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理论符号学导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写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大约三年期,本书取材范围,涉及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人文科学各学科在意义研究方面的主流理论,作者企图将现代西方人文学术世界各学科中有关语义和意义的理论思考中具有核心重要性的问题,加以系统呈现和论述。因此,15年过后的今天,本书基本内容的理论性意义丝毫没有减弱。它不仅适合于符号学研究者目前的需要,也适合于人文科学乃至社会科学各学科关心理论问题的一般读者的需要。

内容推荐

符号学为当代人文科学最前沿的学术理论之一。本书由总论、语言符号学、一般符号学、文化符号学、跨文化符号学和学术理性主义五个部分组成。前四个部分是对西方符号学历史和主要理论思想的全面论述,第3版增加的第五个部分是作者根据新世纪国际符号学全球化发展提出的跨文化符号学理论学说。

本书试图突破西方符号学专业框架而在世界人文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全局范围内呈现符号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书适宜于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关心理论问题的读者阅读。

目录

引论

 1 为什么要研究符号学

 2 本书主题选择标准

 3 本书写作背景和过程

 4 本书内容梗概

第一编 总论

1 概论

 1.1 什么是符号学

 1.2 符号学世界和符号学科学的分类问题

2 符号学研究现状

 2.1 地区研究方向

 2.2 国别研究重点

2.2.1 法国

2.2.2 美国

2.2.3 意大利和加拿大

2.2.4 德国和奥地利

2.2.5 其他西欧国家

2.2.6 中、南美地区

2.2.7 苏联和东欧国家

2.2.8 亚洲国家

 2.3 国际符号学组织及其活动

3 符号学思想史

 3.1 符号学思想史的范围和意义

 3.2 希腊时代

3.2.1 智者派—苏格拉底时期

3.2.2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

3.2.3 斯多葛派—犬儒主义时期

 3.3 罗马和基督神学时代

3.3.1 罗马时期

3.3.2 基督神学时期

 3.4 西欧中世纪后期

 3.5 近代时期

 3.6 现代时期

 3.7 非欧洲地区符号学史的概念

4 现代符号学的学术背景

 4.1 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关系

 4.2 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跨学科方向

 4.3 符号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讨论

 4.4 符号学研究和跨学科方法论

 4.5 符号学作为统一方法论的构想

 4.6 符号学作为文化和人文科学普遍语义学研究领域的方向

第二编 语言符号学

(一)语言的结构

1 语言的结构分析

 1.1 古典语言学的特点

 1.2 同时性语言学的产生:索绪尔的结构主义

 1.3 同时性和历时性的研究方向

 1.4 langue和parole:语言的两个维面

 1.5 语言和语言结构的新观念:丹麦学派

 1.6 聚合系列和组合系列:语言的结构

 1.7 语言结构的单元和索绪尔的记号概念

 1.8 记号函数和表达面或形式面的相关形式分析

 1.9 世界切分与语言形式

 1.10 语言的层次结构

 1.11 词层、句层、文本层和结构分析

2 音位层的结构分析

 2.1 音位学前史

 2.2 布拉格音位学派

2.2.1 布拉格学派音位学的提出

2.2.2 音位对立原则:特鲁别茨柯伊理论

2.2.3 布拉格学派音位学的结构功能主义

 2.3 美国音位学

2.3.1 美国音位学史的认识论背景

2.3.2 美国古典音位学

2.3.3 区分特征本体的探求:雅克布森后期理论

2.3.4 生成音位学的批评

 2.4 其他辨义区分特征的分析

2.4.1 声调与重音

2.4.2 亚洲语系中的韵律特征

 2.5 欧洲音位学功能主义的元理论

2.5.1 丹麦学派的形式主义

2.5.2 对比替换测试法原理

2.5.3 法国功能主义音位学:马丁内的功能实在论

2.5.4 适切性特征原理

(二)意义问题的结构

3 语义层的结构分析

 3.1 语义研究的历史

 3.2 哲学语义学的方向

3.2.1 关于指称与意义的逻辑语义学讨论

3.2.2 指称和意义理论的发展:分析方向

3.2.3 现象学意义论:胡塞尔的意义结构分析

3.2.4 言语行为主义意义论

3.2.5 实用主义意义观:戴维森和罗蒂

3.2.6 符号学的反指称论:艾柯的文化单元说

3.2.7 语义学中的形式与质料问题

 3.3 语言学的语义学方向

3.3.1 语言学语义学的发展

3.3.2 美国语言意素分析:KF模型

3.3.3 欧洲结构主义语义学的提出

3.3.4 语境意素分析

3.3.5 意素对立分析原则

3.3.6 结构语义学的方法论原则:格雷马斯理论

3.3.7 引申意义问题

 3.4 文化惯习意义论原理:艾柯理论

3.4.1 词典式和百科全书式的语义分析原则

4 风格语义层的结构分析

 4.1 语言的风格意义

 4.2 风格学和修辞学的历史

 4.3 现代修辞学的兴起

4.3.1 新修辞学的零度和偏离概念:巴尔特和雷法太尔

4.3.2 列日学派的一般修辞学和偏离理论

4.3.3 话语分析风格学

 4.4 隐喻语义学

4.4.1 传统隐喻论

4.4.2 舌语隐喻论:利科理论和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

4.4.3 隐喻和换喻

4.4.4 隐喻、引申意义和提喻

4.4.5 隐喻和指称

4.4.6 隐喻修辞格和偏离概念

(三)话语的结构

5 话语层的结构分析

 5.1 话语分析与文本科学的兴起

 5.2 法国的文本理论

 5.3 文本的语言结构分析

 5.4 话语语用学结构:梵迪克理论

5.4.1 梵·迪克的文本类型学

5.4.2 舌语分析或文本科学的方向

6 叙事话语的结构分析

 6.1 文学叙事话语

 6.2 普罗普的功能分析原型

 6.3 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结构分析

 6.4 尔特的叙事结构分析

 6.5 布雷蒙的叙事逻辑分析

 6.6 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学

 6.7 格雷马斯的叙事语义学

6.7.1 叙事语法的层级.

6.7.2 叙事话语的结构.

6.7.3 行动位范畴

6.7.4 话语化作用

6.7.5 符号学语义方形图式分析

6.7.6 叙事话语同位素分析:理论总结

 6.8 开放的文本结构:艾柯理论

第三编 一般符号学

(一)一般符号学构想

1 概论:普遍性记号和符号理论的先驱

 1.1 莫理斯符号学体系构想

 1.2 卡西勒象征哲学构想

2 语言通讯理论

 2.1 语言功能的分类

 2.2 普里托的功能主义通讯论

 2.3 人工智能符号学

2.3.1 AI符号学的语言结构观和意义观

(二)非语言的和混合型的记号系统类型学

3 记号类型学

 3.1 艾柯的记号分类学

 3.2 皮尔士的记号分类学

 3.3 莫理斯的记号分类学

 3.4 西比奥克的世界记号分类学

 3.5 巴尔特的文化记号分类学

4 主要非语言的和混合的记号类型

 4.1 象征

 4.2 信号和指号

 4.3 肖似性记号

 4.4 记号原型和型例

 4.5 镜像记号

 4.6 自然记号和心理记号

5 非语言的和混合型的代码理论

 5.1 巴尔特的准语言式文化代码论

 5.2 艾柯的代码理论

5.2.1 非语言现象的分节结构

5.2.2 非严格代码系统

5.2.3 混合编码程序理论

5.2.4 非严格的美学编码

(三)一般符号学理论

6 艾柯的一般符号学理论

 6.1 艾柯对解释项和试推法概念的诠释

 6.2 艾柯的一般记号理论

 6.3 艾柯的一般代码理论

 6.4 对文化逻辑学构想的批评

7 符号学理论和意识形态分析

 7.1 艾柯的观点

 7.2 格雷马斯的观点

第四编 文化符号学

1 概论:文化符号学和意识形态分析

2 苏联文化符号学:文化和思想型式研究

 2.1 苏联符号学史.

2.1.1 俄国文学形式主义

2.1.2 捷克结构主义

 2.2 塔图学派和莫斯科学派

 2.3 塔图学派的文化类型学

2.3.1 文本的结构:功能和意义

2.3.2 第二模式系统和文化类型学

2.3.3 作为第二模式系统的文学艺术

2.3.4 文化史的意识形态分析理论

2.3.5 中世纪文化思想史类型的分析

2.3.6 近代俄国精神形态分析

 2.4 巴赫丁的符号学诗学

2.4.1 独白与对话:小说美学的对话策略

2.4.2 狂欢节诗学

3 法国人文科学话语符号学:理论思想的结构分析

 3.1 概论

 3.2 阿尔杜塞的泛意识形态论

3.2.1 意识形态实践论

 3.3 克莉思特娃的符号学理论

3.3.1 能指实践论——意谓分析

3.3.2 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批评实践

 3.4 德里达的解构论

3.4.1 作为元符号学的书写学

 3.5 福柯的思想史溯源学

3.5.1 自我话语压制系统的解剖

3.5.2 德鲁兹的评论

第五编 跨文化符号学和学术理性主义

1 前言:符号学前途和伦理学原则

2 中国抽象字词的意素结构

3 符号学和人文科学——关于符号学方法的认识论思考

4 新世纪符号学和理性主义

 4.1 符号学理想和学术启蒙主义

 4.2 符号学全球化和人文科学革新

5 中西符号学对话的意义和前景

6 符号学全球化和跨文化符号学的认识论意义:朝向人类理论实践的一个全球新启蒙时代

7 理论符号学的认识论转向:从自然和文化世界中的记号到学术话语的语义学制度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外中人名对照表

主要外中术语对照表

初版后记

新版后记:回顾我的符号学思想之路

新版校后记

李幼蒸主要著译书目(1980—200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理论符号学导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幼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80314
开本 16开
页数 876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762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图书小类
重量 1.1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0
丛书名
印张 5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55
3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04:26