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完全证悟(圣严法师说圆觉经生活观纪念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圣严法师是一位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国际知名的禅师,长年在国内外不遗余力地推动“心灵保护”、“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

《圆觉经》一向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量级经典,文字优美,所描述的究竟佛境是所有修行人的终极目标。本书是圣严法师在美国针对一般大众所做的《圆觉经》系列演讲记录。法师以有别于一般依循传统注解的讲经方式,透过禅的生活观,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和实例,为听众讲说《圆觉经》的利益与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随着菩萨与佛陀的一问一答,透过圣严法师的精采诠释,读者仿佛参与了一场圆满证悟的盛宴。

内容推荐

《圆觉经》一向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量级经典,文字优美,所描述的究竟佛境是所有修行人的终极目标。经中,佛陀回应十二位大菩萨所提出的问题,为人们开示如何透过种种方便证悟此圆觉自性。

本书是圣严法师在美国针对一般大众所做的《圆觉经》系列演讲记录。法师以有别于一般依循传统注解的讲经方式,透过禅的生活观,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和实例,为听众讲说《圆觉经》的利益与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随着菩萨与佛陀的一问一答,透过圣严法师的精采诠释,读者仿佛参与了一场圆满证悟的盛宴。

目录

自序

《圆觉经》

前言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第二章 普贤菩萨

第三章 普眼菩萨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第五章 弥勒菩萨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第八章 净诸业障菩萨

第九章 普觉菩萨

第十章 圆觉菩萨

第十一章 贤善首菩萨

试读章节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释迦牟尼佛的开示。《圆觉经》的第一章,以文殊师利菩萨的问题为开端: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佛陀的弟子在请他开示某一主题时,都遵照特定的礼仪。佛陀说法很少不问自说,菩萨们为了法会听众以及现在和未来众生的利益,正式地向佛提出问题,就像在现今社会的记者会,知名的政治人物以正式、公开的方式回答问题一样。但是,政治人物不可能回答每位与会记者的问题,所以只能让资深记者提出他们认为全体听众都关心的问题;同样的,菩萨代表了所有的大众,或是更广泛地说,代表所有的众生来问问题。

佛经大都以菩萨提问,佛陀回答的方式来陈述,除了《心经》和《阿弥陀经》以外,在大部分的佛经里,佛陀很少不问自答。这样的问答,在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论语》中,学生问问题而孔子回答。禅宗也有同样的教学方式,由学生问,师父响应。

佛经里所描述的礼仪是古印度专有的。文殊师利菩萨从座位中站起来,在佛足前顶礼。头是全身中最尊贵的部位,足则是最次的。这样的顶礼,表达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衷心的尊敬。文殊师利菩萨向右绕佛三次,这是表达景仰与敬意的另一种方式。佛的相貌与风范如此崇高和庄严,使其他众生不由自主,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

为什么文殊师利菩萨右绕而不左绕呢?依照印度的传统,右绕表示较高的礼仪和尊敬;左绕是轻视和不尊重的态度。这个习俗的起源并不清楚,但是它一直流传至今。左方被视为一种贬损,就如中国人将不正派的人形容为左道一样,这礼仪同时也象征着身、语、意的净化。起身和礼拜表示身的净化,向佛右绕三次表达了心的真诚和尊敬,合掌请佛说法是语的净化。

文殊师利菩萨请佛陀为大众解释“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简单地说,文殊师利菩萨问的是佛陀在成佛以前,以佛性为基础的修行方法。在佛陀未成佛而仍有烦恼时,即自发地修学“如来因地法行”,这成为他后来证悟和成佛的基础。

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如来因地法行”,与完满的佛性有关,这佛性无有烦恼,亦即是智慧。修行就是为了亲自发掘生命的本质——佛性,我们不断地修行,直到这个自性——我们的智慧——显现出来,这是极有意义、极有价值的。

我们常在经文或批注中读到“本性”或“本有的智慧”,这可能会让人误解。说我们本来清净,而烦恼后来才生起,只是一种叙述的方式;其实,从时间上说,我们不曾本来清净,也不曾被烦恼所掩覆;这既不是一种演进的历史过程,也不是堕落。说我们本来清净,只是说我们皆有佛性的基础,也都有实证佛性的稀有潜能。我们即是佛性,这是我们的真实状态,因此,我比较喜欢用“自性”这个名词。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菩萨如何“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菩萨”指的是那些有能力成佛,却为了留在世间帮助众生而不证取无上正觉的人。释迦牟尼佛虽然已经证得无上正觉,他仍能继续帮助众生、救度众生,而当他在帮助众生时所扮演的,可以说即是菩萨的角色。在本经文中所有提问的菩萨以及观世音菩萨,都是大菩萨。

佛教对菩萨的重视,使它特别能容纳和接受其他的宗教和修行方式。佛教有时会把教外的伟大宗教领袖、圣人和哲人,看成是菩萨的化身或菩萨再来。当佛教传到日本,日本古代的神就被视为菩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一些先知也被同样地看待。在中国,像孔子和老子这样的哲人和圣贤,通常也被认为是觉者的转世。

菩萨道上的修行人如何发起清净的大乘心?一般人和菩萨如何从烦恼中解脱呢?菩萨通常会遇到两种主要的障碍:一种是,菩萨可能会厌恶世间,想完全与它脱离,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菩萨,因为他并不是真正地想帮助众生。另一种极端是,菩萨可能会因为人世而对世间产生强烈的欲望和执著,这样的人也不是真正的菩萨。一个真正的大乘菩萨道行者,既不执著世间,也不执著从世间解脱,既不充满欲望,也不充满厌恶,对任何事物不会依恋,也不会排斥。

凡夫具有前述的两种心态:当事业和家庭有了问题,他们就想用逃避来解除痛苦;当事事顺利时,又深深地依恋所拥有的一切,因此而会有更多的欲望。一个人有了十万就想要有一百万,当有了一百万就想要有一千万。

这样的心态不是大乘的心态。欲望和厌恶是一体的两面,一个人到底是执著于事物的拥有,还是执著于事物的离弃,并不是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两种执著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文殊师利菩萨自己没有这种心态,他只是为了帮助这类众生而提出问题,他向佛陀请教正确的修行法门,是为了、止众生能得到适当的指导。

有一次我在台湾演讲,一直被一位听众打断,我每讲一段,他就提出愚蠢的问题,最后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答:“我不是为自己问的,您讲的内容我已经了解了,但是有很多听众不好意思提出这么愚蠢的问题,我是为他们而问的;如果我不问,他们就听不懂您的演讲,那就只有我一个人了解您在说什么了。”我说:“谢谢你!你一定是位大菩萨。”幸好大部分的人不这么做,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我会永远都无法讲完。有一些人问问题是为了显示他的聪明,另一些人则是想引起注意;有一些人提出相反的意见,是因为他们喜欢辩论。这些人的动机与菩萨不同,菩萨不为自己的利益而问问题,他们没有欲望,所以不需要表现自己。完全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问。

P39-43

序言

在佛陀的真正教导中,圆满的觉悟是由不圆满的觉悟所构成,意思是说,在日常生活里正念的行为、言语及心意中,圆满的觉悟已然存在,不需要再向外寻求圆觉。

假设你位于波士顿与纽约之间,往一个方向看是波士顿,往另一个方向看是纽约。如果你想去波士顿,就必须朝着波士顿的方向走,当你面向波士顿时,波士顿就已在你心中,与你同在。如果你朝着纽约的方向走,就错失了波士顿,但是,只要你知道如何回头,波士顿仍然在原地等着你。路途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波士顿,而路上的任何一点也包含了纽约,圆满的觉悟与彻底的无明互相包含,完全一样。

在修行当中,我们听闻佛法、讨论佛法,来加深我们的理解,同时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吃饭、喝水、打扫、煮饭等活动中运用佛法。《圆觉经》是佛陀与大菩萨们在广大僧众前讨论佛法的法会,如果我们知道如何置身彼处,知道如何去听,就能真正地参加这场仍然未散的盛会。如果学得好,我们就不会被文字(如三昧、三摩钵提、禅定)、句子及观念所困。许多人只乐于欣赏观念,甚至能欣赏殊胜的观念,却不能将之付诸实践,这是佛陀所不愿见到的。

至于某部经到底是佛陀亲口所说的,还是他的弟子所说的;是出于佛陀的年代,还是佛灭后数百年,我们不应该为这些问题而困扰。如果佛陀的弟子修行得力,证得佛法的真谛,那么他所说的话,就如同佛陀亲口所说。如果我们能抱持这样的心态,就能从这本著名的经典中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大的利益。

圣严法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我对他的学问与智慧有很大的信心。能成为他的朋友,我很荣幸。我也很钦佩他在东、西方为佛法所做的一切。在此,将这几行序言,诚恳地献给我们的友谊。请欣赏这翻译优美的经文,以及这位伟大而稀有的禅师所给予的宝贵批注及指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完全证悟(圣严法师说圆觉经生活观纪念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圣严法师
译者 释常华//叶文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51673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2.1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