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文画传/上海鲁迅纪念馆朝华文库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周文是一位相当有个性的人,他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是一位文学家,同时他在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建设和实践上也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他是善于总结自己的人,无论是在革命工作上,还是在文学创作上以及文艺大众的实践上,都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思考的理论财富。挖掘出他的这些理论财富,以为我们今天所用,那就是对周文的追求的最好的纪念和承继。本书将他在中国革命史和文学史上曾留下的那些深刻的足迹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周文,在中国革命史和文学史上都曾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的名字不为现代人所熟知。本书对周文的一生作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以革命的和文学的两条道路来叙述这位坚定的革命者的生平和事迹。

目录

一 川康边界

——青少年时代和军旅生涯

二 “弄文学去”

——流浪岁月 寻求光明

三 上海“左联”(上)

——艰苦的地下工作和多产作家

三 上海“左联”(下)

——艰苦的地下工作和多产作家

四 在大后方

——为抗日统一战线呕心沥血

五 面向大众

——开拓文艺大众化 推进边区文化建设

六 进京工作

——在中央马列学院的工作和学习

后记

试读章节

青少年时代

1907年6月17日,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一座名为荥经的小县城中,一个何姓大家族中,诞生了一个男孩。新生男孩按照祖上排定的“应国万文世,仕廷朝天开。明生光远照,金玉满堂新(春)”辈分,被取名为开荣,是这个家族移居四川后的第十代成员。何开荣的父亲何天枢,有兄弟五人,何天枢排行第二。这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族:家族中,何开荣的祖母喜欢她的两个幼子,也就是何开荣的两位叔叔。

荥经县城严道镇坐落在荥河和经河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荥经地区最早的居民是属于巴蜀民族氐羌系统的徙、笮、青衣等族人及外来的楚人,属于古巴蜀国的一部分。这里有丰富的金属矿藏,也是川茶的重要产地,在战国时期已经是经济发达地区。公元前329年,秦国吞并巴蜀国,并从上郡(现陕北地区)迁来大批“俨狁”羌人,不久便用“严允”羌人和本地人“迎”部羌人(战国时期南迁的羌部落之一,该羌人部落酋长叫“迎”)修筑了从临邛(今邛崃市临邛镇)至今天荥经县城的道路。秦时“严”与“迎”同音,故所修之路称为“严道”,严道尽头的城镇也就被命名为严道镇。公元前316年,秦在此设置严道县(治所就在今荥经县严道镇的近郊六合乡古城坪),隶于蜀国守。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设“荣经县”,县治为严道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荣字改木从水,“荣经”设为“荥经”,仍以严道城为县治。

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四川,包括荥经人口锐减,出现了“千里无人烟”的惨境。清政府实行“湖广填川”政策,拔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省居民移居四川。严道镇何家的祖先何应举,就是在这一时期从湖北麻城迁来定居的。何应举是一位举人,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他没有怯懦,而是以乐观的精神,在全新的环境中进行艰辛的开垦。他相信自己的子孙会在这片新天地中扎根繁盛起来,于是定下了他身后20代的辈分排列秩序:“应国万文世,仕廷朝天开。明生光远照,金玉满堂新(春)。”这首律诗表达了何应举的自信与对自己后代的美好期许。何应举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到他身后第五代时,荥经何氏家族形成了城镇和乡村两大支脉,城中的何家主要以教书、做茶业生意、看病开药店等;在农村的就以务农为业。两个支脉虽分居城内、城外,但始终保持着联系。何开荣所属的家族就是在城镇中的一脉,他们家族主要是经营荥经的特产砖茶,不过,他的父亲何天枢却是一位中医。

开荣的出生,寄托了父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当时,何家五兄弟合住在严道镇的何家大宅里。家族聚居,兄弟妯娌之间难免有所磕碰,生出些是非来。而在这种情形下,何开荣的祖母十分偏袒他的四叔、五叔以及他们的媳妇,这使开荣的母亲张蕴如感到非常委屈,母亲忍受不了这样的压抑,便变卖了她的嫁妆,开设了一间药铺“何德盛堂”,以药店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何天枢做坐堂医生,母亲协助父亲打理药铺和家中的一切事务。母亲也是荥经人,她是一位聪明能干的女子,据说在八岁时就能在布上画出漂亮的图案,并能卖画挣钱。她读过私塾,能背诵诗词曲牌。母亲和父亲独立开设药铺后,母亲的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展示,得到了人们的钦佩。

世事终不完全遂人愿,在何开荣五岁的时候,父亲得了重病。爱怜儿子的祖父将父亲接自己的家养病,母亲日夜守护在丈夫身旁,悉心照料。祖母对父亲回家养病很不满意,但又不能阻止。父亲病故后,祖母随即诬说母亲在照顾父亲之际,偷了她的银子。正沉浸在丧夫之痛中的母亲,遭此诬陷,身心受到极大打击,家庭纷争又起。在父亲病逝一年后,祖父终因丧子之痛,以及家族的纷争,也病殁了。祖父的死使家族彻底分裂,母亲带着三个幼小的儿子,独立支撑药铺。

独立的母亲并没有完全摆脱祖母的无理纠缠,为了争夺遗产,他们捏造种种谣言,诬陷母亲。有一天晚上,他们煽动舅父来“捉奸”,半夜敲打开房门,那时三弟兄都在母亲身边睡着,惊骇得莫明其妙。母亲深受刺激,第二天就吐了血。这件事深深伤害了开荣幼小的心灵,成为他心中难以平息的痛。数十年后,开荣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那以后,祖母还怂恿叔叔去衙门状告母亲,说母亲偷了她的银子。在当时宗族为大的社会里,这种来自祖母的打击,即使衙门否决了叔叔的状子,母亲和开荣兄弟也已受到极大的伤害。开荣曾在回忆中写到“那时读的是私塾,我常常为周围的可怕的眼睛所苦,晚上一回家,就不大敢出街,而且也被母亲禁止出街。”第二年,三弟暴病夭折,母亲失去了小儿子。受到了更大的打击。

年少的何开荣,身体并不那么健壮,母亲因此把他带到城里庙宇,拜和尚为干爹,被和尚干爹赐名“尚安”,取平安成长之意。何家分家后,伯母姜氏因为丈夫早亡,无儿无女,母亲见大伯母十分孤独,且又疼爱开荣,于是将开荣过继给大嫂姜氏,当地俗称“一支两挑”,即两个妈妈共一个儿子。母亲的做法使大嫂获得了很大的安慰。

母亲是一个要强的人,她并没有因为种种难缠、屈辱的家事而荒废了儿子的学业,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使一家人扬眉吐气。在开荣四岁那年,母亲将他送到严道镇上最好的私塾老师优贡李湘儒那里读书。李湘儒书教得好,学费也不低,而且他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只收底子好的孩子做他的学生。开荣因他的聪慧而被李湘儒应允人馆读书,李湘儒按照传统习惯给何开荣取了字道瑜,也称稻玉。相对于道瑜来说,稻玉似乎更为开荣自己所接受,后来他进入文学创作,曾用稻玉以及由稻玉演化而来的谷天作为笔名。儿子人了城中最好的私塾对母亲来说是莫大的慰藉,尽管家境日窘,母亲还是全力支持他继续完成学业。

何开荣入学馆后也不负母望,从《三字经》、《百家姓》和《声律启蒙》开始学习,以至四书五经、唐宋诗文等,在学习过程中从不懈怠,也是在那时,他练就了一手工整的毛笔字。开荣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常常将在私塾的学来的知识灵活运用,因此他常常获得同学和老师的夸奖。家乡人曾回忆,儿童时代的开荣与小朋友一起对对子时,他总能很巧妙地对上,那时曾有人对了这样一个上联:大禹王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何开荣略加思索就对出了下联: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又立功。

在开荣八岁的时候,严道镇小学聘请李湘儒前往任教,于是他跟随老师到该小学读书。在小学读书时,有位清朝的进士王秀生也在这学校教书。开荣在受业于李湘儒的同时,也听王进士的课。1919年,李湘儒又受聘于教会学校雅安私立明德小学,开荣继续随老师前往,在明德小学,何开荣初步接触了西方现代知识。1922年,在明德小学毕业后的第二年,何开荣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雅州联立中学就读,主要学习科目为语文、数学和英文,由此他接触到了新思想,他十分欣喜于这些全新的知识,但开荣未能如愿以偿地完成他的中学学习。

由于父亲死后,家庭一直遭受着屈辱,何开荣的母亲一方面不惜代价要儿子读书,使他有出人头地的条件,另一方面她又希望他按照她的方式生活。在开荣六七岁的时候,母亲依照乡间风俗给儿子说亲事,但因为祖母诬蔑的影响,人们每每拒绝母亲。经过万般周折,母亲最后终于说定了一个小地主的女儿。这小地主只因为有了续弦,才同意将前妻的女儿与何家订婚。这件事被开荣的同学当作了笑柄,使年轻的开荣的自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对这门亲事十分不满。

1918年,何开荣的二表姐,这位由母亲张蕴如一手抚养长大的姑娘嫁给了边川军驻军贺团长。二表姐的婚姻使母亲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母亲因此很高兴,她很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早日出头,以洗刷过去所遭受的莫名的诬陷。当开荣16岁时,母亲按照家乡的习俗,要求他按期完婚。母亲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习俗使然,另一方面她也想乘着儿子结婚举办婚宴的机会邀请开荣的表姐夫参加,以此正式向社会表示自己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在新思想影响下的何开荣,对自由恋爱产生了憧憬,母亲包办的这门亲事使得他很不满意,他不想就此早早地结婚。但开荣又很孝顺母亲,为了不伤母亲的心,他只能强压自己的想法顺从母亲的愿望,接受了母亲的安排完婚。然而,当时四川军阀混战频繁,在母亲安排的婚宴那天,突然又起了战事。幸好战事很快就结束了,在母亲的坚持下,何开荣的结婚典礼就这样在军阀混战的间隙中完成了。P3-10

后记

周文在中国革命史和文学史上都曾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的名字不为现代人所熟知。我最早接触到周文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受馆领导之命,参加那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周文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为参加这次会议,我撰写了《“他把血液喂养了我们”——鲁迅与周文》一文。因这文章,我开始了解周文。其后,又陆续写了几篇有关周文的研究文章,主要是侧重他的小说创作,对周文的了解还不很全面。

世纪之交,上海鲁迅纪念馆完成改建,新建专门珍藏鲁迅同时代人的遗珍的“朝华文库”,周文的夫人郑言之和周文的子女对这项工作十分支持,无私向上海鲁迅纪念馆捐赠了他们有关周文的所有珍藏,建立了“朝华文库。周文专库”。由此,我有机会在2002年——周文诞辰95周年纪念之际,受命负责编辑上海鲁迅纪念馆“朝花文库”纪念丛书《周文纪念集》,从而对周文有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但,我自觉自己还不足以以写他的传记。

去年,周文的家属为筹划周文诞辰百年纪念活动,和上海鲁迅纪念馆领导接洽。按照馆内的工作计划,馆领导决定让我来撰写《周文画传》,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

周文的一生总体来说,可以以革命的和文学的两条道路来叙述,但其中所涉及到后面相当广泛,要以画传的文字形式来包容周文的一生还是相当有难度的。周文是一位相当有个性的人,他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是一位文学家,同时他在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建设和实践上也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他是善于总结自己的人,无论是在革命工作上,还是在文学创作上以及文艺大众的实践上,都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思考的理论财富。挖掘出他的这些理论财富,以为我们今天所用,那就是对周文的追求的最好的纪念和承继。因此,在撰写时,就比较侧重这一方面的介绍。同时,他的文学创作也包含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而非仅仅是对川康边地奇异生活场景、尤其是边地军旅生活的简单展现,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周文作为社会的人,难免受到当时社会局限的影响,而呈现出他自身的局限性。但这恰恰说明了,周文的人生是一个人的存在。周文在不满20岁的时候就当了兵,加入到四川的军阀混战中,在残酷的战场上,周文没有战争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当他看见战场上遍地的尸体时,他想到了人的存在和意义,这是难能可贵的人的觉醒。对人的思考可以说是贯穿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的,不仅仅只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他努力于文艺大众化实践,这有当时社会的和政治的需要,我想,深层的,还有他对人的思考的结果。当时的中国社会,普通群众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只能受统治者们的愚弄。如果能给予他们知识,那么他们将会知道如何捍卫自己,抗击当时反动统治者的压迫,以避免如那些军阀混战中死去的士兵那样的命运;同时也可以以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自我发展,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要了解一个人事迹并非难事,但要理解一个人则需要相当的时间来思考和研究。完成周文传记之时,我深感还没有充分理解周文这样一个人,还很多东西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思考和探究。

在撰写周文传记的过程中,得到了周文的子女何文康、何俭朝和周七康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但提供了我前期资料准备上的帮助,还细心地阅读了我的初稿,并提出了详细而中肯的意见,使我的传记能够顺利完成。在此,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感谢!同时,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研究馆员也仔细阅读了传记文稿,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王锡荣既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良师益友,记得当年我第一篇关于周文的文章完成后,就得到了他的悉心指导,使我受益良多。

在撰写这本传记的同时,因为工作关系,我也负责周文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相关事宜,接受来自全国各地学者递交的周文诞辰百年纪念的学术论文。拜读着这些论文,欣喜地发现,今日的周文研究比起以往有了很大的超越。不仅研究群体有很大的发展,学术探讨的领域在拓宽、在深化。周文研究的新局面已经展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接近真实、更全面的周文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将是对周文最好的纪念和继承。

李浩

于2007-05-28凌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文画传/上海鲁迅纪念馆朝华文库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50511
开本 16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64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1
171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