬告唐僧师徒是抢劫她家的强盗。“我就躲在床下,战兢兢地留心看得明白,点火的是唐僧,持刀的是猪八戒,搬金银的是沙和尚,打死你老子的是孙行者。”寇老夫人给儿子留下的假证词说得像真事儿似的。本来斋僧对僧来说是个善举,对斋僧的人来说是种修行,可这位老太太却把这当成了满足自己虚荣心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人家不接受反而怨恨人家,对被斋的僧无丝毫善意,对自己也是欺骗。把自我的心理满足建立在给别人带来麻烦甚至牺牲别人利益的基础之上,这样的虔诚是不是很“假”!

现实生活中既有假装特学术,也有假装特虔诚,还有两者兼而有之的时候。有一个真实的黑色幽默,前一阵子满大街流行着不少充斥着干瘪口号的所谓引进版企业培训宝典的小册子。一时间被许许多多现代管理精英们所追捧。曾有某位知名“海归”一脸严肃地说其中某本小册子是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大有唐三藏对佛祖的虔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没过一年半载竟然发现这是一堆伪书,连作者都是子虚乌有的。弄得那些精英好不尴尬。被愚弄的精英们确实委屈,毕竟大家都是肉眼凡胎嘛!就像唐僧所说:“就是无佛,也必有个佛像”,拜拜佛像泥胎,不也透着对佛的尊敬吗?唐僧误拜假佛,可在当时当事他的心里并不知道,就是当倣真佛在拜呢。所以也不能责怪饮鸩止渴的精英们,谁让现在假的东西这么多呢?一不留神还真的兴许拜错了佛呢!

“真”与“假”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了“真”也就无所谓“假”,反之,没有了“假”也就无所谓“真”了。当唐僧在小雷音寺对着那尊泥胎顶礼膜拜的时候,在他的心目中并不认为这个如来佛是黄眉老怪变的假佛祖,而是虔诚的把那个假的如来当做真的佛祖了。还有,当铁扇公主趴在牛魔王怀里撒娇耍赖的时候,也并不知道这是孙猴儿变的假丈夫。同样,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买“假、冒、伪、劣”和看伪书的时候也并不知道自己相中的是假货,在他们眼里那就是真的。

在《西游记》里最著名也最离奇的真假公案还是要数真假孙悟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孙悟空遇到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一个假的自己——一颗虚假的心。不管是与孙悟空朝夕相处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还是托塔李天王的照妖镜,甚至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都不能分清哪个是真悟空?哪个是假行者?最后还得如来佛祖亲自出马,才把六耳猕猴给分辨出来。有意思的是这六耳猕猴打劫唐僧既不为吃唐僧肉,也不为与唐僧成亲,仅仅是抢了唐僧的护照,为了“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自己独自成功,教那些南赡部洲的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假悟空的这种动机比起那些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的妖精们显得“高尚”多了,这也正是他富于欺骗性的地方。其实,这只几乎可以乱真的六耳猕猴代表的正是孙悟空的另一面:一颗虚伪的心。要么怎么与孙悟空一模一样,唐僧一念紧箍儿咒,无论真悟空还是假悟空都疼呢。想辨别哪个是真实的心,哪个是虚伪的心,的确是件很难很难的事,恐怕有时就连自己也搞不太清楚。不是很多人都有过自己正在干什么其实自己也不知道的感受吗?(P21-24)

序言

真不知道孔夫子当年是根据什么就下了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样的断语。或许是认为,但凡进入此年龄段的人就理应如此。笔者年岁看长,但着实“心虚”,进而怀疑圣人说的兴许是他自己。要不怎么接连跨入两个阶段,大千世界的人与事和解读它的“文本”,竟有那么多令鄙人困惑不解的?近读岱远老弟写的《看罢西游不成精》,赞叹之余就生出了无限感慨:《西游记》你真读懂了吗?

首先是对原作者吴承恩(虽有疑义暂且不论)佩服得五体投地。你想想,别人即便写出传世名著,不也生出诸多是非或带来“阅读禁忌”。什么“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什么“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之类。可你就没听说不让读“西游”的,而且不分老少、不论三教九流、不计层次高低,中国人都在读。甚至“文本”穿越时空漂洋过海,实现了“跨文化”传播,成为中国正宗的一流文化标识与形象符号。据说就连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没让孙悟空入选,都引起了几波“愤愤不平”。书写成这样,吴承恩先生真是“大智慧”,真是达到了古今文化人追求的极致,实现了不朽。

不过不朽是需要智慧与平常心的。吴先生当年已步入古稀,写书恐怕无功利可求。要是一心想着再提下职称,当个老博士,争个学部委员,或再想着著作是否等身,字数是否达标,档次够不够“几个一”,拿个什么奖之类的,估计他老人家没死,写出来的东西早烂掉了。

其次是对解读者的敬重油然而生。因为对读这样一本“大智慧”的书,尤其是再把读后感写给这样一本fans(粉丝)遍天下的读者,需要勇气不说,更需要的是智慧和平常心。而这些岱远真的都有。你看,写书的缘由是为自己的孩子讲《西游记》,爱子心切,结果一发不可收,一讲就把自己几十年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沉淀的所思所感倾注了进去。说实在话我是有点担心他儿子听走了神,不过我却看得有些“入道”,《西游记》,原来可以这样说。在佩服岱远睿智、幽默的解读的同时,又被他引领得越加敬佩起吴老先生了。你看看,一部神魔小说竟演绎和诠释了中国古今社会型态,政治、公共关系以及人性等复杂问题。隐喻与讲述之高明,是它轻松道出,全无套话、教条;表扬与批评得不动声色;好坏典型、是非曲直让你自己取舍或对号入座或推及他人。

话说回来,有思想有情趣的人,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情趣的文字。岱远解读的《西游记》,亮点颇多,时不时地还冒出几句精彩的,耐人寻味的或忍俊不禁的“崔语录”。最可贵的是,他从社会生活和人性层面为善良的人们提了个醒:简单的文本、简单的关系、简单的人物与事件其实并不简单;“一切远大的理想都是要建立在对世俗的理解和被世俗所接受的基础之上”;而不论是“神仙”、“妖魔”还是“凡人”都是有感情的,都不能免俗。现实中的人们从唐僧这个“最佳团队”一路取经遭受劫难的历炼中,可以学到的东西或许终身受用。

“修行无止境”。小富、大富,小才、大才,小德、大德,小官、大官,一切希望向前行走的中国人,在世俗化中可真不能丢了追求大智慧、解读大智慧的志趣……

修行靠自己炼,好书靠自己读。愚兄被岱远老弟高看了一眼,领得个写序的“活儿”禁不住一时激动,话还是说多了,您和读者原谅否?

2007年2月9日

午夜于海淀六道口

后记

对于《西游记》这样一部文学经典,我只能算是一个纯业余的读者,而对于写书而言,也是纯业余的作者。原本只是想用自己的语言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待到真动起手来,才发觉开始想得太简单了。

《西游记》这部奇书看起来很浅,越琢磨越觉得深奥,而且包罗万象,什么都有,怎么看怎么有,弄不好就走偏了。写到现在,偏也没偏,自己也说不清,您就全当是“满纸荒唐言”吧!

书写完了,数一数正文恰巧二十八篇,竟然巧合于二十八宿星官的数目。二十八宿原本是祖先们对天上恒星的分组,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后来竟然演变成天上的神仙,流行于包括《西游记》在内的古代文学典籍中。当然《西游记》里的亢金龙、奎木狼、昂日鸡等等只能算是小毛毛神了。联想到我这二十八篇短文的视角、风格和字数都各不相同,而相对于那些大师们的建树也只能算是小毛毛草,竟然有一丝“天人合一”的欣喜。

有朋友问,你这书是写什么的?写解读?写生活?写职场?写文化?好像什么都说了点儿,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清。在快写完的时候,我忽然琢磨出一句话:作品是读者创作的。所以这本书到底应该归于哪类,就随您怎么理解吧。

我曾把本书的部分内容发到网上,有一位网友评论道:“读了以后更想再看一遍《西游记》。”我觉得这是让我最欣慰的评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写作过程中,有太多的书业同仁给予了我鼓励和期待。没有他们,我也许不能坚持把这本书写完。

还是在本书酝酿的时候,《中国图书商报》的张维特先生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写作过程中,又不断启发和鼓励我写下去;

曾有一位同业,对我发给他的几篇稿子深有同感,竟像评点古典小说一样逐句加了点评后又发给我,看后沉思良久;

记得有一天晚上,忽然接到一位书业前辈的短信:“小崔,你那书什么时候出呀?我怎么觉得是写我们单位的事呀!”当时莫名地感动;

一次出差,几个初次见面的年轻人竟议论起在网上看过我评论的《西游记》,觉得是“多么有意思的文章”,至今记忆犹新;

本书的起名过程,有三十余位书业朋友参与了讨论,这在业内也是不多见的吧!

还有许多……不说了,要落泪了。

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了!我的兄弟姐妹们。

还有一个人一直在督促着我,他每每来到我的电脑旁,“爸爸,你写到哪儿了?还有几篇呀?”好奇的眼神里充满了企盼,这就是我的翔翔。

最后仍然要说,最值得感谢的是您——本书的读者。如果您偶然翻到了这本书,那是我的幸运,如果您读了几篇之后觉得还没有浪费时间,那就是我的渴望了。

崔岱远

2007年3月9日夜

书评(媒体评论)

简单的文本、简单的关系、简单的人物与事件其实并不简单。小富、大富、小才、大才、小德、大德、小官、大官,一切希望向前行走的中国人,在世俗化中可真不能丢了追求大智慧、解读大智慧的志趣。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间惠泉

原本家喻户晓的故事、经由作者审视,却获得了全新的解读。笔调间的讽谑、狡黠,来自于将神话和现实进行比照时生发出的意味。而对于世态人情的洞悉,则成为一条连按二者的可信赖的纽带,也使得此书和时下某些名为“新解”实为乱说的文字区别开来。

——《书摘》杂志主编 彭程

这本书照我看来是另外一种读法,一种徜徉在想像世界中的读书之法。他从《西游记》中读出了很多现代生活中的内容。我真的欣赏他在阅读过程中所展开的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的想像。

——《现代阅读》执行主编 吴杰

读了这本书,忽然发现《西游记》还能这么读,顿开眼界。正如作者所说:“《西游记》的主人公不在书里,而正是每个读者本人。”

——新华书店总店信息中心经理,《新华书目报》总编辑 赖雪梅

这本书能读出平凡文人的智慧与达观,品出现代出版人看世界时独特的视角,越读越快乐,如作者在书中所言:“眼中有快乐,心中就有快乐!”

——《全国新书目》副社长 卢大振

智慧之门只要被你撕开一道裂痕,一道耀眼的光芒就会透过裂缝进发。

——书业媒体资深人士,《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主编 张维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看罢西游不成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岱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7724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2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9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9
16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